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一中历史 湖南隆回一中

隆回一中学校概况

隆回一中地处湘西南腹地——隆回县城的中心,是历史古城宝庆(邵阳市)和武冈的中间站,毗邻320国道。长江支流资江从西北校墙门逶迤东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1942年,为纪念爱国名将蔡锷,弘扬建功立业的民族豪情,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剑龙先生睿导创办,其时取蔡锷之字“松坡”为名,即“松坡中学”。新中国诞生,“松坡中学”随之更名,即“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

附: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洞口县,一说蔡锷故居位于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创办历史

人杰地灵的魏源故里,风景秀丽的赧水河畔,坐落着一所誉满三湘的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隆回一中。七十载峥嵘岁月沧海桑田,七十载风雨兼程百业俱兴。70年来,隆回一中弘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松坡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一项项骄人的业绩,一曲曲动人的赞歌,明德砺学奏交响,崇尚实践写辉煌!

七十年前的中国,正面临着日寇的侵略和欺凌。然而,救亡图存的热望,化为一代又一代革命先驱的疾声呐喊,“教育救国、兴学育才”风起云涌。在此背景下,著名历史学家李剑农先生为纪念爱国名将蔡锷,在桃花坪创办“湖南私立松坡中学”。1942年10月26日,正式开学,招收新生两个班。这就是隆回一中的最初发身。

建校后,受时局所牵,校址数次迁徙:1944年9月,迁至马坪周家祠堂办学;1944年10月,又迁至六都寨桃花村院子;1945年3月,迁至桐木桥,借刘富公祠为临时校址;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桃花坪原址。校名亦数次更易:1951年8月,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改名为“隆回县立初级中学”;1952年9月,学校改名为“湖南省隆回县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下学期,学校更名为“湖南省隆回县第一中学”,开始招收高中新生。

2007年8月,全国首届百名优秀明星校长、全国优秀教师陈惟凡出任隆回一中第26任校长。他团结和带领党政一班人,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顺应时代发展的大潮,扎实开展以“立志、立德、立言、立行”为内容的“四立教育”,努力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8600平方米,科学馆及实验用房2978平方米,图书馆及信息用房5100平方米,教师办公用房5100平方米,体育教学用房1900平方米,教工宿舍15000平方米,学生公寓10400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5400平方米,其它辅助用房6120平方米。学校拥有固定资产总值3892万元(不包括土地和教工全额集资宿舍),其中房屋建筑3016万元,实验、设备、图书等固定资产876万元。近3年来,学校新建了4栋雄伟气派的教学楼和一栋现代化的电子图书馆,在市内享有盛誉的餐饮大楼和学生公寓早已投入使用,校风花圃、亭阁等人文、休闲设施与其它建筑和谐相映,风景亮丽。

学校教学设施日臻完善。学校建有高标准的体艺馆、信息大楼、学生公寓、教学大楼;建有400个终端的校园网络系统和校园广播、双向控制闭路电视、现场影音采集三合一的开放式教育管理系统,并与长郡中学远程教育连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安装了每天能24小时监控校园每个角落的电子监控系统;教学人员人手一台手提电脑。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子监控已进入每一间教室,在每一间寝室都可洗热水淋浴。高标准的400米塑胶田径场2011年7月已经竣工投入使用。投资近50万元的双面LED电子显示屏赫然屹立在办公楼前。图书馆、阅览室装备图书20余万册[2]

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班级82个,在校学生5000余人。

师资力量

隆回一中以“名师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学校现有在职在岗教师250余名,其中高级教师80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17人,市、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49人。师资力量雄厚,且不断充实。

突出成果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全面育人、特色办学的宗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学生思想品德优秀率始终保持85%以上,合格率100%,犯罪率为零。近几年来,学校毕业会考合格率均达96%以上,高考第一批本科上线率70%以上,高考上线总比率、600分以上考生总比率、本科上线总比率均居省先进行列,位于邵阳市首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奥赛,近三年内就有42位获全国一、二、三等奖,一直保持省市领先地位。特长教育也是硕果累累,音乐、美术、体育、演讲、文学征文近三年来就有36位获一、二等奖。学校是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化技术教育实验学校、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团委是“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红杏文学社是全国十大最佳文学社。学校多次评为省市双文明单位,学校教育工会、党支部曾补评为省市先进基层工会和先进支部。

学校教育与时俱进。2001年7月,隆回县全面深化高中教育体制改革,学校校长由全体教工选举产生,现任校长陈惟凡(数学特级教师)当选。随着改革的深入,学校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学校声誉越来越高。

学生成果

1959年,首届高中毕业生99人参加全国统一高考,88人考取大学,其中郑玉堂考取清华大学,李华盛考取北京大学,刘鼎生被拟定为保送生去苏联深造(后因病未去)。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一鸣惊人。

1987年,范江北同学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夺得全国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荣获“李政道物理奖学金”,免试进入复旦大学深造。

各项竞赛捷报频传,我校学生参加数,理,化,生学科奥赛,彭智获全国一等奖,廖炎等6人次获全国二等奖,还有9人次获全国三等奖,各科成绩均为全市第一,学生张云鹏,郭旭林及魏传博,刘靓组成的两支代表队包揽2011年湖南省机器人足球赛高中组冠军和亚军,并且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在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小超人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杨亲俊,谭悦,范博宇三位同学荣获金奖。在湖南卫视主办的全省“音乐之声”声乐大赛中,我校学生文乾慧荣获一等奖,在湖南省十一届运动会上学生罗志诚,罗慧芳分获男子乙组,女子甲组跳高铜牌,在邵阳市中学生篮球锦标赛中,我校男、女篮球代表队双双夺冠。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全省一流。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等近100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学校办学经验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聚宋坡之灵气,有时代之英才,意气风发的隆回一中人,正在以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明星校长,特级教师陈惟凡为校长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决心舞好隆回教育龙头,冲出湖南,走向全国,朝着“全国示范高中”的目标阔步前进。

