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帝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即清文宗,通称为咸丰帝,公元1850-1861年在位。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他是道光帝的第四子,母亲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道光帝逝世于圆明园的慎德堂,终年69岁。《清史稿》称“宣宗春秋已高,方有疾,居丧哀毁,三十年正月崩”。距太后的死仅一月有余,可以说他直接死于这场丧事。臣子们嚎哭着脱下了道光帝的一身重孝,为他换上皇帝的寿衣。

  在道光帝逝世的前六个小时,他宣布了大清王朝新一代君主的人选。

此时的道光帝已经不能说话,但由于回光返照,神志还算清醒,而且按照清朝的秘密立储方法,他早在五年前完成,此时需要的仅是揭晓谜底而已。

  早晨六点钟的圆明园还笼罩在黑暗之中,但慎德堂中却是灯火辉煌,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近支亲贵、所有皇子当着生命垂危的道光帝的面,准备公启鐍匣,领受立储谕旨。

  太监捧来了鐍匣,这是一个长宽厚为32××厘米的楠木匣子,无锁,上贴封条,封条上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八个字。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奉旨在众目睽睽之下撕开封条,打开鐍匣,发现里面有两道用朱笔写成的十分简练的密旨,其中一道密旨汉字旁注有满文。于是,他拿起这道密旨高声宣读:“皇六子奕訢”,现场鸦雀无声,文庆接着念道:“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随即宣布了第二道密旨:“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帝
  奕詝磕头大哭,群臣也纷纷下跪表态拥护新君。生离死别之时,所有的恩怨都将烟消云散,所有的感情化作泪珠,尽情地挥洒着。慎德堂屋檐上的乌鸦被惊得拍翅而起,低回盘旋在庭院之中。

  道光帝将封奕訢为亲王写入立储谕旨,可见他在选择储位上的为难,这令奕詝尴尬,令奕訢伤感,也给后世史家以无穷的猜想。道光帝之所以这样写,既是对奕訢歉疚之情的表示,更是对爱子的一种保护。

道光帝考虑立储之事是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经过几年考虑,道光二十六年(公历1846年),他下定主意,密定储位。他共有九子,按照清王朝的家法,凡是皇帝之子,不分嫡庶,均有入承大统的可能。说起来,道光帝选择的余地很大,但若加深究,其结果并非如此。

  在道光帝考虑继承人选的时候,长子、次子、三子早已不在人世;第五子又过继给了兄弟;而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譓尚在襁褓之中,品格、能力、体质诸多方面均无从考察。可供选择者只有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两人。

  如果让道光帝在这二子中择一而立,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二人均为庶出(奕詝出生时其母尚不是皇后),在年龄上仅差一岁,同在上书房读书,各有所长。奕訢的长处是天资聪颖,在兄弟中首屈一指,“就傅日授千言,少读即成诵”,同时他又常习武功,操练刀法,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为此道光帝特赐白虹刀,可见对他器重有加。

总之,奕訢是道光帝的宠儿,与奕詝比较起来,他更受父亲偏爱。可道光帝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奕訢作为继承人呢?

  对此,史学界一般常提这段史料: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阅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这段史料的意思是道光帝带着诸皇子打猎,奕訢收获最大,奕詝干脆没开弓。面对父皇的询问,奕詝认为春天是鸟兽孕育的季节,他不忍心杀生,否则会改变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道光帝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所应说的话,因为帝王大权在握,生杀予夺,无人监督,具有一颗仁慈的心是十分必要的。于是,道光就决定选他做太子。人们认为此计出自奕詝的师傅杜受田。

  这段史料可信度很小,原因主要有下列三条:

  1、满族尚武,以射猎多者为能,而且南苑行猎是奉旨行事。奕詝打不着猎物已属无能,不知惭愧,反而指责猎杀是“伤生以干天和”,是不是有指责父皇道光帝之嫌。况且,“伤生以干天和”这话很重,一位皇子岂敢随便说出。

