包公审驴第二课时(张雪薇) 河南坠子包公审驴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

成都市双庆小学张雪薇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包公利用智谋,帮助穷人刘五把被换的驴找回来的故事。其中,包公的做法简单,只是关驴、打驴、放驴、跟驴,人们很自然地不理解包公的做法,这给故事带来了悬念,也促使人们将审案过程看完。要想理解包公这个人物,当然还得从他的做法入手,同时紧扣群众心理,形成强烈反差,最后恍然大悟,领略包公的足智多谋。故事最后没有赞美包公的聪明才智,但相信看了这个故事的读者都会对包公赞赏有加,所以这是练笔的机会。

二学情分析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张雪薇) 河南坠子包公审驴

这个年级的孩子,朗读、识字基本没有问题,而批注笔记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关键在于没有体会,所以无从下手。本课考虑就以指导写批注笔记为主,以此为难点,逐渐培养孩子写批注笔记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抓住包公的命令,结合驴的样子,形成反差,感悟包公的足智多谋。(重点)

2、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感受,写批注笔记并进行适当修改。(难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透过这个故事,明白聪明要用在正确的地方。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刘五告驴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板书课题,直接引入:包公审的驴是哪儿来的?刘五为什么要告这头驴呢?

生:这头驴是被小偷换了后的瘦驴,刘五找不到被告,只好把这头驴告上公堂。

2这个案子里既没有被告,也没有证人,只有一头不会说话的驴,包公又是怎么审驴的,从而把小偷找到的呢?今天我们就走入公堂。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了解审案过程

1快速浏览第3—11自然段,找找包公依次下来几道命令?分别是什么?用①②③等序号标出来。

生浏览相关段落,老师抽查学生标注情况并给予指导。

2汇报交流:并试着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这几道命令的内容。

师提示孩子们:听其他孩子汇报的时候,注意对自己的批注进行修改补充。

第一处老师稍做指导:这道命令在对驴怎么样?(关驴)

生依次汇报并概括出后面三道命令:打驴,放驴,跟驴。

师提示孩子们:批注还可以把这些简洁的概括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让我们再读的时候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批注,知道这些也是批注的内容。

3深入体会审案过程

(1)

A认真把包公第一次下令的句子读几遍,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神态等,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读,体会,交流:包公铁面无私,驴都那么可怜了,都不心软/包公有点狠,对一头驴采取那么残忍的方式/包公善于思考,接到案子就皱起了眉头,开始思考/包公聪明,他才想了一会儿就想出了办法。

师提示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并用简单的词语批注自己的看法。允许孩子们保留自己暂时的意见。

设计意图:读和体会相结合,深入理解包公的做法。允许孩子们保留自己暂时的意见,在学习完故事之后再来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恰当,即学习联系全文来理解人物的性格。

B如果你就是公堂上的那些人,听了包公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生谈自己的看法:包公蠢,怎么会审一头不说话的驴呢/包公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包公真是好笑,怎么只是把驴关起来了呢......

引读第四、五自然段。

(2)三天后驴变成什么样了?(有感情地朗读)包公又是怎么做的?(有感情地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驴的嘴已经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可是包公还要命令打驴,实在是太残忍了……

师:这可苦了这头无辜的驴啦,挨打后,它又成什么样了?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驴子疼吗?从哪儿看出来的?(追问:还从哪儿看出驴被打得狠?)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生:驴子又蹦又跳;十下,二十下,三十下,四十下,足足。(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些词语可以用自己的符号标出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关注学生批注情况,适时指导)

(3)这次,包公又下了第三道命令。

引读包公的第三道命令。

师:这头驴子真是受够了惊吓,于是它(引读第10自然段)。

是啊,原本就瘦弱的驴,莫名其妙地被关了三天,饿了三天,还被狠狠地打了四十大板,它实在是受不了啦,(再次引读)。

(4)包公的第四道命令立即传出,让差役跟了去,这头驴去哪儿了?

生:它的主人家里。

师:自然,小偷也被捉住了。

(5)环节小结:

A现在你能说说包公为什么要这么“心狠手辣”了吗?试着用“假如没有……就不会……”或“如果不……就不会……”来说说原因吗?

B你还能说包公狠吗?试着修改之前不合适的看法。所以我们一定要联系全文来理解人物。

C你有什么话想对包公说?注意还要说出为什么。试着写下来。

师巡视,指导学生把理由表述出来。交流部分同学的看法。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学生容易对驴产生同情的心理,引发学生自身感受,形成反差,最后领悟包公的足智多谋,发出由衷的赞叹,才会让孩子有内容可以写,而且是真情实感。同时,让孩子明确,这也是自己的体会,可以批注下来。在批注的过程中,让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最后联系全文来看,可以对自己的批注进行修改,这也是好的学习方法。

(三)课堂小结

1、这个故事中包公使用了什么计谋?还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为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

包公,苦肉计,刘五,掉包计,失败了,计谋要用在该用的地方。

2、你们的计谋,又该用在哪些地方呢?

