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罗才军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原文地址:《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罗才军作者:紫色萤火之光

课前谈话
师:谁知道我来自哪所学校,猜不出来,得观察。
听到六一班,我感到亲切,知道为什么?这得靠猜。
听音乐放松放松。
你听到什么?
生:山林中的蝉鸣,瀑布飞流,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
师:再听一段。听到什么感觉。
生:很悲哀的感觉
生:凄凉悲哀的感觉
师:名字叫《流浪者之歌》,结合这个名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拿着打狗棍在街上走……
师:再听一段(高山流水)
听到什么?
生:听到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突然风吹起来了
生: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
师:我们要真正理解有些难为大家。这种用古琴演奏的成为高雅之乐。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打到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想。
师: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不太好懂,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出示)你觉得“谓”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谓:①称为 ②认为,以为 ③评论
生:认为、以为。
师:那么“乃”呢?
生:“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师:理解了之后,我相信能读得更好
生:(朗读此句,读得准确而且有韵味)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要在字和字之间分开,尤其是这个“兮”字后边要做一下停顿。
师:你知道了怎么断句。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断句?
生:因为注释里说“兮”是个语气词。
师:你看,借助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这个“兮”和前边的“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朗读,读得很有韵味)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生:(朗读全文,很有韵味。全场掌声)
师:没读几遍就能把一篇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笑声)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范读,全场掌声)
生:(齐读,朗读明显有进步)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师: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生: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
师:怎么理解?(提醒可借助注释)
生: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注意到没有,他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着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两个句子中的“善哉”和第一句当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第一句当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好啊!
生:真美妙啊!
师:在古代就说成——
生:(齐答)善哉!
师: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善哉!“哉”字后边一延长,好像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我觉得你不仅“善哉”读得好!你这个“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真好啊!当你读着这个“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请你再读,读出这种画面来。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耸入云的、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
师:体会得真好,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生:(男生齐读,很豪迈、很有感觉)
师: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不愧是顶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第二句谁来读?
生:(女生齐读,很有感情)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肯定能猜出来。
生:我认为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厚。是的,这里的“江”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是指我们中国最大的河——黄河。想到这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我的脑中跳出了“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很有气概地)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就是这样“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请你来读!
生:我想到了一句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生:(朗读,掌声)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一起读。
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讲——
生:(齐答: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里“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句子当中的哪个字意思一样?
生:这里的“念”和前面的“志”意思一样,都是“心里想”的意思。
师:找一个字,那就是——
生:想。
师:没错。有时候咱们就可以用现代词汇去代替古文词汇来理解古文的意思。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转载]《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罗才军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生:它也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生:它不仅说出了伯牙的琴声,还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了!你叫——王天宇,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天宇的智慧。
生:钟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什么样的胸怀?
生:像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心胸宽广、能撑万里船的胸怀。(全场掌声)
师: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出示)
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
生:(齐读)
师: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师: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生:(齐答)不能得。
师:唯有谁能得之?
生:钟子期!
师:谁能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板书:念)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
生:(练笔,背景音乐《知音》)
师:你想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非常高兴。
师:是啊,欣喜若狂啊!该怎么说?
生:(很有感情地)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真妙啊!“知我所志,明我所念”,多会说话啊,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哪!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全场笑声、掌声)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师:(激情朗读后)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的——
生:(齐答)一模一样。
师:志想像犹吾心,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
生: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板书:心)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生:(齐答)知音。
师:(板书:知音)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换角色再对读。)
师:就是这样的心灵相契。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感觉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一句伯牙,
生:一句子期!
师:这样的形式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回应!
师:写得多妙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何等的和谐!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师: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逐字显示)
子期死,
生:(朗读)
生:(朗读,一字一顿)
生:(朗读,缓慢,有悲戚)
师:(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擦去板书:念)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生:(齐答)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处觅知音啊!
生:(再次齐读)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师: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地在传诵着它!课文后边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出示)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师: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一齐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
男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出示全文)—一齐读!
生:(齐读全文)
师: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隐去全文)
生:(集体激情背诵)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
生:(齐答)知音。
师:(再次板书“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将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
生:(齐答)知音!

师: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知音 念

个人感悟:罗才军老师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单单的只是从课文中提取出关键词然后再引导着学生去学生,而是一开始就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开始这堂课。罗才军老师先一开始就放音乐,让学生品味着这首音乐的美妙,为下文做了铺垫。还教会了学生通过注释等方式可以理解到课文中的含义,从而使朗读不那么的枯燥。老师们很多时候都会因为怕时间赶不上进度,都会把课文最后的资料小故事忽略,叫学生们自己回去看,但是真正看的又有几个呢?

罗才军老师明白,放这些课后的这些资料库的制作者的苦心,因为这些资料库不单单是记述了一个故事,而且还能让学生从这些故事中更加有效的理解这个文章中的作者的为人,从而更加明白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文章,更好的理解文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49988.html

更多阅读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实录 用字母表示数 实录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实录杭州文海教育集团 刘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6~10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理解含有字母的

《旅鼠之谜》教学反思 旅鼠之谜

《旅鼠之谜》教学反思八年语文 佟建慧《旅鼠之谜》是一篇别致的科学小品,用记叙、主要是对话的方式讲述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旅鼠繁殖能力之强堪称动物世界之最,每当繁殖高峰,就会出现奇怪的自杀行为,或招引天敌,或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

获奖论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宣城市2009—2010学年度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和教育案例评选参评案例”《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绩溪县适之中学 张一、教学设计思路:针对九年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实录张龙特等奖 张龙最后一头战象ppt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实录张龙特等奖  张龙 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教师,区学科带头人。2009年参加北京市第七届语文阅读教学大赛,荣获特等奖;同年,参加北京市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曾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区优秀

声明:《转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罗才军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为网友逢人便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