  2、清朝在皇子教育时,并非一位老师只教一个皇子,一般是一位老师教所有皇子,无论谁作皇帝,都是自己的学生,做老师的完全没有必要偏袒其中一位皇子,从而承担风险。

  3、此事官书不载,档案不记,当事者不言,最早起自野史传闻与附会之言,由此也可判断,可信度极低。

道光帝之所以选择奕詝,原因应该有三:

  1、与奕訢相比,奕詝没有大的弱点,而且更加老成持重;

  2、在道光帝连丧三子之后,奕詝就是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中,长子的地位是很高的;

  3、奕詝是孝全皇后所生,这位皇后备受道光帝宠爱,又因婆媳关系死得不明不白。孝全皇后死时,奕詝仅仅10岁,立奕詝为皇太子,或许道光有愧对皇后的考虑。

  道光帝去世的次日,奕詝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咸丰元年。传统史家对咸丰帝的评价在其父祖之上,认为其资质在清代诸帝里可居中流偏上,缺憾是体质薄弱而又纵情声色,因此英年早逝,逝世时年仅31岁。

  而奕訢却活到了光绪二十四年(公历1898年),终年67岁,成为大清王朝最后一位辞世的皇子。此时距道光帝逝世达48年,距咸丰帝逝世达37年。他在咸丰一朝备受冷遇,直到咸丰去世,他利用慈禧与肃顺的矛盾,与慈禧联手发动北京政变,终于以议政王的身份掌握国家政权,一度成为清王朝的“政府首脑”。

  其间奕訢重用湘淮军阀,引进西洋长技,使清王朝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同光中兴”。假如道光帝选定奕訢为皇太子,那么他将有可能在位五十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这样一来,历史上就没有北京政变、垂帘听政、帝后党争之类的变动及由此而给历史带来的影响,中国近代史必将改写!

  一次“偶然”的抉择而影响到历史进程的“必然”,于此可见深矣!

几天后,咸丰帝颁布《道光遗诏》,这是以道光的名义,对道光30年治国的自我总结,对一生勤政爱民、崇尚节俭、平定西陲等功绩做了渲染,对鸦片战争的失败也作了辩解。

  咸丰帝确定道光帝庙号“宣宗”,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

  道光帝葬于清西陵,陵名为慕陵。

咸丰帝人物简介

  咸丰帝(1850~1861在位):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帝第四子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笔,立其为皇太子。宣宗逝世后,己未,咸丰帝即位,颁诏覃恩,以第二年为咸丰元年。

  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之际,又遭遇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他依靠湘军,抑制住了太平天国起义进一步的扩张。对英法联军,他也派兵抵抗了,但是乏力,最后失败,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告终。

  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在承德病故。在位11年。卒“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河北遵化清东陵定陵

继位传说

  由于咸丰皇帝继位之后,处于满清王朝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此时的满清王朝已然千疮百孔,无力回天。所以,咸丰帝没有他祖先乾隆康熙帝那样有很大的作为。再加上他平时喜爱酒色,而且又有一个聪明勇敢的六弟奕訢,人们对他的继位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以下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几个继位版本。

遮其短处,巧斗奕訢

  道光帝生育过八个儿子,但论年龄、资质,能被选为皇储的阿哥。就只有两个,就是四阿哥奕詝和六阿哥奕 訢。由于四阿哥奕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英年早逝,所以奕詝是由六阿哥奕訢的母亲静妃养育的。平时小哥俩儿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关系一直很好。道光帝也很彷徨,不知道奕詝和奕訢哪个更有才干继承大统,所以就准备用打猎和召见阿哥来观察、斟酌。选出皇储。

  很快,打猎的日子就到了。所有的阿哥都井然有序地来到了木兰打猎场。打猎前,四阿哥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就对四阿哥奕詝说:“阿哥论英武,是比不上六阿哥的,阿哥到了木兰围场万万不可开弓放箭,一定要空手而归。若是皇上问起,你就说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生气盎然。正是动物繁育的季节。若是在此时对他们展开杀戮,岂不是太残忍了吗?”奕詝很信赖杜受田,就牢牢记住了杜受田的话。而六阿哥奕诉的老师却叫奕 尽力发挥,多打猎物。

