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 伊斯坦布尔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坐落在蓝色清真寺对面。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它是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它的突出成就在于创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顶为中心的复杂拱券结构平衡体系。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大教堂以一位名为索菲亚的圣人而命名,因此称为“圣索菲亚”。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教堂供奉耶稣。

1、圣索菲亚大教堂全景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大教堂转变为清真寺,还将钟铃、祭坛、圣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盖基督教马赛克。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兰建筑,如米哈拉布、敏拜尔及外面的四座宣礼塔。

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及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变为博物馆。地毯被移走,覆盖在马赛克上的石膏由专家煞费苦心地擦去,地面饰品得以展示。成为博物馆之后的圣索菲亚教堂被改名为阿亚索菲拉博物馆,实际上该博物馆的展品主要就是建筑物自身以及其中的马赛克艺术品。

2、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圣座,在将近千年的时间里都是正教会的焦点。1054年,枢机穆瓦延穆捷的亨伯特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将牧首米恰尔一世·色路拉里乌逐出教会,该事件被视为东西教会分裂的开端。

作为接近500年来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众多奥斯曼帝国时期清真寺如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苏莱曼尼耶清真寺、鲁斯坦帕夏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的模范。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最佳的现存范例,其马赛克、大理石柱子及装饰等内景布置极具艺术价值。大教堂的富丽堂皇及精美粉饰令查士丁尼也不禁声称:“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查士丁尼监督着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造,直至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完成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保持着最大教堂的地位达一千年之久。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筑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筑的第一个杰作。它在建筑及礼仪方面的影响深远并普及至正教会、天主教会及穆斯林世界。这座教堂内一共使用了107根柱子,柱头大多采用华丽的科林斯柱式,柱身上还增加了金属环扣以防止开裂。大教堂最大的圆柱高19至20米,直径约1.5米,以花岗岩所制,重逾70吨。查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将巴勒贝克、黎巴嫩的八个科林斯柱式拆卸及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与主要使用大理石的希腊建筑以及主要使用混凝土的罗马建筑不同的是,圣索菲亚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砖块。

教堂内部的空间广阔,结构复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著一个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圆顶直径较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却多了四分之一。圆顶下连绵的拱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由于经历过为数不少的维修,圆顶已经不是绝对圆形的底座,圆顶略呈椭圆,其直径介乎31.24米至30.86米之间。

如何在立方体的建筑上放置圆形穹顶,一直是古代建筑学的上的难题。圣索菲亚大教堂给出的解决之道是帆拱,四个三角凹面砖石结构将世界上最大的圆顶之一架设在了恢弘的大厅之上。圆顶的重量通过穹隅,由角落的四条巨型柱子支撑,圆顶看似就在这些柱子的四个大拱形之间浮起。在东西两端各有两个半圆穹顶分散重量,每个半圆穹顶又将其压力进一步分散至三个较小的半圆穹顶上。

室内地面铺上了多色大理石、绿白带紫的斑岩以及金色的马赛克,在砖块之上形成外壳。这些覆盖物掩饰了柱墩,同时使外观看起来更加明亮。

3、圣索菲亚大教堂


4、在教堂的东端和西端,拱形缺口由半圆顶伸展,形成了半圆座谈间。这种圆顶层次创造了在主圆顶下的广阔椭圆空间,这在近古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如此,圆顶的重量依然造成问题,因此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师米马尔·希南在建筑的外部修建了扶壁用以加固。

5、在外面,简单的灰泥墙突显了拱顶及圆顶,而外墙的红黄之色是十九世纪复修时由建筑师福萨蒂加上的。



6、教堂西南方的叫拜楼以红砖建造,而其余三座叫拜楼则以白色的石灰石及沙石建造,当中东北方较为狭窄的一座是巴耶济德二世所兴建的,西方两座较大的叫拜楼是塞利姆二世所建的,由奥斯曼帝国著名的建筑师米马尔·希南设计。


7、在正式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之前,可以在西面的庭院内看见之前第二座教堂的残骸。第二所教堂的数块大理石残骸幸存至今,这些石块上的浮雕展示了十二羔羊、十二使徒等图像。这些石块原来是正门的一部分,现在展示在教堂的庭园内。