2009年高考成绩

2009年高考成绩揭晓,隆回一中在2008年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巨大突破的基础上再创新高。

★二批本科以上上线660人,再一次名列全市第一、位居全省十强。

★重点本科上线208人。

★600分以上考生人数名列全县第一。

★文科重本上线人数、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均名列全县第一。

★理科重本上线人数、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均名列全县第一。

★388班陈海清以649分夺得隆回县理科状元。

★388班李奇平以640分名列隆回县理科第二名。

★406班李德光夺得隆回县应届文科状元。

★410班王维名列隆回县应届文科第二名。

2010年高考成绩

通过全校师生的奋进超越、创先争优,隆回一中2010年高考成绩再创新高:

范家玮和袁振雄

★二批本科以上上线702人;本科上线率达88%。

★重点本科上线202人。

★600分以上考生76人。

★理科650分以上高分考生6人,居全市第一;文科620分以上高分考生5人,居全市第一。

★有两人上清华、北大线:袁振雄以681分的高分(含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加分30分)夺得隆回县理科状元,名列全省前50名;范家玮获得671分的高分。

★刘恋以643分的高分夺得全市文科状元,名列全省第60名。

★刘恋英语单科获得146分的高分,语文单科获得134分的高分,该生两科成绩均进入全省前万分之一。

2011年高考成绩

适逢党庆,捷报频传。2011年高考成绩已揭晓:

★二批本科以上上线726人;

★重点本科上线260人;

★600分以上120人。

★重点本科上线率、二批本科以上上线率、本科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

★本科上线率达90%,总上线率为100%。

★有三人上清华、北大线:彭智697分,列全省第20名,夺得隆回县高考理科状元;

廖焱692分,列全省第29名;刘宁679分,列全省第124名。

刘梦叶夺得隆回县文科状元。

2012年高考成绩

通过全校师生的奋进超越、创先争优,隆回一中2012年高考成绩再创新高:

★二批本科以上上线780人,一本上线380人,600分以上52人。

★钟臻同学686分(含自主招生10分),名列全市第一,实考分676分,位居全省实考分第六名。

★钟臻同学理综296分,其理综单科成绩名列全省第一。

★有钟臻、石源两名同学上清华、北大线,列全市第一;

★近3年有7人考取清华、北大。

★梁艳芳同学631分,列隆回县文科考生总分第一名。

2013年高考成绩

★唐静娴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马凌宇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

2014年高考成绩

★喜看沃土结硕果,相约甲午放欢歌。通过全校师生的顽强拼搏、奋勇争先,隆回一中2014年高考成绩再创新高:

★二本以上上线突破900人大关,达902人。

★一本上线450人。

★600分以上63人,其中理科55人,文科8人。

★理科670分以上4人:简志鑫681分全市第一名,肖惠仁678分全市第三名,钱舟677分全市第五名,郑明磊670分全市第八名。有3人进入全省前100名。以上4人均考取清华大学。

教师成果

2006年-2012年间,教师参加教学比武,有1人次获全国一等奖,20人次获省一等奖,50人次获市一等奖。2008年,学校有国家、省、市5个立项课题结题,其中获国家级课题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1个、省级一等奖1个、市级一等奖2个;新申报省、市级课题5个;获省级以上奖励的论文100余篇;教师主编、参编了省级10多种正式教辅丛书。

2009年度十佳教师

学校荣誉

1980年,学校被省教委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中学”。

1984年,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改革第一课堂,发展第二课堂,开拓第三课堂”,建立三个课堂同步发展的教学体系。《湖南日报》头版头条推介隆回一中教学改革经验,隆回一中知名度遍及三湘大地。

1995年,学校以全票通过省重点中学督导评估。1996年10月8日,学校举行湖南省重点中学挂牌庆典,成为邵阳境内第二所挂牌的“湖南省重点中学”。

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2014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是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化技术教育实验学校、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团委是“湖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红杏文学社是全国十大最佳文学社。学校多次评为省市双文明单位,学校教育工会、党支部曾补评为省市先进基层工会和先进支部。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等近百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学校办学经验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体操

4 文化传统

校徽与校训

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隆回县第一中学校徽

校歌

《灿烂的明天》(凌吟文词、刘淮保曲)

绿树掩映,碧水荡漾,

我们成长在资江河畔;

踏着晨露,迎着霞光,

我们生活在松坡岭上.

啊,松坡!啊,一中!

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明天,

凝集着先辈的期望,

用我们的智慧,靠我们的力量,

筑起龙的脊梁。

全面发展,突出特长,

我们是未来的栋梁。

带着祝福,带着自豪,

我们是鲜红的太阳。

我们是鲜红的太阳!

