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电子书经典收藏之第二 湘教版七上地理电子书

原文地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电子书经典收藏之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作者:启迪慧想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形成了城市。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楼厦如林的大都市,清雅宜人的小城镇,风情浓郁的文化中心,车船如梭的交通枢纽,在大地上谱写出岁月沧桑,吟诵着人们对未来的期冀……城市出现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城市又时刻在改变着地理环境。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把古朴的乡村变成繁华的都市。城市诉说着历史沧桑,城市传扬着地域文化,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城市凝聚着人们美好的希望。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与乡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阅读

城市、镇和乡村

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城市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建制的城市市区;镇是指经批准设立的建制镇的镇区;乡村是指城市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地区。城镇人口是指在市镇中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

2002年,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0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75个,县级市381个:从城市职能来看,大致可分为全国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旅游城市、边境口岸城市等类型。

一、城市区位分析

区位(Location)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于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在大河人海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港附近,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这些经济事物有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邻近矿产资源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邻近港口或边境,有利于形成口岸城市。邻近多条铁路,尤其是铁路交会处,有利于形成铁路枢纽城市。

活动

1.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会相对密集?在滨海地区、平原地区、海拔的河谷地区,为什么城市会比较多?请谈一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2.读图2—2,想一想,海口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3.读图2—3,说一说,武汉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城镇空间布局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人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干线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区位还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它是从政治丈化角度来分析某一城市与其他行政单元的空间关系: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国家的政策、外交会改变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影响城市的发展、比如,1980年以来,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它们毗邻香港、澳门的优越地理区位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1.一个城市自然地理区位,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查阅世界地图,从莫斯科、纽约、东京、开罗四个城市中任选一个,综合分析它的地理区位。

3.结合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分析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

阅读

城市区位的选择

城市选址应尽量避开地震频繁并且危害严重的地区,同时还要避开容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地方以及活动断裂带。

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应把码头建设在河流的凹岸处,因为这里的水比较深,泥沙淤积少,但要注意河流对河岸的冲蚀。

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地基承载力:一般来说,石质地基要优于土质地基,天然土要优于人工填土:有些土质在浸水后,其结构强度会“一落千丈”,因此要进行防水和加固处理。

从地形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来看,平原最为有利,丘陵困难较多,山区则需要大量投资和工程措施。坡度较大的地方不适宜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位于地形平缓、地势低洼地区的城市,应建设排水设施。

居住区应布置在有污染的工业区的上风向或者城区河流的上游。

城市周围应有良好的植被,最好还要有大面积的水面。这样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景观和大气质量。

二、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Url)an19nduse)是指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根据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利用和保护的全过程:城市土地利用可反映出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功能的地域差异。

活动

我国土地分类

2001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新的土地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3个,二级类15个,三级类71个。

我国土地分类系统

一级类

二级类

农用地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

建设用地

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土地、其他用地

活动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用地通常可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和水面。

●分析图2—4,看一看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市政用地的分布各有什么特点,再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建成区与郊区

建成区(Built—uparea)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相对集中分布的各种城市用地:在景观特色上,表现为城市用地和城市建筑集中成片分布。

郊区(Suburb)是指在城市行政界限以内、建成区外围的地区,通常为环状,在行政上归城市管辖,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距离市中心区的远近,可把郊区分为近郊区和远郊区。

1.分析建成区与郊区的关系。

2.谈一谈郊区的景观特色。

3.分析郊区的主要功能,完成下表。

农业

经营园艺业和畜牧业,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和副食品等的需求。

土地利用

环境保护

旅游

中心商务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简称CBD)又称中心商业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影响。

阅读

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同心圆学说(Concentriczonetheory)城市可划分为5个圈层:过渡区原先为高级住宅区,各类政府机构多位于此,后来因商业、工业等的不断侵入,环境质量显著下降.通勤居民区是沿交通干线发展起来的,大多数人使用通勤月票上下班。该学说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地租地价也就越高;越往城市外围,地租地价就越低。

扇形学说(Sectortheory)在同心圆学说的基础上,重,重点考虑了联结中心商务区的放射状交通干线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由中心商务区向外放射形成不同职能的楔形地带。交通干线两侧地租地价较高,楔形外部为低收入住宅区。该学说具有动态性,使城市地域结构变化易于调整,城市活动可沿楔形向外拓展。

多核心学说(Multiplenucleitheory)大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但城市还存在着次一级的支配中心,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城市的多核心构成城市众多的生长点,交通区位最好的地域可形成中心商务区。

同心圆学说、扇形学说和多核心学说是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代表性学说。这三种学说较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强调了中心商务区在城市发展和功能分区中的主导作用。对于我国城市的规划建设,这三种学说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阅读