  打猎正式开始了,奕訢是意气风发地打起猎,并且满载而归。而奕詝却是一箭不发,两手空空。道光帝看到两个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是吃惊,便问奕詝原因。奕詝就对道光帝说:“皇阿玛,儿臣看到现在正值烟花三月,所有的动物都开始生息繁衍。如来佛就以慈悲为怀,曾割下自己的肉给鹰吃。如若这时,儿臣用冰冷的弓箭将他们一网打尽,太过残忍了。这都是佛祖不愿看到的结果。”道光对四阿哥奕詝的回答很满意,认为他有帝王的仁慈,以及宽大的胸襟。慢慢开始对四阿哥奕詝产生好感。

  还有一次,道光认为自己时日不多了。便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来,问他们倘若自己百年之后,如何治理国家?出发前,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对奕詝说:“阿哥论口才是比不过六阿哥的,待会儿皇上问你时,你就嚎啕大哭,说皇上永远不会死去,永远轮不到自己当皇帝!”奕詝记住了这些话。待到道光帝询问两个阿哥如何治理国家之时,奕訢讲得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而轮到奕詝讲时,奕詝却泣不成声。抽噎着说:“皇阿玛这是什么话?皇阿玛行善积德,得苍天庇佑,永远也不会死去。哪里轮得上吾辈当上皇帝呢?”道光毕竟是一个老人,希望儿女孝顺、关心自己。六阿哥奕訢滔滔不绝的回答让反而道光不高兴了。他觉得奕訢对国事这么有研究,肯定是巴不得自己早点死,然后他早早登基。而四阿哥奕詝的回答虽然不如奕诉的回答有谋略,有方针,但是却体现了对道光帝的爱。道光帝更加喜欢奕詝了。后来道光帝选择了奕詝。

  以上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但细细分析却是站不住脚的。史书上说道光帝是道光二十六年立储的,那么最晚就是这年去打猎了吧。上面说奕訢满载而归,敢问奕訢这年有多大?这时奕訢才14岁啊。还不具备打猎的能力呢!况且满载而归。还有就是,道光帝问起奕詝原因时,奕詝自己没有打到猎物已经是羞愧不已,还有什么脸面理直气壮地堆皇帝父亲这样说话?说要打猎不对,违背了佛祖的意思。这不是在间接地斥责道光帝举办打猎大会吗?道光帝听后肯定不会高兴,更别说对奕詝好感增加了。最后一点,也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点,那就是道光二十六年,就是打猎那年。上面说全部的皇子都参加,那时候,最小的皇子才1岁,还不会走路,怎能去打猎呢?

先立奕訢,后立奕詝

  这种说法是说,道光经过对奕詝和奕訢长时间的观察以后,发现奕訢确实是比奕詝有才华,有谋略,有武力。于是下定决心立六阿哥奕訢为皇太子。由于清朝自雍正帝选立储君以来,就流传着有把已选定的皇太子名字写在一张纸上,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的习惯。于是,一天晚上,道光帝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便清理了大堂之内的宫女和太监。自己拿出一张纸,准备写册立储君的“遗诏”了。

  这时,有个守门的小太监很聪明。他偷偷地看道光帝运笔的姿势,暗自揣摩道光帝写的是什么字,好从中了解一些眉目。结果,他看见道光帝写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拉了一个很长的一竖。便琢磨起哪个阿哥的名字的最后一笔的长长的一竖。结果他想到了“奕訢”。“訢”字最后一笔就是一竖。他兴高采烈,连忙去通报奕訢的生母静妃,好领点儿赏。静妃听后也欢天喜地,给了小太监很多赏。然后到处去和别人炫耀:“我儿子六阿哥奕訢特别有才干,都被皇上立为皇储了。我就要当皇太后了。”结果这话一传十,十传百

