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大师《破相论》白话译文 清静经 白话译文

序:

佛的智慧本来是用来启发人、帮助人觉悟的。但是在佛与人之间,一旦存在着靠佛混饭吃的那样一个中间层面,就把学佛的事情弄复杂了。这样一来,或多或少的阻隔了人对佛智慧的了解,因而生出很多障碍。

达摩祖师的《破相论》实在是一部解悟开惑的巨作。这部论典可以澄清很多修佛的过程中的错误的思想。因此我把这部论典翻译成白话文,供有缘参考。

我自己对佛学的理解不够,知识浅薄,又怕繁覆的佛教名词给大家造成障碍,难免与原文有出入,因此这个白 话翻译仅供参考。若有疑议,请参看原文。如果对某个词生疑的话,最好翻看梵文词典。

张波,2013年2月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如果有人想立志追求成佛之道,解脱之道,涅磐法,战胜一切烦恼的办法,当修什么法最为省事?

答:只有用甚深的智慧去观察内心这个办法,可以总的包括一切修法,是最省事的。(【毗钵舍那】梵语vipacyana,是‘观’之义;即以寂静之慧,观察六根、六尘内外诸法,使三摩地成就而进趣菩提之修法。)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为什么这一个方法可以包括一切的修法呢?

答:对于人来说,对于补特伽罗来说,内心的显现是一切万法的根本,一切存在的法,一切所知,一切成实,一切所量,一切定有,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所去了知的;如果能清楚明白自己的心识情况,则可以战胜一切烦恼,觉悟一切事物的真实。就好象大树,所有的枝和花果,都是依赖树根。种树,就是要好好保护树根才能让它成活;筏树,去掉了树根,这颗树肯定会死。如果明白心识而去修战胜烦恼之道,解脱之道,清净之道,就可以花很少的力气就容易成功;要是不明白这一点,不但费功夫,而且容易流入途增烦恼,没有半点好处。所以一切善恶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识,导致轮回的根本也是因为我们这颗心。所以心外去追寻解脱之道,是永远不可能找到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问:什么是知道自己的心识?为什么它的定义是了别?为什么定义成觉受?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

答:为了利益虚空般的如母有情而努力追求佛果菩提的人,每天复习练习传习甚深见智慧的时候,明白了地水火风四大物质界的组成,五蕴,十二界,十八处都是自性空的,是没有常一自在的我和独立自主的我;当我们明白了自己的内心作用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

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盘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是哪两种?一个是清净的觉受,一个是污染的觉受。这两种心的了别,都是自然属性;有烦恼的心和清净污垢的心互相关待为因和果。清净的心是导致恒久安乐的因,污染的心常常自然的去导致造恶业的。如果内心是清净的无受一点污染,则可以称为圣者。就能远里所有的苦,达到涅磐解脱之乐。如果随着污染的心而动,就会产生种种的果报,使我们得不到解脱的自由,则称为凡人,沉没在这三有轮回当中,受种种苦。为什么呢?因为污染之心障碍了清净之心。(建议去看下《三现分》,讲三种觉受的。)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十地经中说:“众生身中能断一切烦恼束缚的金刚本质,好象太阳,光明圆满,广大而没有边际”只是因为五蕴的重重乌云所染盖,如瓶子给的灯光,不能显现出来。
  又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又涅盘经说:一切的众生都有清净没有烦恼的状态,因为被无明所染盖,所以得不到解脱。
  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盘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佛性,即觉悟真实之性,仿佛莲花一样的纯净。(佛 梵文Buddha:有三种意思,这是其中的两种)但你首先要自己知道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才能帮助别人知道事实的真相,而内心证悟到了没有烦恼痛苦的事实真相,心变的正常了,就叫做解脱。所以一切的善或快乐的因,都是以心识为根;因为心这个根,可以显现解脱之道的大树。涅磐的果实,也是因为它得到的。这样知道内心的作用,可名为了别。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问:上面说的我们本来具有的清净污垢的心,一切的功德好处利益,都是因为心识为根,不能知道无明,不能摆脱烦恼痛苦的心,是拿什么做为根的?
  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答:无明之心,虽然有很多种烦恼情绪,但是都是因为三个主要的烦恼心所所导致的,贪嗔痴。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这三种烦恼心所,就可以产生一切的恶。就好象大树,根虽然之有一个,但是枝叶那就很多了。所以这三种烦恼心所所产生的一切恶,那是无法用数量去衡量的。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这三种心所,是依附在心之中,然后通过六扇窗户,六识,六根,就可以喜欢贪恋外面的世界,造成恶业,污染了我们本来清净的内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

