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注解-破山禅师及公案识得无生人不老 禅诗精选

破山是临济宗禅师,师从明末著名的密云园悟禅师,救世济民。明末清初,曾经在张献忠部将李定国的屠刀下,救出上万军民。面对屠夫,大口吃肉,“老僧为百万生灵,何惜如来一戒!”,真大乘菩萨再世,连李定国这种屠夫也不得不佩服。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也只有临济徒孙有这种“电光里斩春风”不怕死的气概。破山禅师是大乘佛教思想的真正实践者!禅宗是中国的佛长子,而临济宗是禅宗的最重要的宗门。破山禅师体现出临济宗那种“五逆闻雷”的刚烈宗风,继承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怕死精神,而文天祥正是南宋临济宗的禅门居士,正如破山禅师那句诗歌“识得无生人不老”。
破山(1597—?)
号懒愚,四川大竹人。曾遍历河山,博览佛典。后开堂论法,弟子甚众,世称“小释迦”。工诗精画,着有《双桂草》、《破山禅师语录》等。

自赞

这个川老蜀,浑无奇特处。问禅禅不知,问教教不熟。懒散三十年,人天忽推出。握条短杖藜,打佛兼打祖。

这是一首运笔诙谐,生动展现禅宗灵性的禅趣诗。

这个川老僧,着实毫无自赞处,问禅不通,问佛不熟,只管呆然兀坐,懒散度日。幽居三十载,尽洗凡心莫洗愚。坐破松岩不记年,衲衣长是裹溪烟。“万念孤霞外,千秋一榻间”,(明人文震孟《山中结夏示家弟启美》)忽然大开天眼,得到了大自在,竟又是一个呵佛打祖的主儿。全诗一气流贯,意气自足,可堪一读。
清僧诗中有不少均表现这种大自在的禅趣。如清僧惠因静的《问处》诗为: “问处分明答处亲,半同含笑半同嗔。君看陌上二三月,哪树枝头不带春。”清·圣可玉的《拆却空王殿》:
拆却空王殿,掀翻狮子床。太平无忌讳,在在百花香。”无不自在畅快,意气风发。破山祖师亲笔写的对联。

山迥迥 水潺潺 片片白云催犊返
风飒飒 雨洒洒飘飘黄叶止儿啼

【注】所有的佛经、方便法门都不是第一义,都是像哄小孩不让其哭给的黄叶一样。这就是“黄叶止儿啼”的说法。所以禅门在于悟禅,不在于念经、坐禅。“催犊返”,禅门比喻悟道如牧牛,所以意思就明白了。
自由地思想,自由地写作,自由地表达,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拥有的心境。清人倪永清评其诗道:世人谓破山和尚,是逆行菩萨。读其诗,又是逆行诗,何则?众人多有旨归,彼独别开一路,如凤凰自鸣,不知宫商;如狮子自吼,不解声调。当于笔墨未施,吟哦未吐时,具一只眼,则知破山和尚诗,并非逆行也。

(《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十三)

拯溺不规行,救焚无揖让”。在人们眼里,破山救度世人,是以离经慢教的方式进行;创作诗文,又以反常越轨的形式出现。其实,“逆行菩萨”与“逆行诗”,正是破山的特色所在,他之所以倒行逆施,也正是那个倒行逆施的时代之使然。《维摩经》说:“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破山常以“病僧”自谓,因为他所身逢而境遇的,正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逆行”实乃“并非逆行也”。
永庆寺

踢倒须弥镜影空,逢人徒鼓舌尖红。
黄鹂不识吾生意,叫落庭前一树风。
(《国朝全蜀诗钞》卷六十三)【注】赵州禅师的“庭前柏子树”;
次秋潭师题茂叙孙居士啸竹亭韵

独为逃禅远世寻,双溪桥去水云深。想君共我同流也,日坐蒲团啸竹林。(《破山语录》卷十八)

寻常的风景,自然的行事、平淡的心怀,会心的微笑,然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僧肇语),在宇宙万物之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是无所不在的,从人们生活的日常行事到自然界的叶落鸟鸣,无不透露--出微妙而深永的禅机,以物拟人或以人喻物,使物我相融,物我合一,或者物我两忘,对大自然的描绘变成了对自身的认识和体验。破山正是把握了这些,从容地对待宇宙人生万事万物,保持任运自然的恬淡的心态。
示长白诗人