最终传到了道光帝的耳朵里。道光帝很不高兴。认为自己的秘密竟然被静妃公之于众,一点皇上的威严也没有。便马上改立了皇储,把写上奕訢名字的遗诏换下来,改写成了奕詝。

  其实这个说法很荒谬,由于清代皇室是满族人。所以他们在写一些重要的文件的时候。都既要写满文,又要写汉文。那个小太监怎么知道道光帝写的那一竖是满文中的还是汉文中的。还有,就算静妃得到了音讯,她也不会轻易说出去。因为毕竟她在宫中已经摸爬滚了二十余年,早就揣摩透了道光帝的性格和锻造了一颗谨慎的心。她很明白其中的利害的。

心怜皇后,册立奕詝

  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道光虽有着三千佳人,但他最爱的嫔妃却是四阿哥奕詝的亲生母亲孝全成皇后。这不免让年轻的孝全成皇后心高气傲,没有搞好与孝和睿皇后(是指道光帝的父亲嘉庆帝的皇后)的婆媳关系,很早就被孝和睿皇后毒死了,迫于皇太后的权利,更为了维护皇家的面子。道光帝一直是敢怒不敢言,不敢追究孝全成皇后的死因。但在他心里,孝全成皇后依然有着很高的地位,

为奕 之母静妃所不能及也。孝全成皇后逝世那年,奕詝才十岁。道光帝心痛皇后的死去,把他对孝全成皇后的爱全部倾注到了小小的奕詝身上,一直对奕詝疼爱有加。

  奕詝长大后,虽然才华、武功方面不如奕诉,道光也觉察到了。但是,正如康熙帝偏爱太子胤礽一样。明知道有其他的阿哥比自己喜欢的这个阿哥能力强。但是联想到奕詝的母亲,曾经是那么楚楚动人,曾经是那么温柔似水。自然就更加喜爱奕詝。道光本来就对不能为孝全成皇后追查死因,不能保护孝全成皇后而深感歉意。所以道光帝最终选择的奕詝。

  这个说法合乎情理、实际。但至于是不是真假。还有待考究。

渎职皇帝

  先丢了半壁江山,后毁了万园之园

兄弟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生性顽劣调皮,不务正业。道光皇帝对其不问不睬。据《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因出言不讳,触怒了道光皇帝,被其一脚踢死。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他命薄如纸,还未满月就夭折了。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命运多舛,仅仅活了二十多天便匆匆离开了人世。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訢· ,和硕恭亲王,母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幼时聪明好学,博学多才。长大后,大刀阔斧,能文能武。咸丰帝十岁丧母,道光皇帝下旨将奕詝(即咸丰帝)交于静皇贵妃(即孝静成皇后)抚养。小时与咸丰帝青梅竹马,情深似海。俩人还创造出刀法十八式,枪法二十八式。道光将枪法命名为“棣泰协力”刀法命名为“宝锷宣威”。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后为慈禧之妹叶赫那拉·婉贞之夫,光绪帝之生父,监国摄政载沣之生父,末代皇帝溥仪之祖父。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卒后谥“端”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穆宗即位,命免宴见叩拜、奏事书名。同治三年,分府,仍在内廷行走,命管乐部。十一年,授内大臣,加亲王衔。德宗即位,复命免宴见叩拜、奏事书名。光绪三年二月,”。

姐妹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1819)。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日,母为继妃佟佳氏,即孝慎成皇后。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疡,时年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次女: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日,母为祥嫔钮祜禄氏。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命名,无封。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1835)。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日,母为全妃钮祜禄氏,即孝全成皇后。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日殇,年11岁。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葬陈家门园寝。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一1860)。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日,母为孝全成皇后,时为全贵妃。道光二十一年(1841)16岁,指配德穆楚克札布,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德穆楚克札布请移葬藩部,不许。 

  额驸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856)。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日,母为祥妃钮祜禄氏。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4岁,指配恩祟,道光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日卒,年28岁。 

  额驸恩崇(?一1864),初名恩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咸丰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同治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同治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859)。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日,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同治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E9)四月十三日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荐授蒙古都统。咸丰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咸丰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彻前大臣。同治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去世。谥端勤。

  皇七女(1840——1844):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日,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日殇,时年5岁。未命名,无封。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866)。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日,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额驸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改今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1884)。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日,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同治四年(1865)正月德徽卒。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日去世,年43岁。