一切的众生,都是因为这三根本烦恼心所和六扇窗户,导致我们的内心烦恼滋生。生死论回,受种种的痛苦烦恼;好象江河,因为小泉源源不断,导致江河波涛万里。如果有人能断其源头,则江河自然就断决了。
  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求解脱者,能转变三种根本烦恼心所为三聚净戒,转六窗为六度波罗蜜行,自然永远的离一切烦恼痛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问:三有轮回广大无边,为什么修心一法可以免除一切无穷的苦呢?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答:三有的业报,都是因为烦恼的心导致业果成熟;如果本来就没有烦恼的心,虽然身体在三有之中,但是已经达到了有余涅磐。因为根本三烦恼心所,所产生的思行二业,受到的异熟果报不同,分归六处,所以叫六个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问:为什么轻重分为六呢?
  答曰:
  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答:众生都不知道正确的原因,迷失自己的内心而却修善,不能出三界,只能生到三善趣。什么是三善趣呢?为了人天快乐果报而修十善,受五戒而天天贪婪和嫉妒仇恨的,难免生到人界,迷信,信邪师求福德的人,难免生到阿修罗道。名三个轻趣道。
  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什么是三重趣?所谓放纵三根本烦恼心所,令他们造成了行为,就要到三个重趣了。贪重到恶鬼,嫉妒仇恨重到地狱,不知道追求解脱之法的人,到畜生道去。这三重和前面的三重,组成了六趣。所以知道一切的苦业都是由自己的心导致的,所以如果能降伏自己的心,远离种种的烦恼心所,三有六趣论回导致的苦,自然消灭。即获得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问:佛那么说过,我在很久很久的时间里,吃了数不清的苦,才成佛的。为什么你今天说,只要懂了自己的心,战胜了三个根本烦恼心所,就是解脱了呢?
  答:
  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答:佛那么说,一点也不假。阿僧祇劫就是三个根本烦恼心所。梵文的阿僧祇劫,汉文的意思是不可用数字来衡量。这三根本烦恼,在我们的心中有大海的边上(大恒河是意思是大海,小恒河指的是今天的恒河)沙子数量般的恶念。在一个念头间,就是一个劫数;就好象大海边的沙子一样不可数,所以名为三大阿僧祇劫。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问:为了利益一切如母般众生而追求佛道的人,由于把持住了三聚净戒,行六渡,才可以成就佛道;今天的学者,只知道明白自己的心,而不修菩萨三聚净戒,怎么可能成佛呢?
  答:
  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答:三聚净戒,就可以治疗掉三个根本烦恼心所。治疗三根本烦恼成为无法用数量衡量的善聚集体。无法用数量恒量的善法在心中,所以名三聚净戒。六渡,即净化六扇窗户。梵文的波罗密,汉文是到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过了烦恼的河流,到达佛果菩提的岸边。所以名叫六度。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问:可是经上说:三聚净戒,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可是你今天说,都是为了治疗三种根本烦恼,这不和经文冲突吗?

