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困而知之

孔子的确是人类伟大的教育 家,他以"有教无类"的原则教育鲁国的学生,也教育当时其他国家的学生。他还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明德"、"亲民"、"至善"。孔子认为人的美德和智慧如同宝藏一样,就在人的身上,所以只需要把它擦亮,把这些宝藏挖掘出来就能显现其光芒,发挥其作用,这就是"明德"的过程。

孔子认为获得知识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这三种学习的办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生而知之"就是说,我们身上的美德和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只需要经过启发和打磨,就可以显现出来。而一些极端物质主义者不这样认为,他们只承认后面两种学习的途径和办法,认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舌,把信号反映到大脑,经过大脑中一套复杂的物质构件的运作,就转换成了知识和智慧。他们不断做试验,又是解剖,又是心电图的,但这是一种牵强的、不能自圆其说的妄想。就连这些极端物质主义者,也不会相信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完全是大脑这个机器经过复杂的运算得出来的。第二种学习的办法是"学而知之"。通过学习,主要取得的是技能,而要获得精神与美德,也只能够通过学习和所见所闻把人身上潜在的能量启发出来。这种启发的方式不一定是在课堂图书中,因此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看的多了,遇到的事情多了,就容易启发智慧和悟性。"困而知之"就是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去学习,这也是人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它会更有针对性。因为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更能让人去反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7716.html

更多阅读

《论语》之总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个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字。这是讲到“学而时习

学而知不足,不足而知学_木格 学而知不足

学而知不足,不足而知学2009年06月11日 星期四 下午 04:37我一直信奉一个道理,所有的事只有你自己经历了,你才能明白那件事对你意义。所以,我不喜欢妄加评论我没有经历的事,也不喜欢拿自己经历的经验去教育别人。但是,在大学慢慢快要结束的

学高方可为师 学然后知不足 温故而知新不可为师吗

学高方可为师 学然后知不足“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八个字,常被世人用来对老师的要求或赞语。事实也应该如此,假如教师无真才实学、没有师德,何以传道授业解惑?何以教书育人?因此,作为老师就决不能愧对这八个字,必须始终践行“知无涯,学无尽”

声明:《"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 困而知之》为网友抚菊圣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