  额驸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卒,无子,以从子为嗣。皇十女(1844—1845):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日,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次年正月二十日殇,无名无封。

政治生涯

  奕詝即位时,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咸丰帝即位之初,也有番抱负,有振作之象。甫即位,即求贤才。林则徐、江忠源、李棠阶等相继保举,罢免了穆彰阿、琦善等人职务,文渊阁大学士耆英别降为五品顶戴。这个时期,他的生活也比较勤谨。

  道光死前一个月就爆发了太平天国大起义,咸丰帝即位后发展更为迅速,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攻克南京建都,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咸丰帝对起义的态度很明朗,就是坚决镇压。但有两个问题使他头疼:

  (一)太平天国攻城略地,八旗、绿营一败涂地。当太平军从广西向湖南、湖北、江西和南京迅猛进军,清朝的经制兵,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都不是对手。领军前去镇压的将领有广西提督向荣、巡抚周天爵、广州副都统乌兰泰、钦差大臣赛向阿、两江总督徐广缙等等,在太平军面前都不堪一击。钦差大臣陆建瀛死于太平军刀下。钦差大臣德兴阿与和春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都连遭摧毁。

  (二)财政困难。打仗要钱,更何况是大仗?咸丰朝财政出现危机。道光三十年国库只有187万两,由于镇压起义和赈灾原因,到咸丰三年六月,户部存银只有22.7万两,两个月的兵饷都发不出来了。

  解决第一个问题,咸丰帝听了肃顺和湖广总督吴文熔的话,依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人组织勇营来对付。咸丰二年十一月降旨曾国藩在湖南以在籍侍郎办团练,后来扩充为湘军。四年四月,湘军开始进攻太平军。胡林翼远在贵州,咸丰看了吴文熔的奏疏,知道他能吃苦耐劳,畅晓兵事,马上同意吴的要求,令他率领黔勇于咸丰三年十二月到湖北与太平军作战。对于左宗棠,咸丰帝则令他自募一军,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咸丰帝终于依靠他们的湘军改变了形势,抑制住并最后打败了太平天国。

  对于第二个问题,咸丰帝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卖官鬻爵,铸大钱,发行官票和钱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终于筹措到了1亿7千万两足够的军费镇压农民起义。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咸丰六年起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

  鸦片战争之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侵略利益,在咸丰年间,又提出

  了开放通商口岸,鸦片走私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联军于咸丰六年(1856年)攻占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帝让愚顽不知变通的叶名琛为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事务钦差大臣,结果受了他的骗。叶名琛把英专使额尔金的最后通牒说成是求和。英军占领广州时,他下令组织团练去驱逐训练有素的英军。他以为逮捕巴夏礼等人,夷人必乱,却不知道这是违背国际惯例,只会导致严重后果。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

  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当时清军的防御重点在大沽口,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进而攻占大沽口。英法联军随即攻占天津,并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今承德市

),命恭亲王奕 留京议和。1860年的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奕 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承认了咸丰八年(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在热河的咸丰帝陷于极度痛苦之中,意志消沉,整天“以醇酒妇人自戕”。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卒谥“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庙号文宗。葬直隶遵化清东陵之定陵。

战争错误

第一,咸丰没有下诏决战

  他没有作战决心,也没有周密部署。起初,英军18000余人,法军7000余人,陆续开赴中国。咸丰皇帝没有发布诏书,动员军民,积极抵抗;也没有派军队守住天津塘沽海口。却在圆明园庆祝他的30寿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贺,并在同乐园连演四天庆寿大戏。咸丰和王公大臣沉醉在园内的听戏欢乐中,英法联军却加紧了军事进攻。一个大清帝国,数以百万计官兵,难道还不如埃塞俄比亚的11万军队吗?而且,意大利到埃塞俄比亚很近,不像英、法到清朝那么远;埃塞俄比亚是个小国,不像清朝那么地大、物博、人众、兵多!

