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

内容提要: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结果。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应当同步进行。实现城市化的关键是将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转变为集体集中规模化、农场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取消土地拍卖转为土地划拨、鼓励企事业单位自建住房满足职工需要和实行阶梯房产税办法降低房价、改革现行房地产政策,同时以“国民待遇原则”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转移到城市安家落户。通过扩大农村集体积累和政府投资,以改善农村居住和工作、生活条件为核心加快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化发展中必须从全国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做到宏观上全国城市和城市、城市和乡村的布局合理,做到农、轻、重工业和科学、教育、文化、社会事业及人们工作、生活的协调共进,微观上每个城市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环境美好,方便生产生活,实现科学发展。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民主制定相关政策法律,保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章有序顺利进行。

城市化村建

一,什么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

所谓新农村建设就是为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对农村进行城市化、现代化改造的过程。

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农村的城市化改造的硬件建设,比如街道道路硬化、自来水供应、污水排放、电力、通讯、信息网络、集中供暖、燃气供应等建设,也包括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的建设,以及先进思想和生活方式,让农村成为和城市社区一样的生活水平。同时,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村集体经济有必要的来源和积累,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内容。

所谓城市化,就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一体化发展要求,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工作、生活,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信息化社会转变而重点建设发展中小城市的过程。

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更加社会化、一体化。同时,也使得机器和现代科学技术工具越来越多的取代人力劳动,使分工更加精细,工作更加专业化,农村和农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村人口越来越多的向城市工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转移,城市的工商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型劳动力,城市的生产、生活功能也需要更加科学完善,城市的生活需要革命性的转变。这就是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是紧密相连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要求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样,生产力的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解放,也必然使农村过剩劳动力及其家庭向城镇新工业区转移、向其他行业转移,从而促进新城镇的形成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这样,反过来城市又新增更多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对比农村更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也吸引农村较富裕的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生活。

二,为什么要进行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

1,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到来,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生产在农村大部普及。虽然农业经营方式依然是家庭承包制,小块土地的分散经营,但是,除了浇水、施肥、除草、打药等田间管理的低劳动作业外,耕地、播种、收割等主要的作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联合收割、秸秆还田做肥料大大减少了农业劳动强度,农民只需晒晒粮食入仓即可以了。并且在浇水、施肥、除草、打药等田间管理方面,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较高劳动强度的作业了,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的代替人力劳动的作业了。浇水有电力、水泵、机井、水龙沟,人工只需在田间地头扒缺口放水、断水即可。更先进的是机械化、自动化滴灌。除草只需用除草剂在田间喷洒即可除去杂草;施肥可以和机器播种一起下肥或者和浇地一起施肥;除虫打药也实现了机器化。农村专业的耕种、收割专业户,到收割、播种季节,开着拖拉机、耕地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跨区域连续作业,代替土地承包经营户最主要的农业作业。而土地承包大户、家庭农场,更是一家几个人依靠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经营着过去成百上千人才能完成的成百上千亩土地的生产经营。农业生产的机器化、自动化、专业化,代替了大多数人力劳动,使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农村过剩劳动力。这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必须向支撑工业化、现代化的以工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信息产业等集中的城镇转移。

另一方面。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必须需要工业等上述产业的发展,需要制造业的发展以支撑对农业机械的需要;需要化工业的发展以支撑对农业生产管理、除草、施肥、除虫的需要;需要信息产业、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以支撑农产品商品化的需要;如此等等。这正需要农业、农村转移过剩劳动力加入到工业中去。所以,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催生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吸纳越来越多的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使以工商服务信息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年青新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也要求新增劳动力脱离农村向城市转移。这都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据有关资料,2012年,全国有2.62亿农民工离土转移到城镇工作和生活。所以,城市化不是要搞不搞的问题,而是社会的现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样,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新农村建设。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农村的城市社区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现在,许多农村的居住、生活条件还很落后,街道没有硬化,没有排水设施,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自来水。街道狭窄,两侧堆满柴草,缺乏规划,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到处是泥水,无法行走。机动车辆进不去出不来。通信网络、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也与城市相差甚远。这种与手工劳动农耕时代相伴的几十年未变的居住生活状况,与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形成巨大差距,与农民的贡献极不相符,也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使与小农经济相伴的手工农具废弃,农业机械的大量使用,联合收割、秸秆还田的新型作业方式,做饭、取暖以柴草为能源向天然气、煤炭、电力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需要街道、道路的宽敞,路面的硬化,需要供水、供电、通讯、燃气、集中采暖等设施建设,需要水冲厕所和污水的现代化处理与排放。这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经济条件,农民、农村收入提高了,有了较强的物质基础,需要且能够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丰富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向城市看齐。这样,新农村建设不但是农民的需要,也成为必须和可能。