海内多诗者,才思独尔真。一生清冷句,千载不藏名。
气骨烟波色,萍踪雨露情。调高人自重,偃鼠岂同营。(《破山语录》卷十五)【注】禅贵一个“真”字,诗也一样。人贵在“气骨”二字。

复石帆岳司马

一觉长伸休问道,三餐茶饭懒参禅。破山不是闲相识,拄杖挑来个个圆。
(《破山语录》卷二十)【注】坐枯禅是没有意义的,平常心是道。

辞李檀越

打水鱼头渐觉酸,不如归去且图安。
零星佛法奚终用?些子离骚曷足欢?

月冷南山飘个叶,舟行西国入重峦。
此方未尽锋芒兴,何处推蓬下钓竿?
(《破山语录》卷十九)

【注】与李檀越别,意思我教你零星佛法也没有,吟《离骚》之句分别太悲伤,不如就此别过。虽然你我交换禅宗机锋未尽兴,下次不知何处希望就能下钓竿大金鳞。金鳞就是悟道之人,在此鼓励李檀越同志。
复破浪禅人

堪怜尔我是同乡,略露乡情偈两行。
莫道归家心便了,蓬州溪口路羊肠。


(《破山语录》卷二十)
【注】示禅偈,悟道犹如“羊肠道”,“鸟道”。鸟道依空而行。故不逢一人,直须足下无丝(私),方可行的。足下无丝,即心无触著,念念无住,不役于物,不惑于境。心空方可行鸟,足下无丝,心中无他,心性清净。心佛一体,即心即佛。
破山不喻示禅理,不解说佛法,而是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直抒胸臆。或喟叹于感慨,复彷徨而惆怅,诗人所固有的淡淡的忧伤与青年所常见的莫名的迷茫交织在一起,以及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种种滋味,一发而为诗。“不如归去”的感叹,“何处推蓬下钓竿”的困惑,“调高人自重,偃鼠岂同营”的清高,……破山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绪与丰富的情感,因此他的笔下常常是“清冷”凝炼的语言,工整稳当的格律,冷逸隽永的意境。连连风雨阻征瓢,苦我无还困寂寥。
算计不能呈妙供,漫敲诗句动吟豪。
(《破山语录》卷八)


风雨不断而寂寞难耐,此时大概没有人会前来供养了,百无聊奈之中,只有“漫敲诗句”,在字斟句酌中获得精神的慰藉。破山将自己置身乱世的风风雨雨之中的孤独寂寞的感受描述得十分形象而生动。

《和澄灵禅师山居》

因僧问我西来意,话及居山有数年。折脚铛煨三合米,烂麻绳补一条肩。
云根每见穿危石,月渚常流透碧泉。恍惚不通方外术,时添草料瞎驴前。

(《破山语录》卷十八)

破山当年清苦的生活状况。三合米是当地山民们通常所做的用少量大米渗合红薯、土豆、玉米、芋头等物同锅共煮的聊以充饥的饭食,况且以折脚铛煮之,锅也是破败不堪的,物质的贫乏由此可见一斑。其时,破山的心境也是非常痛苦而悲凉的。瞎驴一般就是自嘲。中国禅宗出来不搞印度佛教,西藏佛教的所谓神通。西来之意绝非神通,也没有神通。就是吃三合米,我这个悟道高僧也只能幻想有方外术,来填饱我这头瞎驴。

地冻雪留砌,天寒日照迟。游人愁出户,野鸟怯临枝。
远岫云封壁,平溪水结弥。何时开霁色?扶杖过长堤。


破山这首以狂草笔法书写出来的五言律诗,以书法的形式,至今保存在双桂堂中。由于它明显的反清情绪。诗中以天寒地冻来喻其环境的恶劣。天是上指朝庭,地是下指地方,“天寒”说明朝廷黑暗,“地冻”说明地方残酷,“游人”即游方僧人实为作者自谓,“野鸟”实际上是指不与清朝政府为伍的在野人士。最后一联是希望反清复明取得最终的胜利,云开雾散,曙光初照,使自己欣然地“扶杖过长堤”。诗中以隐喻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国破家亡的沉痛与祈求民族复兴的愿望。