70周年校庆

“时维十月,序属三秋”。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隆回一中迎来了建校七十周年盛大庆典。校庆期间,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海内外一中学子为贺隆回一中七十华诞齐聚隆回一中,共襄盛典。

2012年10月2日上午8:00,蔡锷铜像揭幕仪式在凌云路上隆重举行,这尊象征松坡精神的蔡锷铜像由深圳校友捐赠,价值80余万元。庆典大会暨文艺演出在隆回一中体艺馆隆重举行。在庆典大会上,隆回一中校长陈惟凡做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委员周玉清等领导和来宾作重要讲话。

10月2日的文艺汇演掀起本次校庆活动的高潮。隆回一中艺术团、红叶组合、省杂技团、著名校友刘淮保、袁树雄、魏芳、湖南本土笑星周卫星、曾鸣等,共演出了《我是魏源故乡人》等十五个节目。

5 学校领导

校长陈惟凡

校长陈惟凡

男,中共党员,校长,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首届百名优秀校长,中国名校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省中学生学科竞赛功勋校长,省“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爱心领导,市教育督导评估专家,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优秀班主任,县“十佳”专业技术人员,县优秀共产党员,立功7次,在1991年邵阳市数学优秀课大奖赛中获二等奖。

他爱生如子,特别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自信心的培养,注重分层次教学,在教育基础最薄弱的小沙江中学和隆回八中,其教学成绩都一直名列全县前茅,曾在小沙江中学培养出初三毕业会考的人平91.2分。曾带领隆回二中全校师生成功创建省重点中学,并使之成为全省参观学习的学校管理典范、主持的课题有三个获省级、国家级奖励、有十余篇论文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已累计资助特困学生、灾区和公益事业共二万余元。

教育感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法。

书记陈华堂

书记陈华堂

男,中共党员,党总支书记,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省教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省教育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省中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市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县首届学科带头人、县教育专家组成员。

从教30年、主持的工作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先进单位、县红旗党组织等荣誉三十多项。个人获市优秀教师、市勤工俭学先进个人、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教师、县名校长、立三等功、嘉奖等奖励多次。

数学教学广受好评。教学成绩多次获全县第一,辅导学生参加教学联赛和奥赛,都得过省二等奖,并获省“优秀辅导员”称号。教育科研成绩突出。参加“自学辅导法”、“数学优化思维教学”课题研究、分别获县一等奖、市一等奖。主持“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校园文化研究”子课题,获一等奖,并获全国先进实验工作者,主持省十一五课题获省教育厅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个人获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先进个人。有二十余篇论文获全国一等奖、省一、二等奖或发表。编写校本教材《二中教育》获市一等奖。[9]

6校园环境

校园内道路平整,高楼林立,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景,浓郁的文化气息尽显人文风韵。校风花圃、亭阁等人文、休闲设施与其它建筑和谐相映,风景亮丽。

信息大楼

校园绿化

7

知名校友

范子菲,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10]

范子菲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周玉清,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委员;

阮炳黎,少将,解放军总医院党组书记、政委;

刘南昌,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局长、业绩考核局局长;

罗海燕,中共湖南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范子菲,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

孙湘隆,原湖南省刑警总队队长、郴州市公安局原局长、“打黑英雄”;

伍跃时,隆平高科董事长;

刘春花,亚洲女子标枪冠军。

校友资料

2012年2月24日,从隆回一中传出消息: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校校友、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亚俄罗斯研究所所长范子菲及其团队的项目《中国石油海外合作油气田规模高效开发关键技术》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范子菲

范子菲系我市隆回县人,1985年毕业于隆回一中,199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范子菲长期从事油气田开发研究、开发规划和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工作。他研究了一套水平开发设计油藏工程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用水平井开发油田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攻克了多项技术难点,得到了广泛应用,经济效益显著。范子菲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

贺石林

贺石林,1932年生,滩头镇人,1946年考入松坡中学,1949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考入湖南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研究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湖南省生理科学会副会长、省中西结合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结合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急救医学委员会委员,还任过《湖南医学》常委编委、《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编委、《中国血检与止血》杂志副主编。先后主编《临床生理学》、《医学科研方法学》等多部教材及书籍。主持过6个国家级科研课题与多个省级课题,并发表近100篇论文。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次获国家Reach The woreh Travel Grant特别奖。


刘国隆

刘国隆,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8月16日出生,隆回县三阁司人,1946年考入松坡中学。1950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93年12月退休。其间:1950至1954年,历任土改工作组组长,县委组织部、县委办干事;1954年至1964年任中共隆回县委党校校长;1964年至1969年任中共隆回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69年至1970年在高平区公所工作;1970年至1971年任隆回县革委农林牧站站长;1970年至1972年任隆回县革委生产指挥组组长;1972年至1974年任隆回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1974年至1979年任隆回县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至1983年任隆回县人民政府县长;1983年至1993年任隆回县第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孙在鲁

孙在鲁,男,1939年11月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研究员。1952-1955年在隆回一中初9班学习,1955-1958年在邵阳市一中学习,1958-1964年在清华大学读本科,196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79年调入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1985年晋升高级工程师,1990年晋升研究员,先后担任过室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党委委员、中联重科副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先后兼任湖南省建筑机械化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机械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建设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是建设部、科技部、湖南省、长沙市专家库专家。主攻业务方向为建筑工程起重机,对我国建筑起重机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在国内行业中有较高威望。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负责设计的产品先后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四次。科技成果在全国推广较多,曾引导不少工厂进行产品创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曾解决广东珠江口250米高输电铁塔过江的架设难题;湖南电视台带观光台的电视塔架设问题。九五期间,主持负责的建筑施工的关键设备与技术以及机械式自动停车系统两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均已通过国家验收。申请适用新型专利9项,已经实施的有8项。先后发表论文20多篇,个人编写了《塔式起重机应用技术》、《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知识》专著两本,并多次再版。