2,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村已经留不住新生代农村青年。现在,在农村,除了少年儿童,已经很少见到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即使有少部分未上大学转移到城市工作或者到外地打工的留村青年,也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自办工厂,或搞建筑装修,或者经商,或者在别人的企业打工挣钱,转移到收入较高的其他产业上去了。而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不但成本高,收入少,且劳动强度也较高。在北方农村,由于小麦种植成本高、价格低,种小麦不赚钱甚至赔钱,许多农户干脆撂荒土地,只在夏季种上成本低、收益较好的玉米。这种现象特别是在工商业较发达地区和经商办企业的农户与外出打工赚钱的农户。一般农民工每天的工资、劳务收入都在一百五十元以上,有技术的甚至达到日工资三四百元。这相当于每亩地一年的收入!这种工、农收入巨大差距,自然决定农民不会耽误做工而去种地了。并且,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生产成本相应较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起伏不定和较高价格,农业的较长的自然生产周期决定的对市场供求变化较弱的应对能力,粮食价格受国家政策的限制,劳动力价格长期被压低,这几方面因素,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民收入比之城市工商业低的状况。加上农村居住生活条件差,在信息化时代,青年人不会满足低收入的、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而必然要到城市寻找新的生活,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因此,转移到城市打工的青年越来越多。有调查资料显示,农村青年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愿意留在城市。只有中老年人受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职业转换难的限制,留在农村料理农田。现在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农村极少见40岁以下的青年人,有也是在农村居住但从事工商服务等其他行业。这种状况,必然需要城市化以满足农村新生代转移劳动力的流向,解决“农民工现象”和其“候鸟现象”,使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市民。同时需要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中老年人的工作生活条件,解除转移到城市的外流青年的后顾之忧。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需要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城市化。当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会快速缩小和减少。

3,新增劳动力的向城镇转移和人口老龄化决定了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目前,中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有两亿。占总人口的14.6%,年均净增800万人。预计到2034年,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口到4亿。二十年间老龄人口翻倍。这其中,有2.4亿多农村老年人。独生子女家庭的时代特征,加上工业化,和农业比较效益低相加,使得农村新增劳动力------年轻人一方面通过上大学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剩下的青年人则通过经商办企业或到城镇打工脱离农村工作和生活。这种农村青年人向城市的大量转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来得比城市更快。现在,农村年轻人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也不会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工作和生活,他们的父辈随着逐步老化失去劳动能力。为了养老,也必然跟随子女到城镇生活。年轻人、新增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和老年人随子女生活的必然要求,必然加速中国的城市化。二十年以后,会有2亿多农村老年人、一亿个以上农村家庭转移到城镇居住和生活。届时,除了边远地区外,中国的农村将绝大部分缩小,有三分之一会消失。而城镇人口的增加,需要相应的增加服务业人员,需要医疗、教育、养老、保健、商业、饮食、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家庭保洁、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健身、旅游、建筑装修、交通、维修维护等方面的服务,城市会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以及新生的行业。这些都需要农村过剩劳动力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和财富的增加,人们有条件、国家有能力去更好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提供了条件、动力和需求。

三,城市化为什么还要搞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好像与城镇化相矛盾,既然城市化了为什么还要搞新农村建设?这不是浪费么?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

1,农村将是社会长期存在的生产、生活基点。农业虽然机械化、自动化了,但是农业机械大多是在田间作业的低速机器,比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机器庞大而且笨重,不适合长途移动。在距离农田较远的城镇设立农场生产生活基点,不但造成很大浪费,也耽误大量时间,影响效率。而农村在长期农业社会中自然形成,较合理的分散于农田之间,便于就近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所以,农村还需要长期存在。

2,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要长期进行。虽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大量农业劳动力及其家庭向城镇转移,但是这种转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首先需要找到合适的工作、稳定的职业,其次需要购房、安家落户,这个过程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农民工才能真正成为城镇人口。而留在农村的家属和老人要成为城镇人口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老年人受传统生活方式、习惯和邻里乡亲生活环境的影响,除非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大多不愿离开故土转到城镇生活。所以,农村也要长期存在,只是会缩小和减少。