七绝一首:

狮子峰前师子儿,全威踞地爪牙齐。
有时返掷寻芳草,百兽闻之角皱眉
。(精妙)(见上图片

【注】禅门悟道之人,如狮子一样。就如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万物无所遁其迹,狮子奋起金毛高吼,而狐狸却畏惧明光而藏匿不出。临济一喝,使“狐狸”那样的伪禅销声匿迹了。
行书七绝二首:

问君曾读几车书,握管文成似有余。
我已摇鞭君信否,归家应笑倒骑驴。


【注】八仙中的张果老倒骑毛驴,这是中国人熟知的故事,但张果老为什么要与众不同,来个“倒骑驴”呢?破山禅师认为,世上千千万万的人都不如这个似癫似痴的糟老头,因为人们眼睛只知向前看,不明“向后看”、“回头看”的奥妙啊!禅道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

长生不若无生好,识得无生人不老。
不老拟同春复秋,年年此日惊花鸟

【注】《维摩诘经》说:“无生”即无生无灭的意思。无生无灭即得真如实相,即得慧性显露。世上哪有长生不老?北宋僧人智圆(976-1022)亦有《挽歌词》一首:“莫谈生灭与无生,漫把心神与物争。陶器一藏松树下,绿苔芳草自纵横。”这是一首典型的禅理诗,内蕴佛教四大皆空之理。既然人生由地、水、风、火四大组成,且终将归为空无,那又何必谈什么生死、超脱,何须为物相争,徒劳心智?等到死后火化,装灰入罐,藏在松树下,绿苔芳草,任由纵横,就会化入自然,归于本来。自然而来,不为物累,不与世争,随后又自然而去,任芳草萋萋,不是更好吗?
《吊西昆谭太师》

蜀东山水启王侯,恼恨滩高不让流。
委尽一身全故国,忠魂千古自悠悠。

(《破山语录》卷二十)

谭西昆是抗清名将,深受破山的赏识,此时以身殉国,破山便有此沉痛之词。它不仅是为一人而吊,而是整个川东抗清力量大势已去的一曲悲壮的挽歌。此前,他曾多有诸如“恨待何时静?凯歌指日归”一类的诗句题赠抗清将领,以激发他们的斗志,至此,统统成了一纸空言。
题太白岩

太白危岩路,凌云独杖藜。家家松影合,处处竹烟迷。
云傲归秋壑,风高落晚溪。骚坛诗骨在,传与夜乌啼。


破山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托物言志,表达对山川的赞美和对自然的向往。在国破山河碎中,破山怀着沉重的心情,置身国破家亡的乱世,寄迹山深路险的荒丘,他常以楚亡后流离失所的屈原自比,称自己的诗作为《离骚》句.
《吊太常古文学》

笔砚同心刚两年,何须先我去逃禅。
蠹鱼欲吐三生梦,小玉频呼一粥缘。
倒砌残红谁解举,摩天嫩绿自能妍。
可怜昔笑今成哭,冷泪如冰落柩前。(《破山
语录》卷二十)