向纲玉

向纲班,男,1937年9月生,湖南隆回人,1955年隆回一中初12班毕业。1966年华中理工机械系毕业,会英、俄语。现任铸造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省铸造学会、铸造协会副理事长。主持研究“卡腰冲天炉工艺试验研究”、“开边式炉膛冲天炉”等国家重点项目。1978年“卡腰冲天炉”获省科学大会重要大科技成果奖;1980年“卡腰化铁炉工艺试验研究”获机电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开边式炉膛冲天炉”获国家专利,参加全国第二届发明展览会获黄鹤发明奖。1995年“开边式炉膛冲天炉及微机控制成套技术”被批准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国家科委颁发了技术依托单位证书。发表《卡腰冲天炉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焦炭化铁炉的热平衡分析》、《开边式炉膛冲天研制》等论文。出版有《冲天炉熔制铸态铁素体球墨铸铁》等论著。1986年被评为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989年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华盛

李华盛,男,1939年11月生。1956年7月在隆回一中初15班毕业,1959年7月高三班毕业。1959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64年8月,考上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攻读中国现代文学。1970年3月从军垦农场分配至中共湖南省委写作小组工作。1976年底转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从1987年7月起担任求索杂志主编至退休,职称为编审。在《人民日报》、《文学评论》、《新文学史料》等多家报刊发表多篇论文,与人合编有《周立波研究资料》一书出版。


范松柏

范松柏,1941年12月出生,隆回人。1959年由隆回一中考入湖南科技学院,大学学历。1961年在长沙从学校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师司令部保密员、师政治部干事、师党委秘书、科长、师教导大队政委等职。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981年从部队转业到省教育厅工作,历任普教处副处长、民教处处长、厅办室主任兼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厅纪委副书记、厅助理巡视员,协助主管副厅长分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在教育厅任职期间,曾分别在中央教育行政学院、湖南省委党校学习进修三年;先后到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考察学习。2002年退休后,受聘于省高校后勤改革办公室问,现任厅关工委秘书长。


禹喜华

禹喜华,1944年生,桃洪镇人。1957年9月,考入隆回一中初31班学习,1960年9月直升高中11班,1961年在隆回一中应征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指挥排长、组织干事、侦察股长、军司令部炮兵参谋、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兰州军分区司令员兼兰州预备役高炮师师长。大校军衔。参加过“八六”海战后的作战行动和援越抗美战争。1985年10月,担任高炮旅旅长,率部参加云南老山前线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创造了“五七”高炮对地直瞄作战的成功范例。1990年5月,总参炮兵部在该旅召开全军炮兵军官在职训练改革现场会,向全军推广了高炮旅的成功经验。曾两次受到江泽民总书记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军委首长的接见。是甘肃省第八、九届人大代表,其事迹入选中华人物丛书《人大代表风采录》。


周玉清

周玉清,男,1946年7月生,隆回县南岳庙乡塘现村人。1961年9月从隆回十中第一班考入隆回一中高十六班。1964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大)中文系。1968年12月至1970年6月,在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第二办公室工作。1970年6月至9月,分配到邵阳地区革委会四个面向办公室,参与了对文革前最后两届(1969届、1970届)大学毕业生分配和知青工作。1970年9月分配到邵阳地区文化局,随即抽调到湘黔枝柳铁路会战邵阳分指挥部政治部工作,先后在宣传组、综合办、组织组工作三年。1973年6月回到邵阳地革委宣传组,1980年被任命为邵阳地委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正科级),1983年至1985年在中共湖南省委党校中青班(培训班)学习两年,任邵阳地、市组组长。1985年6月,任中共邵阳地委秘书长。1986年3月地市合并后任中共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在宣传部任职期间,根据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干部群众思想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探索创新了“面对面恳谈会”的宣传工作新方式的经验,得到了中央主要负责人的批示而在全国推广。1990年调中共中央办公厅调查研究室工作,先后任该室第三组负责人、组长(正厅),副主任兼组长。1998年10月调中华全国总工会,先后任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委员。2008年3月起至今,专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委员。其偶有散文、诗词见诸报端,并出版有《思索不老》一书。

松坡功勋

李剑农

李剑农,又名剑龙,号德生,清光绪六年(1880年)六月十日生于邵阳县滩头(今隆回县滩头镇)砖屋村,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隆回一中前身——湖南私立松坡中学的创办人,第一任校董事会董事长。

李剑农童年时代读私塾,稍长在宝庆濂溪书院就读。少年时代就受到维新救国风潮的影响,热忱支持变法维新。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进入湖南中路师范学堂史地科学习,专攻历史,并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毕业后,留校任教。任教时期,积极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

宣统二年(1910年),李剑农抱着求知与救国的意愿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留日期间,除刻苦攻读《政治经济学》有关课程外,还积极参加同盟会的各种活动,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均有接触交往。1911年秋,武昌起义爆发,他毅然放弃学业,回国参加革命斗争,并迅速编成《武汉革命始末记》,热情歌颂人民向往民主、向往自由的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无情揭露了清朝统治者凶狠残暴、独裁反动的腐朽本质。

1912年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当时,李剑农在汉口《民国日报》担任新闻编辑,因该报反对袁世凯推行复辟帝制、镇压共和的独裁统治,支持全国各地武装讨伐袁世凯的革命行动,1913年6月24日被查封,李剑农因而遭受通缉。1913年7月,他乘轮船西渡,到英国留学,进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探讨欧美各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以及政治史与宪法史等有关资料,特别是对英国的议会政治和联邦制备加赞赏。

1916年夏天,李剑农留英学成归国,在上海担任《中华新报》编辑,专写政论,揭露反动军阀的暴行,倡导政治改良。翌年,他又与同学创办政论刊物《太平洋》杂志,毛遂自荐,担任编纂主任,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调和,鼓吹各派势力互相让步,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统一。1920年,他接受湖南省省长赵恒惕特聘,参加起草湖南省宪法,1921年12月担任湖南省省务院院长兼湖南省教育司司长,后因与当局政见分歧,愤而辞职。