生:学习,生活中……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把智慧用在该用的地方。

3、通过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自己有体会的地方进行批注,而且要在联系全文后进行适当修改。希望孩子们能将这些方法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点名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明确引导学生将方法继续运用下去。

六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关驴

打驴苦肉计

放驴

跟驴

七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展示,结合我们教研的小专题,我与大家分享一下这节课我的收获。

首先,四年级的课文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性格是个重点,所以,本课抓住包公的四道命令以及驴子的表现,体会了包公的聪明才智,这节课体现较好。

第二,教学生写批注笔记是四年级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尝试带领学生写批注体会,这里包含了批注的习惯和方法。比如我在上课时就提醒孩子用铅笔写批注,方便第二次修改,而批注笔记的内容也明确告知学生,让他们知道该批注哪些内容,用哪些符号来标注。这一点也比较成功。由于这是刚开始写批注,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批注情况的关注,发现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避免其他同学犯同样的错误,也可以展示批注得好的同学的作品,以作示范。

第三,课堂问题太过繁琐,这样学生发挥的空间、体会的空间就很狭小,需老师带领,才能有所体会,可以以问题“你认为包公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会出的?”引入学习,从而才能让学生各抒己见,都能动脑体会。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说课稿

成都市双庆小学张雪薇

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下面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包公审驴》出现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智谋》中。故事介绍了包公帮助穷人刘五,通过审一头被调换的驴,从而找到了小偷。驴是穷人刘五唯一的财产,也是刘五用来养家糊口的宝贝,故事用了一个自然段描写主人对驴的爱护,也写了驴被调包后焦急的状态,主人无计可施,只好交给包公审理,从而让大家看到这是一个奇案,闻所未闻。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包公,但对包公描写甚少,只有审驴时的四道命令。课文描写较多的是驴的状态,以及旁观者的表现。这样写,意图以驴带动大家的感受,以旁观者说明大家的不理解,直到结尾结果揭晓,人们才恍然大悟,体会包公的良苦用心和足智多谋,进而对包公产生由衷的佩服。

第五单元语文天地中有一个“金钥匙”,主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写批注笔记,批注笔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标记问题;圈画重点和精彩的词句;标出要点;简要写心得体会;补充重要的资料。写批注笔记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后续文中也相继有指导。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具备了自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也知道要理解人物,就要从人物的动作等方面来深入了解,还要结合全文,做到有根有据。但是,孩子的口语表达还是存在“说一句的多,说一段的少”这个问题,主要是体会不够深,没有感受可言,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孩子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学简单的批注,但他们还是不知道哪些内容该批注,哪些内容不该批注,批注的内容应该写在哪里。

三、教学目标分析

首先,这是写人的文章,在把握了课文大概内容之后,就该深入体会人物形象了,那就要抓住人物的表现,本文只有抓住包公审驴时下的四道命令来体会。又因为对包公的描写太少,更多的是没有直接说明包公这么做的理由,所以,许多人都不理解。这时就要抓住旁观者的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在结尾达到恍然大悟的效果,体现出包公的足智多谋。那这种反差还来自于那头瘦弱的驴的表现,所以拟定第一个教学目标,即抓住包公的命令,结合驴的样子,形成反差,感悟包公的足智多谋。同时,这是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所以把这个目标设为重点。

其次,在教材和学情分析中有提到,写批注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而孩子们没有形成系统的观念,批注笔记包括哪些内容,结合这点,设定第二个教学目标:写批注笔记并进行适当修改。只有学生的感受丰富了,他们才会有所体会,所以要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来完成这一目标,并被设定为难点。

读悟向来都是不分家的,只有通过读,才能有体会和想法,也只有深入理解了,孩子们才能将读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三个目标顺理成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故事中包公用了计谋,小偷也用了计谋,所以借此稍做提醒,感悟一些道理,即第四个教学目标:透过这个故事,明白聪明要用在正确的地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以引导学生体会代替老师讲读,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学法:读悟结合,写批注笔记,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课堂设计

第一个环节: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过渡到下文。所以没有单纯地让孩子复述故事,而是以刘五为什么告这头驴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抓住包公的表现来体会人物性格。由于描写包公的笔墨不多,结合教材分析的说明,用驴的表现唤起学生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不理解包公的做法,与结果形成反差,凸显包公的神机妙算。同时,只有抓住驴的表现,才能调动学生的感受,让孩子们有内容可批。正因为此处容易产生误解,所以,结尾恰好可以再次点拨,引导学生修改批注笔记。在体会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感受用读来呈现,进一步提高朗读技巧。另外,在写批注笔记的同时,老师明确告知哪些内容可以批注,批注在哪些地方,这样孩子学习的指向性就很明确了。

最后,结尾没有对包公的赞美,但相信孩子们看完审案过程后,都对包公有话说,所以抓住这个练笔点,让孩子们写自己想对包公说些什么,并引导学生把原因表达清楚,避免只写一句的情况。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补充自己的收获。另外,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计谋要用在正确的地方”的看法,把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渗透语文的人文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1826.html

更多阅读

军神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定稿) 军神的教学设计

军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榆次区花园路小学石玲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描写刘伯承语言,神态,动作的词,感悟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教学过程: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翠鸟教学设计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2、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能

浅谈张雪门关于见习实习的教育思想

浅谈张雪门关于见习实习的教育思想文章摘要: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学前教育这片神圣的事业上,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有对于教育目的的划分与思考、幼儿园行为课程的研究,而最有影响意义的思想莫过于对于幼

清华的刘也行遇到北大的张雪健怎么办 刘也行张雪健

清华刘也行碰到北大张雪健!只有一个结果:题库被答穿!其实当清华选拔队一拿到总决赛的入场券后,就有人开始猜想要是清华的刘也行遇到北大的张雪健怎么办?很多人也开始拿他们两人进行对比,有说刘也行比张雪健更胜一筹,也有说张雪健比刘也行

声明:《包公审驴第二课时(张雪薇) 河南坠子包公审驴》为网友凡亽總難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