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定功夫的程度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


(一)双足伽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亸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参考附图),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二)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
(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
(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修禅定功夫的程度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


说明:

(一)两腿双盘的跏趺坐为最正规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垫、除非气脉全通,才可以不垫。

(三)初学静坐多半无法双盘,则酌情采用以下各图所示的其他坐姿。

(四)坐垫约两、三寸。随各人舒适度自作调整。
(五)初习静坐无法两腿双盘,则采用单盘。随各人生理状况,自由选取金刚坐或如意坐。
(六)如果无法单盘,或者单盘坐到腿麻。而想继续用功,则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种姿势。

(七)正襟危坐为历来儒家所惯用的静坐姿势。
(八)吉祥卧为佛家所主张的睡姿。孕妇如果单盘对腹部造成压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选取对自己较为舒适的坐姿。

雙跏趺坐才合乎坐禪的姿勢。初學禪的人覺得不習慣,腿也痛,腰也痠;不要緊,咬緊牙關忍耐一時,久了自然沒有這種現象,所謂「久坐有禪」,自然得到禪味。

總而言之,結跏趺坐,乃是教你容易入定。你能行時入定,坐不坐都可以的。入定的境界沒有任何的妄想,心中一念不生,一塵不染。若能行住坐臥一念不生,一塵不染,那就是在用功,並不一定是坐在那裏,才算是用功。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

(1)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②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习惯于单盘。

(2)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

(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

(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么,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稳,而心情与呼吸有著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不论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天台宗等,谈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调适问题。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著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打坐的心地法门



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因为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

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侯,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10至12次。念的时侯,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智慧成道。因此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著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法修坏了,有念头了?’

不是。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

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

持咒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有家庭,烦恼多,驴事未去,马事又来,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们时时要警惕,看破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里不恋著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细妄又不免来侵袭,这是多生历劫的串习,动惯了,一下子停不下来,但不要怕它。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头来了你看不见,那你就跟著念头跑了,这就不能入定了。

打坐的时候 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心里要清清楚楚,念头一来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压制也不行,压是压不死的,比如搬石头压草,石头拿掉之后,草又生起来了,这是不行的。纵或压死了,倒变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不能用压制法。念头来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来,妄念自然转化掉。

如此精进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乱的时侯,咒也就自然化脱提不起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们持咒的心还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能所相对,都是妄心。相对的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之心是绝对待而无相的,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假如我们真的持到一心不乱的时侯,一切相对的虚幻的东西就都脱落化为乌有了。这时身、心和世界就统统空掉了,虚空也粉碎了,而真实不虚的天真本性才会全体显露出来。

经过灌顶修法,有一个拉肚子的过程,不要怕,这是法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缘故。这个法有极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秽、垢染、习障都从大便排掉,换一换肚皮,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修法一段时间后,看禅宗的东西,有点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没有亲证,定力不够,道理虽然明白一些,但是事情来了就挡不住了。

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

‘见到’当然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本性是没有相的,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还有什么眼睛?还有什么看见?法身虽无相可见,但不是断灭空,它是真实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显现、变幻的。比如电,眼不能见,但离开它,世界就不能运转。又如‘海水中盐味’,人能看见海水,海水里的盐味却看不见,但它确实存在!

我们用功到缘心息下,世界都化空,便时到神知,心领神会而见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为这样就成功了,不是的,没有成功,还差得远哩。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仅是法身边事,不相干,生死犹不能了,还须努力向前,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

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破本参,才跨过第一道门槛,妄习犹在,生死不能了。须勤于保护,历境练心,把多生历劫执著的妄习消灭光,真正做到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恼,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还动什么?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其他一切都不可得,还须更向上,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若见境生心,随念而转,就不是见性开悟的人。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初果罗汉在山林里,清净无染,但是,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缭乱思念纷起了,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对境生心,迷于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产生占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现象出现,如美好的佛、菩萨光明等善像,或丑恶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一著相,就容易著魔。还有,当你从有相过渡到无相的时侯要起一些变化:如身体没有了,或手脚和头没有了等等,都不可管他。更或气要断了、头要爆炸了,也毋须惊怖,这是身心将脱落的前奏。一害怕,一惊觉,即前功尽弃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时一下子大爆炸,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销殒,虚空也粉碎,本性即现前。不过你不能著相求这个爆炸,一著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连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这个好处,常常得佛菩萨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声引起内心的爆炸,但是千万不能求,想它什么时间来,更不能将心等它或迎它来。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须置之不理。《金刚经》的警句须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没事。一理睬执著它,就有著魔之虞。

二果罗汉,前念才动,后念就觉。虽然能不住相而于觉后归家稳坐,但是念有起灭,还是有生有灭。所以还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后才能了分段生死。因此,打开本来之人并不是大事完结,还要好好地勤除习气,进入三果罗汉达遇事不动心的阶段,更向上进入无为之境,达到阿毗跋致的地步,方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为。修行从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为,入八地才是无为。七地虽然已证到无为了,但是还有个无为在,还有个无为的影子,还是不干净。到八地,无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们每个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对境心一点都不动,平时如还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当中,若著境,更不行。一切时、一切处心空如洗,能够随缘起用,不执著,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那才是真开悟。

除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时时看著自己,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跟著跑。念头起了看不见,跑了一大段才觉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禅宗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著念头跑,就是生死;跟著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时了,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假如我们能做到前念起,后念觉,不跟念头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还有生死在,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受业障牵连,随业受报了。

德正法师讲禅定入门

1.入禅定的条件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的觉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他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懂得怎么静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他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说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细、息细、乐受

在这次的禅定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定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心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你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
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重复练习出入定过程
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你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次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3.解除入定的障碍

