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电视剧《四保临江》创作背后图文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四保临江》电视剧剧照(谢钢饰演陈云)

具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属性的、并为关东人民引以自豪的荣载党史、军史长卷的“四保临江”战役,早在12年前就已拍成电视剧并在央视台黄金时间播出。本人作为“一剧之本”的编剧,从心底为此感到高兴和荣耀。

至于何时萌发要写《四保临江》这一历史题材电视剧本,可以说这个想法在我二十多岁时就有了。因为我生在临江,并在临江生活了近40年,早在1982年我在临江当团委书记时就注意了这方面素材的积累。1984年我还和通化作家刘伯英合作创作了四集《四保临江》的连环画文字本,是当时供职在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刘德来约稿编辑的。1987年冬,我时任临江市委(当时是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带着剧本构思到北京采访过参加此役的老前辈。当时陈云同志的原秘书、中央书记处政研室顾问王玉清对我说,陈云同志对自已要求十分严格,“不宣传自己的功绩”是他“约法三章”中的第一条。你这电视剧的创作,我的意见还是不要写了,就是写成了陈云同志也不会同意拍的。虽然此后我没有急于动笔将剧本写出,但从心底仍产生出一种对陈云同志的敬佩之情。常言说厚积薄发,我不妨趁老前辈都还健在时多查多访,沉下心来好好在“四保临江”上做篇大的文章,日后也好待陈云同志百年之后,再真正写出一部有力度的传记作品来。

1995年4月10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与世长辞,而1997年4月12日又正是“四保临江”战役胜利50周年,为不失此机遇,1995年冬,在时任白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力华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将我从白山有线电视台总编辑的岗位上抽调出来,遂集中精力开始了《四保临江》剧本的创作。尽管之前我曾创作成功了《人参情》、《心蚀》、《八里坡》等多部电视剧并在央视和吉林卫视播出,但这些剧都是现代题材,而写“四保临江”战役,不仅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而且还是中国第一部为陈云同志立传的长篇电视剧,在艺术创作中是很难做好总体把握的。以往人们对于历史剧创作有三种观念:一种是认为历史和历史剧是一回事,所以看历史剧时老要看历史上是否有记载;一种是历史剧是以史实为背景来说自已的事;还有一种是历史和历史剧完全是两回事,那就是所谓的“戏说”。我在创作中是按照第二种方式来结构全剧的。因为我不同意说历史剧应该是教科书,也不同意违背和脱离历史的胡编。好的历史剧应该是以历史史实为引子进行戏剧化、情节化,以历史为背景进行性格化,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这样写出的本子不仅富有艺术哲理,而且拍出来也好看,有可视性。可以说从目前看还没有一部历史片完全是照搬历史。说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对发生在“四保临江”战役前夕的我军“七道江军事会议”,我采访的当事人都有着不同的说法和完全相反的回忆,那么按照谁说的来写呢?况且,现代人拍电视剧的目的还是给现代人看。对于剧作家来说,我的任务是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进行历史研究。一个严肃的作家当然应该尊重历史,但也要充分发挥自已的艺术想像力,写出真正的艺术作品。既不完全照搬历史,也不“戏说”历史;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对历史采取基本尊重的态度,这才是处理历史的方式。陈云同志的戏,从第1集到第14集可以说每集都有,而反映在他身上的戏,不一定都是当时查有实据的史实,但纵观陈云同志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一生,这些戏我实在感到写的还不够鲜活。