答:
  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
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答:佛所说的是真实的话。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追求佛果的人,在过去的修行的时候,为了对治三根本烦恼,发三誓言。

对于贪,发誓断一切恶常修善法,对于嗔,发誓令一切众生都获得解脱之乐,对待痴,去学习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所以能战胜三根本烦恼成就佛道。

所以的恶法消灭,名为断。所以能持三聚净戒,所有的善就具足了,名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己和他人都获得利益,帮助众生都获得解脱,故名解脱。所以要知道所有的修戒行不离于心,如果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都清净。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问:经上说,六波罗蜜者,也叫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天你说六根清净,叫波罗蜜者,如果是互相通顺的话,那六度又是什么意思呢?  答: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
  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答:希望修六度,当清净六根,先降六贼。

  能舍眼贼,远离物质境,名为布施;
  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
  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能得轻安,名为忍辱;
  能制口贼,不贪种种味道,只说称赞的话,名为精进;
  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
  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六度者就是承载,六波罗蜜比喻成船筏,能运众生,达到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问:经中说,世尊,身为菩萨的时候,是喝了三斗六升的牛奶,才成佛的。他是先喝了奶,后成的佛,这个也不是观心得解脱啊。  答:
  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
  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
  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成佛是如此,不能说假话;肯定是因为喝了奶,之后才成佛的。可是喝这个奶,有两种,佛喝的奶,非时间不干净的奶,而是清净的解脱法乳;三斗是三聚净戒,六升是六波罗蜜;成佛的时候,由于喝了这清净法乳,才成佛果菩提的。如果说世尊喝的是世间无清净的牛奶,那不是诽谤吗?

我们自己内心的光明面,自己不会损害的,是可以变为没有漏的法身,永远的脱离世间诸苦;怎么可能是不净的牛奶,拿它充饥渴。

经上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水里,不吃五谷,不和其他的牛在一起;其牛身是金色,说牛,其实是在指毗卢舍那佛。以大慈悲,怜悯一切,所以于清净的法体中,流出三聚净戒六波罗蜜的书微妙甘乳,养育一切求解脱的人。这才是牛和乳,不但世尊喝了成佛,一切众生如果喝了,都可以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果位。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

问:经中说,佛告诉众生修佛像,烧香,供灯,白天黑天六个时辰绕行佛塔,持斋礼拜,这些方法都可以成佛啊;如果观心一法,可以包括这些行为的话,按你这么说,不等同于虚空了吗?
  答:
  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答:佛说的经,有很多很多是方便,因为众生的根基太猥劣,不能懂甚深见,所以才这么干的。但是如果不修内心,只是外求的话,除了获得些福报以外,没有任何用处。
  言伽蓝者:
  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伽蓝梵语是这个地方是清净地,如果能永远断掉三根本烦恼,永远的净化六根,身心都是这样,内外清净是名净土。  

铸写形像者:
  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
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所以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没有烦恼污染的本来面目。
  烧香者:
  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
有其五种:
  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戒,定,智,解脱,解脱知见,五步
  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散花者,
  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

建议看看电视剧《摩诃婆罗多

  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
  又长明灯者:
  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
  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又六时行道者:
  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
  绕塔行道者:
  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盘。
  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又持斋者:
  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
  又持斋者,食有五种:
  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
  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
  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
  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
  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

法喜,禅悦,忆念,发愿发心,解脱。五步
  此五种食,名为斋食。
  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
  又礼拜者:
  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
  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
  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问:如温室经说,洗浴众僧,获福无量。此则凭于事法,功德始成,若为观心可相应否?
  问:温室经说,洗浴众僧可以获得无量的福德。这个事,和观心可相应吗?

答:

  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其七法者:
  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
  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
达摩大师《破相论》白话译文 清静经 白话译文
  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
  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
  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
  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
  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问:经说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以此一门即应成佛,何假观心?求于解脱。
  问:经中说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净土。这一门就可以成佛,还需要观什么心啊?

答:

  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达彼?

  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

  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盘常乐,由息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知门户者,岂虑难成?知关津者,何忧不达?

