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

《盘古开天地》教学案例

石首市文昌小学付传菊

教学要求: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读写“四肢、肌肤、一丈、滋润、混沌、创造”等词语。

2、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4、有感情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精彩三分钟

今天的精彩三分钟时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一个词,你们猜出他的反义词,看谁积累的词语最多,反应最快。

评析:精彩三分是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每次都是学生自己主持,自己准备,自己表演,在这节课上,教师事先设计这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猜反义词游戏,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为后面的发现句子中的反义词做好了铺垫。)

二、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美丽的神话传说就是我们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远古时代,就留传着盘古开天地这一神话故事,想了解这个神话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神话,齐读课题。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导入时教师引出美丽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学生对神话都很感兴趣,有一种想了解的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我们昨天已经预习过,预习好了吗?那我就来考考大家吧。这里有几个词语你会读吗?(出示:四肢肌肤一丈滋润 混沌创造)

(1)四肢、肌肤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吗?指导:很多与身体有关的字都是月字旁。

(2)一丈有多长吗?指导:一丈相当我们教室的高度。

(3)滋润这两个字都与什么有关?指导:田地干涸了,浇上水,那么田地就滋润了,人口渴了,喝上一口水这时喉咙就很滋润了,感觉非常舒服,读出舒服的感觉来。

《盘古开天地》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

(4)课文里什么是混沌的?

2、你能用创造一词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有人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你真的很会读书,整篇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也是文章的中心句,大家齐读这句话。

评析: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为了让学生积累词语,学以致用,巩固知识,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检测预习环节,让学生对整篇课文再次了解,为整堂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学习“开天辟地”,

1、盘古到底是怎样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的朗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一直沉睡了十万八千年的盘古,面对混沌一片的宇宙他是怎么做的?(出示: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1)抡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拿起?读出力量。

(2)还有哪一个词语体现盘古用了很大的力量?读出力量。

2、读得多好呀,这一抡,这一劈,把天和地分开了,用一个词语就叫开天辟地(板书:开天辟地)这时,只听一声巨响,(播放一声巨响),宇宙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只见(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聪明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两个句子的特点。有反义词。

(2)指导读出轻而清。重而浊。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

(3)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分开容易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导理解“缓缓”“慢慢”。读出艰难。

评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设计上考虑了学生的水平不同,以便让每一个都有参与的可能,重点词的体会都是让学生从读中体会的,从读中感悟,层次一级比一级深,学生学起来也感兴趣。)

五、学习“顶天立地”

盘古劈开天地以后,他又沉睡了吗?这时他是怎么做的,邀男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1劈开天地后,盘古又是怎样做的?(出示: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瞪着地。)

(1)请盘古上台,来,头顶着天,脚使劲蹬着地,伸出你的手向上顶,用力,再用力?感觉力量怎样?读出力量。

(2)所有盘古们,来,头顶着天,脚使劲蹬地,伸出手来,使劲顶,用力了吗?来,读出你们的力量来。

2、盘古就这样,使劲的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一天过去了,盘古怕——(生读),一年过去了,盘古怕——(生读),一百年,一千年过去了,盘古怕——(生读),一万年,十万年,几十万年过去了,盘古怕——(生读),看到你们现在的样子,老师送给你们这些小盘古们一个成语——顶天立地。(板书:顶天立地)

评析:学生四次朗读,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此时,根本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老师那撼动人心的语言,加上激情的朗读足以调动学生所有的情感,因为朗读原本就有如此大的魅力与韵味,它能让人走进人物的心中,与之同喜、同忧!)

六、学习“化作万物”

1、盘古就是这样站立在天地间,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天变得很亮很亮,终于有一天,盘古累倒下去了,这时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配乐)

(1)睁开眼睛,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2)边说边指导读

(3)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优美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老师把大家刚刚看到的图画跟大家画下来了,看(出示:图片)边看边读。

2、同学们,盘古把自己的肌肤变成了大地,把声音变成了隆隆的雷声,就这样把自己的全身都奉献出来,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物)

3、他的身体其他部分还会变化吗?请看第四自然段最后的一个标点,可见身体其他部分还会发生变化,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的句式说给大家听听。(出示:他的变成了的)

4、老师提示同学们,比如:盘古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一块块石头。

评析:“为迁移而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就语文课而言,可利用语文教材中某些存在迁移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习策略的迁移,这其实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个空白,如果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在了解文章作者的想象手法后,让学生继续延续文章思路拓展想象。刚开始学生找不到盘古全身还有什么可变之处,我就提供给学生想象的源头,如:盘古的牙齿会边成什么之类的引导,学生便很容易学会如此想象了。)

七、感情升华

1、这就是开天劈地、顶天立地、化作万物的盘古,面对这样一位英雄,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2、是啊,盘古,你确实太伟大了,是你,用大斧头分开了天地,是你,用自己的身躯顶住了天地,又是你,把自己的全身都化作了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板书:创造宇宙),如果没有盘古,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宇宙,没有盘古,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敬佩,感激之情高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盘古开天地是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他蕴藏着的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他又是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中,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老师推荐大家看看,如果能准确说出这些神话的名称,老就把这个图片送给他。(出示图片: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哪吒闹海、嫦娥奔月。)

评析:如何借助这篇神话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呢?最后,教师推荐学生观看其他神话故事的图片,激发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兴趣。神话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嫦娥、哪吒等神话形象早已留在孩子们的心中,在最后环节中,将神话人物图片送给准确说出人物名称的学生,既满足了孩子们拥有图片的渴望,又激发他们了解更多神话的兴趣,将学生从文本中带出,引领着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阅读天地,畅游美丽的神话故事。)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大胆取舍教材,教材的处理方式是转变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中,我轻重分明,第一自然段一笔带过;第二自然段重读,第三自然段简易地导,第四自然段细细地品味,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合理巧妙地进行了组合。

2、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起”“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在教师引读时对“轻、重”“清、浊”“上升、下降”的解读;“慢慢”、“缓缓”的先理解后表达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配乐读、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导致整体情感基调失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6705.html

更多阅读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 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猴子种果树》教学设计及思考2012“千课万人”回来,我就想搬薛法根老师的《猴子种果树》,他的组块教学法真的是常用常新、童叟皆宜,呵呵。但是,如何让这次的搬课更接地气,能给老师们更多的引领与启迪?我还真是动了一番脑筋,保留了薛特的

《九色鹿》教学案例 九色鹿教学设计

《九色鹿》教学案例汤晗 的工作室九色鹿教学案例教材分析:《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腾蛟一小林素君 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

《狼牙山五壮士》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 狼牙山五壮士案始末

《狼牙山五壮士》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咬定壮字不放松,潜心沉入文字中。豪言壮举处处有,细读慢品识英雄。——题记【文本细读】《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红岩》编辑——沈重同志所作;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简要分析 故都的秋分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简要分析秋珍课程分析:《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写于1934年8月的一篇散文,文章中散发着作者对故都深深的感情和眷恋,它体现了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交融的高超笔法。本课是散文鉴

声明:《《盘古开天地》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为网友花样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