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的美丽传说 义门陈.果石庄

义门陈的美丽传说

千年龟传说义门陈开庄始祖旺公,于公元832年迁居德安县常乐里,开掘水井丈余,无水;再掘,见一龟,金黄色,重十余斤,卧于穴。龟出而泉涌。井成。旺公将龟放生于池塘。后,陈氏饮此水而人丁兴旺,子孙繁昌。创下了合族同居同炊一十五世,历230余年,人逾3900余口的人间奇迹。至宋嘉祐七年(1062),宋皇敕谕析庄。圣旨下,族老齐聚义门议事厅,说不完背井离乡苦,道不完生离死别情。忽然,一只巨龟以其两只蒲扇大的脚,徐徐推开议事厅大门。但见此龟锅盆大小,伸出巨头,泪眼汪汪,挥之不去。一族老揖曰:“神龟请回,今奉旨析庄,圣命难违。义门子孙,不论千里万里,都不会忘掉根本,一定岁岁回归,祭祀先人。”金龟听罢,点头离去。
自此,金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吃不喝,昂首四顾,守望在义门陈故里。历经千年风雨,变成了一尊昂首眺望远方的大龟石。族人称之为“千年龟”。有诗为证:佳话纷纭总有凭,义门源远在传承。
金龟亦识情和义,眺望千年盼复兴。
今天,千年龟依然雄踞义门故里,欢快的迎接千百万前来寻根问祖的陈氏后人和热爱义门陈文化的中外游客。

雁南千秋陈雁南,湖北黄梅县人,江州义门陈行堂庄后裔。高中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业余时间研究义门陈文化,深感义门陈文化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后苦于没有研究经费,放弃教师职业,自己开了一个无线电修理店,一边筹集研究经费,一面继续从事义门陈文化研究工作。他把他积累,几十年的个人收入全部用来考察研究义门陈文化,跑遍了全国29个省市,北京、上海、天津博物馆和各地省级图书馆,徒步到义门陈旧址、东佳书院旧址等十余处义门陈旧址,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往返于全国各地200多个县市的义门陈氏各庄后裔,收集陈氏宗谱。通过9年的努力,到1992年,他收集有关史书、方志、宗谱等共170多种藏本;信函3000多件,积累有研究价值的文献约150多万字,终于编成了《江州义门陈文献集》共八卷。

煌煌八卷,150多万字,这是陈雁南的一切!他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他在《江州义门陈文献集》后记中写道:“在考证中……背着书稿,去查稽所要考证的史实,常常是花了几十元的路费,只能得到一段短小的记录,往往因为一个历史疑点,得兼程几个县。”这期间,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磨难,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种种原因,《江州义门陈文献集》的出版不能如愿。陈雁南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用尼龙袋背着书稿,徘徊在大街小巷,风餐露宿,朝不保夕。个人的荣辱,得失,他都不要,心里只有这本书稿筹不到钱,书出不了;生活上的一贫如洗,有时连饭都吃不上,给他精神上以难以承受的打击,加速了他精神的彻底崩溃,再加上疾病缠身,1998年春,他凄惨的死在街头,身旁,是他的一尼龙袋书稿。
呜乎!天下之大,竟不能容一义诚之士!今人有诗赞曰:最是多情陈雁南,成篇八卷吐丝蚕。义门事大身家小,到死犹怕芸稿残!

回归院庆历四年(1044),义门陈已聚族而居313年,人口达三千七百余人,人文蔚起,名倾天下,有“天下第一家”之称。这么一个大家族,人多地少,粮食难以自给,经常是“举家啜粥”,度日艰难。

家长陈泰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在湖北黄州(今黄冈市)、江苏丹阳、湖南长沙、广东嘉应(今惠州)等地买下田庄,分迁1400余人到那里居住繁衍。并要求每年清明、冬至派人回来,祭扫祖先、交流情况。坚持数年后,因路途遥远、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常失期误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遂决定在各田庄筑屋造房,曰“回归院”。每年的清明、冬至等祭祀之日,就近到回归院朝着义门陈故里的方向集中祭扫,遥寄归心。以示不忘根基,牢记祖荫。现在,湖北省黄冈市义门陈回归院的旧址尚存。

露宿修建“重兴祠”江州义门,一直是散居全国各地义门陈后裔心目中的老家。它神圣崇高的地位是永恒的。这里记叙的是一件有史实记载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清康熙七年(1668)清明节,湖南常德武陵庄后裔陈建松等全国各地义门陈后裔三千余人,相聚义门故居。在祭拜始祖旺公和各位祖先后,人们坐在一起,交流别后几百年的沧桑世事,追述祖先们那义薄云天的高风亮节,回忆古义门坊秀美恢宏的建筑,思绪万千。目睹眼前的一片废墟,他们的心都碎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要迁回义门定居,有的说要重建义门庄,有的说要修建义门堂。最后,陈建松提议说:“我们用旺公山上的树木做材料,修建一座“重兴祠”,表明我们义门陈氏后裔要重建振兴义门雄风的决心。”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人们露宿于旺公山,用四处借来的工具,伐木拓土,架梁筑屋。三千余人马不停蹄的干了三天三夜,一座漂亮巍峨的木质结构的建筑,终于建成了。这就是后人记载的“重兴祠”。

碎锅析庄义门陈氏自公元832年因官置产,建庄义门于太平乡常乐里。其子孙辛勤耕读,孝义传家,绵延繁衍。至宋嘉祐七年(1062),历一十五代,3900余口同炊共食,上下敦睦,人无间言。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大家族。封建统治者从维护其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将义门陈分析,将他们迁往全国各地,以其义德教化天下。
圣旨一到,合族上下,嚎啕大哭。对于“永不分离(梨)”的义门人来说,析庄在感情上是不好接受的。然而,圣命难违呀!家长们考虑三件事:一是分多少庄;二是到哪里去,怎么去;三是如何做到公道分析。最后决定把同炊之大锅,吊在义门祠堂的梁顶上,让它自由落下,摔成几片,就分成几庄。结果,铁锅“咣噹”一声落下,摔成了大小291片。这是天意呀!于是,就分成了291庄,并按锅片跌落之远近,抓阄确定迁徙之路途。监护分析的朝中官员送来了全国通用的“地经”,各地的行政手本,还有部份车马行杖。从此,这个义居15代的家族便分赴全国各地,开烟发户了。

文天祥表义门文天祥(1236—1283),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状元,民族英雄。
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因抗元退到广东揭阳,当时揭阳义门陈后裔较多,正在修谱。当地名人陈景坤在揭阳楼拜访文天祥,敬请做序。文天祥早知义门陈事迹,欣然应允。
在这篇谱序中,文天祥对义门陈一门忠孝,家国在怀的义风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天下虽乱,而仁义不绝故也。”并第一次向世人公开了当年义门陈“奉诏铸义钱”的崇义之举。“……则昔日为江州之义族,今日为庐陵之忠臣,忠义两全,将见宗族恩爱,可以仪型于天下矣,岂唯庐陵,隆兴,江州而己哉!”此序文天祥一气呵成,他把对国家存亡的忧虑和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融入文中,凛凛正气,耿耿丹心透溢于字里行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次年,文天祥不幸被俘。被俘之前,他千方百计的将谱序转交别人,终于使这篇文章得以流传了下来。今香港、台湾、泰国、新加坡等地的陈氏家谱都载有此序。