在《四保临江》创作中,历史应是此剧的背景。表现人民战争的人民力量;表现领袖伟人的人格魅力;表现普通战士、平民的人性本质应是该剧的主要内容。我所反映的不是人们观念中的历史,而是将历史中的人物个性化,人格化,使之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创作中,我试图把握两重视角:一重是仰视,以敬仰尊崇的心态写好领袖和英雄人物。陈云这一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可以说是在这部电视剧中第一次以我军高层领导的一号人物展现给全国的电视观众,这一人物塑造的是否成功可以说关系到全剧的成败。同样,在“四保临江”战役中壮烈牺牲的杜光华师长,也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牺牲的第一位将军,做为历史题材剧,杜光华的形象不仅要写,而且必须要写好。正如参加过这一战役的老将军莫文骅说得那样,“要写‘四保临江’,就得写好陈云和杜光华,否则你写的就不是‘四保临江’了。”另一层是俯视,用当代人的视点,写出“四保临江”战役这一历史的本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战争也是人民的战争。要写出战争中普通人的爱与恨,生与死,将经受战争洗礼的东北人民的心地品行之美,火热情感之美,精神气韵之美,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来,从而显示出有长白山地域特色的关东民族之魂,达到历史传统与现实生活在审美勾通上的合谐统一。本着这一创作原则,我在“小人物”上展开了大胆地想象和虚构,如陈云身边的勤务员韩元枣和剧中主人公赵大山和他失散多年的未婚妻韩冬青各自保存的一只象征订亲信物的银镯,均成了贯穿全剧情节的人物和道具。诸如赵大山身边的战友“李眼镜”、“小山东”、刘红,以及在后方的韩冬青一家和具有反差鲜明、不同人格色彩的田家二兄弟,刘红的爱人、后投敌的县大队长于福仁,敌特大金牙,妓女尤花香等,我都力求写得精彩生动,鲜活好看。因为电视剧毕竟是进入千家万户的大众文化,要是“没戏”又怎能强求观众来看,人家不换频道才怪呢!


追忆电视剧《四保临江》创作背后(图文)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本文作者获得的飞天奖奖牌

我认为,电视剧的故事性决定了它的可视性。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当然要严格把握史实,不能凭空胡编乱造。但是也绝不能简单地重复和照搬历史,因此衡量一个剧作家的水平和能力就是要看你怎样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原则下编织一个人人都爱看的故事。如果你自己都对你编的这个故事感到乏味,那么最好还是搁笔不写为好。“四保临江”这部电视剧,战争是大背景。战争理所当然是第一位的。一切服从于战争,一切受制于战争。人与人之间的生死离别,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无不是无情的战争所造成的。我就是要在这一背景下开掘人性、人格、人道的底蕴,它或许正是这部作品力度的所在。细节在电视剧人物形象塑造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电视剧中的主要情节视为人物的骨架,那么细节就是附在这骨架上的血肉。所以,要获得精彩的细节,必须占有丰富的素材,然后再根椐描写对象的思想性格特点,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艺术的虚构。正是这种合理的虚构,才能使观众看到一个丰满、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这也正是《三国志》为什么与《三国演义》有着质的不同所在。人们都知,前者是史,是粗线条的写法;而后者是小说,是靠细节抓住了读者。当然,故事的核心、灵魂,是剧中的人物。能否塑造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上至陈云的一代伟人和下到普通的战士百姓,这些笔下的艺术形象不允许我有丝毫的偏爱和懈怠。这不仅是每个形象都要展示给观众去看,更重要的是艺术的作品红花和绿叶可以说是同等重要。厚此薄彼,吃亏的当然还是作品的本身。现在很多的此类题材的电视剧,只着眼于历史的复述,事件的罗列,不注重塑造人物,刻划人物牲格,结果人物淹没在事件之中,见事不见人,缺乏艺术感柒力。我要在创作中力图跳出这一套路,把写人、写戏、写情注入笔端。

在创作中,除陈云需浓笔重彩写好以外,另个重点是塑造好男主人公赵大山的英雄形象。赵大山是我军基层连队的一名指挥员,四次保卫临江的战役,都是以他所带领的一个连队为主线而展开的。这支小队伍虽小,但要以小见大,以小见真。战争的残酷、战争的无情,战争中的人际关系、生死离别、命运无常,都要在这支小队伍中体现。而赵大山正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是这支队伍中的“魂”。他的人格力量,他的情感痛苦,他的无私无畏,必须用心来构造。在这个近乎完美的人物身上,要体现作者对战争与人的诠释,体现作者的理想。要竭力表现人性的完美与丰富,使赵大山这段艰难的人生历程更富有人情味。可以说由储智博饰演的赵大山,比较完美地完成了这个角色的塑造。其次,这部作品中,敌军伤俘田二贵(杜旭东饰演)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在我国战争体材的影视剧中,出现的第一个比较有特点、有新意的艺术形象。田二贵从一个敌军的伤俘最终成为我军的一个英雄,这个情感、思想的转化、磨合的过程,必须使人可信、可服,否者就是虚假。这点我在写作中是注意把握了,但掌握的分寸如何还望诸君赐教。该剧中还有韩冬青、刘红、尤花香等几个正反女人形象。女人的戏观众都比较爱看。但是,对韩冬青和刘红与赵大山、田二贵的爱情纠葛,一定要找准他们之间的情爱定位。银镯做为赵、韩爱情的信物,都曾从他俩的手中又给了别人,这一戏剧冲突一定要处理的合理可信,否者观众是会不接受的。