1923年,李剑农与友人彭一湖在长沙举办晨光学校,以不介入政治斗争相标榜。1927年初,李剑农离开湖南,重返上海,担任《太平洋》编辑主任,编辑工作之余,从事戊戌以来中国政治史的研究。1928年3月,他以半粟为笔名出版了《中山出世后六十年大事记》,接着又出版《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稍后又扩充为《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1930年秋,李剑农先生担任武汉大学教授,讲授中国近代政治史课程。不久,任文法学院教授兼史学系主任。为适应教学需要,又编著《政治学概论》、《中国经济史》和《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经济学概论》一书被列为大学教学丛书。

1938年,日寇入侵湖北,武汉大学被迫迁往四川,李剑农遂转回老家滩头镇,居留期间,走亲访友,考察家乡的文化教育情况。目睹家乡文化教育落后,乡亲们大部分是睁眼瞎,青年学子求学艰难。为了“培养抗战救国人才”,纪念蔡锷(邵阳人,字松坡)维护共和国的功勋,他与门人创办松坡中学(现隆回一中),并被推举为董事长。同时,他还发起编印《蔡松坡先生遗集》,募资在邵阳创办松坡图书馆,并为图书馆捐赠了不少书籍。

1940年至1946年,李剑农执教于国立师范学院,后借聘于湖南大学。1947年重返武汉大学执教。他根据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教学实践,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变化作了系统的研究,编成《中国古代经济史》讲义并印刷发行。解放后,他的《中国古代经济史》讲义分做《先秦两汉经济史》、《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宋元明清经济史》三册出版,该书力图阐明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为以后我国研究政治经济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李剑农毕生刻苦学习,精心研究,成果卓著;他追求真理,寻找救国道路,拒绝参加各种反动活动。解放前夕,他回到邵阳,在各界人士的集会上慷慨陈辞,主张和平解放。1950年7月,他受聘为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1954年,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开始学做一个无产阶级的信徒。”在武汉大学从事明清史的教学,编有《明清史讲稿》,对明朝初年到鸦片战争前夕,近五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了概括而精辟的叙述。1954年,《明清史讲稿》尚未修改付印,李剑农即双目失明,1963年12月14日,因患动脉粥样硬化症,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刘魁

刘魁,号卓孚,隆回县桐木桥黄桑园村人,生于1899年。1927年在武汉中山大学毕业后,在冯玉祥将军部下任秘书,后任山东省定陶县县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弃政从教,与李剑农等筹办湖南省私立松坡初级中学,是松坡中学常务董事。

1942年9月,松坡中学董事会第二次会议推举刘魁为松坡中学校长,但由于他尚未辞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工作,松坡中学开学后,仍无法到任,董事会决定范希亮出任第一任校长。1943年1月,范希亮辞职,校董会又推刘魁为校长。刘魁受命于抗日烽火连天之秋,任职后继续招收新生,并改建校门,增建教室,以足开办六个班之用,并筹款增购图书、仪器,积极准备立案手续,为巩固和发展松坡中学而呕心沥血。1944年春,因日寇入侵,衡阳失守,国民党的中央军撤退,松坡校址被中央军七十四军司令部占驻,刘魁率松坡中学师生历尽千辛万苦,辗转支撑于危难之中。1944年9月12日,他率师生将学校文卷、图书、仪器及部分课桌凳运往交通闭塞的马坪周家祠堂,续续开学开讲。当日寇侵入滩头,战场距马坪仅四十华里,大炮之声日夜可闻,为了师生安全,才不得不宣告停办。战局稍微稳定,于1944年10月15日将学校迅速迁到六都寨桃花村继续开办,尔后,经校董会议决,又将学校迁到桐木桥刘富公祠,并在刘富公祠又招新生1班,使学校班级达七个,师生达三百余人。1945年7月,松坡中学第一届学生修业期满,刘魁亲自呈请湖南省政府洪江行暑准予毕业。同年8月,刘魁因病辞职,校董会改选罗景华为继任校长。

刘魁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曾先后任过中和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松坡中学校长,邵阳各中学语文教员,在教育界声誉很高,深受同事和青年的爱戴。同时,他关爱进步青年,1947年,国民党逮捕省立六中学生周志贤(中共地下党员)下狱,准备杀害,刘魁得知,不顾个人安危,利用各种关系,挺身营救,使周志贤免遭毒害(建国后周志贤曾任海军某部师政委)。

1973年,刘魁病逝于台湾,终年七十四岁。


隆回一中历史 湖南隆回一中
罗景华

罗景华,又名熙,号绩成,1902年8月出生,隆回县荷香桥镇人,松坡中学创始人之一,历任松坡中学教员、教务主任、校长。

罗景华从小爱读书,勤学苦钻,儒家古典诗文多能背诵如流。1926年—1928年,他先后在桃花坪正经小学、折中小学任校长。1928年秋—1932年夏,进入湖南群治大学政治经济本科学习,毕业后,放弃进入仕途的机会,选择进入教育界。1933年春—1942年,先后在邵阳县立中学、宝郡联立中学、湖南高级工校及新宁县立中学任教务主任。1942年,同李剑农等十几位同仁一起创办私立松坡初级中学,并在成立时便担任学校的教员、教务主任。