立碑示歉北宋时期,义门陈“楼宇连云,耸延四方,旌旗映日,亭亭华表”.恢宏的建筑和人文景观,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忠孝样板。南宋建炎三年(1128),曾遭贼匪李成焚毁。后经过数年修复翻新,至元末,已有一定规模。“颇有古风,近昔辉煌”。时天下大乱,特别是朱元璋、陈友谅争夺天下,民不聊生。朱元璋做了明朝皇帝后,出于对陈友谅的憎恨,疯狂的报复义门陈。二次兵燹,见陈姓人就杀,见义门陈的东西就烧,把义门陈旧址搞的“狼籍一片”,成为一片废墟。大多数义门陈人逃的逃,改姓的改姓,使一个全国闻名的旺族七零八散,以至今天的义门村,陈姓人口已不足半百。
朱元璋的八世孙明世宗嘉靖皇帝,对先祖对义门陈的“不义之举”进行了反省。于三十二年(1554)下诏派江西监察御史肖钧到义门实地察看,了解义门遗址状况,意欲拨资修复。并责成九江府、德安县对遗址采取了保护、收管措施,还在义门祠堂前立碑,对先祖的不义向义门陈示以歉意。
一个皇帝,勇于对先人犯下的过错承担责任,并勒碑致歉,这不能不说是十分明智的。

陈蔡之案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慈禧垂帘听政期间。义门陈居住在江苏宿迁埠子陈林子的一支后裔,秉承义门祖训,遵国法,守家训,读诗书,勤耕织。在困顿里求生存,在勤谨中求发展,安居一方,建设一方。近五百年来,才雄迭起,声迹斐然。其间,受皇诰封典者数十人次,举人、进士出身者二十余人。而逐渐形成一个团结向上,分布广大,繁衍众多,成就卓然的户数过万人过数万的望族,雄居在淮河两岸的宿洪睢泗广大地区。
陈家宝,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以种瓜谋生。一天,在瓜地侍弄西瓜。来了一个当地有名的泼皮蔡家赞。蔡家赞平时游手好闲,他以同宗,道台衙门巡防营哨官蔡金台为靠山,打三挟两,横行乡里,不干正事。蔡家赞要买瓜,挑了几个,拿着就走。陈家宝要他付钱,他说:“老子吃瓜从不给钱!”陈家宝也是个五尺汉子,对这明火执仗的讹诈怒火顿生他夺下西瓜,说:“不给钱,瓜不准拿走!”这下可了不得,蔡家赞窜上来,挥拳就打。陈家宝也不示弱,三下五除二,把蔡家赞打得鼻青脸肿,大败而逃。
蔡家赞找到了蔡金台,添油加醋的说陈家宝怎么看不起姓蔡的,怎么骂蔡金台是麻子,一下子激起了蔡金台心中的火气。他立即派四个兵,把陈家宝抓来,在埠子街上,一阵乱棍,就把陈家宝打死了。
当时,陈氏族中有个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陈修义看不过陈姓族人无辜受死,召集族老,商讨对策。大家义愤填膺,主张打官司,告蔡金台。
告蔡金台,谈何容易!蔡金台的干爸爸潭木杠子就是徐州府道台。状子连送三次,都被退了回来,说陈家宝抢劫民女,死有应得,官司不予受理。
陈氏族人在祠堂里召开各房各支大会,按照每户地亩财产情况集资,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全族上下,坚决将官司打到底!人心齐,泰山移。半年后,陈修义带着陈家宝的妻子向省城苏州出发了。祖孙俩晓行夜宿,赶到苏州,谁知这时,潭木杠子已升任苏州巡抚。官司自然又败了,陈修义还被革去了功名。
把官司打到京城去!祖孙俩从苏州出发,走了两个多月,到了京城,住在一家小旅店里。店主人姓陈,也是义门后裔。他听说事情的原委后,思忖再三,给陈修义出了个告御状的主意。原来,慈禧太后经常到颐和园去,回宫必经这里。
告御状,一要有胆量,二要不怕受苦,三是要等机会。光阴似剑。可成天沉浸在忧愁里的陈修文却度日如年。半年过去了,还没机会,祖孙俩吃不下,睡不好,整日哎声叹气。一天,店主兴奋的对他们说:“好了,有望了,刚才九门提督率兵扫街,八成是太后要来了。”他又对陈家宝妻子说:“大嫂,我找了当街的一家,你躲进去,看到黄缎子的彩绣大轿就跑出来,跪在轿前,高声喊冤,不论侍卫,太监怎样打你,拉你,你都要顶得住啊!”
大半年的等待终于来到了。陈家宝的妻子看到彩缎子的黄色大轿后,从门里冲出来,双膝下跪,状纸过头,大声的边哭边喊:“民女冤沉海底,求太后为民女伸冤哪!”任凭侍卫怎么轰她,拉她,打她,她就是不起来。慈禧从轿子里探出头问道:“什么事啊?”李莲英奏道:“一个民女拦轿喊冤,状告江苏巡抚,求老佛爷示下。”“接下来,带回宫再问吧。”太后缓缓的说。这就等于受理了这个案子。
俗话说:“冤大自出”。潭木杠子就在不久前得罪了李莲英,也引起了太后的不快,这正是“修理”他的一个好机会。
在后宫里,太后一边听陈家宝妻子哭诉事情的原委,一边抹着眼泪在状子上批道:“着三司详查,据实回奏,毋得殉情,致干咎戾!”这样严厉的批示,太后很少下过。
最后,潭木杠子被革去江苏巡府,降任云南某州知府,蔡金台充军发配新疆,死在了路上。历时五年的陈蔡案告了一个段落,义门陈终于打胜了这场官司。
在陈家宝被害五周年这一天,陈修义倡议为被害人开个追悼会。于是,陈氏族人,每房每支,少则一人,多则全家出动。义门祠堂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陈修义满含热泪,挥笔写下一幅对联:“三千里水陆奔驰,叹尘沙扑面,波浪惊心,艰难时真是铁船渡海;六十月冤狱翻复,幸祖宗有灵,天神睁眼,昭雪后俨然枯木逢春。”

杀犬失机距义门正宅四华里地有一山,名“斑鸠驳”,山边有一条溪,名“石门溪”,溪水蜿蜒曲折。每逢洪涝,水流泛滥,农田被毁。族人议之,决定将河溪改直,使溪水通畅。
开挖时,奇怪的事情出现了。白天开挖一尺,晚上填满一尺,白天开挖一丈,晚上亦满一丈,日复一日,工程依旧。众人惊之,不知其因。
是日,疏溪工程加快,众人荷月回家,行至山口,听山中传来老者声音:“白日千人挖,晚上万人填。独怕义门拐脚犬血淋。”众人异之。次晨,工程依然如故。但见一跛脚老犬蹲于石门溪畔山石上,其状凄凄,其情哀哀。一好事者窜上前,一锄将那拐犬击杀,以其血淋那挖不开的山石,河道当日疏通。

 谁知道老拐犬是百犬之首,众犬见拐脚犬已死,哀号不止,或撞墙、或拒食、或患病。不几日,百犬皆死,一片凄惨。后有民谣传唱:“斑鸠驳,石门溪。公鸡叫,凤凰啼,应出天子会有时!只因错杀良犬失良机。”原来义门陈风水好,应出天子,现错杀了良犬,虽疏通了河道,但也坏了风水,断送了出天子的机会。

  