创作《四保临江》,说起来其构思时间是比较长的,从总体构思到具体写作大概有十几年的时间。当然,真正进入写作状态也就是1996年春节前后的三个月时间。可以说这三个月我是闭门谢客,白天黑夜连轴转,就是有电话打进家里来我也不去接。因为当时我的压力十分大,唯恐辜负了市委对我的信任,更怕万一将这本子写砸了而影响了市委明年纪念此役胜利50周年的此剧播出计划。

说到这里,我想强调一下,如果没有当时白山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是写不出这个本子的。从剧情提纲到剧本初稿,时任白山市委的张福有副书记(现为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社联主席)详细地看了两遍并改了两遍,就连打印错了的标点符号都给改正过来;白山市委常委、宣传部蒋力华部长(现任吉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副部长)更是亲历亲为,亲自与我探讨和修正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设计。当我这个本子初稿完成后,蒋力华部长当即让我带剧本去北京送中央重大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审查。行前,蒋力华部长对我说,“成功与否,在此一举。本子如获中央通过,即使因资金问题拍不成,我们也要将剧本出版成书,以此来证明我们白山作者在重大历史选题的创作上具有这个实力!”

说起《四保临江》电视剧文学剧本在京报审的过程,可以说颇费周折。这主要是因为陈云同志是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是建国初期我党七大领袖之一,生前最高职务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要在文艺作品中尤其是影视剧中以主要人物来展现他的形象,必须得将剧本开拍前报请中央重大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审查。

其次是我写的这个本子,当时是中国第一部反映陈云同志业绩的长篇电视剧本,在此之前没有先例,其审查过程之艰难可想而知。当时我带着剧本和市委出具的剧本送审文件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后,才知道此剧本的报审程序十分复杂。这个剧本首先须经过吉林省委宣传部的审查,然后由省委出具报审文件呈送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军事科学院以及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门审批。由于我带的报审文件是由白山市委出具的,它不符合送审条件,于是我又离京返回长春。好在市委副书记张福有当时已调省出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在他的关照下,我很快就拿到了省委给出具的此剧本报审文件。之后我又返回北京,这才将剧本送交到上述五个部门。因为我写的这个剧本长达十四集近25万字,他们说要审读并做出批复,最快也须两个月时间。另外即使获得批复,最后还要征求陈云夫人和家属的意见。

王树明向肖华的夫人王新兰赠送剧本

为不影响白山市委定于此剧明年在纪念四保临江战役胜利五十周年时的播出计划,我决定双管齐下,同时请临江市政府驻京办主任侯振才将剧本送交给了陈云夫人于若木同志。没想到仅仅过去一周时间,于若木老妈妈就在中南海家中约见了我。她对我说,“剧本看完了,写得很好啊,现在这个本子正在儿女们的手中传看哪。”说罢,她将早已书写好的“祝四保临江电视剧拍摄成功”的题词送给了我。面对于妈妈对我的赞许和对剧本的肯定,我的心里真是高兴极了。此后,我又多次到陈云家中听取于妈妈和儿女们对剧本提出的修改意见。

王树明在中南海就剧本修改征求于若木的意见

当时在京期间,我还根椐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军事科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就剧本提出的意见,住在北京八一厂招待所里,租借了一台电脑,历时近两个月,又前后将剧本修改了三遍。当1996年6月14日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把“可以筹拍”的正式批复文件交到我的手上时,我当时真的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吧,因为这一天正是我的生日哪。

王树明向韩先楚上将的夫人刘芷赠送剧本

该剧开机前的1996年10月中旬,我将最后改定的剧本又先后送到戴临风老师(时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鲁文浩老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家中向他们征求意见。真没想到,他们都对我写的这个剧本给予高度肯定。戴临风老师在讲到剧本的动情处时还流下了眼泪。鲁文浩老师还很有信心地鼓励我说,这个本子只要导演在二度创作中不走样儿,就一定能获得中国电视剧的“飞天奖”。

