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坐敬亭山》审美赏析 独坐敬亭山 李白视频

李白《独坐敬亭山》审美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审美赏析 独坐敬亭山 李白视频

李白这首《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也自然增添了孤寂之感。在无奈之中,诗人只好寄情于山水,感受到只有大自然才能给他抚慰,也才能使他内心得到一时的安宁。这首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歌开始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天上高飞鸟儿远去,已经是无影无踪;天上的一朵白云, 也独自的休闲地离开了。因受谗毁而遭排挤的李白,现在只希望寄情于山水,回归于自然中。然而,“众鸟”也“高飞尽”,“孤云”也“独去闲”了。“孤”字,一是表明天上云少,二是在李白的眼中,一切都很孤独,就连这“孤云”也离开独自闲去了,当然这种感受是李白孤独心理的折射。诗句中一个“尽”字,一个“去”字,更好地描写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的空寂。这里,诗人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出在空寂中自己的孤独、寂寞,甚至无助与辛酸,而这种孤独、寂寞正是李白受遭受排挤与打击后的人生体验,这种无助与辛酸正是诗人仕途坎坷的曲折表现。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抒发了情感,寄情于景,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也为后面两句的抒情奠定情感基础。

此时,鸟飞了,云也去了,诗人在孤独中感觉无望,在寂寞中伤感,而这种无望与伤感,诗人只好寄情于山水啊。因而诗人写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只只有那一动不动的“敬亭山”才是有情感的,是自己的知己,那些“众鸟”,“孤云”都是无情之物,这不正是象征了生活中那些是势利者。此时,在孤独的诗人心里,在寂寞的诗人眼中也只有“敬亭山”了,这“敬亭山”也好像和自己一样,也那么是孤独,也是那么寂寞。“只有”明白了人生得一知己就够了。以此,诗人与“敬亭山”心心相映,谁也不厌恶谁,也不放弃谁,似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样。此时此刻,诗人与敬亭山彼此相望,也彼此感受。可以说,在诗人的内心深处,此时的敬亭山是自己唯一的“伙伴”,自己也是“敬亭山”唯一的“伙伴”了。“两不厌”中的“两”,当然一是指诗人自己,二是指敬亭山。这样,在诗人的笔下,物我合一,物我一体,山本无情而寄情于山,这样写来,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不但表现得更加含蓄,引人深思,而且也更加深刻,孤独与寂寞之情也更加凄切。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移情的手法。所谓移情,根据修辞学思想,移情就是把描写的对象视为与自己有同样的情感、思想的外物,“物”在作者的心中不是“物”,而是“人”,也就是移“个人”当下情感或思想于对象上,这种情感或者思想是当下的、个人的。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不厌”把自己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只有”表明“山”不离去,诗人也没有离开,好像此时的“敬亭山”懂得诗人的“孤寂”,诗人也感到“敬亭山”的“孤寂”。“山”似乎就是诗人,诗人似乎就是“山”了。这种艺术手法如果按照西方艺术理论来说,就是“异质同构”。从中国文学理论来说,就是“物我同一”了。这就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诗人在诗歌中寄情于“敬亭山”,可以说,不但含蓄地表达了情感,也深化了情感,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读者在阅读中,透过“敬亭山”,也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感受到诗人的处境和世人的无情与尔虞我诈的险恶,真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势。

总之,由于李白的生活动荡不定,生活历程坎坷曲折,因而有着丰富的人生,从而造就了李白诗歌艺术超然的,成为中国不可超越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就是这样短短的五言绝句中,也表现出如此深沉的情感,诗歌的境界也是如此高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5308.html

更多阅读

杜牧《题乌江亭》审美赏析 杜牧秋夕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审美赏析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

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一》审美赏析 杜甫春望赏析

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一》审美赏析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而唐初“四杰”尚未完全走出六朝文风,有人就对他们求全责备,吹毛求疵,甚至以“轻薄为文”哂之。对这种情况,杜甫

声明:《李白《独坐敬亭山》审美赏析 独坐敬亭山 李白视频》为网友寒玉簪秋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