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吕不韦列传》读后感 吕不韦列传翻译

吕不韦是个有故事的人。

他本是阳翟一个大商人,长年往来各地做生意,“家累千金”。有一天他来到赵国,听说秦昭王的一个孙子子楚长期在赵国当人质,当时子楚的处境是这样的:秦昭王四十年时,太子死了,立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子楚是其中居中的一个庶出的儿子,其母夏姬身份低贱不受宠,所以子楚在赵国也不受尊重,生活窘困。话说安国君有一个极其宠爱的王妃,即华阳夫人,但是华阳夫人没儿子。

吕不韦了解了以上这些情况,开始动起了商人投资政治的脑筋,他应该就是红顶商人的始祖吧。

他去找到子楚,说我可以有办法光大你的门弟,子楚笑曰你不去光大你自己的门弟,跑来光大我的门弟作什么,吕不韦说我要你先光大你的门弟,然后才能光大我自己的门弟。嘿嘿,这两句对话好有内涵。

子楚方请吕不韦入座深谈,吕不韦说了一大堆,分析子楚艰难贫困的现状,以及如无改变将来安国君即位后子楚的处境,这些其实都是铺垫,子楚自己清楚得很,平时不知想了几百遍了还要他说,只是苦无良策而已。重要的是后面的话,吕不韦说我可以出1000斤金(我查了一下,汉代以前金实际上是铜)来帮你打通关节,说服华阳夫人认你为养子,你就有机会成为安国君的继承人,你的地位才能提高。子楚当然愿意啰,简直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嘛,子楚也很聪明,作了一个看来很重但在当时其实是个空头支票的承诺:“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这样,两人一拍即合,交易谈妥,下一步就是实施了。

后面的事情相对简直,吕不韦给了子楚500斤金,作为子楚结交诸侯的费用,然后自己把剩下的500斤换成金银珠宝带到秦国,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向华阳夫人大肆送礼,并递话给华阳夫人,说子楚贤能,并且极其仰慕华阳夫人,“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又有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华阳夫人手里拿着人家送的奇珍异宝,耳里听着对方的甜言蜜语百般奉承,怎能不心花怒放,言听计从。于是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去劝华阳夫人,意思是你现在固然是专宠于安国君,但是以色事人者难免有色衰爱驰的隐患,如今你膝下无子,子楚又贤能又仰慕你,不如趁现在你仍受宠于安国君,去告诉安国君认子楚为子,子楚自知中男且其生母又不得宠,他有了你的提拔必然铭感于心,将来安国君百年了,子楚得势,“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于是华阳夫人趁安国君得闲时,就从容述说子楚质于赵,贤名远播,自己膝下无子,想认子楚为养子,安国君没什么理由拒绝吧,当然一口答应,然后夫人制玺印,认嫡子,安国君各种赏赐派吕不韦送到赵国子楚处,于是诸侯更是盛传子楚贤名。

本来吕不韦与子楚两人合作愉快,这时候出了一点小波折,不过也许是吕不韦的计策。吕不韦娶了一个貌美又善舞的邯郸女人同居,使她怀了孕。有一天吕不韦与子楚共饮,看到这个美女就喜欢上了她,就向吕不韦要这个女子,吕不韦暗地恼怒。但一想到已为他子楚破了这么多财,“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就答应了子楚。看样子吕不韦确是为子楚倾家荡产,投入巨大。但是这件事真的很令人怀疑,怀疑他是事先设局令子楚上当,以确保他投资的回报能到手。然后呢,这个女子就嫁给了子楚,然后就生下儿子政,这个政不得了哦,就是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这件事令我有些疑惑,赵姬是吕不韦献给子楚是可能有实证的,之前赵姬与吕不韦有私也是可能有实证的,但是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这种事就有点离谱了:子楚是否知道此事?如果知道他会立赢政为王位继承人吗?也许他有所怀疑但查无实证吧,那么子楚都查无实证的事,司马迁为何可以如此肯定,他依据的资料在哪里?秦始皇本人应该无论如何不会允许这件事流传于世,这是涉及秦始皇是否正统的大事。那么作者是根据什么资料写得如此确凿?我的结论是作者应该没有什么实证,秦始皇的生父是吕不韦这件事纯属揣测----从最后的“太史公曰”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吕不韦很是厌恶,可能已经厌恶到把揣测当事实的地步,这一段记述让我对司马迁作为史家的职业操守有点怀疑了。

秦昭王五十年,秦围赵国邯郸,赵国势危,准备杀了在赵国为质的子楚,这时候吕不韦与子楚谋划,贿赂600斤金给看守子楚的官吏,才得以逃脱,回到秦国。难怪吕不韦肯舍尽家财去帮子楚,这么快就千金散还复来了。另外,赵姬因为娘家是赵国豪富,所以也得以存活。这个赵姬不简单哟,后面还有她的戏份。

五十六年,秦昭王死了。安国君即位,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后,立子楚为太子,然后把赵姬和儿子赢政接回秦国。安国君只当了一年秦王就死了,于是子楚即位,为秦庄襄王,赵姬为后。秦庄襄王没有忘记当年的承诺,任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

子楚也没享几年福,死于秦庄襄王三年,然后秦王赢政即位,尊吕不韦为相国,称仲父。此时秦王年少,吕不韦与当年的赵姬后来的赵太后私通,仆从众多,权势熏天。

这段时间吕不韦做了一件善事,他门下聚集了众多文人策士,组织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为中国文化的保存和流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后来事情的发展就有点失去控制了。赵姬淫,吕不韦碍于名声,想自己脱身,为赵姬找了一个男宠,就是臭名昭著的嫪毒(laoai),这段记述十分像野史,色情香艳,我都不好意思细说,自己去看原著吧。赵姬与嫪毒在宫中闹得有点不像话,又有了身孕,就假借算命避祸搬到雍宫居住,还生了两个私生子。