松坡中学史略

湖南私立松坡初级中学的创办人是李剑农教授。李教授系我县滩头区砖屋村人,早年曾加入同盟会,留学日本和英国。回国后,任湖南省教育厅教育司司长,武汉大学史学系列主任。1983年回到家乡,目睹家乡教育落后,青年学生求学艰难,为了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纪念蔡锷(字松坡)维护共和国的功勋,他与门人倡办松坡中学。校址设在桃花坪。1942年10月呈湖南省教育厅转呈教育部核准开办,由李剑农、岳森、孙泽英、罗景华、范正球、仇同、范希亮、谢玉、魏群、刘卓孚、马德成、范金、李昌董、刘胪初、蔡志清等15人组成校董会,推选李剑农为董事长,选举范希亮为首任校长。1942年春季招收第一、二两班学生共120人,聘请教职员10人。

1943年10月,范希亮辞职,校董会票选刘卓孚(又名刘魁)为校长。1944年改建校门,增建教室一栋,以足开办6个班之用。同时,筹款添置图书仪器等,日寇侵占衡阳后,学校曾一度被国民党七十四军司令部占驻。师生历尽艰辛,于同年9月12日将文卷、图书、仪器及部分课桌运往较为偏僻之马坪周家祠堂开学。当日寇侵入滩头时,为了师生安全,学校暂时停办。战局稍趋稳定后,于1944年10月5日迁至六都寨桃花村刘氏宗祠继续开办。到校学生120余人,教职员10人。后因桃花村过往部队频繁,加之校舍狭小,复学学生颇多,不能容纳,经校董会决议:复迁至桐木桥,借刘富公祠为临时校舍,房屋虽系旧式,然祠宇广阔,尚堪敷用;且凭山近水,环境优美,乃招收第六、七两班新生,于1945年3月1日开学开讲,共学生三百余人。是年7月,第一、二班学生修业期满,呈请湖南省政府洪江行署准予毕业。8月,刘魁因病辞职,改选罗景华为校长。

日寇投降后,学校迁回桃花坪原址。其时校舍仅余四壁,经重新修理校舍,招收新生第八班,实现三级六期的规模,在校学生330人。学校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增设了仪器、图书。因受日寇入侵之影响,学校立案拖延四年之久,直到1946年5月教育部才核准备案。

松坡中学实行“以普通科为主,生产教育为辅,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办学方针,并相应地采取如下的措施:

首先,严密组织,规定校长由校董会选举,报呈政府任命。校长总辖全校校务,所有教职员工均由校长任聘,分工各执其事。

其次,注重训育工作,提出“推行三民主义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体格,科学头脑,善良品性,服务精神,艺术兴趣为宗旨”。训育内容是:(1)应用各科教材,启迪学生德、智、体、群、美五育之思想和技能;(2)就日常生活指导学生之行动趋于合理化、纪律化、艺术化。训育方法用:(1)集体训话;(2)个别指导;(3)举行各种竞赛;(4)童军管理;(5)督促成立自治会之组织。

再次,注意健全制度,完善办学规程、学则、管理条例。在学生生活规律方面,提倡,清洁、整齐、朴素,明礼义,知谦耻,负责任,守纪律。

教学方面以“授以普通学识,俾具升学知能为宗旨。课程设置有公民、国文、算术、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博物、生理卫生、体育、童子军、劳作、图画、音乐等科。

学校由于治学严谨,重视学生成绩考核,对学生升留级制度严格,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早在核准备案之前,省教育厅特派督学欧阳瓒来校视察后,在他向省教育厅的书面报告中称:“学业成绩略可,管理训练殊严”。

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各校董捐给学校的田产。当时以“兴学育人”号召热心教育的人士乐捐,得到不少民众的资助。如1942年尹焕吾之妻,商得其子同意,将岩门前屋宇田土一契计水田大小32丘,谷地122石,屋宇一栋及牛栏、塘、山、荒地等共值时价法币9000元的财产,一次捐赠校董会作为校产基金,并在乐捐契约上载明:“籍符先夫遗志,略表办校微意。“前后乐捐给学校的校产,,计水田507亩,年收租993石,铺层三座,年收租金179,400元。由于校产基金丰裕,经费来源可靠,尽管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教师生活待遇仍有保障,月薪最高者504元(折俸米5.4石),最低者360元(折俸米3.6石)。因此,原在宝郡联中任教的一批较有名望的教师,如谢玉、王宗湘等,在宝郡联中迁返邵阳时,均末随原校迁返,而留在松坡中学任教。由于教师素质较高,从而保证了教育质量。

私立松坡中学从创办到解放后改为公办前的九年中,规模逐小扩大,由开办时的两个班陆续扩大到6个班,先后招收了15个班,共招收学生1,182人,毕业10个班,共毕业学生280人,教职员由10人增至18人。解放后,学校由人员民政府接管,改名为隆回县立中学,同时将第11班改名为第1班,开始校史的新纪元。

松坡园一位学员的记录

我的回忆(一)松坡园的老师

当年松坡园的老师 ,工作都极为敬业 而个性却极其张扬。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穿长衫的吴力云,着短挂的张局、唱京剧的容海、才气十足的王宗藻、中西合璧的王宗湘、朴实的下里巴人肖贤佑、抓蛇玩壁虎的陈秉坤、为人耿直的音乐老师欧阳正堂……

穿长衫的吴力云,是我初三时的语文老师,邵阳县人。他中等个子,身材稍削瘦,常穿长衫,讲话音量较小,但很清晰。他语文功底很好,古文和现代文都很见功力。尤其对鲁迅的杂文研究颇深,我对鲁迅的崇敬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他为人和善,能十分耐心地解答学生的提问。从不大声训斥学生。但他有一个习惯使人不能忘怀:你向他提问时他总会用一本书或一把纸扇,横在你与他的嘴吧之间做为一道屏障。不知是担心你的吐沫喷到他的脸上还是害怕他自己有什么呼吸道病毒传染给你,而且你若前进一步,他定会后退一步,当你前进太多而把他逼到墙角时,他才会对你摆摆手,示意他已无退路你不能再前进了。