第二,咸丰没有政治韬略

  咸丰战和不决,小胜即骄。打了败仗,签订《天津条约》;略获小胜,又撕毁《天津条约》;再打败仗,又拒绝妥协;施展猫伶狗俐小技,使得事态不断扩大。没有使天津谈判就地解决,而支持肃顺、载垣、穆荫一伙,将英使巴夏礼等诱擒到北京,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咸丰帝没有韬略,没有格局,耍小把戏,玩小权术,使主动局面变成被动局面,又使被动局面更加被动。

第三,咸丰没有身守社稷

  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明朝的崇祯皇帝,在社稷危难之时,既不迁都逃跑,也不巡狩围猎,而是发出“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的哀叹,登上煤山,自缢而死。可是,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咸丰皇帝铸成了历史之大错、特错!

咸丰之死

  先看看咸丰皇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做了些什么?咸丰在热河处理政务之余,忙于两件事,听戏纵欲。

  咸丰对京剧的爱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且造诣比较深。他最愿意在避暑山庄的如意洲听戏,锣鼓喧天,每每深夜方才散去。应该承认,在清朝皇帝当中,咸丰帝是“绯闻”最多的一个,当然这都是野史的记载,但也不可能空穴来风。作为皇帝,他嫔妃成群,据说还从民间找了一些绝色的汉族女子,甚至有年轻的寡妇,为所欲为,放荡不羁。皇后不知劝了他多少回,但是毫无效果。国难当头,厄运连连,咸丰帝乐不思蜀,靠戏曲妇人来麻痹自己,所以中国史学界对他有非常多的指责,认为他目光短浅,缺乏对国家的责任感,甚至有学者指斥他忘记了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奇耻大辱,忘记了自己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第一个被逐出京城的皇帝。

  我们学习研究历史,最忌讳的是拿那些表面的历史现象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我们应该把问题看深看透,清朝皇帝对国家的责任感普遍很强,咸丰帝也不例外,他继位以来,重用汉族大臣,严惩贪污腐败,改革力度超过嘉庆、道光两代君主。要说他忘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奇耻大辱,那更不可能。此时的咸丰帝连做梦都是铁马冰河,现在他对上无颜见列祖列宗,对下无颜见江东父老,在这种情况下,我感觉咸丰帝是豁出去了。他不打算再回北京了,也不打算再活下去了,几十年来,一直有个无法求证的说法在流传,咸丰帝的死是自杀!据说这个说法起源于前清皇族之口,连北京师范大学的启功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启功先生不仅是皇族后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让人不得不信。咸丰是怎么自杀的呢?皇族后人光说他是自杀,没有具体的解释。我想咸丰帝如果要想自杀,服毒、上吊、投河、自刎均无可能,因为他身边每时每刻都跟着几十人上百人的随从队伍,那么办法只有一个,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放纵自己的欲望,透支自己的身体,加速自己的死亡,这叫“以醇酒妇人自戕”,在历史上不乏先例。清朝学者钱咏在《履园丛话》中说“古英雄不得志,辄以醇酒妇人为结局者,不一其人。”就是说很多人不得志就是用这个办法来自杀。史学界公认咸丰死于肺结核,史书记载他体态消瘦,面色苍白,撕心裂肺地咳嗽,痰中带血,这就是肺结核的症状。中国过去把肺结核叫痨病,在1945年链霉素发明之前,这是世界范围内的不治之症,肺结核往往也是一种慢性病,调理得好可以延长寿命。咸丰帝明知道自己有病,他依然放纵声色,不仅如此,他甚至不顾肺结核病人不能饮酒的禁忌,经常喝得大醉,喝醉了酒又哭又闹,靠虐待下人来发泄胸中的苦痛。酒醒后又后悔万分,不断地给人赏赐,来弥补人家。过两天又喝醉,又闹这么一出,您看他心中的压力多大。就此来看,咸丰帝确实是自速其死

