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入门 禅学入门在线阅读

禅学入门 禅学入门在线阅读

禅学就是研究“禅”的学术门类。

禅的定义

  “禅”是从梵文的“禅那”这个词音翻译过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属于菩萨行六度中的一度,指的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根本法门。我们这里所说的“禅”是禅宗所传的禅,与六度中的“禅定”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式,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与“禅”相联的有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法、禅风、禅机等由禅引伸出来的禅语,真是丰富多彩,韵味无穷。

  禅宗兴起之后,它所提倡的“禅”与原来的“禅观”或“禅定”虽有其相同的一面,更有其不同的一面,对于相同的一面就不去说它,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

  第一,禅宗的“禅”是一种认识。与其说它是六度中的“禅定度”,还不如说它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第二,禅宗在方法上重视学人与其师的直接对话,以启发学人的智慧。

  第三,禅宗的目的第一步是开悟,认为只有“悟后起修”,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禅宗的修行是将日常生活与人心的净化紧密结合,认为“平常心是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出世的随神做入世的事业。

  禅的种类

  《楞伽经》中分为四种禅,一是愚夫所行禅,即执有法不空而行禅。二是观察义禅,即于定中对义谛作静虑之禅。三是攀援如禅,即圭峰宗密禅师所说“欣上厌下”之凡夫禅。四是如来禅,即自证圣智境界之禅。

  圭峰宗密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分禅为五种: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凡夫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宗密所分,是专就学理上的分类。在实际修行中,这五种禅可作为循序而进的五个阶段。在有真修实证的禅师引导下,每提高一个层次,就有一番悟境,就会在认识上来一次超越,这才是禅宗所提倡的“禅”。

  究竟应该怎样来定义禅宗所提倡的“禅”,既是一件难事,也是一件多余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禅宗是主张参“活句”的,历代禅师在接引学人时总是应病与药,精方解缚,从无死法与人。

  chanxue

  禅学

  佛教的禅法理论,中国佛教的重要学说。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禅作为佛教的修持活动,有小乘大乘的区别,而其共同目的是通过安静身体,集中精神,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将思想专注于一定的观察对象,按照佛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以根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到精神解脱。

  禅学在中国的发展 因时代、地区和派别的不同,禅学发展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至唐代慧能禅宗,禅学进一步中国化,较以前的禅学产生了重大的差异。

  禅学的兴起和盛行 中国禅学始于东汉后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译经的流传。三国吴康僧会、晋代释道安和支道林都推重禅法。后来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觉贤)又相继译出禅经,推进了禅学的兴起。在汉魏晋期间流行的禅法约有4类:①安般禅。为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倡导。“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数息”。它重在调息(呼吸),以集中精神,进入禅定意境;又以“法数”(按数字对教义的分类)为止观对象,构成“禅数”形式,属于小乘佛教的禅法。因与当时道家“食气”、“导气”等吐纳养生术相类似而传习较广。

  ②念佛禅。为支娄迦谶译出的菩萨乘禅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所倡导。“般舟”即念佛:“首楞严”,意为健行、健步如飞;“三昧”即定。前经说借助于智慧,专心观念佛的32种相、80种好,可使10方诸佛现前。后经则认为修持首楞严三昧可为成佛的行动增加力量,易于达到成佛的目标。

  ③五门禅鸠摩罗什根据弟子僧睿的请求,综合各家禅法编译了3卷《禅秘要法经》,倡导五门禅观(“五停心”),针对具体情况,讲究不同对治:贪欲重的修“不净”观;恚重的修“慈悲”观;愚痴的修“因缘”观;散乱心重的修“数息”观;一般的人修习“念佛”。佛陀跋陀罗所译《达摩多罗禅经》也讲五门禅。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陀罗的禅学不同。但都是大小乘融贯的禅,强调禅智双运,寂照相济。对后来佛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④实相禅所谓实相就是空,实相观就是空观。大小乘禅法融贯的关键,在于把禅观和空观联系起来。鸠摩罗什所传的禅观要求同实相联系,即既要看到空性,又要看到诸法的作用,两者不可偏废。这对后来的天台宗产生了影响。

  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情况的不同,南方偏重义理,北方持重禅法。北魏孝文帝为佛陀禅师于嵩山少室立少林寺,作为禅僧集居之所,此后禅法大行。北魏时著名禅师菩提达摩在少林寺修禅,其禅法注重“理人”和“行人”。“理人”,指进行佛教理论思索,即“壁观”,在墙壁上涂成观想的图样,面壁观想,以契合佛理。“行人”属于修持实践。他强调“理”和“行”两者结合,在启发信仰时不离教理,借教悟宗,在形成信仰后不随于文教,不凭借言教。达摩后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北齐禅师慧文奉行实相禅,他根据《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的思想和《大智度论》的一心中行得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观点,认为从万物因缘和合而生就可观察到任何一境的空、假、中三谛的道理,一心就能同时观察三谛。一境三谛就是万物的实相,一心三观就是实相禅。慧文将这种禅法传给慧思,慧思又传给智,智在江东传播实相禅,推动了南方禅法的盛行,使偏重义理的学风有所转变。