8、

9、1739年,苏丹马哈茂德一世下令复修清真寺,又在1740年加建洗礼用的喷泉。

10、喷泉穹顶

11、进入大门之后首先看到的是宽为5.75米的外厅,外厅的装饰颇为简单。

12、挂在墙上的马赛克盘

13、皇后石棺

14、在外厅的东面即为内厅,它们之间有五扇包裹着青铜的橡木大门可供通行。两者的屋顶都以九道券拱相支撑,以大理石铺设地面。内厅的宽度为9.55米,同时也比外厅高出不少。通过内厅北侧的坡道,游客还可通往位于二层的回廊。内厅南侧的一道边门现在被用作博物馆的一个出口,当初却是宗教仪式时专供帝王使用的。


15、从内厅之中可以通过九扇门前往大厅,中央的三扇大门是帝王专用的帝国大门,大门之上的拜占庭马赛克描绘了基督和利奥六世。

16、如果穿过帝国大门后径直往里走,便可看到圣索菲亚教堂的大厅。这个方形空间的大小为74.67米长,69.80米宽,大厅两侧则是用廊柱加以分割的侧厅,廊柱和廊柱之间以券拱相连,侧厅又被一层小廊柱再度划分。这些廊柱增添了大厅的层次感,又在空间上强调了侧厅和大厅之间的联系。

17、
【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 伊斯坦布尔大教堂


18、抬头仰望还可看见伊斯兰统治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多块直径7.5米的金字圆牌,这些圆牌上分别刻写着真主、默罕默德、四位哈里发以及默罕默德两个孙子的名字。


19、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圆顶因其建筑师对圆顶的创新想法而使艺术史学家、建筑师及工程师产生了兴趣。圆顶由帆拱支撑,这在此前是从未出现的。帆拱可令圆顶得以接驳在下面由柱子组成的方面。帆拱不仅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美学效果,又可稳定圆顶的侧面,使圆顶的重量得以引向下方。

虽然这种设计有助于稳定圆顶及其周边的墙壁和拱形结构,但是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壁却弱化了整体建筑的结构。砌砖工人使用了更多的砂浆,而不是砖块,因而墙壁较为弱。如果工人能够在铺设另一层砖块之前先让砂浆凝固,结构会更为稳固。然而他们直接在建筑上面架上圆顶,由于下方的砂浆仍未干透,圆顶的重量使墙壁向外弯曲。这使得伊西多拉在重建圆顶之前必须先把内壁建好,垂直的墙壁方能支撑新圆顶的重量。圆顶的高度也在重建时作出了调整,伊西多拉把圆顶的高度提升了大约6米,使侧面的力量减弱,圆顶的重量可以更容易地卸到墙壁上。

20、教堂圆顶

21、圆顶的顶部还书写着一圈阿拉伯书法,整个圆顶共有40个肋组成。圆顶底部每两个肋之间都有一扇窗户,摆设这40个窗户的方式同样引人注目,这些彩色玻璃窗户所将光线引入大厅各处造成神秘光线的效果,使圆顶看起来悬浮在正厅之上,原本就足够雄伟的圆顶因此显得更加有趣。这大概是由于圆顶的形状像扇贝壳或伞的内部,伞骨由伞的顶端延伸至底部。这些“伞骨”使圆顶的重量在各个窗户之间流向穹隅,最终抵达根部。这些独特的设计使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近古时代最先进的纪念建筑物。


同哥特式教堂不同的是,圣索菲大教堂没有什么立体的雕刻装饰。当初在查士丁尼的统治下,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身铺上了大理石厚板还将拱顶的马赛克作了简约的设计,在后堂的拱肩处还可见到天使长加百利及米迦勒的马赛克,示默者保罗赞颂过一些艺术布置。楼座的拱肩则以割切作法来装潢,以黑色的大理石为底,在其上嵌上珍贵的白色大理石切片,显示花卉及鸟类的图案。后来加上了人物马赛克,它们在圣像破坏运动时期被摧毁。现存的马赛克是后圣像破坏运动时期的。各种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宝物、圣物、精品及画像逐渐成为了惊人的珍藏。除了马赛克,很多人物马赛克在九世纪后期被添加,包括中央圆顶的基督图像、鼓室下方的正教会圣人、先知及教会长老、与教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伊格内修斯(Ignatius)以及楼座四福音书的一些图像。