着短挂的张局,是位很有名气的老语文教师。在我的印象中,他身材魁梧,为人豪爽。说话宏亮,低音很丰富,且有铜钟发声的浑厚。他常着短挂,体貌声音与吴力云老师形成强烈的反差。他精通国学,书法也很有造诣。解放初隆回县城“中国人民银行”的招牌就是他的泼墨大作。他没有教过我的课,但在1946年时他就是我大哥在松坡初级中学的老师。我记得,因为我大哥名啸文,读初中时就显露才华,他曾在我大哥的毕业纪念册上用隶书题词“啸声震万里,文气超英群”。

唱京剧的容海,是我的历史老师。稍高的个子,身材不胖不瘦。穿着不古不洋,蓄西式头,常着中山装,个性却很张扬。他历史知识渊博,又很善言表,常谈古论今,纵横天下,深得学生钦佩。他课余有时出庭做辩护律师,据理雄辩,使人折服,为别人赢得不少官司,所以社会声誉也很高。他还喜欢拉京胡,京剧也唱得不错,在学校文艺晚会上自拉自唱《四郎探母》、《武家坡》,获得满堂喝彩。

才气十足的王宗藻,是我初三时的数学老师,邵阳市人。标准身材,衣着较现代,言谈举止,文雅得体,都显露其浑身的才气。在课堂上,语不惊人,却十分引人入胜,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讲得无比生动,能在演绎数学公式的过程中展示数学科学之美而使人着迷。在黑板上,他不用三角板和圆规作几何图形堪称一绝,随手画的直线和圆都非常标准,就是徒手画同心圆也都非常规范,同学们无不惊叹和倾服。我后来进入邵阳市一中读高中时,恰好王宗藻老师也调来邵阳市一中高中任教,我又有缘再次成为王老师的学生,继续聆听王老师演绎数学之美。这对我日后能进大学专修数学影响很大。而且后来我当教师教数学时也学会徒手画标准的圆,也能一挥而就。

中西合璧的王宗湘,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和英语老师,也是邵阳市人。体型粗壮,留典型的中式平头,但常着西装和吊带西裤,从外表上就能使你明白什么是中西合璧。他的英语很地道,教学与班主任工作都极其负责。他心地善良却性情耿直,在会议上常因不平事与领导争辩,在课堂上也常因学生背不住英语课文而出言“猪脑壳”,一些跳皮的学生却调转矛头,背着他叫他那个与我们同届读书的小孩为“猪脑壳崽崽”。

朴实的下里巴人肖贤佑,是我初一时的数学老师,隆回某农村人。他数学功底好且教学极为认真,但不善言辞、稍逊表达,他个子不高,身子单薄,他身上附着太多的农村乡土气息,是个老实巴交又极为本分的老师。他从不张扬,为人很低调,他穿着也极为朴素,还显得过于土气。很有点“下里巴人”。与上述老师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他在学校里可能不太受器重,但他关心学生,教学和辅导也很耐心,所以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后来他被调离一中到乡下任教去了,好多同学都到乡下去看望他。

抓蛇玩壁虎的陈秉坤,是我们的生物老师和初二时的班主任,隆回人。他个子高大,思维敏捷,做事干练。不仅教学好,班主任工

作特别棒。是学校公认最优秀的班主任。我所在的班风优,学习好,全得益于他。他喜欢抓蛇,吃蛇,一次上课时为说明壁虎是人类的益友,他竟将壁虎放在手掌中任其爬上爬下,这次我才知道样子可怕的壁虎不仅吃蚊子,原来还是没有毒性的。

秉性耿直的欧阳正堂,是我们十分崇敬的音乐老师,隆回司门前人。中等个子,偏瘦,脸膛稍黑。为人耿直,不善与领导交往,但与学生的关系特好。他是大革命时期宝庆农民协会委员长欧阳秋曝的大儿子,1931年5月其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悬头示众。他从此辍学与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学历不高,音乐也是自学成材,但造诣很深,弹风琴,拉二胡,还编写过抗日救亡歌曲,出版过《音乐自学指导)一书。我与他关系甚密,我初中时就学会了识简谱,拉二胡,全得益于欧阳老师。

……

吾爱吾师,师恩难忘。松坡园里的老师们,用他们的心血浇灌我们,用他们的知识哺育我们,让我们拥有一个快乐的少年时光,让我们长知识、长能力,健康地成长。他们的谆谆教导、他们的音容笑貌,我至今难忘。

遗憾的是,上述老师大多没能善终: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松坡园成为最可怕的是非之地,吴力云老师可能是鲁迅杂文研读过深,容海老师可能是个性张扬太甚,王宗湘老师可能是个人秉性太直,陈秉坤老师则可能是工作太冒头而树大招风,都被打成右派开除回家。其中王宗湘老师我1971年还见过面,他当时在邵阳市临津门街头卖菜,生活凄凉。而欧阳正堂老师却为其弟欧阳宝堂“民社党”冤案一事,他1958年进京上访反遭株连,被学校“整风领导小组”整成“漏网极右分子”和“现行反革命”,后在岳阳西湖农场劳改,竟客死他乡。

除上述老师以外,还有我在校时的体育老师邹冠华,刘佩箴先后被打成反革命,我1951年入校时的校长吴步程(隆回地下党员、解放后隆回县人民政府教育科第一任科长兼隆回一中首任校长),在1956年肃反审干中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开除党籍,判刑回家,管制生产,1960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年仅39岁。而我1954年离校时的校长陈涛元,也因后来参加反右等运动表现消极,被做为“中右”受贬。我上述老师中,只有年事已高的张局因早已退休,才气十足的王宗藻和不受器重的肖贤佑有幸及早调离松坡园,才免受冲击或少受冲击。虽然1980年之后这些蒙冤受辱的老师都得到了平反昭雪,但都在他们离世之后,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社会的一大悲剧。

