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二十七卷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完美无瑕

第二十七卷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版本1)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版本2)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版本3)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版本4)


【注释】


善行无辙迹(1),善言无瑕谪(2);善数(3)不用筹策(4);善闭无关楗(5)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6)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7);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8)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9);不善人者,善人之资(10)。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11)。

(1)善行无辙迹:辙,车轮压出的痕迹;迹,脚步、马蹄等留在地上的痕迹。善行无辙迹,意思是善于走路的,不留痕迹在地面上。


(2)瑕谪(zhé):|借为|,瑕、谪都是玉上面的疵病,此引申为过失。


(3)数:计算。


(4)筹策:古代计算时所使用的一种工具,用竹制成,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珠算。

(5)关楗:关锁门户所用的栓梢,用金属或木制成。


(6)绳约:约,绳、索的意思。绳约,就是指绳索。


(7)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放无弃人:常,帛书本作"怪",总是、永远。因此圣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8)袭:随袭,有保持、含藏的意思。


(9)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善人是恶人的老师。


(10)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恶人是善人的借鉴。


(11)要妙:精要玄妙。这一章老子又一次阐明"自然"、"无为"思想。他用具体贴切的比喻说明以自然为准则,不用有形的作为,而贵无形的力量。有"道"的"圣人"就善于用含而不露的智慧,去观照人与物,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错话;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却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除。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这就叫做内藏着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恶人的老师,恶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就叫做精要深奥的道理。(译文1)

善于走路的人,走起路来总是不声不响;擅长言辞的人,说起话来无懈可击;善于算术的人,计算起来,用不着算盘之类的工具;擅长做锁的人,没有哪一把锁不能打开。人总是以特有的本领呈现出来,社会也需要各类贤才,缺一不可。正是这样,圣人常常只能拯救人的灵魂,所以他们的理论对任何人都有价值,他们常常能拯救物质,所以对万物都有保护作用。这就是所谓依照自己的特长行事。由于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太善良的人,对学生不会严格,因而不利于当老师,而对别人要求严格的人,就具备为人之师的必要素质。我们不要过分看重具有为师的能力的人,也不要过分喜爱具有某一资质的人,各自的特长,对社会各有其用。即便是一名智商极高的人,在其它领域他也存在大惑不解的地方。这一认识是极为关键的。(译文2)

好的行为不留痕迹;好的言论没有过失;好的筹划不需借助器具;善于关闭的,不用栓销却使人不能开启;善于束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开。与此类似的,圣人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所以不会有被遗弃的人;能够做到物尽其用,所以不会有被丢弃的物。这就是掌握了‘道’的智慧。所以,有才能的人可以作为普通人的老师,普通人可以成为有才能的人提供借鉴和补充。不尊重老师和不珍视借鉴补充的行为是非常糊涂的。这是非常重要的道理。(译文3)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译文4)

  【古文正解】


  道者善也,善者道也。


  大行无迹也莫不之,大言无语也莫不应,大计不数也莫不合,大守不闭也莫不安,大约不结也莫不从,是谓玄妙自然。


  是以圣人常救人于自性而生,救物于自得而用,方效双用,故曰袭明;常善于吾者贵之,吾所以善者吾亦惜之,人我两全,所以圣人,故曰要妙。


  是以,道常无常有,故善事善成,圣人法之,双用两全,谓之完善。

  【今文正解】

  大道是至为完善的,做到完善在于使用大道。


【道德经】二十七卷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完美无瑕
  最大的行走没有痕迹却无所不到,最大的号令没有言语却无所不应,最大的计算不用筹算却无所不准确,最大的守卫不需关闭却无所不安全,最大的约束没有绳结却无所不依从。这就是大道的无物之物的奥妙,这就是大道任物自然的功用。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挽救人于自我本性而安生,挽救物于天然性状而作用。既效法大道的方式,又利用大道的作用,所以说是双重的明智。