这首诗最有禅宗诗歌特点。“笔砚同心”,知已难得,不料刚刚两年,故人便先我而去,昔日欢笑倏成今日痛哭,去者如斯,故人何在?只有“如冰”的“冷泪”,寄托自己不尽的情怀。将死亡比作逃禅。“小玉频呼”是南宋临济祖师园悟克勤悟道的典故。以佛教“无常”的观念,死亡就是逃禅,也是人生的解脱,有何怕?所以有“摩天嫩绿自能妍”。人已死,当哭,一切随缘。破山禅师公案。摘自《破山语录》
禅诗注解-破山禅师及公案(识得无生人不老) 禅诗精选
1.丧本受轮(破山禅师未开悟例子)
秋初,过杭州报国院,值云门湛然和尚进京请藏。夜茶次,予(我,破山禅师)问:“如何是丧本受轮?”师云:“你见哪个受轮?”予曰:“为甚四生不绝,六道牵连?”;师云:“你这一辩,早已丧本。”予曰:“与么得不丧本去?”师云:“割去老僧头去。”(破山《自述行实》)圆澄大师进京请藏经,途经杭州报国寺,破山便连夜去拜见,见面便拿出《楞严经》中的“丧本受轮”之说,要圆澄大师给一个说法。在《楞严经》卷二有“丧本受轮”的开示: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佛在《楞严经》里告诉阿难同志(他堂弟),心性本来是微妙而明净的,因为迷失了本来的心性,所以才遭受轮回的苦痛,沉溺于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中,“丧本受轮”,即丧失了本性而遭受轮回苦果的意思。破山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众生迷失根本的心性,众生又是如何丧失本来面目的等等。圆澄大师没有直截回答破山,使用反问句的形式作答:“你见到哪个在遭受轮回?”;即从理体上讲,众生如幻如化,本无所谓轮回六道,如永嘉禅师所说“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的超然意境。但破山却见到现象界的“四生不绝,六道牵连”,还要再追问时,圆澄大师说,你起心动念之间,早已丧失了本来面目!这一厉声喝问,令好强使性的破山震惊不已。此时破山虽然还是个小沙弥,但走南闯北及参访诸大善知识的丰富阅历,使他习惯了江湖上流行的一些禅语机锋,好图一时兴头快活,被圆澄一喝,才知道从前错用功夫。破山收起傲慢狂妄的心,老实地请教道:“请问怎么才能不丧本呢?”圆澄大师道:“你把我的头割去吧!”割头之说即放弃主观意识流及人生经验的影响,关闭六根对外界的攀缘,息妄修心,则可自见本地风光。2.破山禅师受具足戒值普说,予问:“红脸是关公,笑脸是弥勒,未审此二老出身处,请师决一决”师云:“你看我麻脸是甚么?”予曰:“不审不审。”师(圆澄大师)云:“你图口快。”予曰:“苍天苍天。”师一声,出法堂。又晚参,予(我)作礼起云:“学人得个小休歇,来礼谢和尚。”师合掌云:“争得底?”予曰:“婆儿原是小新妇。”师云:“前三后三相见,又作么生?”予曰:“滚锅不是养鱼池。”师云:“白鹭下田千点雪,黄莺上树一枝花。”予曰:“和尚性命不顾,冷热也不知。”师云:“好个冷热也不知。”(此则为触背关,“前三后三相见”就是触背关,根本不能向那方向想,“滚锅不是养鱼池”答在问出,与“前三后三相见”意同,白鹭下田千点雪,黄莺上树一枝花就是非思量处,不落相对有无之境,不触不背,感悟到的景色是脱落了情尘意垢的现量之境。) 除夕,入室礼拜云:“腊月三十日到也,乞和尚道封印句。”师(圆澄大师)默然,予(我)拂袖便行。傍僧云:“转来坐坐去。”予曰:“出门三步路,别是一家风。”僧云:“封皮揭掉了也。”予曰:“相吐饶你泼水,相骂饶你接嘴。”师云:“据子说话,大有来历,只是老汉耳聋,不能与子证据。你去将行脚叩实写来看看,我不辜汝。”予曰:“学人少蓄纸笔。”侍者送白纸一张,予接来两手呈上,师接来,看得无字,掷地,傍僧云:“非我种草。”予叉手向前云:“和尚无瞒人好。”师云:“是你瞒我。”予即掩耳而出。新正,安为副维那,其年始廿七岁,即师座下顿圆大戒。(破山《自述行实》)