三个弃婴  宋仁宗天圣年间,义门陈有一位名叫陈九的人,四十四岁未娶。一天,他从县城回家,见一位要饭的女子晕倒在路边。那女子破衣烂衫、蓬头散发,脸色蜡黄,又脏又臭。陈九是心地善良之人,看其可————怜,就把她背到了家中,经家人调理、梳洗,才发现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姑娘自称姓吴,名水仙,四川人。因受水灾全家人都被洪水冲走,唯她幸存,只好要饭度日,飘流至此。陈九看其无家可归,便收留了这位姑娘并与其结为夫妻。婚后,夫妻恩爱和睦。不久,水仙就怀孕了。可是,一年,二年,三年过去了,怀孕的水仙总不见生养。到了第三年的大年初一正午,水仙肚疼,并与其结为夫妻。婚后,夫妻恩爱和睦。不久,水仙就怀孕了。可是,一年,二年,三年过去了,怀孕的水仙总不见生养。到了第三年的大年初一正午,水仙肚疼,接着,顺利产下了三个奇婴:一个白脸、一个黑脸,个一红脸。白脸婴儿一下地便会开口说话,其余两个也相呼应,三个孩子,相互戏狎,应答如流。观者无不感到惊奇。
三天后,一老道来到义门,曰:“此三婴乃妖孽也,日后必酿祸害,并将秧及族人,须处死方可避之。”陈九、水仙不信,众人、族长不忍。夜深,道人暗使法器将三婴儿击毙。
义门陈的美丽传说 义门陈.果石庄
又三日,义门来了一高僧,曰:“此处可有三胞胎婴儿?”众人曰:“是也,一白脸、一红脸、一黑脸,甚是聪慧。三日前为道人所害。”高僧顿足曰:“痛哉!惜哉!白脸乃天之骄子,红脸是文曲星,黑脸是武曲星,乃文武二相也。”又曰:“此乃天意,义门陈氏居此不久矣!”说完,仰天长叹,飘然而去。
 二十年后,宋皇帝果然下诏把义门陈氏分析往全国各地居住。

  

下诏惩贪义门陈虽然忠孝双行,家风谨严,但“枉法逆子也偶于有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义门陈在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的一处田庄,被“不肖卑幼”陈宗知私下典卖,从中营利。

殿中丞陈延赏赴任筠州的途中察觉此事,十分气愤,于是上书朝廷,乞请皇上追查,依敕断还。皇上责成刑部详察,严惩不贷。这件事及时秉公的处理,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为家族的一桩贪案,朝廷下诏惩处,可见义门陈家族当时的影响和地位。陈氏家族大义灭亲,不护短,不避嫌,也为今天倡廉肃贪提供了一些历史借鉴。

   

破竹成兵元末红巾军领袖陈友谅,义门人也。大略宏图,有帝王之心,定国号“汉”。他定年号“大义”就因义门而起。在与朱元璋争夺天下之时,大战鄱阳十八年,陈氏子弟义勇当先,出生入死,全力支持陈友谅的宏图大业。可是,陈友谅却总是打败仗。

陈友谅的妻子巧儿,聪慧过人,有异术。一天,巧儿对陈友谅说:“明日你去打仗,我给你增兵。胜了,就扬旗击鼓,以震军威;不胜,就偃旗息鼓。”
第二天,陈友谅率军来到鄱阳湖边。朱元璋的大军早已等候在前。但见旌旗蔽日,刀枪林立。一通进军的鼓号响起,两队人马便廝杀起来。渐渐的,陈友谅的部队又难敌对手,节节败退。巧儿站在望夫山上观阵,只见她从容不迫,顺手捋起一把把竹叶,向战场方向抛撒,竹叶随风飘舞,瞬间变成千军万马,黑压压的一片,扑向朱元璋的大军,犹如波浪翻涌,势不可挡。朱元璋难以抵挡,大败而去,只身逃进了深山。可是,大胜的陈友谅为了戏弄夫人巧儿,故意叫军队倒拖着旗子,偃旗息鼓,撤兵回营。巧儿见状,以为大势已去,泪流满面,跺脚长叹一声,纵身跳下了悬崖。至今,巧儿跳崖前跺脚之脚印仍留在悬崖上,清晰可辨。望夫山上的竹叶也片片破开,传说为当年巧儿为丈夫破竹成兵所为,这些破竹在风中瑟瑟摇曳,仿佛吟唱着一支凄婉的歌。

仁宗青睐义门陈在聚居三百三十二年的历史中,先后受到唐、宋、南唐三朝十二个皇帝的御赐旌表。荣耀至极。北宋仁宗皇帝赵祯在位时间长达41年,对义门陈氏独有情结,从天圣元年(1023)赐五祖爵号起至嘉祐八年(1063)临终前,前后下诏八次,作诗、联五幅恩赐义门。在精神上、物资上给予了特殊的呵护和青睐,义门陈氏成为朝廷宠儿。
嘉祐八年(1063),义门分庄后,仁宗已重病在床。他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义门的分析。临终前他想起了义门的仁义和宽厚,不禁诗兴大发,吟道江州久著义门庄,庄上分庄世派长。蒂固根深谁与併,珠辉玉廊孰同行!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子孙各知遵义范,永继舜德有重光。”一首七律诗,寄托了他对义门陈的深厚情思,高度的评价了义门陈的忠诚仁义,重教厚文之风。

三将军陈士尹 义门陈有个叫“跑马岗”的地方,相传是爱国将领陈士尹青少年时跑马练武的地方。陈士尹从小聪明好学、文武双全,十八岁中武举、二十岁中进士。南宋建炎初年,陈士尹同武宁人李颜先一同从军岳飞部下,并动员自己的六位兄弟从军,编入先锋军之列。陈士尹作战勇敢、智谋高强,深得岳飞元帅的赏识。二十四岁时便是统领十万军马的将领。他率军与金兵奋战,“屡败兀术于江州”。号为“三将军”。

 绍兴六年,陈士尹率先锋军,与金兀术在黄岗城大战三天三夜,兀术兵败,陈士尹得胜回营。行至江州城外二十里处一座桥上,已是半夜时分。由于连日作战,人困马乏,他传令先锋军全体将士露宿桥上,谁知遭金兵偷袭,睡梦中的将士,被金兵全部砍去头颅。陈士尹因撕杀落入桥下水中,幸免一死。待陈士尹上岸后,金兵已退,他从尸首中找到了自己六位兄弟的头颅,用衣服裹好挑在肩上,连夜赶到义门,在义门陈九里处,择一山嘴,用宝剑挖开一坑,将自己六位兄弟的头颅摆开,放置坑内,自己双膝跪下说:“六位兄弟,你们到家了,入土为安吧,士尹一定为你们报仇。”说完,埋好六位兄弟,擦干泪水,赶回军中。
绍兴十年,陈士尹和李颜先率军固守江州城,以阻金兵东进。兀术悉众攻打江州,士尹与颜先挺身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与颜先一起战死沙场。
陈士尹死后,遵其嘱托,安葬在义门陈九里。绍兴十五年,宋高宗论功行赏抗金将士,追赠陈士尹保义郎、淮西统制兵马使,赐“忠壮王”。并在义门陈九里立庙祀之。后称此庙为“九里殿”。一千多年来,四乡八邻感三将军仁义忠勇,常来祭奠,九里殿香火极盛。此殿一九六九年毁于文化大革命。

  

