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神农、黄帝先天八卦源流图证文:李守力

伏羲、神农、黄帝先天八卦源流图证(文:李守力)

一、先天与后天:

邵雍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说:“尧之前,先天也。尧之后,后天也。”

《尚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孟子》:“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尧舜时代遇上了罕见的世界性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了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陕东一带。面临大洪水,各个部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应对,禹的治水工程使天下各个部落的人力归属禹统一调配使用,从而使星罗棋布、各不统属的氏族部落迅速产生了向心力、凝聚力;禹在治水过程中也形成了更大的权力和威信,这是夏酋邦发展成为早期国家的主要原因(童书业曾说:中国国家权力的形成,极有可能与防御和集体的水利事业有关,亦即与控制集体劳动的人力有关,而与土地所有制没有直接的关系)。

因大洪水造成的大迁徙(又叫大集中)使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满天星斗”(苏秉琦观点,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巴楚文化等等)的格局变为黄河中游文明“一枝独秀”的新格局。各部落的多元文化也随之碰撞、融合与统一,共同组成华夏文化。

中国史学界一般把大禹之前称为原始社会,孔子谓之大同,康节先生名之曰先天,禹夏时奴隶制社会的开始,孔子谓之小康,康节先生名之曰后天。

因此,我们把伏羲、神农、黄帝定位为先天,把夏商周三代定位为后天。先天八卦,后天六十四卦。

《周易》六十四卦乾坤之后的屯、蒙、需、讼、师、比六卦都有坎卦(坎为水),这或许是古人对先后天之间的大洪水的记忆,每次人类文明无不是从险难(坎为险)中创始;把“分水岭”一词作为事物发展的分界,或许也与此有关。

二、《三易》序卦以各自的先天八卦为宗旨,观象系辞则遵循同一个后天八卦:

《周易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在先天时期,华夏文化的主干先后由伏羲、神农、黄帝传承着。先天时期人与天相通,筮巫龟卜是文化的核心,易经即是筮书。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又曰: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那么,八卦与《三易》的六十四卦是什么关系呢?

《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这段文字透露了《三易》都是以先天八卦图为指导八卦上下相错而演成的。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六十四卦为用。体属于世界观范畴,用属于方法论范畴。

笔者认为《三易》共用一个后天八卦图,而先天八卦图是不同的。因为后天八卦表述八方时节,这个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而《三易》的序卦思路则是随不同时期的天人意识而不同。

《玉烛宝典》卷五引《归藏易》:“离处彼南方,与日月同鄕。”这是《归藏易》使用后天八卦的明证。

《三易》的卦辞解释观象系辞,取象也是一以贯之,只是随着时代变迁略有损益。

“乾为天、为君、为父、为大赤、为辟、为卿、为马、为禾、为血卦。”马国翰曰:朱震《易丛说》、罗苹《路史注》。严可均曰:此盖《说卦》文,殷《易》先有,非始《十翼》。

三、三个先天八卦图:

三个先天八卦图是:伏羲先天八卦图,神农先天八卦图,黄帝先天八卦图。

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

心本无形,以三图喻之。如佛指舍利,有真身灵骨,亦有三枚影骨,“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故三图一体也。

《周易》序卦以伏羲先天八卦图为宗旨,《连山易》序卦以神农先天八卦图为宗旨,《归藏易》序卦以黄帝先天八卦图为宗旨。宗旨即世界观范畴。

(一)伏羲先天八卦图:

易学界一般认为是邵雍所造,或者认为是陈抟所造。笔者认为伏羲非是托名。《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这是先天八卦的源头,而这段文字则源于上古。

伏羲先天八卦图: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一万七十二·史部·西清古鉴卷三十三》载有汉先天八卦洗:


《西清古鉴》(卷三十三):“右高一寸八分,深一寸七分,口径九寸四分,重三十五两。”

尚秉和以《焦氏易诂》考证先天八卦西汉就存在,“《易林》不惟用先天卦象卦数,并邵子《皇极经世》所用之乾日兑月离星震辰坤水艮火坎土巽石之象亦用之,夫此八象不见于《说卦》”,又以《左传·闵公二年》“成季之将生,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成公十六年晋与楚战,公筮之遇复,史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验之乾、离同位。

“《左氏》以外,释《易》之书莫古於《乾凿度》。盖《说卦》之亚。《乾凿度》云:‘易者,不易也,变易也。不易也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此其不易也。’变易也者,其气也。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即后天卦位之震春木。离夏火。兑秋金。坎冬水也。故曰变易。又云:‘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散布用事也,震生於东方,离长於南方,兑收於西方,坎藏於北方’云云。可见八卦未散布用事之时,其方位不在此,至为明白矣。”