刚才说修禅定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五盖的烦恼,另外是身体的某些障碍。

气脉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你必然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气功师会说是在练气功。其实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面,对身体不理会,你的身体就会放松,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当它运转的时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于是禅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成前胸阻塞。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
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前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处理。
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它也会通。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
头上留气——久了造成头痛
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静坐时气会升到头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嘴唇裂,舌头生疮,睡不着,虚火上升。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好多出家人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自己被气干扰成病,对修炼时的气无知而修成“虚火外道”,却骂气功是外道。
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话,最好循古人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后,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清净的气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污浊的气往下降,越污浊的气降的越低,最高到头顶百会穴,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
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4.静坐的气场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方很容易就心静下来了。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对他有帮助。虽然外在的气场对修行有帮助,但是,靠外在的气场,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气场,就是长期静坐后,你也会形成本身的气场。至于气虚的人,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他的静坐才会进步;身体健康的人就少吃补为妙。
你静坐的场所不要整天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座位坐,你会在此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以后你再回到同一个座位,就很快能够定下来,这是环境的影响。还有,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沾光。就是说,他的气场对你有帮助,而你的气场对他会有干扰。如果他的气场很强,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身的气场不是很强的话,你的气干扰了他,敏感的人就会心烦了。有病者的气场,会干扰身边的同修者,所以,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换个位子就好了。

5.修定时间的长短

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坚持坐完一枝香,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昏沉、掉举、散乱,你就必须坚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散乱,那么,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时间。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得很好,过后昏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我劝你不要坚持。应该怎么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为静坐开始的五分钟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坐十分钟,经行十五分钟,然后再坐十五分钟,再经行十五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里,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样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因为精神不好,心无法集中地坚持到一小时,那是浪费时间。不要听人家说,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那么,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不是烦恼而是精神疲劳,睡饱了再来坐效果会更好。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万不要坐得太久。为什么?禅定坐久了,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贪。因此,修禅定时,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规定出定的时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自我规定:现在我要入一小时的初禅。这样,你入定后坚持一小时之内,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现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钟,那么十五分钟后一定要出来。

6.修禅定有三种自在

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

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时候我想入哪个定,就能够入哪个定,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进初禅,就一口气之间进初禅。我要进三禅就一口气之间进三禅,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结果自动到了三禅,这是你的初禅在定不自在。什么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钟,我进去出来,就是二十分钟,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说进去二十分钟,一小时了才出来,就是贪着禅定。明白了吗?就是说,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现在要入定多久,然后到那个时间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要二十分钟,结果是一小时才出定,就是贪。明白吗?也就是说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一想出来就出来了。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的状况。不要以为一睁开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复常态。如果你出定后会觉得头发涨,被气锁住,很不舒服,这是出定还不够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给自己预设一个时间。

7.禅定差别

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差别

刚才说道,禅定有一、二、三、四禅,我用登楼比喻,一、二、三、四禅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犹如你上一幢楼,上一楼、二楼、三楼、四楼,表示说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当你的心念达到入禅定之前的集中力,称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意思呢?近行定好象你上楼梯到某一层,因为还未进房间,你可以继续往上爬,也可以爬下来。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进入根本定好像进了房间,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禅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的水平,不等于你当时进入初禅,所以上到初禅近行定,不等于进入初禅安止定。当你进入初禅,会有进入的感觉,整个人沉入在里面。这时若要上下,就必须从初禅出来,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进去和出来犹如进出房间,上去和下来犹如上下楼梯,是不一样的。
禅定之间的觉受差别处
初禅与二禅最大的差别是:初禅的心态有觉有观,很容易被声音干扰。初禅的人听到声音,心就乱了,所以佛说声音是初禅的刺。二禅的心态无觉无观,声音的影响,你都如如不动。
三禅和二禅的差别是:有些人在三禅,你会觉得身体不存在了。但是,感觉头还在,觉得全身很快乐,却不知道身体在哪里。到了三禅呼吸很微弱,有的会觉得呼吸困难,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碍,一般是忧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气结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禅心脏会跳快。为什么呢?因为,三禅的呼吸很微细。那些心没有力的人会觉得心脏负担不了,会跳得快一点。这样,他就应该在三禅多呆,慢慢地适应,最好是吃补心气的药。
上四禅,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会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禅近行定,无法进四禅。你如果深入四禅,外面的声音是都听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行定,还会听到声音,就没有能力进入第五个定。
禅定越高,定力越强,心念越细,呼吸越细,感受越快乐。但是,从三禅进入四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快乐就会立即消失,完全没有乐受——舍受。如果你们有经验过四禅,就会知道叫舍念,就是没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禅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净——念清净。

8.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如果从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了,以后不管你修密宗、禅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禅定来判断自己的心。修禅定好象是磨刀一样,切东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锋利,修行时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来,连初禅都上不了,然而却要修大威德金刚、或者修大圆满、或者修禅宗,这样修任何法门都修不好的。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以散乱的心来修。明白吗?但是,如果今天你能进到四禅,那今天修任何法门都很有效,因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净的心来修行。也就是说,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用不同的粗细的心力来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四禅的清净心,是修道人要去争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无法平静就去参禅,你只是在胡思乱想,如此参话头打禅七,是胡打,变成烦恼纠缠不清的“缠七”。为什么呢?心都不能安定下来,烦恼一大堆,是烦恼在参缠,还以为是参禅。修任何法门最终是要修慧要觉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说有慧没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烦恼很多,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禅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炼任何法门,都是有所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那么,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我在这里再次强调:一定要修好禅定

功夫程度



第一步:念起不随。能做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

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到达平等无为之境。做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当中得自在,第二步是变化自在,能变粗为细,变短为长,到达第八地菩萨的位次,至少能显现三十多个意生身。

第三步:微细流注消灭。微细流注就是上面讲的作意。作意在八识田里流动,你平时看也看不见,深入金刚萨埵大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到这一步,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这时侯才真到家,不是一开悟就好了,差得远,所以,还要好好的用功。

没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讲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我们修法是为了下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自了。

大家务必好好用功,坚持打坐、观照,切勿等闲视之,更重要的还是在座下用功,不是坐两个小时就可以放野马,乱来了。还须于行、住、坐、卧处时时不忘观照,才能与大道相应。

修行的六个要点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著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者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地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如在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像个死人一样才行。

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闻。这是修心密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地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

第三:念起即觉,不压不随。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第四:按时上座,不急不缓。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得开悟,而且不能入定。

第五:下座观照,绵绵密密。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著跑,也不随妄念流浪。

第六:心量广大,容纳一切。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记住这六点,照之修行,决定能打开本来,亲证佛性。做好这六点,丝毫不懈,保证能圆证菩提,得大成就!