3,新农村建设向城市看齐,是社会发展进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善群众生活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民的生活也需要同步改善。城市建设要发展,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只有全面进步,才能科学发展,社会才会和谐。只注重城市建设和发展,丢掉农村,就会促使农村、农民丢掉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使农村、城市二元社会分化严重,最终使经济社会发展失去平衡导致社会危机。

综上,在城市化的同时,也必须搞好新农村建设。

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城市化的关键是解决城市新增人口的生活问题,主要是住房问题,在一线城市还有户籍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主要有三条路:一是农村大学生“跳龙门”进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二是“农民工”---依托农村和土地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在城市扎了根;三是富裕起来的基本脱离农业的农村人口搬到城市生活,以及子女在城市工作的老年人随迁到城市。农村大学生必然要进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农民工也绝大多数要求进入到城市从事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这也是新生代农村青年的向往。但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关键因素是住房。如果住房解决了,其他的如户籍、子女上学、医保社保、养老等都不是太大问题。有许多农民工还要求保留农村户籍以获得农业补贴和土地收益。至于工作,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劳动力锐减阶段的到来,加上城市人口增长的加速导致的新就业岗位的增加,找工作也不是难事。但恰恰是高房价阻挡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阻挡了城市化的发展。目前各地的每平米房价,基本是当地人均月收入的两倍以上,一线大城市更贵,每平米都在万元以上。买100平米的房子,需要不吃不喝二十年以上的收入才能具备购买力。而贷款买房的首付,绝大多数家庭夫妻双方工作五年以内的收入根本达不到。绝大多数大城市新增就业大学生买房是靠夫妻双方家庭两三代人一起做房奴。而农民工则百分之九十五无力买房。租房同样困难。住房,是生活的根本需要。没有房子,也就没法生存下去。更别说有稳定的生活。目前,全国有2.36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所打工的城市中没有固定居住场所、没有自己的住房、没法安家落户,是城市化的最大障碍,是造成巨大流动人口的根本因素!而巨大的人口流动,造成的是国家巨大的社会负担,包括交通紧张、能源紧张和资源浪费,以及社会管理成本的巨大付出。农民工的流动,也给企业和用工单位造成不便和增加成本。因为农民工缺乏固定居住场所,成为候鸟一样的在打工地点和农村老家每年定期迁徙,打工地点也就不固定,去年打工的企业事业单位,明年就不一定会再去。这就必然给城市中的企业事业用人单位带来麻烦,不知如何组织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因为劳动力没有保证。所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快城市化建设,政府必须解决住房问题。

解决住房问题,根本的是去除造成高房价的根本因素------现行房地产政策。保证土地供应,取消土地拍卖出让,居民住房用地改为无偿划拨土地。住房开发改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为主体自建住房为主。对原有住房实行实名制全国联网,在一定面积基础上(比如人均住房30平米以上)征收累进房产税。征收遗产税。原居民贷款买房根据个人要求实行国家个人共有制,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并取消银行利息,将高额的按揭贷款取消或降到买房人收入可承受水平。与改革后的住房制度挂钩。通过破除住房阻碍,加快推进城市化。

2,改革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农场化经营的协调关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城市化的另一必备条件是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改制。农村土地,依照现行法律属于农村村民集体所有。以家庭为单位拥有不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必然要求农业的商品化、信息化、产业化经营,必然要求土地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小地块分散经营,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所以,必须取缔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将土地经营权由集体收回,实行土地农场化规模经营。成立村农场和乡经济联合社。然后以村为单位组织农场集体集中经营,或者对外有实力的企业招标租赁、承包。集体农场的收益或对外租赁、承包的收益归农村集体,除去缴税和一部分用于集体积累外,剩余部分给农村集体成员分红。原来土地承包户转为以个人为单位的农场股东,从农场收益中分红,部分农民转化为农场工人。其他农民转向其他产业工作。待农民工真正转化为城市市民后,可以将农村土地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国家土地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双轨制转化为全民国有单轨制。农场场部应依托新农村建设,并相应的对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拆除废旧住房,整修街道、道路和硬化路面,比照现代城市完善生活文化设施,建设生活新区,方便生产生活,节约土地。