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集中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城市用地和功能分区上则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城市结构布局上,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比如,明、清时的北京城以皇城居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在它的四周,代表“天南地北,日东月西”。有一条长达8千米的南北向主轴线贯穿全城。

在城市用地布局上,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如唐长安城的正北部为宫城禁苑,东西两区住王公贵族,南部及外围为平民区,东西两市为商业区。明、清时的北京城大街平直宽阔,小巷幽静宜人,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强调依山就水,自由布置:如南宋平江府(苏州)的规划,将整个府城布局与河网水系相结合,引水进城,形成纵横吏错的水上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结合河网布局,有河有路,水陆联系便利;街坊和建筑物与河结合,组成“前街后河”的江南水乡城市景色:明、清北京城建设的一大特色,是采用“挖池筑丘”的办法,不仅解决了漕粮运输和城市给排水的问题,而且营造了广阔的水面和生动的城市轮廓线。

四、中心地理论

活动

调查商品等级与市场服务范围的关系。

1.调查家人或邻居一般去哪些商店购买下列物品:粮食、食用油、食用盐、卫生纸、牙膏、香皂、衣服、高档化妆品、电视、冰箱、计算机等;将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找出其中的规律性。

2.调查住所附近的商店类型和数目,再调查周围比较大的商业点的类型、数目和离住所的距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调查商业中心销售商品的类型:将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统计。

3.将以上两部分调查的资料结合起来分析,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中心地理论(Centralplacetheory)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率先提出:该理论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阅读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心地(Centralplace)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地具有多种服务职能,但主要是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职能。中心地有级别之分,较高级别的中心地辐射影响较低级别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服务范围(ServiceDcicecircle)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门槛(Threshold)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服务人数低于门槛,中心地难以正常运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中心地就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

根据中心地理论,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规模小的城镇数量多,规模大的城镇数量少。城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主要受制于商业因素、行政因素和交通运输因素。

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为了避免相邻中心地服务范围的重叠,可将中心地圆周体系转换为六边形体系: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各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均表现为六边形。但由于各级中心地门槛人口和服务范围的差异,六边形的大小也不相同。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但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但六边形数日多。

从区域总体来看,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活动

1.结合北京市区图,读图2—11,探讨北京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

2.把图2—11中的东单、东四、地安门、西四、西单、前门6个商业中心依序相连,看看所构成六边形的中心地是哪里?并就此对中心地级别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展开分析。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第二,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第三,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第五,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阅读

什么是乡村一城市转型

乡村一城市转型(Rural-urbantransition)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型过程,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在我国,乡村一城市转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区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进城的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阅读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

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区向边缘区迁移,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有的发达国家为了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由于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小汽车,加之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区范围明显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

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主要特征是人口高度集中,大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十分发达。

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化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

阅读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仅有39.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推进迅速。195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仅3亿人,2000年则激增到19.4亿人,50年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发达国家的2.7倍。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南美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比较高。

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的状况最为突出。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状况。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活动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两段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你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合理吗?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3.试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速度等方面,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别:想一想,产生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特点,谈一谈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阅读

中国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2002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上升到39.1%,平均每年增长0.9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60个,建制镇20601个。我国大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城市化过程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求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要求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活动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填写下表: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在城市化速度方面

在城市化动力方面

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

在人口流动方面

在城市建设方面

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2.在我国西部地区,怎样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加速城市化进程,对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市,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我们感觉到城市在一天天地长高长大。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

活动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小轿车开始进入家庭:小轿车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也造成了城市的大气污染和交通阻塞。

●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应当优先发展公共汽车和电车,还是小轿车或者轨道交通,甚至是自行车?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

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原先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是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区域。高强度和持续的经济社会活动,不但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每逢暴雨,排水不畅,极易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由于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能够带动区域开发,加速经济发展,从而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阅读

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比如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化过程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演化为现代化工业社会。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它既是一个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综合作用过程。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城市化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丈化交流与融合。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扩容与提质并重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中举比之风盛行,只讲规模,不讲特色;光追求外表,不注重内涵;过分看重城市的空间扩张,却忽略经济实力的提升:谈起城市化,就只讲花了多少钱,城市面积扩大了多少,人口增加了几成:城市就像摊大饼那样不断地向外扩张一些小城市并不富裕,但争相修建大广场、步行街、街心花园、音乐喷泉、城市雕塑和别墅区:许多城市热衷于“圈地运动”,在土地利用上的奢侈之风令人担忧:一些城市建设扩张无度,大举侵占土地,开发区、工业区、豪华别墅区遍地开花,竞相压低地价招商引资:从城市建设来说,挥霍土地等于削弱后劲、透支未来,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农业角度来看,无节制地蚕食耕地资源,势必会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如果每个小城市都效仿大城市的做法,城市建设过于奢华,巨额投入难以带来相应回报,进而抬高农民进城创业的“门槛”,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不可能实现顺利转移。

