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赠别》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是杜牧离开扬州时为当地一位美丽的年轻歌女所写.为抒发两人离别时不舍和感伤而作.
前一句是说两人有真挚深厚的感情,在离别之时就更加伤感,面对面竟无言无笑.好似无情之人.愁绪也默然而生.这是以无情烘托多情的写法.
杜牧《赠别》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
后一名是拟人的手法,其实就是借物抒情,把蜡烛拟人化,蜡烛之泪就是离人之泪,这里指两人因离别在际,伤感泪流而彻夜未眠.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1205.html

更多阅读

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赏析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赏析灵宝实验高中 尹学军说明:此文为原创,转载须注明。朱熹的《次韵雪后书诗二首(其一)》是今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诗歌鉴赏的提供的阅读材料。原诗如下: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滚钩》创作谈二篇陈应松 陈应松举报

《滚钩》创作谈二篇《滚钩》,或题外话(见《中篇小说选刊》2014.11期)陈应松1.虚构。象征。隐喻。现实性。真实。经验。永恒。作家在这几个词汇中滚来滚去。读者在被作家收拾得干干净净芳香扑鼻的文字中寻找真实,猜度作家的东西来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曲及判词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

开头·[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1.薛宝钗 曲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

《赤壁赋》教案 诗三首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赤壁赋》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中,这个专题有三个板块,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专题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在文本审美的基础上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被放在“感悟自然”这个板块中,应侧重

声明:《杜牧《赠别》 赠别二首其二 杜牧》为网友焰火灿烂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