小乘阶段是“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细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根本禅”分四步功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和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五枝。


一、小乘阶段


第一步:粗定

也叫粗住,指练功时专心一意,不分心,不乱想。坐、站、卧均可,专心一意地把意识粗略地定下来。

第二步:细住

即要求练功的人把思想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象是定在这个地方不能走了一样,即定根法。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所以就不会动了,这叫稳住,又叫细住,安稳的意思。其方法是把思想意识往下定,把气往下沉。

第三步:欲界定

在练功的意识定下来之后,下意识会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比如突然想到一件高兴的事,或脑子里突然出现图象、声音等等。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 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能让它继续往前发展下去。例如,你想着到某地或月亮里去,突然脑子里出现了某地或月亮,你就把你的杂乱想法定下来,就定在某地,或者定在月球上,或者定到某一棵树上,或者某条河边等等都可以,就是说,你的想法不能到底,刚好到那个边界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欲界定。
这个时候常常是心神爽快,或者心爽神昏,也就是心里特别舒服,全身分不清楚了。欲界定常常是闭上眼睛练,这样就会有图象出现,但舌头翘一下,出现的图像就可能走了。或者看到从什么地方来了个师傅,你跟着师傅出去了,但是不要走到那个地方——欲界定。如刚好到了海边,你不要下海;到了悬崖,你在意识上不要跳崖;到了井边,你不能下去,就是说只能定在那里观看观看。
由粗住到细住,静坐到一定时候,就可能出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如前面是个大海,你就定在海边观海,而不要到海里面去,到里面去就要出麻烦。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

第四步:未到地定

也叫未来禅,就是在第三步“欲界定”的基础上,下意识进一步在那个地方观望,时间要长一点,然后慢慢定下来,随之再把这个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的地方。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了下意识觉得周围的事物不存在了,海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自已的身心也没有了,这就到了“心身境虚”的境界,叫做“未到地定”
“粗定”、“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这四个步骤是“四禅八定”的小乘阶段,如果你经历了这几个过程,就完成了小乘阶段。

二、中乘阶段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如前所述,练功练到觉得周围什么都没有了,连自已也不复存在了,这叫“未到地定”。再进一步练,就进入“根本禅”了。根本禅又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4 步功夫,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以及五枝。

(1 )初禅包括八触十功德。

八触,即八种练功感触,计有:动、痒、轻、重、凉、热、涩、滑;

十功德,即练功的10 个步骤,计有空、明、定、智、善心、柔软、欢喜、乐、解脱、境界相当。

1 )八触在初禅阶段,练功会出现八种感触或反应。
①动
静功坐到一定程度,就要动起来,这没有关系。动起来以后不要怕,也不要追求,随它自然地动。但不要有意顺着去动,去加力,它能动什么地方,就动什么地方。
②痒
动以后就是痒,常常是心头发痒,身上发痒。这时心头特别难受,再难受也不要哭闹,要忍耐,不要特意管它,慢慢地深呼吸就行了。全身发痒是正常的,不要把它看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搧扇子,或者走一走、活动活动,不然可就糟了。因为那样做,等于馒头没蒸熟,便把锅盖揭开了。这时一动,不但心头仍然痒得难受,而且身体也很不舒服,再练功,老是静不下来,不少人吃了这个亏。所以,出现痒的感觉绝不要管它。
③轻
再进一步练,全身会出现轻的感觉,甚至有人慢慢地腾空起来,这很不容易做到,因为这需要大脑高度的入静。练轻功的就重点训练这一步,练到轻这一步就不再往下训练了,常年不断地练这一步,练、练,后来就真的能腾起来。瑜伽功法中不是有个瑜伽飞行式吗?身轻了不要害怕,要始终保持不紧张,也不兴奋。
④重
轻过后就进入了第四步——重。好象自已的腰弓下来了,腰向下缩,这就是重。有某种特异功能的人,可能由于自身磁场的加强和地磁场相互作用,使体重增加8 倍以上。出现重的感觉时,千万别紧张,不要加某种意念,比如“越重越好”等,否则可能重得起不来,就定在那里了。你要把重的感觉当成练功的正常过程,出现感觉后,仍然要正常地呼吸,慢慢地呼吸。
⑤凉
重过后就出现凉,好象缺氧、缺血一样。在发凉时,血压要下降,甚至会出现休克状态,但也不要害怕,要把自已运的气有意识地内收,一开始就要有个信念,想着很快会热的。
⑥热
凉过后就是暖,由发暖到发热,以至烧得不得了。练功练到发凉这一步,须先有思想准备,接下来练很快会发热,像在太阳下面晒,甚至象在火炉边烤一样。无论烧得多么厉害都不要害怕,哪怕烧得身上沸腾起来,也不要害怕,一般说,三昧真火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个过程相当好,如果到了这一步,功夫就容易上升,特异功能就可能出来。
发烧的部位常常是小腹、胸部和头部。若能把这个火引到肾脏和会阴穴,那就比较好了。如果头部发烧,可往小腹引,想着“丹田火炽”;如果有高血压,则应想着脚心,把火往涌泉穴引,往外面发,不要让它烧得太猛。
凉过后发烧,这叫练功中的文火和武火。由文火到武火烧得太凶也不好,缓解的方法是用下意识稍稍想一下小腹,或涌泉穴,以及腰后面的两个肾脏。不过,烧得再凶也没有关系,这是龙雷之火,只要不害怕,不紧张,依然放松练功,就能控制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
⑦涩
在第六步发烧慢慢平息下来以后,会出现全身发涩的感触。这时用手去抚摸皮肉,会感到身上像捆着似的,很紧。全身到处象盐巴,眼睛也不舒服,涩巴巴的,舌头也是干涩的,很不滑溜。出现这种反应也是正常的现象,坚持慢慢的练功,缓慢的深长呼吸,就会由涩到滑,由不能动到动。
⑧滑
到这一阶段,全身就好象在很滑的油里一样,或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这时,你觉得很舒服,觉得什么地方都能摸,什么地方都能通过。因为这时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这样坚持下去,时间一长,就属于童子功的一个方面,全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儿皮肤一样。这是中乘初禅第一阶段的“八触”。