3,在城市化建设中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农村。农村中从事工商业的农户占比达到70%以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应该先行进行土地经营权集体集中化和农场化经营及村民集体搬迁到城镇,或者以开发区为核心建立新城镇。因为这类农村村民的主要职业不再是农民,主要精力不在用于农田,而是用于工商服务业。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也不是农业而是工商服务业。这类农村许多的村民甚至于经常撂荒承包地。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转化为集体集中经营持积极意见。而这类村民也收入较高,有条件转移到城市居住和生活。经济还不太发达的地区、村民外出打工较多的农村,也应该进行土地流转,实行土地集体集中农场化规模经营。只是这类农村还有较多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担负着较重的农活。对这些人,政府应该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城市人------在城市中有稳定的职业、住房和解决户籍、上学、医疗社保、养老等问题。并鼓励脱离农业的村民搬迁到城市生活和工作,原农村退居还耕。山区、边远地区不适合土地规模经营的地方,可暂时维持现状,并促使集体化,重点进行新农村建设。同时,农村宅基地的发放,应当停止,依照新的长远规划,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建设,促进城市化。

4,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村领导班子建设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保证资金来源。新农村建设,主要还是靠农村自己、靠农村集体。一个坚强有力、廉洁奉公的村领导班子和体制顺畅的政治制度,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华西村、南街村、大寨等是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当前,农村虽然实行村民自治和村委会定期民主选举了,但是,由于传统的习惯、家族势力的影响和农村与上级国家机关体制的不顺,村领导班子瘫痪不干事、贪污侵占集体财产的现象还很严重,许多农村公共建设和集体事业无人管。因此要改革体制,加强上级党委和国家机关对农村党政组织的监督,增强责任和责任追究。对农村,应在村民大会这个权力机构之下,设立“村民委员会”这样的常设权力执行机构和与之平行的“村民监督委员会”这样的监督机构,都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村集体经济、村务、农村建设等工作。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承包经营以及村民大会决定的事宜,并有权召集村民大会和弹劾、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重新组织选举新成员及新村委会。促进农村政权民主化和廉洁勤政。

要增强农村集体财政积累,通过土地经营权的集体集中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保证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同时,上级政府也要拿出资金帮助新农村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近期目标的实现。

5,从全社会系统的、发展的视野,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作出科学规划并保证实施。目前的城市病,根本的是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均衡、不合理。在大城市,过多的配置了资金、技术、生产和科学、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从而造成城市人口过快增长,超过环境承受力,外来流动人口过多,致使交通拥堵、污染严重、资源紧张、管理困难、群众工作生活不便。

在今后城市化中,首先是从整个国家、社会的高度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宏观布局。应就近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和合理布局重工业、轻工业、军工业的战略高度以及环保角度,科学规划全国城市布局和建设。有利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浪费,有利于交通、通讯和能源使用,有利于城市和城市、城市和乡村、东西南北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把局部功能齐全和局部专特色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比如在石油和石油衍生品的战略能源方面,全国东西南北中都要建设重点资源能源基地。电厂和电网,既要做到全国联网,同时也要做到局部独立,保证局部地区电力出现故障后,其他地区不受影响或很快恢复,而本地区也能很快自救发电恢复供电。就近利用资源能源,减少不必要的物资、人力流动和消除交通压力。做到全国各地区均衡发展、均衡富裕。做到资源、能源、环境、农轻重工业和国家战略安全的科学资源配置。

其次是在单个城市中,要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美好,方便生活,科学发展。

城市的规划,不但要考虑当前,也要考虑将来的发展。特别是在道路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排水排污、公园绿地、广场、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公共功能设施方面。要满足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应以社区为单位,建设功能齐全的生活场所。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院、商店商场、餐饮娱乐、农贸市场、银行、保险、广场、文化活动场所、体育锻炼场所等生活服务设施都要齐全,并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特别是托儿所、学校和医院、养老院建设,必须重点投入,满足居民需要。各个不同社区的生活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设施等的建设,要平等化、均衡化,不能厚此薄彼。除了传统的城市中心的重点医院、学校、商场商业中心、文化体育中心以外,其他地区、社区都要均衡布局,平等配置设备和科学技术与人力等软硬件。避免择校、择医等社会骚动和社会浪费。应当合理划分和布局城市工业区、生活区。除了污染企业外,应将工业区、工作区和生活区紧密相联,“前厂后家”式的建设社区,方便工作和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交通压力,也减少浪费。