(二)活跃的松坡园

我记忆中的初中时候的松坡园,总体印象是:严肃而又不失活泼,勤奋而充满生机。

当时松坡园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极其严格,如教务处对上课有严格的查堂制度,老师缺课,学生迟到、早退、旷课、请假都要进行登记。学生的操行评定和学业考试也很严格,每期根据学生的操行和学业成绩决定学生的升级、留级、劝退甚至开除。如我们初七班入校时有50人,而跟随到毕业的只有30多人。除因病休学者外,其中留级、劝退的同学就超过10人。

松坡园里由于治学严谨,学风很好。当年离校十里内的农村同学大多也走通学,他们需要早早起床,吃了早餐,然后带好书包和中餐赶来学校,却很少有迟到的。寄宿生早餐前有晨读,但不要求一定在教室里,所以在校园内的大凉亭里、树荫下、草地上,甚至在紧临校园的资江河畔,都有三五成群的松坡学子在晨曦中认真学英语、背课文。晚上, 因为当年教室里还没有电灯,学生是在油灯下自习的 ,6—8个同学将课桌围在一起,共一盏吊挂的大煤油灯(当年还常叫“美孚灯” )学习。同学们看书、做作业都很安静, 除翻书、翻作业本的沙沙声外,很少能听到其他的声音。学生要向老师提问解难,都到老师办公室去,晚上老师都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和为学生释疑。

学生的日常劳动是班级分组搞室内外清洁卫生,一星期还有一次公共区域的大扫除,全体同学都上。寄宿同学还有轮流为食堂和洗澡堂挑水的任务。取水的地方是离学校洗澡堂约百米的校外的小井,小井其实并不小,也是露天敞开式的,出水量也很大,水质清澈,能供应当年半个县城居民的生活用水。只是后来家家户户装有自来水了,近年为建设小井街,小井被封闭成一个小吊井置于街中央,现在的小井只能做附近居民洗菜和洗衣之用了。

监厨是寄宿同学的另一任务。由学生自治会轮流指派寄宿同学执行。监厨重点在“监”,监察食堂粮仓每天大米的进出数量,期末还要盘底、查账;还监察厨房每天的买菜,要签单。查是否账物相符。亏空了由学生自治会会同学校行政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节余有“筒子米”和伙食费都要在期末补给学生,或“打牙祭”,或退现金。

此外,因为解放后家长送孩子读中学的多了,学校需要不断扩建,所以我们每学期总有一些在建筑工地上的辅助劳动任务,如挑砖,递瓦等。我们初三学习所在的红色平房,就是我们在初二时参加搬土砖,运青瓦建成的。2001年才拆除的青砖大礼堂(兼食堂)也是我们当年参加劳动修建的。

当年松坡园里学生自治会很活跃,也很有实权。学生自治会有办公室,“大凉亭”就是学生会常用的会议室。学生会分学习部、纪检部、生活部、文娱部、体育部等等。管学生的学习、纪律、生活、劳动和文体活动,也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老师的教学,并为维护学生的权益而代言。学生自治会的干部都是先通过班级推荐再到全校学生大会上竞选而确定的。当年我也曾在学生会学习部工作过。

我还记得,当年每个班级在教室内外都有一块墙板,用来反映班级的学习生活动态和展示本班的优秀作文及美术作品。室外的墙报规定每学期都要出四次,还要由学生会学习部进行检查和评比。我当年绘画好,我班的墙报总是由我负责美术编辑,同时我又在学生会学习部工作,也要检查、评比全校各班的墙报。

松坡园里的有极为丰富的文体活动 。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全校都是文体活动,分班级、分小组轮流进行篮球、排球、铅球、乒乓球、板羽球、肋木、跳高、跳远、跳绳等体育锻炼,也有同学参加学校运动队或 学校文工团的专业训练。此外,还有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愿组合的兴趣小组在活动,如书画组、口琴队、二胡队等,由学生自己聘请老师指导。学校每学期都有一次体育运动会和两次文艺晚会,分别由学生会体育部、文娱部组织,进行班级比赛。文艺晚会上还有学校文工团和老师的表演节目,独唱、合唱、舞蹈、相声、歌剧、京剧,师生一团,其乐融融。

篮球是松坡园的运动强项,学校篮球队里,有王超、张生集等一批篮球名将,所以在县城篮球比赛中总是绝对冠军。学校文工团里,先后有宁碧莲、王立中、朱金娥、马咏莲、王美等一批文艺名星,无论是歌舞、戏剧,演出水平都很高。学校文工团还经常配合社会宣传活动参加对外演出,从秧歌剧《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到大型歌剧《白毛女》、《赤叶河》、《收租院》,演出都接近专业剧团的水准。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活跃了松坡园,更培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人素质。我热爱理科学习,也热爱音乐、美术、戏剧和文学,都得益于当年活跃的松坡园。三十年后,我在隆回一中担任教务主任和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提出并推行“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及“三个课堂(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劳技教育)同步发展”的教改口号,其实也是有感于当年松坡园的体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5917.html

更多阅读

赴莱芜一中作报告 莱芜一中官网

4月26号上午,莱芜一中举行“齐鲁名师报告会”,邀请全省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九个学科的齐鲁名师到学校做报告。教育部国培专家、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市教研室副主任邵淑红受邀赴

声明:《隆回一中历史 湖南隆回一中》为网友半夏的溫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