2 )十功德
八触过后,就到了中乘初禅的第二阶段——“十功德”反应。
①空
如果接着滑触继续练功,就会出现空。突然全身空了,“心身虚空”。这和前面欲界定的最后一步,即“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虚”是不同的。“未到地定”讲的是 “虚”,现在是“空”。全身经过滑的过程,滑、滑、滑,一下子全身都空了,好象自已内脏都抛开了一样。这种感觉,常常是突然出现的,不要害怕,要把它定下来。突然出现异于常态的感觉,往往容易动,但这时一定要坚持不动,一点也不能兴奋。
②明
再进一步练功就会出现 “明”。身上、脑内一空,大脑中就要显现明亮的图像,内脏图像可以显示出来,外面的图像也会显示出来。内景明了,外景也明了,内外景象都非常清楚,而且常常看得比较远,遥视功能可能在此时出现。这叫“内外景象明净美好”。这时要把图像定下来,不可慌张。
③定
十功德的前三个步骤是:空、明、定,就是说,内外图像显示出来以后,就需要“一心安稳”。不管看到内脏,还是看到血管,就总是看那一个地方,看到外面一个人骑车,就老是看那个人。只看一个目标,不要看第二个,这叫“一心安稳”。要把看到的景象定下来,定得越稳越好。
④智
当定在一个地方看时,就需要把它看清楚,不要迷惑不解,要神清。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发困,不能睡觉,也不能迷迷糊糊,要比你看到的景象,看到底,看清楚,这时大脑要非常清醒,智慧在这时就容易开发出来。比如,你看到一个骑车的人,但看不清楚,就把他定下来慢慢地看,可能把他的眉毛、眼睛看清楚了,连把他口袋里装了几元钱也看清楚了。这个时候要动脑筋。当你在前面看不清楚时,意念可调到后面看。当骑自行车的人骑得很快,你应想办法让他停下来。这时是用智慧,要神清而不迷惑,对所看到的内外景象,要看得越来越清楚。
⑤善心
当把内、外景看清楚以后,要注意“善心”。你若看到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走来,切不可老追着看。若别人有危险,你要注意发善心,就是说,不能欣赏所看到的内外景象,更不能试施搬运术,要用忏悔的方式对所看到的景象表示尊敬。比如,现在你看到了自已的内脏,就想“唉呀,我怎么没学医呢,人的内脏原来是这个样子!”。如果你看到远处一个人走路很艰难,就想着做好事,对自已做过的错事,要痛加忏悔,这样,善心就出来了。
⑥柔软
善心出来之后,就进入柔软状态,叫“心性雅萌”。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地觉得应该文雅,应该讲文明。你的想法、行为,包括你的“图像”出去,总觉得不应该 再干什么不文雅的事了,出现了高雅的心情。练功练到一定阶段,人的禀性也会改变。到了“柔软”这一步,说话、动作都显得优美,因此说“雅心自生”。
⑦欢喜
在“心性雅萌”之后再接着练功,会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这一步,内心特别高兴,好象对以前的事都明白了,这样就会出现喜心,会想到今后如何做个文雅、高尚的人等等。到了这一步,还应该坚持练功,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明白而就中断了。
⑧乐
喜悦之后,继续练功,会出现欢乐的心情,真正进入快乐的状态。“妙悟”,就是从这个阶段练功时自生出来的。
⑨解脱
练功练到这一阶段时,会把很多以前的贪婪、自负、悲观、骄傲、不孝敬、粗暴等再一次解脱出来,把它们全部放出去。进入“解脱”阶段,就决心再也不干什么假、丑、恶的事了。因此,会“神往安然”。一旦出现了“神往安然”,心情就特别好,因而达到一个练功的特殊境界。
⑩境界相当
即一心住在那很清净的境界中。又叫“心身合注”、“念应不乱”、“自我易控”,思想和全身都在一种状态下保持住了。这一阶段,一些特异功能会出现。比如,“念应不乱”是你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会兑现。
这是中乘初禅第二阶段的“十功德”。
以上是初禅“八触十功德”的练功过程。

(2 )二禅
初禅过程练过以后,再继续练功,就会陆续达到二禅、三禅、四禅。其内容包括五枝,即“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些都是气功中的练功的传统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觉枝、观枝。
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觉初触。这时练功者的身体会自然感觉到很多事情,而且判断得也比较准确,因为你练功练到这个阶段,敏感性增强了。
第二枝:观枝到这一阶段会出现“析别触得”的功能,即不仅感觉,还能分析你的感应,就好象看到了一样。
二禅的这两步功能,一定要它表现得十分明显、准确。方法是加强练功。

(3 )三禅
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
第三枝:喜枝即“定象而悦”。进入喜枝阶段,自已对外表的景象和自已内脏看得都比较清楚,这时,就会自然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

(4 )四禅是指五枝中的后两枝,即“乐枝”和“一心枝”,又叫“不动定”阶段。

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入乐枝练功阶段后,你会对周围的事情都比较清楚,心神安稳,愉悦。这个时候练功,就会不怕别人干扰了。

第五枝:一心枝即把整个意念全部定住在一个非常清静的境界。可以长时间练功,而且对周围的一切又都非常清楚,哪怕飞过一个蚊虫,你也知道,不烦也不乱。

这是第五枝。

以上是一套完整的传统功法要领。可以根据这个要领来练:粗定→细定→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坚持练就可能出现一些功能。这是释家禅的功法。

修证佛法的过程中还有五眼六神通的出现,不过人的敏感点不同,素质不同,出现的功能也就有差别。
五眼,是指所谓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神通,通常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些神通都各有专精,也各有互通之处。

肉眼:

这是最没有争议的一种眼睛,因为是物质的器官,由肌肉、血管、神经等所组织而成的器官,就是所谓的由父精母血所生成的肉眼凡胎啦。

天眼:

肉眼在看著看著,但是心中会有不同的想法、看法,直觉的认定所看到的不是一切,里面还有文章,还有奚翘。天眼功能强的人,此时,会在它两个肉眼之间(眉心轮、玄关)出现一个“屏幕”,西洋人称“心灵屏幕”(SpiritualScreen),密宗及道家称做“灵台”,出现了这个事物的真实图像。尽管各门各派的称呼有许多不同,但是“能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东西”却是相同的。所以,就有人来说明“天眼”,能看到前面,也能看到后面;能看到外面,也能看到里面。即内视、透视、遥视、微视等的功能。

慧眼:

天眼虽然厉害,但是只观察到现象,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一定清楚。有慧眼的人,能够看到事实的一个真相,不会被现象所迷惑。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了解整个事件的始末,也就是了解种个事件的因果关系。

法眼:

不仅能够看到现象,能够了解因果关系,甚至还有足够的能量来介入、改变、或促成一些事件的发生、停止、或者改变方向等等。有法眼的人,他能够看穿一些物质世界的表象,穿透表象,撂住其纯能量的本质,再以本身的能量介入,在关键处予以适当的更改,整件事物再度呈现出来在物质世界的时候,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佛眼:

有佛眼的人,是个已经放弃对肉体执著的人,也是个放弃对时间、空间、及所有人为概念执著的人,他已经融入天、融入地、融入整个自然,进入了整个存在,梵语讲就是「涅盘」。此时,物与我之间没有分际,人与我之间也没有分际,人与自然间更没有分际,他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他,他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他。他,与自然合一了,天人合一了;他,已经融入自宇宙无始以来的这股能量,他是天地间的一股纯粹的意识能量,他是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他是宇宙意识,他就是神,他就是佛,他就是梵天,他就是最高的,他也就是最终的。如此的一个人,就是无始无终,无来无去,如来如去,也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只因为他全然充满在这个宇宙当中,他就是永恒。这是一个真正的成道者!

他心通:

就是他人(别人)心中在想什么,不必他说出口,有此神通的人就能够明了。这种神通是六大神通里面最容易发出来的,也是修行人最容易得到的。

天眼通:

已经如前所述,有内视、透视、遥视、微视等的功能;如果持续加强,还能「看过去,知未来」,了解事物真相及因果关系;如果再加强,甚至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物质世界的状况……等等。

天耳通:

就是能够听到很远、很远地方的声音。包括灵界。

宿命通:

得此神通的人呢,可以看清事情、人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尤其是人们的三世因果(前世、今世、来世),功力高的话,还包括累世累劫以来的因果关系呢。

神足通:

神足通应该指的是灵体的旅游吧,就是灵魂出窍,仅轻盈飘逸的灵体,才能够作日行千里的旅游而丝毫不觉得劳累。

漏尽通:

就是断尽一切烦恼之意,达到无漏的境界。这个才是最究竟义!修行人仅到此,才是回到了家,才是终点。不然,还是在旅途中的过客而已。不再有一切烦恼,也就是不再有一切挂碍,也没有任何忧虑,一切都是俱足,一切都是圆满,一切都是达成。仅如此,才不会再在六道中轮回,才能真正了脱生死。

这是最困难的一个神通,最难达到的,也是最后才达到的。

最后警告:切忌幻听幻视,走火入魔。
德有多高,道有多高,有德者的之,无德者失之。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若见所相非相,则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武当太极歌_张三丰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神,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约,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
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
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
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
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饮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
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
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
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
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张三丰《参禅歌》新注/卢理湘

《参禅歌》又名《打坐歌》,言性命双修之宗旨,在道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其文出自《玄要篇》,被《道藏辑要·毕集》所辑录。今不揣冒昧,以龙门派一家之言作注此歌,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注:文中黑体字为《参禅歌》之原文。)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玄关,又名中宫、黄庭,为性命之根,在人身天地之正中。
  秘秘绵绵调呼吸。
  丹家呼吸用自然呼吸,断非拨弄口鼻。呼吸在丹书中称为“息”,正如张紫阳真人在《悟真篇》中云:“但安神息任天然。”学士初打坐,只要不使呼吸过粗,匀细深长即可,此即为“调”。
  一阴一阳鼎内煎。
  一阴,指离中之阴,此为真阴,又名真汞或后天之炁;一阳,指坎中之阳,此阳为真阳,又名真铅或先天之炁;鼎,为心位、离宫;煎,须用炉火。故丹家立鼎于心位,安炉于肾位,一阴一阳在鼎内互相煎熬,结成一粒紫金丹。
  性要悟,命要传。
  学士要悟自性本空,本来无一物,不要妄起执著,如执著自我,则不能超脱。混沌之时,何曾分出你我?命功必要明师心传口授。无真诀,难以修命长年。
  
  休将火候当等闲。
  
  火,为离火,喻后天之罴;候,指采药之候,分一二三候。一候,活子时至,用无孔双吹之法收得元精;二候,正子时至,用采药下手法得此先天甘露;三候,药老,元精化为后天有形之精液,顺阳关而排出体外,可生人,不可作丹。《悟真篇》云:“见(音“现”)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
  此火候必须明师耳提面命,才能得其真旨。火候之妙,虽愚昧小人,行之立跻圣地。学士须广修德,以得明师之青睐。
  
  闭目观心守本命。
  
  双目微闭,观心位南海。“守”之一字,为双目之神光紧盯中宫。本命,为元精,学士应勿纵欲,以保此真精。
  
  清净无为是根源。
  
  平时清净无为,平常心即为道,知足常乐,此为炼己之功。炼己不纯,于活子时炁动时无把握,必以清净之心待之,炼得见色不动,方为纯熟。己,为离中真阴,为性,为己土。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坎中一点,为坎卦之阳爻,为真阳;往上翻,为取坎填离。坎中阳爻与离中真阴(阴爻)相交换,坎变为坤,离变为乾,丹家称为“取坎填离”或“复还乾体”。实则指一阳初动之时(如人寅时淫根举),用无孔双吹之法以收元精。
  
  黄婆其间为媒娉,婴儿姹女两团圆。
  
  黄婆,为真意,丹书中称为黄家;婴儿,为真阳(铅),称为他家;姹女,为真阴(汞),丹书中称为我家。铅汞为二家,真意使二家结亲,归于中宫,丹书中称为“三家相见”。此丹书效人伦,男女二家恋爱,靠媒婆(黄婆)穿针引线,实则以自己身内之物而喻之,非男女双修之道。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炁冲天。
  