  南北宗禅学的流传 中国佛学到南北朝末期,随着南北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师说逐渐出现综合调和的趋势,开始形成学派。禅宗的出现是中国禅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中国禅宗的思想导源于《坐禅三昧》、《达摩多罗禅经》中的“念佛法门”。相传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相传,弘忍后分化为神秀北宗和慧能南宗,时称“南能北秀”。神秀一系的禅法、讲动、定一体,即所谓“敛心入定,如蛇行入筒”,主张“拂尘看净,方便通径”,即逐渐领会,逐渐贯通的方法。慧能和神秀不同,他的修禅方法是顿。他自居于教外别传,虽不和教义绝缘,但强调传授不在言教文字,而以觉悟众生本有佛性为主旨。主张单刀直入,直摩心源,见性成佛。这是对以往禅学思想的最大变革。反映慧能禅学思想的《坛经》成为中国禅学的最重要著作。由于慧能弟子神会等人的大力推崇,慧能被定为禅宗六祖,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成为佛教中势力最大、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宗派。

  慧能南宗的主张经过门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一二传后,禅师们更是把禅法融会在日常生活里,认为坐住行卧、搬柴挑水等人伦日用都可体现禅法,形成一种随缘任运的主张,同印度佛教思想以及中国其他教派的思想大相径庭。

  禅教调和 禅宗禅法的流行,引起了同其他教派的矛盾,由此又出现调和禅教的趋势。中唐时代的宗密是菏泽系的禅师,又是华严宗的大师,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提出和阐发禅教统一的主张。五代、北宋之际法眼宗禅师延寿鉴于禅宗学入空疏不通教理的弊病,特召集唯识、华严、天台三家佛教学生互相质疑,最后用禅宗的观点作为评判的标准加以评定,成《宗镜录》100卷。延寿统一各家对教的不同说法,又调和禅与教的矛盾,为各宗所接受宗密和延寿调和禅教,都把教定于《华严》。由此出现华严思想和禅学相融合的华严禅,对于宋代禅师和宋明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禅宗禅学的分化 宋代禅宗流派都依赖统治者的支持,著名禅师常与上层人物交往,思想上越来越充分肯定现实。由此禅学思想的发展又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3种类型的禅:①文字禅。延寿以来禅宗虽重视教理,但真正作为依据判断是非,还是前辈祖师的语句。由于所传的语句简略难解,禅师就用偈颂来陈述其--大意,因此一般有文化的禅师都走上从文字上追求禅意的道路。禅学走上文字之途,一方面有助于理解,一方面也产生舞文弄墨的现象。②看话禅。两宋之际临济宗禅师宗杲反对文字禅,他主张不把祖师的语句作为正面文章来领会,只作为“话头”即题目来参究,认为这样才能自发地产生智慧,达到自悟成佛的目的。③默照禅。曹洞宗禅师正觉和宗杲交谊颇深,但他反对看话禅,提出寂默静照,即静坐看心的禅法。实际上这是以前禅宗北宗的禅法。默照禅出现,禅宗南宗流派转而采用北宗的禅法,标志着南宗禅学已走到自身发展的尽头,自此以后禅学思想就愈来愈趋于停滞了。

  禅学的影响 禅学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作为隋唐哲学的重要部分,对其他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倡导的不信权威、不信经典的口号,曾为一些进步思想家如李贽、谭嗣同等利用,以攻击封建正统思想;它宣扬的唯心主义心性学说,为宋明理学家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吸取,成为理学唯心主义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3688.html

更多阅读

PDF如何在线阅读 pdf在线阅读

PDF如何在线阅读——简介有时候电脑没有安装pdf软件那么就没法打开了,在线阅读的有好多英文的比较麻烦,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网盘阅读,如百度网盘、360网盘,还有126邮箱都可以,接下来我们进入百度网盘PDF如何在线阅读——

读者在线阅读_1964_龙应台 目送龙应台在线阅读

读者在线阅读_1964 龙应台  不曾出席过同学会的我,今天去了小学同学会。五十六岁的我,想看看当年十二岁的玩伴们今天变成了什么样。  那是一九六四年,民国五十三年。  一月二十一日,有湖口「兵变」。  一月十八日,纽约宣布了建

声明:《禅学入门 禅学入门在线阅读》为网友云丢了天哭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