22、大厅两侧是以廊柱相隔的侧厅,它们的宽度大约在18.5米上下。


23、后堂又被三座半圆小穹顶进一步分为三间凹室。在左手边后堂东北角的位置可以看到苏丹楼座,历史上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曾先后建造过多个苏丹楼座,现在的这座建于1847年。它是专为苏丹举行一些不需向社会公开的宗教活动而设计的,同时它还可以保护苏丹免受行刺。其立柱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而护栏上的雕花却 是土耳其式的洛可可风格。


24、后堂南边与苏丹楼座相呼应的位置是木制的敏拜尔,这个台阶是供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宣讲古兰经使用的。


在敏拜尔偏西的地面上,可以看到一块以彩色大理石装饰的地面。这个地方被称为“世界的肚脐”,换句话说也就是世界中心,历任苏丹就是在这个地方被加冕的。

25、这是一个供宣礼员使用的凉廊。


26、在大教堂的最东处即为米哈拉布所在的凹室,阳光透过土耳其风格的彩色窗户射入这片半圆形区域。其前面的底部贴着大理石薄片,上半部分有一圈墨绿底色的土耳其瓷砖,瓷砖上用金色的阿拉伯书法撰写着古兰经上摘抄下的语句。在十六世纪,苏莱曼一世在征战匈牙利后带来了两根巨大的蜡烛,放置在清真寺米哈拉布的两侧。

(米哈拉布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凹壁”、“窑殿”,西方译为“壁龛”,是伊斯兰教清真寺礼拜殿的设施之一,设于礼拜殿后墙正中处的小拱门,朝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克尔白,以表示穆斯林礼拜的正向。清真寺的伊玛目(领拜人)率寺内众穆斯林礼拜时便面向米哈拉布。)


27、伊斯兰建筑师在后堂新建了一个祭台,米哈拉布被布置在祭台上正对着东方麦加的位置。


28、位于米哈拉布之上的则为基督教的马赛克壁画以及真主和默罕默德的金字圆牌,后凹室还有狭窄的走廊同两边侧厅连通。

29、精美的彩窗

30、在更靠左的位置还可看见一根名为冒汗柱的神奇廊柱,早在拜占庭时期,人们就对这根廊柱表面所聚集的潮湿水份惊奇不已。石柱旁有一个拇指大小的洞,人们将拇指塞在里面,并费力地旋转,据说将大拇指插入潮湿的石洞,并以平面旋转360度,便可以实现自己当时许的愿望。

31、从教堂内一侧的昏暗、狭窄的碎石铺就的通道蜿蜒而上,能到达环绕教堂内三面的两层长廊,让你能从不同的空间角度欣赏这座辉煌的大教堂。

32、

33、

34、

35、上层回廊被设置成马蹄形,环绕着教堂正厅,迄至后殿终止。上层回廊一般是供皇后及其宫廷人员使用的,那里保存著多幅马赛克壁画。保存得最好的马赛克位于上层回廊的南部,这些珍贵的马赛克壁画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参观。相比之下上层楼座的装饰比较简单,其天花板只是粉刷成黄色的基础之上勾勒了一些简单的花纹。上层回廊的中央,位于帝国大门正上方的位置是皇后包厢。皇后及其宫廷人员可在这里观看在下方举行的仪式。

36、廊柱顶部结构与装饰

37、从上层回廊看大厅全貌

38、

多个世纪以来,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马赛克布置相当华丽。这些马赛克描绘了圣母玛利亚、耶稣、圣人、帝王及皇后,还有其他纯粹装饰性的几何马赛克。