随着秦王赢政逐渐长大,母亲的丑事难免传到他的耳里,再加上嫪毒自称秦王假父,还与赵姬谋划想让嫪毒的儿子继秦王位,赢政派出官吏查办,“具得情实”,同时还牵连出了相国吕不韦。始皇九年,“夷嫪毒三族,杀太后所生二子,而遂迁太后于雍。嫪毒舍人均没其家而迁之蜀”。对于吕不韦,赢政本欲一并诛杀,“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这是始皇九年的事。

一年后,赢政听了众人劝说把太后迎回咸阳,免了吕不韦相国职务,逐到封国河南。

始皇十九年,赢政因为听说大臣们仍经常去拜望吕不韦,吕不韦在朝廷的影响力仍在,恐怕吕不韦作乱,就写了封信去责问:“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接信,觉得处境困难,无法挽回,恐诛,服毒自杀。这时候赢政最恨的嫪毒、吕不韦皆死,怒气消了,就允许被逐到蜀地的嫪毒舍人都迁回来了。

这个,我就奇怪了,当时的蜀地是有多偏远,一犯错了就贬到蜀,好了又迁回来,作为同属蜀地的重庆人真是伤不起呀。

最后照例有一段太史公曰,作者在太史公曰里又讲了一个故事,说始皇派人调查嫪毒的时候,起初并没查出实情,而是嫪毒听说此事就趁始皇到雍郊祭天的机会与党徒密谋造反,始皇发兵征讨,诛嫪毒并灭其宗族。“而吕不韦由此绌也”这个说法与前面又不大一致。怎么回事?可能是司马迁收集的资料中有两种说法,他不能判断哪个更符合实情,就都记述下来了?

最后那句“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是什么意思呢?

我百度了一下,是这样的:孔子所谓“闻”者的意思,就是“夫闻者也,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家必闻。”用现在的话来说“闻者”就是那种看上去满脸仁义道德,做起事来完全不择手段而且还觉得自己一点问题没有的人。

由此看出,司马迁对吕不韦可谓深恶痛绝。因此才违背史官应该秉持的客观公正的守则,把秦王赢政是吕不韦之子这种基本上无法取得实证的事作为确凿事实记录下来了吧。

我觉得呢,其实吕不韦不至于就坏得如司马迁所说,他应该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商人,他行事为人基本上是遵循了一个商人的思维逻辑,从他的角度讲真的没有错到哪去。他的事业开端于一项正确的投资,他做的一切事情其实都是为了投资成功,回报如期返还。后来把嫪毒介绍给赵姬其实也是出于商人的趋利避祸的本能,嫪毒做的那些事实在不是吕不韦能够控制的,不该把责任完全推到他身上。他至少没有滥杀无辜吧,也没有刻意地谋害某个人或某些人,他甚至没有依仗权势为自己狂揽钱财,说明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再说了他还主持编写了《吕氏春秋》,对中国历史是有功之人啊。我觉得司马迁对吕不韦的评价十分不客观。

另外我不得不说一下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这个人,她容貌绝美善于舞蹈,又出身于赵国的大户人家,简直是“白富美”的典型。但是这个人有点没头脑,或者是被情欲蒙晕了头脑,总是被男人支使得团团转,先是被吕不韦利用,然后被子楚抢过去,再然后又与吕不韦私通,最后又与嫪毒胡来,还纵容嫪毒打起了翻天印。不过她的运气好得惊人,本来是嫁个商人的,稀里糊涂改嫁个落魄王孙,结果当了秦国王后,再后来成为了秦朝太后,这是几世修来的福 分啊,难怪她后来会得意忘形,为所欲为。

当然无法回避的我得说说秦始皇,从这篇来看,秦始皇一点儿都不残暴,反而相当仁慈,他杀了嫪毒和他全家,嫪毒谋反,杀得有理呀;他逼死吕不韦,是在嫪毒事发的九年后,如果不是因为吕不韦威胁到秦始皇的地位,他本是可以不杀他的,说明秦始皇不是滥杀之人。再说他不搞扩大牵连,嫪毒的舍人们就是先被贬到蜀地然后又被允许回到原地的。而且他对他母亲也很好啊,最后原谅了她将她迎回咸阳。至少早期的秦始皇并不是个暴君。

我看《秦始皇本纪》是09年的事了,完全记不得写了些什么,我准备这篇写完返回去重新看《秦始皇本纪》,也许印象会改变吧。

就这些了。

《史记.吕不韦列传》读后感 吕不韦列传翻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4132.html

更多阅读

《史记·春哥本纪》 史记五帝本纪

《史记·春哥本纪》春哥名御春,成都人氏也。生而能勃,三岁梦遗,五岁慰自,七岁抠女,九岁嫖鸡。及至十岁,已然阅女数千。每事罢,常叹人生不过如此,郁郁而不得志。某夜,春哥连御十女而意犹未尽,乃怒曰:“天地不仁,即生吾于世间,奈何不能尽吾兴乎?”其

第三节旁见侧出的“谤书”《史记》 左列钟铭右谤书

第三节旁见侧出的“谤书”《史记》李陵被俘,使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受到宫刑。刺激之下,司马迁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之说而提出“发愤著书”一说。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其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他若

论《史记》的“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什么意思

论《史记》的“无韵之离骚”内容摘要:《离骚》和《史记》都是文学作品,而《离骚》是有韵的诗歌,《史记》是无韵的散文,诗歌和散文又同属于文学表达的两种方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史记》不管是从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深度和广度的情况,还是塑

声明:《《史记.吕不韦列传》读后感 吕不韦列传翻译》为网友第七棵许愿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