  总是比我贤良者我珍重他,不如我贤良者因成就我的贤良,所以也要珍惜他。因此不抛弃所有人,也不会为人所抛弃,两相成全,这样才成为圣人,所以说是最关键的奥妙。


  因此,大道因为永远虚无又永远存在,所以善于运行还善于成功。圣人效法它,既使用大道的方式又利用大道的作用,既周全了外界,又成全了自身,这就叫完善。


【引语】

本章是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喻指,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这一章又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从正面“贵其师”,不从反面“爱其资”,做到“虽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导思想,是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生活领域之中。

【评析】

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这就考虑到事物所包涵的对立 的两个方面,不要只从一个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叶;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恃才傲气,都是不可取的。 


【补充:尊师重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这是比喻那些懂得客观规律的人,办事不拖泥带水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善于说话的人,没有破绽,别人无以指责。这是指那些有文学修养,善于语言表达的人。谪:责备、指责。


善于计算的人,不必使用计数工具。这是指那些在数学方面有造诣的人。筹、策,都是古代用于计数的工具。

善于闭守的人,不上门闩别人也不能打开。这是比喻那些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不自我炫耀的人。关楗:门闩。

善于结绳的人,不结绳扣,别人也无法解开。这是比喻那些有组织才能,善于团结别人的人。约:绳扣。


以上五善,是五类各具才能、特长,可以为人师表的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所以,圣人善于救人,让那些有知识才能的人,去教育那些没有知识才能的人,使社会上的人都能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为社会所抛弃;圣人善于救物,是因为人尽其才,才有物尽其用。因此,世间万物才不会被人类所遗弃。这就是说,圣人已经偷袭了大道,明白了客观规律。袭明:窥破天机,明于大道。


道的世界是万物平等的天堂世界,同样,现实世界也只有人人平等,知识、道德水平共同提高,才能实现人间的大同。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所以,那些有知识才能的人,就是那些没有知识才能的人的老师;而没有知识才能的人,正是有知识才能的人所必须帮助、教育的。不尊重教师,不热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各怀聪明,但还是最大的糊涂。这是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妙窍。

这是强调教育之于治国的重要性。人是属于社会的,社会是大家的,少数人聪明不算聪明,只有全社会的文化道德水平共同提高,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本章表现了老子尊师重教的思想。尊师重教是治国的要妙,同样也是治身的要妙。现在,教育之于治国的重要性,已经形成社会共识,且不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合道。至于信仰教育,则是当今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老子的朴学是造福人类的最佳学问,应当走向现代化,走向科学的殿堂。隐于民间的得道高人,应当主动走出来,以老子思想为指导思想,为人类社会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英译】


A good runner leaves no track; a good speech leaves no flaws forattack; a good reckoner makes use of no tallies; a well-shut doormakes use of no bolts, and nobody can open it; a good well-tiedknot makes use of no rope, and nobody can unlooseit.


In the same way the sage is always skilful at finding goodqualities of people and worthiness of things. So there are norejected people and things. The reason why the sage can do that isthat he understands the wisdom of ‘Tao’clearly.


So the talented person could teach the everyman, the everyman couldoffer assistant and warning example for the talented person. It isvery important principle.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5522.html

更多阅读

《道德经》微学精讲17 第27章——善行无辙迹 道德经精讲

《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第27章——[善行无辙迹]【题记】《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共有11章,将“善”与“德”结合起来。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善”与“德”有微妙的联系。在《道德经》中,善,是善于。本章重点理

二十七星宿 二十八星宿

转载  (2010-12-11 21:52:40)标签: 杂谈二十七星宿宿命姻缘友谊两个人的关系查爸爸妈妈弟弟,上面还真查的是有血缘关系哎~~~尤其还查到跟某人是中距离荣亲关系,嘿嘿,最佳夫妻拍档,通常有一方挚爱另一方,这种爱可以疯狂持续几十年不简单,

《今古奇观》:第六十七卷 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俞丽拿 良宵

第六十七卷 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太平时节元宵夜,千里灯球映月轮。多少王孙并士女,绮罗丛里尽怀春。话说东京汴梁,宋天子徽宗放灯买市,十分富盛。且说在京一个贵官公子,姓张名生,年方十八,生得十分聪俊,未取妻室。因元宵到乾明寺看灯,忽于殿上拾

声明:《道德经 二十七卷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完美无瑕》为网友好好爱自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