刻碑示后在外为官一世的陈质,退休后回义门陈养老。每天到寿安堂,或对弈,或书画,雅趣横流。他性情和顺,平易乐观,身边总围着成群结队的年轻人看他写字作画。他一边写画一边向围观的后生们讲解,涂鸦着彩,谈笑风生。

一日,陈质又在寿安堂写字,他看到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年轻人,歪戴着帽子,身穿奇服。于是,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大可不正”,并有意将“正”字歪写。然后,他问大家:“我写的是几个字?”众人答:“四个字”。陈质指着那位歪戴帽子的后生问道:“这四个字组成两个字怎么读?”那位后生面红耳赤,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陈
质重新铺好纸张,笔走蛇龙,写下了先祖陈崇训语:奇服异器莫思玩好,钱财货利莫视泥沙。写完后,从衣袋里掏出几串铜钱,对那个歪戴帽子的后生说,快去,将此训语刻一碑,立于饭堂。

从此,一块警示后人的石碑,高高的立在饭堂前,时时警戒着陈氏子孙,坚守古训,好好做人。从那以后,有年轻人不听话,不学好,家长就把他带到碑前,细说家训,改过自新。

 正是:一碑千载珍,警示义门陈。陈质胸怀远,情深育后人。

含苞稻草有一年,风调雨顺,义门陈三百多处田庄,碧绿盈野,一片葱茏。畴畴稻谷含苞待放,稻花飘香。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义门陈的老老少少们望着这绿盈盈的稻谷,笑在眉头,喜在心里。丰收的欢欣在人们的心里激荡。
就在这时候,义门陈家长陈旭把所有的耕男都集中到大场上,让他们去收割含苞的稻谷。众耕男一听,大为惊讶,这是一门三千多口人一年的口粮啊!都割了,吃什么呢!陈旭挥了挥手,什么也不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要大家执行命令,下田干活。耕男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按陈旭的要求把稻谷割下,晒干,上堆,盖好。
秋天,大宋边境战事不断,形势吃紧。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军营的战马发生瘟疫,大量的死去,朝廷上下,心急如焚。马医说,这种瘟疫,马必须吃含苞的干稻草,才能治好。于是,全国各地都张贴了朝廷的诏告,重金购买含苞干稻草。可是,这正是稻谷收割的季节,哪里有含苞的干稻草呢!正当朝廷上下为买不到含苞稻草而发愁时,陈旭组织了浩浩荡荡的车队,拉着含苞干稻草向大宋的军营走来。
义门陈的含苞干稻草拯救了大宋的战马,也挽救了日趋败落的战局。义门陈的爱国之举受到了皇上的嘉奖,同时也得到了皇上赏赐的大量粮食、绸缎和布匹。

恳请减半唐宋时期,义门陈氏被朝廷旌表,屡受皇恩。据《宋史》记载,唐宋皇帝四次下旨敕免义门陈氏徭役、杂科。这一方面是皇家欣赏义门陈齐家有序,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维持这么一个庞大的家族的吃穿用度,确非易事。
宋淳化年间,陈兢为义门陈家长。江州府台康戬向朝廷奏书《贷粟疏》,朝廷恩准从国库每年资助粮食四千石,此恩惠一直延续到大中祥符四年陈旭接任家长时。朝廷的救济安抚,再加上全族人的努力,义门陈的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田庄三百余处,族人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朝廷每年接济的粮食也有了多余。因此,陈旭向朝廷上奏章,恳请将赐粮减半。有人劝陈旭说:“粮食吃不完,可以转卖给别人,从中得利呀!”陈旭回答说:“皇上以吾家数千口之由,以国库粮食赐我私家,我岂可见利忘义!我不能做对不起宠爱君主和国家的事啊!”
“恳请减半”,为国家分忧,何也?义也!这决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义门陈人用其博大的胸怀书写着仁厚,书写着“义”史。他们闪光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股肉疗夫陈明轩为人篤诚忠厚,自幼好学上进,苦读诗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一岁时,娶林菊香为妻。婚后,小夫妻恩恩爱爱,举案齐眉,令人羡慕。
然而好景不长,结婚两年多以后,明轩就得了病。终日汤药为伴。到明轩二十五岁那年,左手上长出一个鸡蛋大的肿瘤,疼痛难忍,人被折磨得枯瘦如柴,憔悴不堪。
看着丈夫的病,菊香心急如焚。她端茶倒水,煎药喂汤,侍奉在病床前,精心护理着丈夫,一刻都不离开,深得公婆和邻里的好评。
一天,郎中又来给明轩看病,菊香“扑通”一声跪在郎中面前,恳求他治好丈夫的病。郎中权衡再三,说只有动手术割去脓包,必须要割他自己大腿的肉补。菊香一听便说:“他身体如此虚弱,再割他身上的肉,恐怕难以支撑,还是割我身上的肉补吧。”在菊香的再三要求下,郎中从菊香的股上割下了一块肉,补在了明轩的手上。也许是菊香的赤诚感动了上苍,不久,丈夫的手长出了新肉芽,疼痛减轻了许多,病情有很大的好转。
可是,天不遂人愿。又过了两年,明轩因病不久就离开了人间。年仅二十五岁的菊香守着丈夫的灵柩,终日以泪洗面,足不出户,终生不嫁。她用自己的青春年华陪伴着明轩的灵魂,续写着爱的赞歌,直到白发苍苍。

林菊香割股疗夫,冰心守节的事在四乡八邻传扬,很快被皇上知道了。于是,朝廷颁旨,为她立贞洁牌坊。并御书“洁白如玉”四个大字镌刻在牌坊上。牌坊两边的楹联是:“冰心守洁垂青史,割股疗夫表义门。”这座牌坊至今保存完好。它高高的矗在那里,向世人诉说着一个女人凄美哀伤的爱情故事。

  

割股救母宋仁宗末年,江州义门陈有位潇洒英俊的青年,叫陈宗。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孝顺父母。深得父母和师长的疼爱。
陈宗十六岁那年,母亲病重。宗日夜陪伴母侧,安慰服侍,不敢懈怠。同时四处寻访名医,为母治病。一医开出的药方,需用股肉作饵,。陈宗毫不迟疑,要医生割自己的股肉。医生说:“你年纪尚小,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怎么能割你的股肉呢!”陈宗急了,一下跪在医生的面前,求道:“有母身才有吾身,为儿之孝,何惜区区一处肉!”医生无奈,只得割其肉,数日后母子痊愈。

陈宗割股救母之事流传很广。世人都把他看作行孝之楷范。陈宗百年之后,当地百姓自发捐款,为其立“孝子碑”一块,以纪其事,以扬其德,以警世人,以传久远。

三孝娱母据《旧碑碎石》记载,北宋时期,义门陈氏的三兄弟陈诏,陈显,陈颁,同榜俱登进士。又同拜枢密史,在朝为官。其母王氏独自在家,念子心切,不得一见,竟然忧思成病。时义门陈家长陈肱将此情奏请皇上,皇上准其弟兄回乡省亲。

三兄弟回到家,看到母亲寡言少欢,郁郁不乐,心中不忍。于是,终日以侍母为重。晨暮起居,问安侍膳,礼无不备。为了让母亲开心,就命人把官轿抬到了老宅艾草坪,陪伴母亲和乡邻一起去踏青。老大扶轿杆,老二和老三一前一后,抬着母亲去了郊外。弟兄三人抬着母亲,手舞足蹈,兴高采烈一路说笑,无所不至,犹如孩子,母亲逗得开怀大笑。
三个朝中大官抬轿踏青,舞蹈娱母,惊动了四乡八邻,纷纷出来看热闹。人们窃窃私语:“真官家也!”“真孝子也!”自此,乡间遂称陈诏兄弟为“三孝子”。
太宗闻之,赐旨召王氏,三子奉母入朝。太宗请王氏到后宫,宴赏有加。皇后问曰:“人间未有一世二世不分者,汝义门所以历世不分,何也?”王氏从容答对道:“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圣上欣然曰:“惟义门所以如此也!”遂加封三孝子为太付,太师,少师,封其母王氏为鲁国夫人。后人为褒其孝道,建“三孝堂”。三孝堂前撰联云:“一母踏青扶仆抬夫竟是所惦三
大臣;三子舞彩荷椅负轿岂非因悦一太君!”