禅门向来注重实修,丛林每年夏天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的专修期叫结夏,从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称为结冬。破山在显圣寺跟圆澄大师的修学经历,就是在结冬的三月期间。经过为期一冬的锤炼,破山受益匪浅。本来圆澄大师非常看重破山的慧根,有意传受法要,叫他写个偈颂来,破山却不着笔墨,呈上白纸一张,喻法本无可说,但没有得到圆澄大师的印可。这一年,破山二十七岁,在圆澄大师座下受具足戒。 (“腊月三十日”一般在禅门指生死之事,在这里确实不是这个意思)3.东山红日出师(密云圆悟大师)问:“那里来?”,予(破山禅师)曰:“云门。”;师曰:“几时起身?”予曰:“东山红日出。”师云:“东山红日出,与汝甚么相干?”予曰:“老老大大,犹有这个语话。”师云:“我既如此,你这许络索(注:无意语),又是那来?”,予震威一喝便出。注:“东山红日出”是绕路应答;“你这许络索”是无意语,是老和尚挖的坑,也是“活句”,破山禅师一喝化解。
4.是贼识贼次日,同车兄进方丈,师(密云圆悟大师)命坐里首。予(破山禅师)曰:“昨日走得,今日走不得了。”师云:“做贼人心虚。”予曰:“是贼识贼。”师颔之。
5.般若无知
车兄问:“闻和尚精于《肇论》,是否?”(密云圆悟大师)师应诺。车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乞和尚讲讲。”师云:“知不知且置,你唤甚么为般若?”车云:“糊饼。”师摇手。予(破山禅师)曰:“今日天凉,不用下这注脚。”师拈拄杖,予作怕势,师便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说明无上智慧重在当下的运用,而不是咀文嚼字,卖弄世智聪辩)(车兄挑战圆悟大师,被圆悟大师化解。破山禅师及时点破对话,结束对话,收放自如。)
6.触背关
少顷,复翘一脚云(密云圆悟大师):“唤作脚则触,不唤作脚则背,你唤作甚么?”予(破山禅师)曰:“婆儿原是小新妇。”(意思是原来以为是老婆婆,结果是新媳妇(的脚));师(密云圆悟大师)云:“饶你道得是,我只不肯你。”予(破山禅师)曰:“用肯作么?”便出。又去讨铺堂务,师允之。(只有突破触背关,才能跃入“识情难测”的“非思量处”。非思量处,不落相对有无之境。首山拈竹篦示众:“唤作竹篦即触,不唤作竹篦即背,唤作甚么?”,就是不能上当!)
注:老和尚善于挖坑,拿一只脚考验人,应者回答是“脚”,则算死句,为禅家所忌讳。如果回答不是脚,则与常识不符,这就老和尚挖的大大的坑,逼得你如何没法回答。破山和尚回答就是大机活用,意看完脚,原来以为是老婆婆,结果是个新媳妇,这就是“峰机”。望“脚”上思考,肯定死路一条,这就是触背关,不二法门。
7.染牛图 一日,师(密云圆悟大师)坐斋堂里顾予(破山禅师)云:“他们都颂《染牛偈》,你如何不颂?”予曰:“颂倒有一首,只是铺堂事忙,未暇呈似。”师云:“试呈出看。”予诣师前,画一圆相,于中书一牛字。师云:“此是古人底。”予(破山禅师)一喝便行。(破山《自述行实》画一圆相,于中书一牛字表“众生平等,皆具本如不二的境界”的染牛颂)