  一阳初动采小药,心内异常舒坦,外阳缩回,浑身真炁充足,精神壮旺。
  
  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这无孔双吹个中消息,非知道之人,难以明言,伪道实不知此消息。丹经日:“其间简易妙天机,散在丹书不肯泄。”《参同契》云:“贤者能行持,不肖勿与俱。”大道常传于贤才,奸佞之人难得其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二候正子时至,采此先天大药。此药为长生酒,饮之可延年益寿,在世长年。用中指紧点会阴,用真意逮真精从督脉(脊椎中之“白管子”。陈泥丸祖师云: “一道白脉朝泥丸。”)上升,透过三关(尾闾、夹脊、玉枕)。此时,要明师真指,不可盲修瞎炼。因为,后三关不通,难以运药上升。如三关不通,元精会倒流入膀胱,不可能化为先天甘露。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真精从下丹田(产精之地,又名川源。川,为水,乃精液之源)、会阴、三关直上泥丸,从泥丸经玄膺穴下降人气管(十二重楼)。此时自会品尝先天甘露之滋味,显我大道之真谛。无此长生酒,难以成道。除此之外,皆非真道,为静坐枯修之辈。学士应细悟之。中元,为中宫黄庭,甘露到达此处凝结为丹,如钟乳之状,丹凝即为舍利子。炁体子曰:“火逼金行逆而升,化为甘露凝成丹。”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已不成丹。
  
  此时,水火既济,真铅真汞混合,结成还丹。戊己,为真意,离中阴爻,称为己土;坎中阳爻,称为戊土。此段工夫,丹家称为流戊就己,金来归性。此时,“流”字最为形象,真意为“流”。学士后三关通后,于平时无药之时,以真意行督任几遍,自会有后天罴督升任降。采药之时,以真意催逼,后天炁自会领先天炁(大药)督升任降,而得此甘露。此为我之真意使后天炁与先天大药在督任二脉内循行。先天炁沿督脉上升,后天炁沿任脉下降;先天炁沿任脉下降,后天炁沿督脉上升。此即为“四个呼吸,大转任督”。佛祖云:“大转我之妙任督。”
  
  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采药之时,心要死,要见色不动。若此时欲起,丧失元精,焉能做到命坚。如此采之炼之,自会有七彩光色出现,如天空之灿烂云霞,五脏朗然如烛照。性光为白色,命光为红黄之色。运心普照,自会照耀三千大千世界。《悟真篇》云:“耕锄不费力,大地皆黄金。”此时身内金光灿然,佛经所谓“黄金佛”也。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显红莲。
  
  无影树,喻外阳,男子寅时(半夜三更)淫根举,为有影,平时无影。金鸡叫,指精炁将出未出之时,丹家称为水中火发。红莲喻指精炁。乾为大赤,坎中一阳原为乾有,故称为“红莲”。此时采药要心似莲叶不沾尘。黑龟旺时,如莲花似开未开时,学士何不细思之?将元精采之,得真种。自然界中结果则花谢,所谓瓜熟蒂落。丹家喻丹为果,为种。外阳萎之,如花之谢。六祖《坛经》云:“有情来下种,无情果不生。”《悟真篇》云:“自然果熟脱灵胎。”
  
  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冬至一阳来复,正为二候。双目上视泥丸,真精自会似海潮般朝向泥丸,犹如自然界中海潮涌来,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又似天空炸响霹雳,就此仙凡永隔。丹士自可领会“我命在我不在天”,直超彼岸。
  
  龙又啸,虎撒欢,仙乐齐鸣非等闲。
  
  此龙虎(铅汞)二物,因其同类相亲,同炁相求,相见恨晚,如英雄之惺惺相惜。陈泥丸祖师云:“虽然不见龙之吟,波浪高涌千万寻;虽然不见虎之啸,夜深风声吼万林。”以龙虎比喻修炼中人身的巨大变化。丹家以精炁冲动之力甚大,喻之为白虎;佛家以雪山大力白牛,以心之猖狂难制,喻之为青龙。
  此时龙啸虎欢,乃指精炁越补越足,无异童年之精神,耳内会闻笛笙之音,细声细气。此即“仙乐齐鸣”,又名“耳后风生”,为精炁补足之象。
  
  恍恍惚惚存无有,无穷造化在其间。
  
  平时打坐或睡眠之时恍恍惚惚,此为混沌之时。老君日:“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此时蕴含无穷之造化,成佛做祖之机也孕育其中。吕祖云:“意识忘后现本真,水清珠现玄难测。”学士意识忘后,即为“坐忘”。但要于忘中觅此动机,万不可以忘睡昏禅。
  初学道之人,认为混沌之时在打坐中无缘得到。一般修道之人,不知何时为混沌,今特指明。混沌之时,乃无极,天地未削。学士打坐时,只要放下万缘,不起妄念,即为“无极混沌”之时。吕祖云:“放下万缘毫不起,此是先天真无极。”学士当细思之。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
  
  河车搬运(真精),即以真意领真精,上朝泥丸。丹家称督任二脉为河车,尾闾为羊车,夹脊为鹿车,玉枕为牛车,喻通此督脉之三关所用真气之冲撞力不同。力小为羊车,力大为牛车。
  
  天地交泰生万物,口饮甘露似蜜甜。
  
  天地交泰,如自然界春天来临,万物生机蓬勃。在丹道中喻指天(真阴、离)地(真阳、坎)相交,即坎离交媾。丹士口饮甘露,实似蜜甜,此长生酒几人得饮?学士岂不为自己性命,多辨识明师之真伪?鱼龙混杂之地,学士应多修德,得明师青睐,方能实饮甘露。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
  
  儒释道三教同源。孔子“老圣如龙也,以穷理尽性”之说,以昭示世人。释家有“佛祖拈花”之公案。禅宗慧能祖师云:“淫性即佛性,有情来下种,无情果不生。”佛祖为何独拈花,因春天百花齐放,春意融融,人身之春情,即为佛性。儒释道之金液大还丹,皆一理一法,从无别途,从无二决。学士沉醉于名相,皓首穷经,年老发白,反起虚无之叹。何不详究三教之根本?应寻本知源,走遍天下而访道,方为大志士。三教皆修一性圆明。一性为何会圆明?精之补足之时,印堂自见 性光如明月,得丹之后,自会融入虚空之大境。此性光聚则成光,散则成暴,道家称之为“玄关”,乃至玄至妙之关窍也。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方路,瞎汉夜走入深山。
  