梦护母墓义门陈九才子之一的陈乔,官居殿中丞,其生四子。三子陈阶,身材高大,力气超众,肩挑半千手提三百,读书不多,但勤劳能干,是耕作农田的一个好把式。一天,气候炎热,一头正在耕田的大水牛突然倒入田中,使唤不起。陈阶情急之下,一个人把水牛拖到田边阴凉处,回家取盐水灌入水牛口中,救活了牛,可见其力大惊人。

陈阶不但勤于耕作,还特有孝心,其母梅氏,封永安太君,晚年回义门老家颐养天年。时陈阶其他兄弟都在外当官做事,只有他一人在家侍奉老人。对此,陈阶无怨无悔。晨起暮居,茶前饭后,无微不至的尽心行孝,再苦再累,从无怨言,深受家人称赞。其母以八十四岁高龄而终,安葬在回马岗东面的刘俛鼓附近。
其母死三年后的一天夜里,陈阶梦中听母亲说:“有人盗墓,将要劫我,速来搭救”。陈阶惊醒,猛地起身,策马行至墓地,果有一伙盗贼正在挥锄挖墓,听到有人马之声,随即逃散。陈阶下马跪在墓前,痛哭一场,至天亮时才凄然而去。
此事从古至今,世代相传,称为奇事,人们都说梦护母墓,是孝义感应,唯义门陈才能有也。此墓至今尚完好无损,时有族人前来祭扫。

舔目复明陈乔,陈乘之独子。进士,义门九才子之一。一直在外为官。陈乘早年去世,母骆氏守寡在家,长期见不到儿子,倍加思念,终日以泪洗面,久而久之,双目失明。
陈乔得知,焦急万分。派人把母亲接到身边,朝夕相伴,抚慰有加。又奏准皇上,请来御医为母亲治眼。御医仔仔细细看了后,无奈的对陈乔说:“夫人之眼,乃思儿心切,流泪太多所致。心
病酿成眼疾,怕无药可医。过去有舜帝舔目复明之说,你不妨试上一试。”
陈乔为医母眼,每天洗漱毕,束巾焚香,小心翼翼的用舌头舔母亲的一双瞎眼,他一边为母亲舔眼,一边给母亲说他在各地为官的故事和珍闻奇象,日复一日,持之以恒,从不间断。哪怕再忙,也不忘记。过了两年,奇迹真的出现了,母亲的视力恢复了,眼睛明亮如初,一家欢天喜地。
陈乔这种至孝至诚,至仁至义的品行,一时传为美谈。成为义门后裔学习的楷范,并一直流传至今。

金鸡屙银义门陈的副主事是一位老太婆,她银发飘潇,身骨健朗。负责管理义门三千多口人的吃饭穿衣之事。
一天,她和一群妇女在池塘边洗衣。在一块光滑的青石上,她手举棒锤在石上锤衣服。谁知一锤下去,石块竟发出了“喔——,喔——”的鸡鸣声。又试了一次,发出的仍然是鸡鸣声。细心的老人便将这石块搬回了家,放在天井里。
她每天要安排一大家子的吃喝,早晨总是起得很早。那天天还没亮,她又早早的起床,打开了门。忽听到那块石头又发出了“喔喔——喔——”的鸡叫声,那高亢悦耳的鸡鸣声传得很远。忽然,那块石头突然裂开,一只黄公鸡从碎裂的石块里飞了出来,老人眼灵手快,扑上去,用围裙兜住了大公鸡,抱回家里。又找来绳子,牢牢的拴住了公鸡。
从那以后,她每天精心喂养公鸡,给它米吃,给它水喝,和它一起玩耍,还给它梳洗美丽的羽毛。每当她劳作回来,公鸡总是围着她转,跳舞,唱歌。和她成了分不开的好朋友。

这一天,她又劳累了一天回到了家,推开门,忽然看见公鸡身前身后尽是白银。她很奇怪,哪来的银子呢?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银子是公鸡屙出来的。喂白米,屙白花花的银子;喂红米,屙黄灿灿的金子。她知道,这是义门的孝、义感动了天地,是上苍的赏赐啊!于是,她把金银收集起来,补贴族用。
鸡屙金银的故事传扬得很远。时人有诗为证:孝义感苍天,雄鸡亦惜怜。
金银从米变,屙出一囊钱。

百犬同牢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的“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传说,就是出自江州义门陈的一段佳话。
义门陈礼义为先,孝道治家,满门重义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响了牲畜。至唐昭宗庆历年间,家有七百四十余口,每日设广席,长幼依次坐而共食。蓄犬百条,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诸犬皆不食。原来卧于紫扉旁,是一只老母犬,脚拐,眼瞎。每晚睡门楼之上,伴星斗,防匪人,尽其义也。老犬不至至,余犬皆不食。
相传有一年,御驾亲临。带来100只肉包子,放在犬槽内,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只包子于口中,但见一条白犬,独步槽前,口叼两只包子走了。圣上异之。遂率人尾随其后,至一柴扉旁,见有一拐脚黄犬席地而卧,白犬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黄犬,众犬方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昭宗见状,圣心大悦,称道:真义犬也!
古义门坊建有“百犬牢”。其门有一对联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百犬同牢是昔日义门坊的一个重要奇观。诗曰:百犬同牢佳话传,煌煌陈氏义当先。
一门风范留青史,千载凭踪泪不堪。

百婴待哺在义门正宅之南约四华里之处,有一处专门养蚕织布的家庭纺织厂,名曰“都蚕院”。家法规定,凡45岁以下妇女称为“蚕妇”,必须到都蚕院劳动,有三百多妇女在此劳作。
蚕妇们正值盛年,不少人有吃奶的孩子,为了方便哺乳,家长便在都蚕院附近建一所“育婴堂”。近百名婴儿在此同堂待哺。称为“百婴同堂待哺”。婴孩睡的也有,玩的也有,笑的也有,哭的也有。他们一字儿排开,小腿儿乱蹬乱放,嗷嗷待哺,煞是好看。不论是否亲生,只要饥饿啼哭,蚕妇们都会解怀捧乳,主动喂养。晚上也是轮流看管。所以有些小孩三岁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的大公无私又和睦相处的局面。
一千多年前,义门陈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谐同亲和的家族文化,使我们这些一千多年后的子孙还能从中传继很多有益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异席同餐义门陈家族合德同风,事无巨细。一日三餐,集于食堂。用膳都讲究程序。
《宋史》记载义门陈时写道:每席必群坐广堂,不能“随其所有”,而要“布置周全”。启蒙儿童为一席,七岁以上女孩为一席,七岁以下女孩为一席,婆母新媳为一席,青壮年男士为一席,六十岁以上老人为一席。“以序而自行”,“数代而行之”。并区分不同对象,“因人而佐食”。病人有病人的饭,老人有老人的饭,孕妇,乳娘个不相同。此就餐方式,虽然陈旧繁琐,但它却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有益于各个年龄层次的饮食需要,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培养合族同一的家庭风气。通过饮食期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合德同风”。公元1050年时任宰相的陈尧叟衣锦而归时,欣而赋诗:“田里苁蓉应逊畔,儿孙游戏亦成行”,为族风的古朴而有序欣喜莫名。名相寇准也称其义门陈“文以魁天下,家和庆有余”。