1204年,君士坦丁堡遭到洗劫,拉丁十字军肆意破坏城内重要拜占庭建筑的贵重物品,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黄金马赛克。组织入侵君士坦丁堡的恩里科·丹多洛把许多劫掠得来的物品运到威尼斯。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1453年变为清真寺,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具象的影像,许多马赛克都被石膏覆盖。不过这些马赛克并没有被一次性地全部被覆盖,一些十七世纪的纪录反映访客依然可在教堂内看到基督的图像。在1847年至1849年间,加斯帕雷和朱塞佩·福萨蒂负责修复圣索菲亚大教堂,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让他们记录他在修复期间发现的马赛克。他们的修复工程不包括维修那些马赛克,在记录下这些图像后,福萨蒂兄弟再将它们覆盖,包括把教堂中央原先暴露的两个炽天使马赛克覆盖。现今可在教堂看到四个图像,其中两个被福萨蒂兄弟复原,以替代在当时已不存在的两个图像。福萨蒂兄弟以绘制的方式复原破损的马赛克,有时更将它们重新设计。福萨蒂兄弟留下的记录成为了在1894年地震被完成摧毁或部分损毁的马赛克图像的原始记录,这些马赛克包括位于圆顶的基督神像、今未能识别的“贫困之门”上的一个马赛克、一个以珠宝装饰外层的十字架图像及大量天使、圣人、牧首及教会长老的图像。缺失的图像大多位于教堂的两个鼓室里。

39、教堂圆顶四周的炽天使像

40、教堂圆顶四周的炽天使像

41、帝国大门马赛克位于帝国大门上的鼓室,帝国大门是帝王进出教堂专用的大门。根据分析显示,帝国大门马赛克是九世纪晚期至十世纪早期的作品。马赛克上显示的光环可能是代表利奥五世或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七世向基督神像躬身,马赛克上的基督神像坐在饰有珠宝的宝座上祝颂,左手拿着一本打开的书籍。书上写道:“和平与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在基督的两肩处各有一个圆雕:左方是握有权杖大天使加百利,右方是圣母玛利亚。这些马赛克表达了基督将永恒的力量赐予拜占庭皇帝。


42、西南大门马赛克位于西南大门的鼓室,来自944年,它在1849年福萨蒂负责复修工作时被发现。马赛克上的圣母坐在没有椅背的宝座上,双脚安放在以珍贵小石修饰的台座上,儿童时代的耶稣在她的膝上,他的左手拿着卷轴,给予祝福。站在圣母左方的是身穿礼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给圣母,在他身边的文字提到:“圣人及伟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一世则站在圣母右方,把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模型呈给圣母。圣母头项两侧的圆雕刻有花押字“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缩写,意指“上帝的母亲”。

43、后堂马赛克是后圣像破坏运动时期的首个马赛克,它是由牧首佛提乌斯一世、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三世及巴西尔一世于867年3月29日揭幕的。后堂马赛克位于后堂高处的半圆顶。马赛克上的圣母玛利亚坐在没有椅背的宝座上,儿童时期的耶稣在她的膝上,她的双脚安放在台座上。这幅马赛克被相信是复原自六世纪的一幅马赛克,该马赛克在圣像破坏运动时被毁坏。这马赛克被放置在原本是金色的底面上。位于后堂讲坛的大天使加百利和米迦勒肖像同样都是来自9世纪。

44、女皇佐伊马赛克:在南楼座东侧墙壁上的女皇佐伊马赛克出自11世纪。马赛克上的基督神像身穿深蓝色长袍(拜占庭艺术的习惯),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颂的同时左手拿着圣经,在他头项的两侧分别写有“IC”及“XC”,意指“耶稣基督”。身穿礼服的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分别在耶稣的左右侧。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钱包,象征着他在教堂的奉献;佐伊女皇手持卷轴,象征着她作出的奉献。君士坦丁九世头上的文字写道:“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诚的皇帝、罗马帝王、蒙那马裘斯”。佐伊女皇头上的文字写道:“佐伊,非常虔诚的奥斯古塔”。他们原来的头部已被刮去,现时那三个是后来替换上的。早期版本的马赛克可能显示佐伊女皇的丈夫罗曼努斯三世或她的养子米海尔四世。另有一说法认为这幅马赛克原本是描绘著更早期的皇帝及女皇,后来被换上这个版本。