应避免过去“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实行“点网式”城市建设。每一个城市大社区都是工业、生产、工作、生活各业齐全、功能齐全的、独立的小城市,一个个独立的、相距五到十公里以内的相邻的小城市由立体交通相连就近组建成大城市。这样更有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有效防止交通拥堵和就医难、上学难、住房难等社会问题。

5,畅通农民工等城市新增人口的城市化通道,按照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等项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国民。首先是应当取消户籍管制制度,除了极少数几个一线特大城市外,允许全国每一个公民自由流动,自由选择工作、居住、生活城市,自由迁徙户籍。政府不加限制,只是通过增加身份证信息、进行人口流动的身份证登记掌握人口流向,在需要时做政策调整,用市场机制引导人口流向。其次,要保证全国每一个公民的工作、居住、医疗、教育、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平等生活的权利。至少在同一个城市中,不允许有差别和歧视。农民工进到一个城市后,要保证享有与老城市人相同的上述生活权利。医疗、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险要实现全国联保联网,由国家财政而不是地方财政为支撑。教育要在基本方面做到全国统一:统一教材、同一考试,统一录取线,统一学籍管理。每一个城市社区和新建社区,都必须统一建设、统一配置医疗、教育、育儿、养老、文化、服务等设施和资源。做到公平合理。国家必须加大公共服务这方面的投入,而不是消极限制。

6,注意解决城乡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要在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组织指导教育下,加速城乡融合。城市人要转变观念,城市不是城市人的城市,而是开放的城市、自由的城市、平等的城市、包容的城市,共同幸福的城市。谁都是从农村迁来城市的,祖宗都是农村人,所以要包容而不是排斥农民工、城市新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新城市人呢,要尽快学习、适应城市生活方式,改变农村地广天阔、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不守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不讲卫生等生活习惯。解除隔阂,避免矛盾。农民转移到城市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是重大的社会问题。首先是解决了2.36亿流动人口的流动问题,这就减少了交通压力,节约了大量社会资源。其次,介于城市市民和农民的农民工流动问题的解决,也保证了城市工商业和第三产业等方面的稳定用工和企业健康发展,填充了城市服务职业的空缺,方便了人民生活,保证了经济健康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平安。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7,要解决好城市化中农民工家属特别是老人的随迁问题。由于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和农村新增劳动力通过上大学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农村老龄化发展的比城市还快,所以,必须应对好农村老龄化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主要依赖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别是农活。这部分人二十年以后,都会变成老年人甚至暮年人。养老问题就成了大事。必须解决好农村老年人随子女迁往城市的需要。已经转移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政府要畅通渠道,帮助其家属的随迁。对于仍然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农民家庭,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帮助改善劳动、生活环境和条件。同时相应的发展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以保证社会养老需要。稳定的养老保证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8,城市化应在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中进行。中央要加强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首先国家每项政策的出台,都要先向社会公开,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实行“三读决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在全面科学调查的基础上,作出科学规划,对各种问题做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政策偏差和决策失误。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向城市转移,通过政府帮助,解决转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土地承包经营制的改革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当然也要制定政策或法律。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问题也要得到保障。城市建设中也必须汲取以往的教训,特别是在环境承受力和环境保护方面。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也必须与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在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结合各地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搞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拖后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0261.html

更多阅读

鸡黍之约 鸡黍之交

不妨设想以下的场景:“乡下的老朋友杀一只鸡、炖上一锅黄米,邀请你去做客;绿树绕村,青山如黛,推开窗子就是谷场菜园,端起酒杯闲谈些庄稼收成;喝得微醺后,约定重阳节时,再来赏菊喝酒”。放在当下加速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农村或城郊村,你我也觉得这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一、中国城镇化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城镇化战略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各个地区、各个城市发展迅速,但却未能达成城乡协调发展目标,造成了地区之间差距加大,城乡之间差距加大的现状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城乡两元文明共生的城镇化道路

     一、城镇化释义  1.城市化与城镇化简述与区分  “城市化”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

西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从建设世界城市的角度看西安旅游业

     旅游业对于先建设世界级城市拥有着重要意义,虽然西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当下,旅游业的发展依旧有很多不足之处。  问题的提出  2000年以来,西安加快了旅游开发和精品景区建设,相继推出了四大工程。人们在赞美西安旅游

声明:《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为网友姠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