新媳下厨义门陈治家有方,家法森严,满门敦睦,上下和谐,名闻遐尔,誉播天下。然而有段时间,社会上却流传“有女不嫁陈家郎”之说。为什么呢?
原来,义门陈家法规定,新进门的儿媳妇,必须下厨房锻炼数月,“掌疱炊之事”,“排布堂内诸事”。为以后主持家务、从事生
产做好准备。不论何人,一律如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劳动锻炼形式,也是让新媳妇融入家庭,熟悉家人,和睦家风的一个过程。就这样,依法行事,坚持数代。尽管当时有富贵女子“不嫁陈家郎”之说,但义门陈和睦的家庭风气,蓬勃的发展态势,仍然吸引着大批女子嫁入陈家,使义门陈氏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日益昌盛。

击豉传餐在今天车桥镇义门村委会的西南方,有一座山,叫“打鼓山”,是当年义门陈人击鼓传令,递送消息的地方。一族三千多人离合集散,需要信号。鼓声就是他们传递消息的信号。“击鼓传餐”,也就应运而生了。每天吃饭的时候,打鼓山便响起了鼓声,人们一听到鼓声,便不约而同的从四面八方,有说有笑的涌向馈食堂,在食堂师傅的组织下,集中吃饭。

北宋枢密使(副宰相)赵普有一天到义门视察工作,听到此声,随即写了一首诗:“击鼓传餐岂异初,江州义族不差殊。当朝秉察观风致,特为高门大揭书。历代旌表皆盛迹,屡世敕赐悉成模。如今诚信古人语,和善之家庆有余。”歌咏义门陈的家风义象,发出内心由衷的感叹。

公婆大丘乾化元年(991)大年三十,义门陈氏家长陈旭,用重金买下了黄忠辅家的大田一块,以步丈量,计三千八百步。陈旭心想,一步一丁,吾家可增至三千八百口矣,此田乃一步一丁田也!
除夕之夜,义门坊喜爆声声、锣鼓阵阵,整个家族沉浸在祥和幸福的欢乐声中。寿安堂里坐满了年长的寿星。议事厅里,只见主家婆婆一会儿出、一会儿进,不断的向在厅里守岁的家长陈旭报告男丁出世的喜报。桌上摆满了各房送来的添丁喜面,(义门坊有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习惯,即生男丁要送喜面)。寿安堂里守岁的老人一数,桌上摆的喜面共计三十七碗。天刚放亮,又有人送来四碗喜面,一共四十一碗。于是便有了“义门陈氏一夜生男四十一”的记载。

第二天,管理百婴堂的公婆们听说购买了黄忠辅的大田,一致要求将此田划百婴堂专用口粮田,陈旭当即应允。由于百婴堂是义门的公婆们管理的,因此该田取名叫做“公婆坵”。

千秋院里嬉笑多唐僖宗光启元年(885),义门陈为了解决“穿”的问题,办了一个家庭纺织厂,名曰“都蚕院”(地址在今义门村浙江移民队)。凡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在此养蚕缫丝,纺纱织布。最高峰时有三百多名“纺织蚕妇”、“蚕婆”。

家长陈崇又在附近杨庄买了一片土地,建了一个健身休闲的场所,名曰“千秋院”。蚕妇们累了休息时,在这里荡秋千,踢毽子,爬竹竿。她们挠背伸腰,其乐融融、嬉笑打闹,趣味多多。这是我国最早的家庭体育场所。表现了义门陈家长为和谐家人的远见卓识。至今当地人还称此处为“千秋院杨家”。即现在的德安县磨溪乡尖山村。在那里,千秋院的遗址尚存。

千古绝对北宋庆历四年,大诗人,大文学家,文章太守欧阳修慕义门陈文风之盛,跋山涉水来到东佳书院游历讲学,受到东佳学子们的热烈欢迎。
一天,他讲完学,在东佳学子们的簇拥下,游览东佳胜迹。站在“一字园”高高的岩台上,他面对齐天削壁,峥嵘峭岩,高悬古松,层峦迭嶂。不禁吟道:“奇峰巍峨,三岩突兀。一岩如堡,临空北悬;一岩如虎,伏颠东腾;中岩赤壁,陡然下坠。”秀美的东佳风景和人文大观增添了他的游兴。他又来到了“永清潭”,只见紫岩耸延,藤蔓碧绿,岩泉叮当,飞瀑千丈。欧阳修兴奋不已,灵思涌动,雅兴大发。他对随同而来的东佳学子说:“吾有一联,尔等能应对否?”接着,他用洪亮的溢满喜悦的声音吟出了上联:“山石岩泉流白水”。

这个上联。抓住东佳胜景——岩泉飞瀑,巧拆“岩”“泉”二字为山、石、白、水四字,以“岩”“泉”为主并将山、石与白、水置于联中前后,巧妙铺陈,描写精当,颇有韵味。东佳学子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对不出下联来。一千多年过去了,一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对得出下联。

你能对出下联吗?

尧咨受教陈尧咨,年幼聪颖好学,刻苦努力,练就一身文武双全的好本领。他三十一岁中状元,官至吏部尚书、节度使。由于年轻得志,便也沾上骄傲自大的毛病。
有一天,陈尧咨在靶场上射箭,几乎箭箭射中靶上红心。围观的人们无不喝彩叫好,只有一个老头略微点了点头。陈尧咨问老头儿:“你认为我的射箭不高明吗?”老头说:“这没什么,只不过手熟而已。”陈尧咨一下变了脸色,怒冲冲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箭法!”老头说:“请你看我往葫芦里倒油。”原来老头是卖油的,他拿了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小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子从油篓中妥出油来,将油慢慢地从钱眼中倒入葫芦里,一勺油倒完了,钱孔周围一点没沾油。围观的人和陈尧咨都看得目瞪口呆,老头却笑了笑说:“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手熟而已。”
他在荆南任知府时,回家探母。其母冯太夫人问他:“你在荆南作知府,有些什么政绩呀?”陈尧咨说:“荆南来往的官员很多,经常都有宴会迎来送往。我常在宴会上表演射箭,让客人们欣赏,客人们没有不佩服我的。”其母生气地说:“你作官不勤政爱民,却专爱炫耀你的什么神箭,这符合你父亲的教导吗?”冯太夫人越说越气,举起拐杖朝陈尧咨打去,把陈尧咨佩戴的金鱼也击碎了。
尧咨一下子慌了。连忙跪在母亲面前,说,孩儿不孝,请母亲息怒,请母亲息怒。孩儿再也不敢了。
从此,陈尧咨有了很大转变,他严以律己,凡事躬亲,作了很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