答:念佛的人,当需要有正确的念,以明白意思为正确,以不明白意思为错误邪见。正念肯定能往生,错误的邪见怎么可能?佛者苏醒者,觉悟者,觉悟真实的人。所谓觉,是能知道自己的身心,不令他们起恶;念为记忆,观想,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这样的解释才叫做念。所以知道念在于心,不在于嘴巴上。就好象用网抓鱼,得到了鱼却把网忘了。因为文字而自己遐想生出了意思,就把这个意思奉为了真理。既然称念佛的名称,当然你要知道念佛的道理。

如果心里啥都不知道,口虽然念那么多空名号,烦恼吱声,人我执横行,将永远成不了佛,徒劳废功夫。在口中叫诵,在心中叫念。所以知道念要从心里生起,这才是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声音之相,拿这个去追求真理,始终不可能有用处的。

所以当知道过去所以的圣人所修的,皆不是外说,都是在说心法。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是万德之王,想获得涅磐常久的快乐,只能由心生。三有轮回,皆是从心的造作开始的。心是门户,心是关键,知道门户了还怕难成?知道关键了还忧虑不能到达?

  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相则兀兀如迷。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

看现在懂经教的没几个,只知道在那白费工夫,花了钱财不说,还多伤害了其他有情,造那么多佛像佛塔,真是浪费劳动力,盖房画像,全身心的投入到里面了,损害自己迷恋上那些事了;都还不知道惭和愧两个善心所,什么觉悟真实过。贪现世这点小小的好处,你永远不可能知道马上就要受到大苦的迫害。这样去修学,不但疲劳,而且违背了正法归入了邪法,还以为能获得福报好处呢。
  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略述观心,详其少分,而说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如果能收敛自己的内心反观,当内心觉悟真实了之后外境自然就明了;把烦恼都断除,不染六尘;自然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无数的法门,一一成就。成佛之道并不遥远。


  达摩大师《破相论》终。

尾巴再加几句,比如藏传佛教宁玛派分两步走,首先叫浮躁的心静下来,曰调服自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业力。最后达到心听话的目的,心可以趋向解脱之道。

此为转心四思维。是一切修法的基础。

其次为了能更好的趋向佛果,曰训练自心。皈依发心、金刚萨埵忏罪、曼扎积福以及大礼拜

目的是清净内心的烦恼和污染。

最后为了成佛,主修上师相应法。

整套大圆满法,所谓大圆满就是指内心的圆满。没有一点烦恼和障碍。修法就是简单的《大圆满前行》加上且断和妥噶。《六中有引导》前三个中有属于且断,后三个中有属于妥噶。这就是整个从凡夫到成佛的修法。

提问:顶礼仁波切,我是大四在准备考研的学生,即使现在有明确的目标,对未来依然感到比较迷茫,在佛法修习上,希望能够有机会实修,请问您如果现在没有上师指导,是否可以自己找相关的知识修习?在学习和择业上可否得到您的建议?

仁波切回答:是的,你可以自己找相关的知识修习,同时你还是可以向佛菩萨祈请,请他们化现为你的指引,可能是以书的形式显现或者以人的形式显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7611.html

更多阅读

小森阳一:帝国的文学/文学的帝国:夏目漱石的《文学论》

摘要:就“学力”而言,阅读英语的能力和阅读汉籍的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为什么在“好恶”方面,偏偏对汉籍情有独钟,而对用英语写成的“文学”却喜欢不起来呢?――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漱石。*本文是作者在比较现代主义:帝国、美学与历史”国

《权术论》笔记 护士手术笔记走红

《权术论》笔记 政治权力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是人们获取其他价值的最有效工具。权术实际上成为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条件下获得政治权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一位君主如果能够征服并且保持那个国家的话,他所采取的手段总是被人们认为是光荣

罗尔斯之《正义论》 正义论 罗尔斯 中文版

一、《正义论》之主要架构《正义论》以两个问题为基本架构而展开:a、确立一套原则。这套原则不但体现个人道德的追求,更是作为社会秩序的指导。找到这套原则,是《正义论》的重心所在。b、探讨这套原则的实施方法。在确立原则并已经证明

读罗尔斯《正义论》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

读罗尔斯《正义论》 2013.4.30——【版本】《正义论》: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第一版目录2.他的理论是理想性质的3.正义论可分成两部分:理性部分和非理想部分4.《正义论》的写作方法。哲学

声明:《达摩大师《破相论》白话译文 清静经 白话译文》为网友克拉的悲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