临终托孤

  咸丰帝仅有一子,懿贵妃所生的大阿哥载淳。自己死后,江山必将由载淳来继承,但载淳年纪太小,今年不过六岁,刚刚开始上学读书,一旦登基,十年八年之内不能亲理国政。由谁来辅佐儿子,代行皇权呢?凭血缘关系,凭才略,首屈一指的人物是恭亲王奕訢。但此时,咸丰帝跟恭亲王奕訢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了。虽然奕訢的血缘关系最近,是载淳的叔叔,又才略非凡,但在咸丰看来,威胁也最大。奕訢不可靠,能不能向肃顺托孤呢?肃顺是自己的亲信,忠心耿耿,但咸丰这对肃顺也不能说一点戒心都没有。咸丰知道,肃顺作为一个远支宗室,他不可能篡权夺位,但肃顺这个人飞扬跋扈,权力欲极强,很可能欺负皇帝年幼,大权独揽,成为“鳌拜第二”,这也是咸丰帝不愿意看到的。如果奕訢、肃顺都不可靠,不用说了,惟一的人选就是懿贵妃了。懿贵妃是载淳的生母,按清朝制度,载淳一旦登基,懿贵妃就将升格为太后,儿子年幼,自然听妈妈的,懿贵妃母以子贵,到时候大权独揽,发号施令,顺理成章。咸丰知道懿贵妃那可不是一个安分守已的人,她已经表现出了对朝政过分的热衷。咸丰帝又担心清朝出现一个吕后甚至武则天,怎么办?

  经过几个月的苦思冥想,咸丰帝终于在临终前确立了他身后的权力格局和行政运行体制。咸丰帝把太子交给肃顺,然后由其他七位大臣替小皇帝处理国政,当然咸丰帝对肃顺也不是没有防范,他还交给即将成为太后的皇后和懿贵妃一人一个图章,给皇后的图章印文是“御赏”,给懿贵妃的图章印文是“同道堂”。从此以后,肃顺等人拟好了小皇帝的上谕,然后把这个上谕拿到两位太后那里盖章,“御赏”章盖在上面或者叫前面,“同道堂”盖在下面或者叫后面。两位太后盖完章之后,上谕生效,颁发执行。咸丰帝这个安排的用意是拿肃顺来压制奕訢,然后用懿贵妃牵制肃顺,那么谁来制衡懿贵妃呢?这由皇后来完成。因为咸丰帝规定,将来下发的上谕,必须两位太后同时盖章才能生效。

  咸丰皇帝临终前确立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托孤体制,这个体制出于咸丰皇帝对权力制衡的考虑,却由此掀起了统治阶层的巨大波澜,肃顺、慈禧、奕 三方纠结,明争暗斗。生命垂危的咸丰皇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自以为周全的考虑却引发了一场政变,不仅使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发生逆转,更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经过政变,掌握了清王朝的权力并持续长达四十七年之久,其间,清朝内有民生凋敝、外有列强凌辱,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逐渐衰落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后妃子女

皇后

  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未等咸丰帝即位即因病去世)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皇后)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慈禧太后懿贵妃

妃嫔

  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丽妃

  端恪皇贵妃佟佳氏

  懿贵妃慈禧太后叶赫那拉

  玫贵妃徐佳氏

  婉贵妃索绰络氏

  璷妃那拉氏

  禧妃察哈拉氏

  吉妃王氏 

  庆妃索绰罗氏

  云嫔武佳氏

  容嫔叶赫伊尔根觉罗氏

  璹嫔那拉氏

  瑃常在名氏未知

  鑫常在名氏未知

  玶常在伊尔根觉罗氏

子女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6063.html

更多阅读

满清唯一的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 爱新觉罗.胤礽

爱新觉罗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巳时,他的父亲是有“千古一帝”之称的康熙皇帝,他的母亲是有“满清第一才女”之称的赫舍里皇后,他的哥哥是清朝第一个嫡长子承祜,而他也是赫舍里皇后以生命为代价诞下的儿子,因此深得皇阿玛的宠爱,即使

荒唐王爷爱新觉罗·弘昼 荒唐王爷

爱新觉罗·弘昼(1712年-1765年),雍正帝第五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出生,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母纯悫皇贵妃耿氏,子永璧,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

声明:《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帝》为网友贱者无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