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又重阳灵台县城关中学校刊《晨钟》2013年第4期发表 甘肃省灵台县


中秋过后又重阳(灵台县城关中学校刊《晨钟》2013年第4期发表) 甘肃省灵台县

中秋过后又重阳

曹斌锋

本文刊载于灵台县城关中学校刊《晨钟》2013年第4期“师者走笔”栏目第36—37页

在这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又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据民俗学家介绍,重阳节是古代人祭祖的节日之一,九月是收获的季节,重阳节祭祀祖先,祈求丰收。最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提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到三国时期,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节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1989年,我国政府正式将重阳定为老人节,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颇有深意。古人将“九”看做“最大数”,喻有“多”和“长”之意,“九九”和“久久”为谐音,有祈求老人健康长寿之意。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铺叙了老人节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场景。

作为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起源,据说更多还是跟所谓迷信的“辟 邪”有关。因为古人对这种月份和日期数字相同的日子,像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等,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或是崇拜,或是敬畏。具体到九月九的重阳,更多流露的是一种敬畏感。从数字上来说,九是最大的,两个九相遇更是达到了顶峰,过了这个最高点,也就意味着将要发生变化。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朝时,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区,有个名叫桓景的学道的人,拜费长房为师修道。有一天费长房跟桓景说,九月初九不是个好日子,建议他在这一天带着家人离家到高的地方去,以免受到影响。桓景很听师父的话,到了这一天就带着家人离开,等回来以后发现家里的家畜、家禽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鸡鸭牛羊狗已经替你们受灾了。”2003年重阳节,国家邮政局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来纪念这个传统的节日,并把《重阳节》特种邮票的首发式定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举行,这时,民俗中重阳节的源头地才为我们所知道。2005年年底,中国民俗协会正式将上蔡县命名为“中国重阳之乡”。

唐宋开始,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生活状态的安定和改善,使大家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本质的祈求。长生与延寿,逐渐代替了消极的避邪消灾与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而登高、插茱萸,当初作为重阳最广为人知的两大习俗,究其根源就是为了避祸和辟邪。这样的追根溯源听起来有点迷信的味道,其实并不尽然。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往往是和节气紧密结合的。比如春节,一定是和立春这个节气结合在一起的。重阳对应的节气则是寒露。寒露这个节气,光是听名字,就能感觉到一种秋天萧瑟的气味。这个节气最为明显的特点是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二气不和,造成一种萧条的局面,万物也逐渐进入到秋收冬藏的时节。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古人选择在此时登高,目的就是降低阴阳不调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离开地面那种压抑的环境,呼吸到新鲜空气,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提高免疫力。当然,登高也会给人们带来很强烈的心理作用,每登一个高台阶,都会让人产生往前走的信心。发展至今,很少有人会想到“登高辟邪”,更多提及的是“登高辞青”。这个时节,萧瑟之意尚不明显,更适合用秋高气爽来形容,也恰好与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时的“踏青”说法相对应。

在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场景,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而古人登高时早有“插遍茱萸”的习惯,因此重阳也被称为“茱萸会”。三国的曹植曾说其“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意思就是它气味辛辣,排斥他物,不像桂和兰这般是“贤人”,而是“小人”,但也正因此有了辟邪之意。其实,茱萸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常绿小乔木,初夏开绿白色小花,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可做中药。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如今,九九重阳在民众生活中已经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重阳节也已成为中华民族最缠绵、最厚重、最温情的节日:那一份份遥遥的牵挂中蕴含着浓浓的思念;那一声声真挚的祝福中寄托着敬老和感恩之心;那一张张笑脸见证着含饴弄孙之乐……老年人身体衰老了,心理也变得脆弱,又不愿意总麻烦儿女们。所以许多时候需要儿女及时主动相助,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为了后辈,老人们付出了很多,如今我们有义务让他们欢度晚年,幸福生活。当然,敬老不是重阳节一朝一夕的事,而贵在真心实意,贵在平常功夫,贵在点滴关爱,贵在持之以恒。难怪人常说: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孝心。这份美,只有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

2013年10月13日重阳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84340.html

更多阅读

完整未删改版 后天物理主义与解释鸿沟 素食主义者完整版下载

本博按:拙作“后天物理主义与解释鸿沟:B.劳尔版现象概念策略的拓展分析”的一个删改版本(主要是因为版面原因而被删改),即将刊发在《世界哲学》2013年第4期。从2011年1月初着手开始写这篇文章,4月初完成初稿,然后就是参加各种讨论,再断断续

麻醉师酒吧 资深麻醉师葛文言

发表于《文学港》2013年第2期本店坐落在地铁附近的天堂街拐角,全天候营业;推开沉重而又黑漆漆的大门,就是另外一个世界,昏暗的灯光,昏暗的音乐,昏暗的人群。顾客以诗人居多,兼有作家、评论家和各色艺人。在本人看来,他们都是些疯子、狂人,性

又看张子健版电视剧《英雄》 英雄张子健版全集

又看张子健版电视剧《英雄》曹斌锋笑饮鲜血日寇胆丧,吞吐千山悍匪无踪。惊起却回头,万里雄关道,铁马萧萧摧残梦,大风好上路,乘风好试马,乘风好破冰,乘风好去长空里,乘风撕破旧云裳,直下看河山。今年寒假,我又想起了张子健版的电视剧《英雄

声明:《中秋过后又重阳灵台县城关中学校刊《晨钟》2013年第4期发表 甘肃省灵台县》为网友清风扶醉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