  此处三丰祖师所言甚明,凡此种种,皆非真道,乃未得真诀者之盲修瞎炼。何为真道?金液大还丹也。
  
  玄机妙,非等闲,妄泄天机罪如山。
  
  此为明师者戒。明师要识人。张紫阳祖师三传非人,三遭天谴。故不能妄泄天机。若妄泄,罪孽如山之重。但天不爱道,必使贤才得之,勿传奸佞小人。吾师云:“万两黄金不卖道,捧来送给有缘人。”
  
  是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
  
  贤才士子,修道之人,应苦读丹经,此为正理。祖师著经一字一泪,焉会误导后人,阻断后贤进修之路。学士应明玄关为性命之根。不知中宫黄庭,为邪伪之道明矣。丹经云:“言语不通非眷属。”得诀之后,自会拨开云雾见青天;通晓所有丹经,自会知性命双修之诀诚为天地之至宝。
  
  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求明师结成丹。
  
  学士访师,须谦恭访道。一看师之身体是否雄壮。会采药,则身轻。陈泥丸祖师《大道歌》云:“还丹人口身自轻,能消久病去妖精。”二看师之言语是否合于 金丹大道。学士应以祖师之丹经作为试金石。三看自己之实修,得诀之后是否与丹经相合,丹经能否一通百通,实修境界是否与丹经相一致。此三看,学士须明白。寻访明师,岂容易哉?
  没得真诀,性命无着落,阎王要你三更死,不可留人到五更。张紫阳真人未遇明师,寝食难安,走遍三山五岳寻访至人,学士何不效法之!子时,男为活子时, 要采药;午时,女为活午时,要斩赤龙。从方位上说,子,为下丹田,坎位北方,藏精之府;午,为心位、离宫,为南海,真阴之地。卯酉之时要沐浴。因卯时木旺,太旺则伤金;酉时金旺,金旺则伤木,故宜温养。何为温养?如鸡抱卵心常听。
  
  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仙。
  
  识得真铅汞,为真正的明师,必得性命双修之诀,丹经无一不通。学士亲近侍奉,自会语一悟百,指流知源,尘尽鉴明。《悟真篇》云:“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问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知铅汞,则会知神水华池,会采取、结丹并温养,乃至脱胎。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下眼观。
  
  祖师谆谆告诫,真诀在手,应刻苦修行,莫轻视活子时之炁动。《悟真篇》云:“劝君临阵休轻敌,恐丧吾家无价珍。”还丹之后,甘露一日比一日坚凝,实乃紫金大丹,佛祖之舍利。
  
  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三年九载,皆虚指也。《悟真篇》云:“赫赫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语实堪听,若言九载三年者,总是推延拟日程。”采药片时(半小时)得甘露,非三年九载得 之。丹经言百日筑基采药,十月怀胎哺乳,三年调神出壳,九载还虚面壁,指炼精化炁,炼炁成神,炼神还虚之功,需时不等,皆视精炁之充足程度。金丹凝结成像,婴儿显像,阳神出现尸解,面壁化形,皆为还原太虚。
  
  要问此歌何人作。邋遢道人三丰仙。
  
  三丰祖师,名邋遢道人,宇宙在乎手,万化归于身,乃天仙也。
  学士照此歌修行,断不会有误,学士何不精进耶?



禅悟禅修禅通

仙佛种子道中行

成仙作佛道理深

道在道中玄虚处

理在自然法自成

悟得盘古开天地

方知混沌乃永恒

顺是轮回逆则仙

万物有序全息来

修身养性识真我

性命双修为圆满

一点灵性合大道

天人合一真如出

通情达理逍遥行

宇宙源自道生一

大道一通禅自了

留取有缘禅不禅

明道合道;明心见性,大凡修行之人,都认识这二句话,咀嚼来,咀嚼去,个中滋味五味俱全,说是大道至简,简之又简,然,毕竟圣贤还是少之又少,有几人识得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呢!又有几人达到得意忘形真觉悟、形而上学证圆满呢!真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空寂无上几人得,修归修,几人修,行归行,几人行,道路漫漫行人坚。

修行,必须明道,道之为物,唯悟性耳,悟性是明心,悟性是学习,悟性是理解,悟性是智慧,悟性是探索科学的精神,只有觉悟者,方可能合道,故修行者上学天机玄理,下学人文地理,懂阴阳,知五行,演八卦,谈古论今,中外兼容,不求十全十美,但得一通大道,提升自我的修养和理解能力,充溢自我的大智慧。

明多少道,合多少道,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在合道,大道是小道的集成,小道是大道的体现,万物有序全息造化,事事有因巡回不爽,变,是大道的硬道理,通,是修行的必然性,事物都是在化学的过程中,产生着物理的变化,变得过去,在一定的条件下,就能变得回来,修行合道,就是在明道的基础上,返璞归真,使自我的生命回归至一,回归至混元时的高级智慧能量生命体,得以延伸自我生命的极限,修行,是人类对生命极限的科学挑战!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科学认识和探索!也是人类对生命科学的实实在在的实践行为!壮哉!美哉!神哉!奇哉!

万物在修行中,万物在造化中,万物都在为延展生命的极限而战斗着,因为万物都具有精气神,都具有感知神经,都具有逻辑思维,都具有大智慧,都具有变通的能力,只不过有些在某种方面强大些,而另一些在另外方面要更为强大一些,人,也有其独到之处,特别在变通方面在某些人身上更为优异,几千年来,他们都在努力地探索中,不惜以身试法(大道生存自然法则),勇于勘拓实践,极大限度地拓展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于修行中汲取宇宙全息生命造化的奥秘精华,为人类更美好的文明生活奠定着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圣贤!他们是人类的英雄!