陈渊参试宋太宗开宝年间,义门陈出了个才子叫陈渊。渊天资聪明,诚实敦厚,勤奋好学。三岁吟诗作赋,五岁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无所不精。令人奇怪的是,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族里珍惜他的才华,就让他到东佳书院一边教书,一边继续科考。他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出的弟子个个品学兼优。其中进士及第者一十九名,中举及中秀才者不计其数。如参知证事夏竦,八文龙,九才子中的陈诏,陈俨,陈金,陈恕,陈玫等都是陈渊的门生。

宋仁宗天圣年间,已入不惑之年的陈渊再次和他的弟子一道,去县城参加科考。县令考虑他年事已高,却屡试不中,功名未就,为顾其脸面,特为他单设考场,做做样子。并出了一个很简单的上联“弟进师不进”作为考题,让他对下联,对出下联就算考中秀才。可是,一个时辰过去了,他抓耳挠腮,怎么也对不出下联!当然又是榜上无名。

出了考堂,县令走到他的面前,不无惋惜的说:“陈渊先生,为何弟进师不进呢?”陈渊长叹一声,答到:“我是人能命无能啊!”县令一惊,哈哈大笑道:“弟进师不进;人能命无能!一副佳对呀!”于是,县衙给了他个秀才。从此,他一心教书,再也无心科考了。

美须才子陈延芝,义门陈九才子之一,乾德元年(963)进士,官至太常寺卿。他高大英武,凤目秀眉,一表人才。尤为特别的是他的胡须,漆黑闪亮,长过膝盖,人称“乌髯公”。
一日,陈延芝应召进京,正适满朝文武早朝之时,有司具奏皇上曰:奇异之人入朝也。皇上闻之,放下手中的奏折,急忙召见。只见陈延芝神采飞扬,似神仙步履,伴过膝美须,飘然而至,站在两旁的文武大臣无不惊讶!此时,陈延芝面对天子,大礼恭毕。皇上试其才学,陈延芝应对动人,皇上高兴得走下龙椅子,十分亲切地挽住陈延芝的手,下令众臣随同,共游皇宫。
皇上和陈延芝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一边走、一边询问江州陈氏义事,陈延芝谈古论今,满腹经纶,应对自如。皇上十分欣赏他的才干,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抚其美须,伸出拇指赞道:“真英才也,江南第一人物!”说完亲赐给陈延芝锦囊,并笑着说:“此锦囊拿回去保护好你的长须。”美须才子就此扬名。

“义”保平安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占领了江州城。朝廷出兵讨伐。义门陈氏陈昆兄弟七人参加战斗,英勇抗击金兵。弟兄七人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英勇杀敌,攻克了江州城。然战事反复,七兄弟被困江州城中,同时被困的还有大宋官兵数千人及城中数万百姓。被困官兵和百姓奋勇突围,英勇作战,江州城尸体盈巷,血流成河。后江州城被大宋官兵收复时,被困城中的大宋官兵和百姓十之有九被金兵杀戮。陈氏七兄弟虽被打散,却无一伤亡。他们在战后的团聚被时人称为一件很奇怪的事。宋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制诏总裁胡旦说义门七兄弟的“异处同归”,是“义之所感也”!义门陈的“忠”和“义”保佑着自己族人的平安!

还有一年,频繁的天灾和战乱使大宋百姓流离失所,缺吃少穿。仅江州一地,饿死人就无以计数。不少村的人,都死光了,连抬死人去掩埋的人都没有,凄惨至极。义门陈氏一门三千余口也在生死线上煎熬,靠挖野菜采野果充饥。由于义门陈孝义为先,上下和睦。一碗粥,先给老人孩子;一个野果,每人咬一口。一门和谐,互相礼让,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灾荒过后,三千余口竟安然无恙,未饿死一人。这又是一个人间奇迹。胡旦在《义门记》中写道,陈氏能在“仍岁饥荒”“啜粥杂以藻菜”的困境中“怡然相存”,是“义之所至也。”

“义之所感”,“义之所至”,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话,却包含着极深的生活哲理。它是先哲们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总结出来的东西,给人启迪,催人思考。生活的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循着规律去生存,就会平安,就会发达。

仁宗私访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江南数月无雨,旱象严重。灾民遍野,饿殍盈巷。宋仁宗赵祯闻奏,便率一行官员,到江南视察灾情。
在江州府,仁宗询问了江州地区的受灾情况后,特别的询问了义门陈家的受灾情况。江州知府禀道:“义门不但没受灾,庄稼长势还好于往年。”仁宗听罢,大喜。但不免又有点半信半疑。于是,决定到义门陈去看一看。

第二天,仁宗扮成一书生,轻车简从,去义门微服私访。一路上,骄阳如火,热风焱焱,禾苗干枯,颗粒无收。除了路上少许逃荒要饭的,四野空无一人。老百姓苦不堪言。仁宗的心,无比的沉重。

转过一座小山头,仁宗却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只见田畴碧绿,溪水潺潺。田野间,农人劳作,欢歌笑语;书院里,书声朗朗,学子缠绵。老人在树荫里闲话,儿童在小河里戏水。仿佛进了人间仙境。仁宗不禁心旷神怡,豁然开朗,连声说:“奇哉!奇哉!”随从告诉他,这便是义门陈村。

义门陈热情的接待了仁宗。并派德高望重的老者相陪。仁宗问老人:“江南其它地区干旱严重,民不聊生,可这里为何未见灾情呢?”老者答道:“义门人口众多,上下睦和,孝义治家,老少齐心。大家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共享。一方面,齐心协力,挖渠引水;另一方面,也许是义门陈满门重德笃义,感动了上苍,上苍有意眷顾吧!这里比别的地方最少多下了三场雨。”

仁宗又走访了“德星楼”“都蚕院”“刑杖厅”“东佳书院”“旌表台”等地,每到一处,义门的治家风范都深深的吸引着他,令他新奇,令他感佩。最后,他来到了“百犬牢”,众犬一看来了客人,立即排成两排,摇首摆尾,以示欢迎,把个大宋的皇帝老儿引得哈哈大笑。他数了数,九十九条。“不是百犬同牢吗?为何少了一犬?”陪同视察的陈姓家长用手指指说:“那不是!犬王在那草棚上睡觉呢!”仁宗顺着手指方向看去,离牢百余丈,有一草棚,草棚顶上睡着一条黄犬,硕大无比,雍容华贵,姿态安详,不时的用眼朝着这边了望。但见草棚上方的天空一朵白云,亭亭若华盖,罩在黄狗的身上,挡住了日头。一道道霞光,从白云中射出,耀眼灼目。仁宗看着看着,突然手足一软,瘫坐于地。少许,他长叹一声道:“此非凡地也!”