此剧创作成功,陈云夫人于若木同志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我最早认识陈云夫人于若木同志是在1993年冬天,那时我在白山电视台任主管文艺的副总编。当时临近春节,我做为94年白山市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总导演,根据拍摄大纲要求,曾带摄制组到北京采访一组在外地老乡名人向家乡人民拜年的插播画面。因为于若木同志在四保临江战役期间曾和陈云同志在临江居住过,于是我第一次带摄制组来到中南海陈云家中。当时,于妈妈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平易近人,说话和声细语,音容十分慈爱,没有丝毫的架子,对我早已写好的请她向家乡人民拜年的台词认真地看了一会儿,就面对摄像机,十分口语化地完成了对她的录像采访。后来因《四保临江》电视剧的创作,我与她的交往就更多了,我们彼此之间从我最先称她“于老”开始改为后来“于妈妈”;她也从最早称我“王树明同志”改为后来像对她儿女一样地直呼“树明”了。于妈妈对我视同她的儿女,她对我的厚爱没齿难忘。她曾亲笔为我收藏的《四保临江》采访人相册题字,还送我由她题字的香港版《陈云文选》,在我住在八一厂改剧本期间,听说我常常写作到深夜,便送我茶叶、鲜奶和水果以示关爱。一次我们长谈已近中午,于妈妈就留我去家中的餐厅吃饺子。听她的秘书说,于妈妈从没有留客人在家中吃过饭,我能得到如此礼遇,足以说明于妈妈已把我当成了自家人。

《四保临江》在八一厂开机,编剧王树明(右一)与陈云的长子陈元、长女陈伟华合影

1997年冬,《四保临江》电视剧在八一厂2号摄影棚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总导演向与会领导和来宾逐一介绍此剧的主创人员。可能是他疏忽大意,把我给忘了介绍了。就这样一桩小事,没想到心细如丝的于妈妈却记在心上。她在开机仪式上最后发表讲话时首先说道,“刚才导演在介绍主创人员时,有一个很大的失误。那就是没有介绍此剧的编剧王树明同志。可以说,此剧能开机,王树明是立了头功的。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王树明写的这个剧本,我们大家是不会坐到这里来的。现在我请王树明同志站起来,让我们大家和媒体记者朋友认识他一下,同时共同鼓掌向他表示感谢和祝贺!此时,听着于妈妈这番暖我心腑的话语,我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正是有了于妈妈在会上对我剧本创作上的肯定和让媒体记者得以认识了我,这才有了会后记者们跟踪对我的采访。当时的《人民日报》、《中国电视报》、《文艺报》、《吉林日报》等十余家媒体报刊都发表了他们采访我的文章。

记得1997年春天,《四保临江》电视剧在吉林省靖宇县某驻军营地开机,当时我的二弟突发脑出血在长春去世。于妈妈得知此消息,从北京打电话到我家中,对我二弟的去世表示哀悼并向我和父母表示慰问。她电话里关切地对我说“树明,人死不能复生,你和父母要节哀保重。你的身体也不健壮,一定要注意身体,工作别持久呀。这剧现在能开拍,你是立头功的,你这是‘十年磨一剑’,不容易啊!”


王树明的爱人及家人与陈云夫人于若木在一起(王树明摄)

2000年春天,我爱人在市医院检查发现心脏长瘤,于是我陪她来北京阜外医院确诊(后查明是先天息肉)。当于妈妈电话得知我爱人病情诊断无恙时,高兴地约请我和爱人去她家中坐客。她在电话中说,“如果方便的话,你可以让全家人都来,我很想见见你的爱人和孩子们。”就这样,我和爱人及儿子、儿媳和孙女全家五口来到中南海于妈妈的家中。在陈云家中,我们和于妈妈照了“全家福”,于妈妈还搂着我的小孙女单独照了一张。临别时,于妈妈又叮嘱秘书送我们两箱奶品和一箱海南出产的柑果。没想到,此次会见竟是我和于妈妈的最后一次诀别。

王树明在八宝山参加于若木追悼会

2007年2月28日,于妈妈在北京305医院去世。当我从于妈妈的女儿伟华电话中得知这一不幸消息后,真是悲痛万分。第二天,我和爱人早早就来到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参加于妈妈的遗体告别仪式。当我站在安卧在鲜花丛中的于妈妈遗体面前,望着她那安祥的面容,回想起于妈妈生前对我的关爱,泪水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四保临江》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后,社会反响不一。有的说好,有的说一般。对于我本人作为编剧来讲,只能说电视剧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和关系太多也太复杂。因为编剧写的本子仅仅是文字上的视觉语言,要把它变为视觉上的画面形象,得须导演、摄像、美工、服装、道具、烟火、灯光等人员的二度创作和剧组演员的形象表演。因此,电视剧的制作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好本子不一定能拍成好剧,好剧却一定得是好本子,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四保临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编剧王树明(右二)向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汇报创作过程。