《乾凿度》最早明确谈到了《周易》六十四卦的序卦法则:“乾坤……为上篇是始……坎离为(上篇)终,……咸恒……为下篇始……既济未济为最终……”,这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为宗旨。笔者认为所谓伏羲六十四卦并不是后天的,仍是体上的,不能应用(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六十四卦是后天,是用。

(二)神农先天八卦图:

彝族八卦与帛书易八卦即神农先天八卦。

彝族八卦是彝族万物雌雄观的发展和宇宙时空观的形象体现,故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其八卦产生的基本程序是(《彝族源流》第108、139页):

由清、浊二气的升降形成天地。天地交合产生“哎”、“哺”,“哎”为父是阳之长、“哺”为母是阴之长。哎哺交合产生“且”(子)“舍”(女),分别掌管大地四方的转动。

宇宙有四角后又形成八方,是天地福禄的根本。“哎”为父主南方,“哺”为母主北方,“且”为(中)子主东方,“舍”为(中)女主西方。宇宙四角起变化,变到东北由“鲁”(长)子管,变到西南由“朵”(长)女管,变到东南由“哼”(少)子管,变到西北由“哈”(少)女管。

这段话实为《周易系辞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翻版。

彝族八卦图:

哎(乾),哺(坤),且(坎),舍(离),鲁(震),朵(巽),哼(艮),哈(兑)。

彝族八卦与伏羲先天八卦不同。乾坤震巽位置相同,作为中男、中女的且舍二卦和对应的坎离二卦,作为少男少女的哼哈二卦和对应的艮兑二卦,方位正好相反。


于豪亮先生遗作《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云:“为什么上卦排列的次序是键(乾)、根(艮)、赣(坎)、辰(震)、川(坤)、夺(兑)、罗(离)、筭(巽),下卦排列的次序是键(乾)、川(坤)、根(艮)、夺(兑)、赣(坎)、罗(离)、辰(震)、筭呢?帛书《系辞》有这样四句话:‘天地定立(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薄)。’

今本《说卦传》作‘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我们以帛书的四句话作为排列的依据,只把‘火水’改为‘水火’,再根据传统的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的说法,于是便可以把这八个卦作如下排列:

帛书易八卦图

彝族八卦与帛书易八卦一模一样!

彝族八卦缺少卦画,借助五行代象,停留于八个经卦的初级阶段,没有进一步重卦演化为六十四别卦。就彝族八卦没有卦画这个基础来看,它不像是从外面输入的汉族八卦,而是地地道道彝族特色的八卦。

彝族文化的形成是在武老撮约公元前2119年前后。这个时期古人主要以龟卜为主,筮数为次。彝族与汉族(夏族)可能在夏朝前期分离,于是彝族保存了夏朝以前的文化。彝族传统文献始终自以“夷”为族称,新中国建立后,误以“夷”有歧视之意,遂改为“彝”。

彝族八卦和帛书易八卦按“幼子承嗣宗法系”排列,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与彝族的宗法制度相对应。《彝族源流》载:“在普天之下,父母靠幼子。”彝族八卦和帛书易八卦崇尚艮卦,艮为山,《连山易》六十四卦以艮为首,它的序卦法则以连山先天八卦为准则,神农又名连山氏,故曰神农先天八卦。

孔子云:“礼失而求诸野。”信乎哉!

(详见李守力《周易密钥》:“惊人发现:彝族八卦与帛书易同源”)

朱震《汉上易传·卦图卷上》曰:“《归藏·初经》者,伏羲初画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经:初乾、初坤、初艮、初兑、初荦(坎)、初离、初釐(震)、初巽,卦皆六画,即此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薛氏(晋太尉参军薛贞)曰:‘昔神农氏既重为六十四卦,而《初经》更本包牺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农氏因之也。’”

又《丛说》曰:“考之《归藏》之书,其《初经》者,庖羲氏之本旨也,卦有初乾、初坤、初艮、初兑、初荦(坎也)、初离、初釐(震也)、初巽八卦,其卦皆六画。《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四。’所谓‘经卦’,则《初经》之卦也。”

愚按:晋代前《归藏》易之文从未面世,晋以降历代《归藏》的版本均出自汲冢书《易繇:阴阳卦》,晋人王隐在《晋书·武帝纪》中提到汲简中“古书有《易卦》,似《连山》、《归藏》”,王隐并不能确定是《连山》还是《归藏》,窃以为所谓“《归藏·初经》”可能是《连山·初经》之误,正如晋太尉参军薛贞说“昔神农氏既重为六十四卦,而《初经》更本包牺八卦成列而六十四具焉,神农氏因之也。”《连山》为神农所创,故《初经》应属《连山》。