修行,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修通”,宇宙全息生命造化的课题,是个包罗万象的课题,她体现了无限的大道玄机,对修行者来说,都是一道道等待破解的命题,玄奥重重,每个人都直接面对着自己的人生,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错,都是自己的错”,人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不断总结的一生,不断完善的一生,学到老、学不了!生活对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个提问:“您准备好了吗?”,所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每个人的学习成绩,这也是因果的关系,决不是前世所造的孽,而是各人的修为所决定的!觉悟是修行的目的,修行就是“修通”!修通一行,就是证果一行,佛学修的是“六通”,证得也是六通,生活中,人生证得是处世之道,烦恼是由于‘求不得’的果,舍得舍得真舍得,放下放下真放下,这不是一句空话,无所求,无烦恼!心灵空灵,五蕴皆空,所以烦恼即菩提,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得无上大智慧!阿弥陀佛!愿您消除一切烦恼!要修通,除了以上和以前所谈到的,最最主要的是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后,进入真正的天人合一,接通先天一炁,不断增强自我的生命能量,逐步掌握无中生有,空穴来风,真正做到得意忘形、形而上学,有我寻无我,我非我,元炁是真我,法中寻无法,无法是大法,道法本自然,道似无情实有情,此情绵绵日月长,一元造化万物荣,大道永恒真如出,一通皆通还归一,返朴归真证圆满。

人身原有不死穴,神仙说了几人信,天上人间近只咫,一穴隔断生死路,千年万年生死路,千人万人寻出路,本在一穴万里寻,一通百通通不通?自古有了大活人,无论你是信不信,都在梦求长生路,道上行来人一群,求仙拜佛忙不停,但求断了生死路,西游何求吴承恩,都说道玄难难难,不知自身难上难,难就难在我没空,一句空话难神仙,神仙有空陪你玩,千年万载喋不休,上至天理下至地,阴阳八卦加五行,我佛慈悲菩萨善,真经传了一大缧,字字烁金为众生,道传金丹要九转,佛说空色色亦空,千真万确人不悟,无缘无缘我无缘,但求来世真觉悟,一世过了又一世,只羡古人智慧真,古今中外佛道传,道有李耳称老君,老聃道德经一部,佛主来了悉达多,释迦牟尼世无双,道学佛学人人颂,个个愿作修行人。

修行不难难修行,修行只在觉悟中,觉在学习悟在通,明心见性是根本,法是心生本无法,法中求通通无法,性命双修本大法,法通玄虚空灵行,生身之处是道说,形而上学通玄虚,无我真我是佛学,五蕴皆空空灵行,返璞归真是一炁,一炁通玄万物荣,万物有穴通一炁,我身脐下三分处,大名气海天地通,一炁贯通消息动,通与不通自己通,信与不信我自信。大道是小道的集成,小道是大道的体现,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归属性,它是怎么而生,它又是怎么而化,那都是遗传基因在作怪,万事万物都具有一定的智慧和逻辑思维,然,宇宙是万事万物的总成,那么,宇宙是否具有大智慧和逻辑思维呢?万事万物是否也是继承了宇宙这些或那些的“遗传 基因”呢?我曾经写过畅谈宇宙根“宇宙万事万物都具有‘宇宙根’的属性”, 彻悟这个问题,于提升自我修行是至关重要的。

在畅谈宇宙根“宇宙万事万物都具有‘宇宙根’的属性”的思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觉悟到,宇宙是‘自然力’的必然,宇宙是‘玄虚’的总名词,是‘大道’运行 演化的总平台,既然宇宙本身只是一个虚词,所以,宇宙本源并不存在大智慧和逻辑思维,就好比动物是一个总指名,动物不等于老虎,老虎是动物的一种,这样,我们就可以觉悟到‘大道’才是万事万物智慧和逻辑思维的源头,道存,万物生,道法自然,道生一,这个‘一’,就是宇宙这个总平台,宇宙只是能量生命的总名词。

从中,我们可以觉悟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真正道义,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之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从中,我们就可以理解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万事万物的这些或那些智慧和逻辑思维是于大道处继承而来,明心见性,见的就是这个性,灵性!大道之性!只有见了这个性,我们才能明明白白地去合这个性!就可以用有法去修通到这个性,就可以得到大智慧,就可以修通到大自在和大圆满,至于怎么样去明道和合道,自古圣贤们都留下了无上的经验,佛道是一家,总体都是对宇宙大道的探索、研修和实践,真的,一窍通,百窍通!开启玄关进入玄牝之门,就可得先天一炁,就可自然与道携行。

众妙之门玄又妙,仙佛种子开门来,

神奇元炁源源得,修心养性自圆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607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佛教经典故事之——薄荷猪的故事 佛教经典故事

原文地址:佛教经典故事之——薄荷猪的故事作者:青麦泽翁活佛在印光大师修订的《清凉山志》里,有这样一个关于菩萨化身为猪的公案。说的是在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位法名辨聪的僧人,游方到五台山,时值仲夏,便于清凉寺内寄驻,随五台山僧众结

香港影坛真功夫的武打明星女星 15 武打明星真功夫排名

杨紫琼(Datuk MichelleYeoh,1962年8月6日-)祖籍中国福建,出生于大马霹雳州的怡保。马来西亚华人影星,拥有英国皇家舞蹈学院戏剧舞蹈专业学士学位的杨紫琼,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和普通话。1983杨紫琼曾获马来西亚小姐殊荣。此后投身演艺圈,成

苏州西园寺模式的人生佛教探源 苏州西园寺禅修2016

道 成2011年2月12日(共计:14页;字数:约25,600字)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回顾历史,对西园寺古往今来几位高僧大德的事迹、功德和修持,做些有益地探索,从而挖掘出“苏州西园寺模式的人生佛教”的深刻内涵。本文分六个部分:一、西园寺模式的初步形

真正的美食讲究真材实料 真材实料

“真正的美食讲究真材实料。”这是从一家饭店老板口里听到的一句话,他说,真材实料烹出的菜品都好吃,真材实料的美食才健康、安全、美味。今天,又有机会在大董餐饮品尝到了真材实料的美食,细细品味,真的很好吃。▲酥不腻烤鸭,有三种吃法:鸭

声明:《修禅定功夫的程度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为网友往事随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