45、科穆宁马赛克与女皇佐伊马赛克同样位于南楼座东侧墙壁,出自1122年。马赛克上的圣母玛利亚如同其他拜占庭艺一样身穿深蓝色长袍,她把儿童时的耶稣抱在膝上,耶稣以右手祝颂的同时左手执卷轴。约翰二世站在圣母右侧,身穿镶有贵石的服装,他呈上钱包,表示皇室对教堂的奉献。女皇伊林娜站在圣母左侧,她身穿礼服呈上卷宗。邻近的一条壁柱描绘着他们的长子亚历克修斯·科穆宁,他忧伤的脸容反映他在1122年死于结核。从这幅马赛克可以看得到它与女皇佐伊马赛克的分别。科穆宁马赛克上的人物面容更为逼真,不再使用理想化表述。马赛克上的伊林娜女皇有着一头编成辫子的金发,显示她的匈牙利血统,而约翰二世的面目威严。


46、位于南楼座东侧墙壁上的科穆宁马赛克

47、三圣像马赛克可能出自1261年,它被用来表示结束了57年罗马天主教的统治,回归正教信仰。这是第三幅位于上层帝王楼座的马赛克。三圣像马赛克因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及其格调而被广认为圣索菲亚大教堂最精良的马赛克。该马赛克的风格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家近似,如杜乔。马赛克上圣母玛利亚及圣若翰洗者的面部轮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们祈求基督神像能在最后的审判怜悯人类。马赛克下半部已严重败坏,大概是因为马赛克邻近窗户,受到雨水冲刷。该马赛克被视为拜占庭图画艺术复兴的起始。(右下角为其复原图)


1930年代,来自美国拜占庭研究所、托马斯·惠特莫尔率领的一支队伍发现了许多马赛克。他们决定把那些被石膏掩盖的简单十字架马赛克原封不动,而把其他主要的马赛克揭露。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教堂和清真寺,复原工作面临特殊的挑战。基督肖像马赛克虽然逐渐被揭露,但一些重要、历史著名的伊斯兰艺术可能因此而被摧毁。复原者尝试在保存基督教及伊斯兰文化之间取得平衡。教堂正厅圆顶上的伊斯兰书法是否应移除更引发了争议,因为在书法之下覆盖著基督马赛克(假设马赛克仍完好)。

土耳其共和国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下令把圣索菲亚大教堂变成博物馆,禁止把此处用作宗教礼拜场所。不过在2006年,有报道指土耳其政府允许把圣索菲亚大教堂博物馆的一些小房间用作小型祈祷室,供博物馆职员开放给基督徒及穆斯林使用。

48、教堂出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5904.html

更多阅读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拜占庭式建筑和教堂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

俄罗斯游记48:圣彼得保罗大教堂和要塞炮楼

俄罗斯游记48:圣彼得保罗大教堂和要塞炮楼彼得保罗要塞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该要塞1703年5月16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它与彼得堡同龄。彼得堡是在要塞的保护下诞生和发展的,彼得保罗要塞是作

巴黎 蒙马特高地、圣心大教堂、爱墙 蒙马特高地 画家

巴黎的最后一天,早上睡了个懒觉,去香街帮别个买了块手表,因为香街比老佛爷多退4个点的税,回酒店放好东西之后就去了蒙马特高地,本来还想去红磨坊看看的,可惜下着雨,想着一个人去也怕不安全,所以就提前回酒店清行李啦,晚上顺便去了下酒店边上

从蓝色清真寺到圣索菲亚大教堂 莫斯科大教堂清真寺

从蓝色清真寺到圣索菲亚大教堂  (2014-03-31 10:38:54)↑ 1P伊斯坦布尔,是此行土耳其最喜爱的城市,由于本来期望就很高,所以在伊斯坦布尔安排的时间比较多,几乎占了总行程的一半。这是一座古老与现代结合得特别好的城市,历史的长河在这

声明:《伊斯坦布尔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作 伊斯坦布尔大教堂》为网友抽烟等待死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