(三)黄帝先天八卦图:

集安八卦图即是黄帝先天八卦图。集安八卦图1962年发现于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贵族墓葬五盔坟四号墓。对集安八卦图的披露最早见于《考古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登的《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一文。该文第三部分《壁画内容》详细介绍了四号墓中的全部壁画,其中墓室北壁壁画第二行左侧网状莲花火焰锦图中画有一人,此人左侧的环状图就是集安八卦图。


《报告》说:“北壁有人物图像四,……其三,在北壁左下角网纹衬地,光头披发,着红领缘,绿色羽衣,跣足坐红色莲台,俯首旁视其左手所指八挂(卦)图,右手轻拂于膝上。”
关于集安五盔墓四号坟的考古年代,《报告》推定:“其年代应相当于北朝时期,约当五世纪末六世纪初。”

关于集安八卦图的研究论文有韩国1996年12月《震檀学报》汉城大学金一权著《高句丽古坟壁画天文观念体系之研究》第三部分《集安五盔坟四号墓八卦图的易学史的意义》,文中把集安八卦图误以为是文王后天八卦。2004年3月安阳大学学报发表郭志成《集安八卦图考》才将这一错误改正,并对集安八卦图进行了详实的论证。本节插图和主要观点皆取自郭志成《集安八卦图考》。


伏羲、神农、黄帝先天八卦源流图证(文:李守力)

集安八卦图可以体现《周易说卦传》“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的卦序。(图5)

在集安八卦图上体现出来的、更为直接的是《易纬·乾坤凿度》中的“大象八”八卦序列:“天乾,地坤,日离,月坎,风巽,雷震,山艮,泽兑”。(图7)


卫元嵩《元包经传》卷一首列其宫名、宫序为:

太阴第一,太阳第二,少阴第三,少阳第四,仲阴第五,仲阳第六,孟阴第七,孟阳第八。

根据《元包经传》六十四卦卦画的组成,可定太阴相当于易卦中的坤卦,太阳为易卦中的乾卦,以下少阴为兑,少阳为艮,仲阴为离,仲阳为坎,孟阴为巽,孟阳为震。(图9)


先天八卦为体,没有时节方位,所以可以旋转使用。所以集安八卦图、《说卦·雷以动之》、《易纬·乾坤凿度·大象八》与《元包》八卦序四者出于同一种易学体系。

集安八卦崇尚坤卦,《周易说卦传》“坤以藏之”,坤、归也,故曰归藏,黄帝又名归藏氏,故曰黄帝先天八卦。它是《归藏易》六十四卦序卦的法则。

四、《说卦传》的奥秘: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在《说卦传》中,这三段文字的排列是有严格规律的。第一段是伏羲、神农先天八卦,第二段是黄帝先天八卦,第三段则是后天八卦。所以《说卦传》是传承6500年的经典,不能把《易传》的所有内容都认为是孔子以及弟子写的,《易传》里的“子曰”是属于孔子的,其他大部 分内容可能是属于《三易》古经的“原配”。公元前575年穆姜当时看到的《周易》文本中的“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与《易传·文言》几乎相同就说明这一点。

所以笔者的《周易诠释》始终贯彻“经传一体”的原则,易道自伏羲、文王、周公至孔子一以贯之。

【文献参考】

1、王晖: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兼论从“满天星斗”到黄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转变

2、郭志成:集安八卦图考

3、李守力:惊人发现:彝族八卦与帛书易同源

4、任俊华、梁敢雄:《归藏》、《坤乾》源流考——兼论秦简《归藏》两种摘抄本的由来与命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53570.html

更多阅读

伏羲女娲图隐藏的文化密码是什么? 伏羲和女娲

伏羲与女娲图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宇宙智慧,包含了大量文化信息和知识。首先,让我们认识太极演化成八卦的过程。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圣经》1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2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伏羲、黄帝,到底谁是天帝东王公? 伏羲 黄帝

三皇五帝玉神像昆仑山上,西王母头戴玉胜与伏羲女娲共同治世,女娲后补天造人封为地母留在人间中皇山,后来社会体系变动,母系社会渐变成男人政权的封建社会,天帝东王公被强化政权,西王母政权弱化,退居“帝后”地位。与西王母并肩统治宇

先天八卦、中天八卦、后天八卦图解 先天后天八卦转换图

来源:孙远福博客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讲对峙, 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 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 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周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峙, 称为天地定位; 震巽两卦对峙, 称为雷风相薄; 艮兑两卦相对, 称为山泽

声明:《伏羲、神农、黄帝先天八卦源流图证文:李守力》为网友形同陌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