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高中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1.地球的大小
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其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自学“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材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⑴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
⑵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是(),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⑶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⑷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
⑸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3.反馈练习:
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正圆球体
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
D.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
4.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诗人描述的,身处地球家园的人类却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为了方面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人们制作出了地球仪。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
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5.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注意不要把此环节上成手工活动的形式。

第二课时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面貌,粗略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但要对地表地理事物进行准确定位,还需借助地球仪上特殊的点与线。
6.在学生阅读教材P5、6“纬线和经线”图文内容与阅读材料后,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极点、地轴、经纬线、经纬度的含义,明确它们在地球仪上的空间分布;接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P6、7的活动1。
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列出表格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对0°经线(本初子午线)、0°纬线(赤道)的地理意义;经纬线的分布状况及其长度变化、经纬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一定要对照地球仪一点一点地让学生透彻理解,切忌照本念经或让学生片面记背结论。
7.师生共同学习P7的活动2。由于该小题涉及球面上诸多地理知识的空间分布,且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学习起来肯定会有不少困难。因此,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按照由易到难逐个提出问题,学生看图逐个回答的方式进行,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注意及时解释点拨。(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⑴在图中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并说明它们在划分东、西和南、北半球上的作用;
⑵教材所示的六幅图中,哪两幅是俯视图?(可提示:以南、北极点为中心)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高中
⑶赤道穿过了哪些大洲?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主要经过哪两个大洋?这样确定分界线有什么好处?
⑷全部位于东、西、南、北半球的大洲分别是哪些?
⑸兼跨东、西半球的大洲是()。
8.反馈练习:
⑴有人说:赤道长度约是本初子午线长度的两倍。这种说法可信吗?
⑵东、西经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各是什么?
⑶位于东半球的地区一定属于东经度吗?
9.让学生自学教材“利用经纬网定位”部分。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P8活动中的一个小题。
1小题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模拟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同时向学生介绍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地理位置的方法。2小题是虚拟的实际应用问题,教材选取了一个反例,更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主要是强调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注意事项。3小题则是具体运用,其目的是通过经纬网查找地点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技能:给定某一点能判读经度和纬度;知道了经、纬度能确定该点的具体位置。
这三个小题的难度都不大,目的是通过这种有趣味的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学会较熟练地使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
教师要关注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指导,结论及时进行评价。尤其要说明某一点经、纬度(地理位置)描述的两种方法。
【课堂小结】
学生重新浏览教材,梳理听课思路,整理听课笔记,最后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经度、纬度的标度范围各是多少度?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点?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
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如何区分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纬线?
【课堂练习】
1.假如你从赤道上的某点出发,沿赤道向东每天走50千米,多长时间后才能回到出发点?()
2.最长的纬线是()。
3.任意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这种说法对吗?()
4.下列地点中,属于西半球、南半球的是()
A.19°W、10°S
B.5°W、40°S
C.160°W、30°N
D.140°W、35°S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阶段
2.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作用
2.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三、纬线和经线
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极点、地轴的含义
2.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
3.经度和纬度的规定及度数的标注
4.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1.经纬网的作用
2.经纬网定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课外延伸】
如果某人从地表的一点出发一直向北走,他能回到出发点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89390.html

更多阅读

《拉勾勾》教学设计 拉勾勾教案

教学内容:表演《拉勾勾》聆听(管弦乐)口哨与小狗教学目标:通过演唱歌曲《拉勾勾》和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喜欢用音乐的方式与同学交往,鼓励学生为歌曲自编动作进行表演;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口哨与小狗》,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

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采菱音乐教案

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歌,了解南北方音乐的特点。节奏:复杂、多变的;旋律:婉转、五声调式;歌词:以一字多音为主。2、有感情地演唱《采菱》。3、能听辨出江南民歌的风格。教学过程:一、引入1、同学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的教案

小石潭记柳宗元一、目的要求: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

《山雨》教学设计 山雨的优秀教案

《山雨》教学设计【文本解读】《山雨》一文区别于《山中访友》,《山中访友》是全景式的,写了许多景,而本文只写一种景物“雨”。第一小节,围绕着来得“来得突然”来写。破折号后的语句是进一步说明“突然”,表现雨来得“悄悄”。文章

声明:《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高中》为网友氵酌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