对于央视播出的此剧与我写的剧本比较,我感觉拍得确实一般。究其原因,主要问题是由于投于的经费太少,当时白山、临江两市共投入经费120万元,加上社会赞助,全剧也就不到300万元的投资。而当时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每集最低成本都得50万元,其资金就拿后来拍的《陈云在临江》来说,全剧才七集,长度仅仅是《四保临江》剧的一半,而其投资却是《四保临江》剧的三倍,每一集平均投入的资金近一百万元。用这两相对比,我感觉《四保临江》能拍成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里面的苦恼我想《四保临江》电视剧的总导演金韬是最有感受的。尽管他是曾执导《长征》剧的国内一流著名导演,但苦于此剧经费少得可怜,好多剧本中的战争大场面他只能进行删节,必须拍的也只能请靖宇县的一个团的驻军部队来承演;而演员阵营,因请不起要价太高的明星大腕,金导演也只能把剧本中写到的毛泽东、周恩来和林彪的戏全部删掉,剧中的其它角色也只能从出场费不高的二流演员中去挑选。因此,要将此剧拍得像《大决战》那样宏篇巨制,可以说导演纵有天大的本事他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另一个原因是为纪念“四保临江战役胜利”50周年,中央电视台于1998年4月17日起,在晚上八点的一套黄金时间首播《四保临江》电视剧,每晚只播放一集。由于央视一套电视剧黄金时间非常难上,而央视给《四保临江》电视剧的播出时间只限十天。结果导演金韬只能将原本为十四集的电视剧又删节为十集。说到此事,金导感到十分无奈和遗憾。他说,“一部十四集的剧,在央视播出时又给删掉了近三分之一,其观视效果可想而知。”

当时央视播放此剧时我正在北京,看了此剧后我确实十分生气。我发现剧本中我写的一些战争场面不见了,就是四次保卫临江的战役也给删的“丢线了”,好多本应交待的故事情节也删的不连贯了,就连我作词的能概括全剧主题的片头主题歌也给删没了。尽管此剧荣获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长篇剧三等奖,但我对此仍有切肤之痛!因为如果此剧能完整播出14集,其获奖层次绝不会是现在的三等,因为“飞天奖”是靠全国电视观众的投票多少来决定的啊!好在现在音像市场上出售的《四保临江》电视剧音像光盘版都是十四集的,我建议今后如有哪个台再要播出此剧,最好能播这个14集的完整版本。


陈云夫人于若木为王树明的影集题字

本人从2002年2月在白山电视台内退之后,就被中国视协飞天电视艺术中心聘为专职编剧,当年5月在京购房、8月就将家搬到了北京,之后先后担任央视《和平树下》、北京电视台《美丽梦工厂》的周播栏目主编。其间由央视台播出的四集电视纪录片《华夏金桥》、六集电视系列片《春蕾》、十集电视文献片《大国重宝》等,我都是在剧组里担任全片解说词的总撰稿。至于小说和电视剧本的文学创作,我也没有停下,《四保临江》电视剧本已改成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红雪白山》并已出版;四十万字的长篇言情小说《同学战友两口子》曾在2003年的白山《视听导报》上连载,据此我改编的35集电视剧本《知青树》业已刹青。不谦虚地说,此剧本应是体现我人生感悟和凝聚我全部心血的作品,是全方位多视角展现家乡当代民俗、民风和亲情的长篇大作。将其展现荧屏,可以说是我此生的最大心愿。因为《四保临江》剧毕竟写的是家乡久远的历史,而《知青树》却是反映当今生活和改革三十年的家乡风貌之篇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7547.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火蓝刀锋》蒋小鱼旁白语录 火蓝刀锋之我是蒋小鱼

电视剧《火蓝刀锋》蒋小鱼旁白是蒋小鱼的心灵日志,记录着蒋小鱼成长的点点滴滴!我喜欢他说过的每一句话,收录起来,慢慢回味着他的成长过程!第1集我叫蒋小鱼,是个渔民的儿子,今年21岁,因为沉迷于武侠小说,没有考上大学,至今为止从事二手房中

声明:《追忆电视剧《四保临江》创作背后图文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为网友爷丶你与众不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