8、法腊多少?
石帆岳司马相访,问“法腊多少?(意剃度后有几年?)”,师(破山禅师)竖一拳,岳顿然面赤,曰:“我东南水方人民老实,莫在这里惑乱人。”(意:别在这里冒充大师)师云:“贫道行脚十五年,今日惑乱著一个。”岳曰:“惑乱我则可,只恐惑乱愚人。”师云:“阿谁是愚人?”;(意:你说谁是愚人?)岳瞪目视之曰:“我也是路见不平,见你年幼,未是你做的时节。”;师云:“释迦老人初出母胎,指天指地,难道也是年幼未是时节么?”岳曰:“所以云门要一棒打杀,我今日一棒打杀你,且作什么生?”师作怕势云:“贫道性命几乎丧在门下。”岳跃然拜别。(莲月印正《破山行状》) 注:岳司马,名石帆,是一位虔诚的居士。他见破山年青,颇有点不以为然,所以见面就问“法腊多少”,意思是说你受戒了多久啦,直接露出轻视的意向。依照禅语的惯例,如果破山回答我戒腊是多少年,或以思量分别心去作答,就算“死句”。死句即所谓“有解可参”的答语,引人入于染净真妄的分别心中计度思量,为禅家所忌讳。如果使用答非所问或疑问的方式,根本与所问没有关系的语言作答,即“无解之语”,便是禅家所说的“活句”。破山不用话句,也不用死句,只是一语不发,竖起一拳,不着一丝痕迹,令岳石帆不得要领,只有面红耳赤了。看来如果禅修不够,在古代为人之师,是要受到挑战的,甚至挨打的
9.念佛的是谁
朱婆子问:“弟子请问和尚,一切时参究念佛是谁?”师云:“你这一问,从甚么处来?”进云:“朝夕不离。”师云:“不离甚么?”婆便转身绕一匝,云:“不离这个。”师云:“也是赤土涂牛奶。”(《破山语录》卷八)
在一切时中,努力参究念佛的是谁,朝夕不离于须臾,精进无懈,方能有大的成就。破山问婆子从甚么处来,表示要婆子说出个字根源。婆子也是利根器,以“朝夕不离”作答,表示佛性人人本有,从无始以来,生死轮回于六道。破山穷追不舍,问她不离的是个什么,看她如何化解。婆子知道佛性是不能以言语形容的,只是转身绕一匝,表示佛性虽然不能表述,但在六根门头、见闻觉知处表露无余。破山虽然说她“也是赤土涂牛奶”,心里倒也首肯这婆子的精细处。
祖师公案一千七百则,破山认为参究“念佛的是谁”最为殊胜。参“念佛的是谁”公案的关键在一个“”字上,要在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处处提撕,无丝毫间断,“将怖生死心,体任劳任在念佛的是谁,单在谁字上着力,岁久日深,触著磕著”,(《破山语录》卷九)自然会透得念佛的消息。在“”字上著力,提起疑情蕴在胸间,而不是只念一个“”字。其实念佛的“”字代表人人本具的佛性,以它为参究对象,令学人领悟本具佛性,最终与本性契悟而明心见性。这个谁向外或向内的寻求都是无益的,是不可得的,必须除去内心的执著才能与它相应。
10.“是谁境界”的:
古佛与露柱相交,逢人且说三分话;金刚与泥人揩背,未可全抛一片心。正恁么时,是谁境界?(《破山语录》卷一)(古佛与露柱相交,南山与北山的云雨,亦无交会互涉的可能;然若自东西互存、南北一体的完整世界来看,则自然可了达其亲切相交、一体无别之境界参《佛光》第5344页。 个体和个体的圆融交摄而互不妨碍的自他不二之境正在这里。)
又有参“行住坐卧的是谁”的:  参禅学道,贵在生死心切,二六时中,不可间断。行时,且道行的是谁?住时,且道住的是谁?坐时,且道坐的是谁?卧时,且道卧的是谁?毕竟谁作主宰?忽地里觑破这著,八字分开,纵横无碍。(《破山语录》卷九)
破山强调,在字上着力用功,只要根性相契,可以灵活运用本参话头,如参“二六时中,作主宰的是谁”,或参“一切动静,看是阿谁主张”,或“是缚汝”,或“生灭中有个不生灭者,且道是谁”,或“行住坐卧时,看是阿谁主宰”,或“一动一静处,审是阿谁”,或“谁是心空及第者”,或参“谁是途路客,谁是到家者”,或“日用寻常穿衣吃饭、迎宾待客、屙屎放尿,看是阿谁主张”,或“阿谁拖汝死尸来”,或“正睡着时,主人公在什么处”等等。
参究本参话头也要有决窍,不可盲目追寻。破山认为,参究一门有三个至关重要的条件:一是在谁字上着力,在日常生活中用功。如唐代的灵云禅师(生卒不详)见桃花而开悟,唐代的香严禅师(?~898)击竹作声而开悟,这些都是在生活中逢缘理会而开悟的例子。二要用功绵密,不可间断,以“一念万年,万年一念”的信心真参实悟。如果“苟有间断,稍不绵密,则逐色随声,浑无决处”。第三是“所贵者在疑”,日用中疑情顿发,撕拆不开,正是话头得力的好消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6430.html

更多阅读

dnf自动更新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 战网更新不动解决方法

dnf自动更新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简介dnf是腾讯2008年代理的游戏,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更新,游戏越来越大,难免会出现更新问题,下面我就介绍几种方法解决问题!dnf自动更新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工具/原料IE浏览器dnf自动更新相关问题及

上海地铁17号线:串连虹桥和淀山湖,跨省延伸至江苏不确定

上海地铁17号线:串连虹桥和淀山湖,跨省延伸至江苏不确定 近日,由上海城建路桥集团承建的轨交17号线部分标段工程正式开建。这标志着作为上海“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要轨交线路——轨交17号线正式开工建设。上海轨交17号线谋划促

声明:《禅诗注解-破山禅师及公案识得无生人不老 禅诗精选》为网友颓废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