1.结合案例和你所了解的情况,谈一谈当前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3.联系所了解的城市建设实际,谈一谈在城市化过程中怎样克服短期行为,提高决策科学化的水平。

二、城市环境问题

现代城市在提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享受的同时,也使人们饱受“城市病”的困扰—城市是人类产业活动密集的区域—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牛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加之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闲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这一迁移过程称为城巾郊区化这是城市化进程从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又可将其称为逆城市化阶段。

活动

1.除图2—20所列举的污染外,城市污染类型还有许多。查询有关资料,谈一谈城市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治理这些污染的措施。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或集镇,讨论它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你的解决方案。建议:

(1)通过走访、实地调查等形式,了解该地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通过走访、查阅资料等形式,了解该地主管部门已采取的措施和治理工作中的困难。

(3)结合上述资料,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4)通过与同学交流、写倡议书、写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示你的研究成果。

阅读

逆城市化

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造成市中心区的衰落。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2亿元“邀请”50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5000余株树龄在100—400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买卖古树是一种破坏历史丈物的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成长。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分析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

3.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你认为应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

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阅读

昆明构建“生态春城”

昆明市区东、北、西三面环山,南濒滇池,发展空间有限目前,城区生态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高达2.7万人/平方千米,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等问题相当突出。

最近,昆明市提出突破滇池流域盆地的限制、建设“大昆明”网络城市的新思路—在大约50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以现代化交通为纽带,将小城市、卫星城镇与主城区联结成一个城市网络整体。

在此基础上,昆明市将围绕滇;也全面实施“四环上程”。一是环湖截污上程,不让污水流入滇池,进而彻底治理滇池;二是环:胡交通工程,建立环绕滇池的便捷的公路、轻轨铁路网络;三是建设环绕滇池的生态修复工程,促使滇池实现良性循环,也形成秀丽的城市景观,确保滇池水质和周边环境显著好转;四是环绕滇池建设整体风格统一、各部分特色鲜明的新城区:今后,昆明将把城市、山水、风景、名胜古迹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山水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市区建筑与山水园林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成为别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和湖滨生态城市。

活动

1.就以下议题展开探讨:

议题一:集国内外第一流的专家,设计出一种高水平的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城市规划模式,先搞试点,再在全国大力推广。

议题二: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强调城市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塑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

2.观察图2—23、2—24,说一说它们的建筑风貌,再讨论它们的城区特色。

双语学习

Cityproblems

Citiesaretilecultural,economic,governmental,population,transportationandcommunicationcentersoftheworld.Mostpeoplecanfindajob,earnaliving(谋生)andaccumulatemoderatewealthincities.Peoplecanalsochooseavarietyofactivitiestoenjoytheirlife.Nevertheless,citieshavemanyproblems,suchassubstandardhousing,pollutionandtrafficcongestion.

Indevelopiugcountries,millionsofpeopleliveinsubstandardhousingandotherovercrowdeddwellings.Somehousinginadvancedcountriesisalsosubstandard.Intheearly1970's,about5.5percentofurbanhousinginUnitedStatesweresubstandard.

Gettingfromplacetoplaceinametropolitanareabecomesmoreandmoredifficuhbecauseofpopulationgrowthandever-increasing(不断增加)useofcars.Trafficjams(交通堵塞)delayandangerpeople.Citieshavemadesomeefforttosolvetheirproblems.However,populationgrowth,lackoffunds,highcostofconstructionandotherfactorscontinuetocausecityproblems.

Substandardhousingisoneofthemostseriousoil5'problems.Inspiteofgovernmenteffortstoimprovehousing,manydwellingsliketheshacksremain.

Travelincitiesisoftendifficult.Peoplemustcrowdintotrainsandbusesanddriveoncongested(拥挤的)roads.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文中两图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城市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

2解释“substandardhousing”的含义。

3想一想,文中所述城市问题,多发生在我国城市的中心区还是边缘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046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我与地坛》全文,史铁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

高中一年级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那时候才真正感觉自己是以一个“人”的状态存在!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灵魂!自此读了史铁生的大多数文章。来北京第一个“景点”即是地坛,我想看看在史铁生笔下出现无数次的园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声明:《转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电子书经典收藏之第二 湘教版七上地理电子书》为网友撒浪嘿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