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的】

①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②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

③初步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①由“辨读”到“情读”
②律诗中“起、承、转、合”四联的结构及其各自在创设意境上的作用。
③掌握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人以自况的手法。
【教学难点】《蜀相》一诗的“诗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向司马徽问道:“元直(徐庶)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诸葛亮)出来呕心血也?”司马徽告别刘备出门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果不其然,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未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大业,这不能不叫后世之人扼腕叹息。有一个旷世诗人,在卧龙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参谒了他的纪念祠堂,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作。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

二、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三、 简析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1、这首诗歌题目叫做《蜀相》,“蜀相”,指的是谁?
(学生明确:诸葛亮。)
蜀相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2、所以,从诗歌的题材上讲,这是一首什么诗?
(学生明确:怀古诗。)

3、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四、诵读指导:

1、要想有感情地诵读一首诗,必须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的准确又深透的理解的基础上。如果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读得慢,低沉些,读出点感伤。反之则相反。就如刚刚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要轻快些。

2、教师范读。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集体朗 读全诗。

4、《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X一X X一X一X 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集体朗读。

5、读准了音节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的是感情了

五、诗歌分析

1、我们看这首诗,很明显也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1)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2)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

(简要分析,“自”“空”:该怎么理解?改为尽,皆 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2、分析本诗的关键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颈联两句诗中写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2)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3)尾联简要分析,谈谈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4、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六、 以此类推,用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两首杜甫其他的两首诗。《春夜喜雨》《春望》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3174.html

更多阅读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行路难其一

教学阐述:杜甫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同样一首诗,不同人生阅历和文化生活背景的人去欣赏往往烙上鲜明的个性解读特征,何况“诗无达诂”呢。为此,一般读者对古诗的解读首先自然要依据文章追求共通见解,然后再根据自身实际作个性化

推歌·古风 孤竹翊-蜀相雨霁天青词 孤竹翊

原本这个曲子已经听腻了……但是雨大的词和竹子的声线就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啊。虽然不是丞相的粉,但这首词真的很打动我。http://fc.5sing.com/2682019.html[00:01.00]蜀相[00:04.50][00:05.00]选曲:S.H.E. "一眼万年"[00:08.0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吴淑梅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实录

《拟行路难》 教 学 设 计吴 淑 梅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

拟行路难赛课导学案 拟行路难其四阅读答案

《拟行路难》学案 设计人:刘增国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3)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学习步骤:一、

声明:《蜀相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为网友如山中清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