宋仁宗回到宫中,大病了一场。病愈后精神一直不济。对于义门坊的一场虚惊,他郁结于心,难以释怀。包拯,文彦博这些大臣看在眼里,思考着如何为皇上分忧。第二年(1062)三月,包拯、文彦博等联名上书,说义门陈人口众多,朝野大盛,建议分析。七月,仁宗准奏。并派谢景初,吕海,穆恂,刘献等官员监护分析义门。一个绵延一十五世,聚居三千九百多人,历时332年的特大家族,就这样分成291庄,撒向全国各地了。

醉鸽和酒酿酒是义门陈氏的重要产业。义门陈酒曾是闻名于天下的琼浆佳酿。古诗中屡屡出现的“朗吟品陈酒,雅叙有高朋”,“待客开陈酒,留僧煮嫩蔬。”等句子。这里的“陈酒”,原来是指义门陈酒。
宋天圣四年,太宗宣义门陈氏家长陈兢入朝。陈兢为谢皇恩,带上几担义门陈酒去面圣。皇上品酒之后,龙心大悦,遂赐一鸽一梨。陈兢当场把梨子吃了,把鸽子放入袖中。圣上问其故,陈兢禀道:“义门陈永不分离(梨)。”圣上欣然。
陈兢携鸽还家,将鸽子捣碎,和进一缸新酿的陈酒里,合家3900余口,每人以猪鬃蘸酒,共品其味,共享皇恩,满门欢喜。太宗闻知,赞曰:“诚哉,义门也!”说来也怪,义门陈酒,加入乳鸽做调料,风味独特,酒香浓郁,酒质更胜一筹。时人赞道:“陈酒和鸽,满门好合;鸽和陈酒,义门长久。”后人有诗为证:

益寿延年却风雨,香甜绵软不来头。

碎鸽和酒惊天下,千载酿成第一流!

三藏阁在义门陈氏恢宏的建筑群中,有一座建筑风格别致的塔楼,高三丈有余。阁门上,“三藏阁”三个大字金光灼灼,闪闪耀眼。这是义门陈始祖陈兰为收藏祖传唐三藏十卷经书而建的塔楼。
伯宣之父环公与唐僧人陈袆友好,唐僧西行归国后至福建仙游县,赠经书十卷于环。伯宣遵父命,将此经书传至子孙,到陈兰是第七代了。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经书保存完好。

一日,年逾花甲的陈兰,在门前的桂花树下细阅经书,昏昏睡去。梦中,见一仙人,清风道骨,端坐在桂花树杈,口中念念有词曰:尔门前一山,挡住了子孙发旺龙脉,须建镇山之塔,方可保子孙昌盛,后人腾达。说完连人带树飞至门前山顶。陈兰醒后,甚怪之。遂遵仙人所嘱,在飞至门前山上的桂花树下建起了此塔。陈兰将此塔命名为“三藏阁”,将祖辈传下的唐僧十卷经书,藏于塔中。
陈兰以上五代单传,“三藏阁”建成后,兰子青接连生下了六个儿子,六个儿子又生了十九个孙子,十九个孙子又生了三十二个孙子。义门陈氏从此繁昌起来,成为中外闻名的望族大姓。今天,“三藏阁”仍矗立在镇场山上,诉说千年风雨,笑迎八方宾客。

飞杖引泉公元832年四月初三这天一大早,义门开山祖陈旺带领全家十余口,循着仙人掷杖方向,从庐山圣治峰出发,行六十余里,到达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艾草坪。此时,天色已晚,陈旺一家依路而宿。半夜时分,陈旺被一束强光照醒。只见眼前数丈处,金光四射,灿如白昼。陈旺大惊,寻光而去,见一飞杖,直插平地,闪闪发光。他知道,这便是仙人指点之地,是自己要寻找的地方。陈旺欲拔起飞杖,谁知道杖生根一般,,根本无法拔出。他只好守在飞杖旁,直到天明。

天亮后,陈旺带领全家,在飞杖旁伐木备料,筑屋造家。三天后,就建起了一栋能安身的木屋。木屋建成后,陈旺想,飞杖是宝物啊,应当取回,收藏于屋内,做传家之珍宝。于是唤来全家人,共取飞杖。谁知只轻轻一拔,飞杖便轻松取出。陈旺明白,这是天意,让他在这里筑家。从飞杖拔出的地方,喷出三尺多高的泉水,这水,又清又甜,入口怡人。于是,陈旺边带领家人,在泉水处掘一水井。水井挖至一丈五尺深时,便再也挖不动了,原来,井底是一块整石。这口井便是义门陈氏有记载的三十二口井中的第一口井。
此井四季清澈,从不干涸。一年,江南大旱,方圆几十里的井都干了,唯独这口井,水清依旧,供四乡八邻吃喝用度。时至今日,此井保存完好,其水依然汩汩流荡,清澈见底,滋养着无数生灵。

仙择吉地义门先祖伯宣公,又称古灵先生,出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曾注史书八十七卷,名闻朝野,授翰林大学士、著作郎。唐开元十九年(731)九月,因访友马总,来到庐山之南麓南康(今星子县)。他在暇游庐山圣治峰时,见山川秀丽、清幽怡人,美若仙境,遂定居于此。
同年三月初六正午,伯宣与家人吃过午饭,在家门口休息,突然乌天黑地、雷电交加,瞬刻间大地一片朦胧,朦胧之中,见一仙人,头戴七星冠、身着道士服、骑着丹凤从空中飘然而至,非常恭敬地说:“我是一仙道,现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寻找具有生服灵光之地,为修仙之所。我已寻找了五百年之久,觉得你住的地方最适合于我修炼,先生能否割爱于我?”



夜半琴弦声思念两三声
它随浪而来一层一层
你言难开口用鱼鳞做证
说天定弄人你爱我不能
我知道那片禁海会很危险
可我放不下对你的思念
浪如山雨如针都随风起
海的尽头住着你
天问用双手换双翼可否愿意
我放下双手去陪你
千年后会有人从传说里
借月光将思念看清
可雨停了雷鸣后我折了翼
别看我沉入海底
你愿我忘记你你是个传说
当听你哭声我誓死不能
我知道那片禁海会很危险
可我始终放不下对你的思念
浪如山雨如针都随风起
海的尽头住着你
天问用双手换双翼可否愿意
我放下双手去陪你
千年后会有人从传说里
借月光将思念看清
可雨停了雷鸣后我折了翼
别看我沉入海底
我悔笔思念借三分醉意笑问苍天我唱到那里
我鼓起勇气借杯中美酒唱那日为何不留你
浪如山雨如针都随风起
海的尽头住着你
天问用双手换双翼可否愿意
我放下双手去陪你
千年后会有人从传说里
借月光是谁在哭泣
噢雨停了雷鸣后原来是你
我化成传说守护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8448.html

更多阅读

影评:西西里美丽传说

我以前没看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人说无法再看它第二遍。看过之后才知道那不是因为拍得不好,而是因为拍得太好。真正的片名应该是Malena(玛莲娜),是女主人公的名字,由意大利的美艳明星莫妮卡·贝鲁奇扮演。但显然,译为“西西里的美丽传

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 可可西里美丽传说电影

见过磕长头的人么?他们的手和脸脏的很,可他们的心特别的干净。——陆川《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蒙语里是“青色的山梁”,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当它日渐为人所知的时候,乍一听去就像是一个青涩的小姑娘,头裹在白色的丝巾里,向你羞赧地笑着。然

牛郎织女鹊桥会—七夕的美丽传说 织女鹊桥会牛郎打一字

七夕节,即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自古以来,七夕节的活动内容就是以乞巧为主,故又称之为“乞巧节”。又因为节日乞巧的主要参与者是姑娘和少妇等女性,也称之为“女儿节”或“少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人生必看的10部电影

编辑本段精彩对白Renato Amoroso: From now on, I'll be at your side. Forever, I promise. Just give me time to grow up.雷纳托阿莫罗索:从现在起,我就在你身边。永远,我保证。只要给我时间来成长。[last lines]Renato Amoroso: Bu

声明:《义门陈的美丽传说 义门陈.果石庄》为网友笑起来很干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