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词 薛宝钗柳絮词

柳絮词(第七十回)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②,香残燕子楼③。一团团、逐对成毬④。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⑥!嫁与东风春不管⑦:凭尔去,忍淹留⑧!

〔粉堕〕与下句的“香残”都指柳絮堕枝飘残,亦可隐喻女子的死亡。粉,指柳絮的花粉。

②〔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

③〔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④〔逐对成毬〕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毬,即“球”,谐音“逑”。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

⑤〔空缱绻,说风流〕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词句说,徒有才华。又“风流”亦言儿女情事,故两句又是心事总成空的意思。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

⑥〔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

⑦〔嫁与东风春不管〕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青春将逝而知己无法来过问。用唐代李贺《南园》诗“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⑧〔凭尔去,忍淹留〕忍心看柳絮飘泊在外,久留不归。寓意则写黛玉生命将尽时,对知己的内心独白:“时到如今,你忍心不回家来,我也只好任你去了!”

【鉴赏】

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

柳絮词(第七十回)

如梦令

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②?卷起半帘香雾③。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④。且住,且住!莫放⑤春光别去!

〔绣绒〕喻柳花。

②〔残吐〕借女子唾出的绣绒线头,说柳絮因残而离。词写春光尚在,所以说“岂是残吐”。

③〔香雾〕喻飞絮蒙蒙。

④〔鹃啼燕妒〕以拈柳絮代表占得了春光,所以说使春鸟产生妒忌。

⑤〔莫放〕南宋词人辛弃疾《摸鱼儿》词:“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写蛛网沾住飞絮,希望留住春光,为这几句所取意。

【鉴赏】

《柳絮词》又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我们知道,湘云后来与卫若兰结合,新婚是美满的。所以词中不承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象。对于她的幸福,有人可能会触痛伤感,有人可能会羡慕妒忌,这也是很自然的。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关心她终身大事的人可能少些,她自诩“纤手自拈来”,总是凭某种见面机会,以“金麒麟”为信物而凑成的。第十四回写宾客为秦氏送殡时,曾介绍卫若兰是“王孙公子”,即说湘云《红楼梦曲·乐中悲》中的所谓“才貌仙郎”。词中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是那样无可奈何,这正预示着她的所谓美满婚姻也是好景不长的。

柳絮词(第七十回)

南柯子

贾探春(上阕)贾宝玉(下阕)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②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③。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④。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柳条虽然如缕如丝,却难系住柳絮,所以说“空挂”“徒垂”。纤纤缕、络络丝,喻柳条。

②〔绾(wǎn)系〕打成结把东西拴住。

③〔我自知〕等于说“人莫知”。植物抽叶开花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④〔隔年期〕相隔一年才能见到,也就是说要等到柳絮再生出来。

【鉴赏】

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的意思,已尽于前半阕四句之中。所谓白白挂缕垂丝,正好用以说亲人不必徒然对她牵挂悬念,即《红楼梦曲·分骨肉》中说的“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奴去也,莫牵连”。这些话当然都不是对她所瞧不起、也不肯承认的生母赵姨娘说的。作者安排探春只写了半首,正因为该说的已经说完。同时,探春的四句,如果用来说宝玉将来与黛玉生离死别,不是也同样适合吗?“空挂”“难羁”云云,若解作《红楼梦曲·枉凝眉》中所预言的被羁留的宝玉对黛玉命运的“空劳牵挂”,不是也恰好吗?是的。惟其如此,宝玉才“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提笔将它续完。这一续,全首就都像是说宝玉的了:“落去”正可喻黛玉逝去,“休惜”犹言惜不得。“飞来”者,非魂即愁,梦中心头,当然只有“自知”了。“莺愁蝶倦晚芳时”,也正是“红颜老死”之日。《葬花吟》中“明年花发虽可啄”,与这里说“纵是明春再见”是一样的意思。不过,“人去梁空巢也倾”说得显露,“隔年期”说得隐曲,其实,也就是说,要与柳絮再见,除非它重生,要与人再见,除非是来世。总之,探春与宝玉若各自填词,因同隐别离内容而难免措词重复。现在,这样处理,巧妙灵活,又不着痕迹。书中说宝玉自己该做的词倒作不出来,这正是因为作者觉得没有再另作的必要了。

柳絮词(第七十回)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⑨,东风卷得均匀⑩。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⑨〔春解舞〕春能跳舞,这是说柳花被春风吹散,像在翩翩起舞。

⑩〔均匀〕指舞姿柔美,缓急有度。

〔蜂围蝶阵乱纷纷〕意思是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

〔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

柳絮词 薛宝钗柳絮词

〔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委,弃。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意谓尽管柳絮随风,忽聚忽分,柳树依旧长条飘拂。

〔韶华休笑本无根〕意即休笑我,春光中的柳絮本是无根的。

〔频借力〕指不断地借助于风力。

〔青云〕高天,也用以说名位高。如《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鉴赏】

宝钗与黛玉这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同的。作者让宝钗作欢娱之词,来翻黛玉之所作情调缠绵悲戚的案,看上去只是写诗词吟咏上互相争胜,实际上这是作者借以刻画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段。

但是,作者所写的钗、黛并非如续书中所写的那样,为了争夺同一个婚姻对象而彼此成为情敌;作者也并不想通过他们的命运,来表现封建包办婚姻的不合理;作者所描写的宝黛悲剧是与全书表现封建大家庭败亡的主题密切相关的。细看词的双关隐义,不难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丑祸”当然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黛玉就不同了,她不禁聚散的悲痛,就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6328.html

更多阅读

《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形象对比分析 薛宝钗和林黛玉

《摘要》“红学”之说,离不开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角的争议,本文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出生背景,生活环境,成长历程,人生价值观的差异和重合等四个方面论述两人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打破长期以来“褒黛贬钗”的定论,曹雪芹终其一生精血所创造

薛宝钗形象探析——蘅芜苑之象征 薛宝钗人物形象

薛宝钗住蘅芜苑,李纨因而为之题别号“蘅芜君”:这显示曹雪芹构思中蘅芜苑的背景及自然环境都与薛宝钗密切相关。“蘅芜”典出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五〈前汉上〉所记汉武帝与李夫人故事:(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

谈谈神瑛侍者薛宝钗的结局 薛宝钗结局大揭秘

谈谈神瑛侍者薛宝钗的结局发表于 2012-12-28 04:24:59 |(转自央广社区)谈谈神瑛侍者薛宝钗的结局开篇讲红楼,必说宝黛钗,这就说明了宝黛钗在红楼梦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既然宝黛钗的地位那么重要,因此,众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们的结局到

红楼梦人物赏析—薛宝钗 红楼梦人物赏析

薛宝钗是金陵十二钗之一(可与黛玉并列),幼时家境富裕,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在大观园中,薛宝钗以她的才情最为出众,所作诗赋大气浑厚,在诗歌比赛中多次夺魁。她品格

宝钗系列:薛宝钗的前身是什么?

《不名堂重读红楼札记》之十五宝钗系列③:薛宝钗的前身是什么?——《<石头记>,横跨四个世纪的误读》(一)《<石头记>,横跨四个世纪的误读》核心提示:▲ 无人识得薛家母女都是鬼!▲《金陵十二钗》正册有平儿、香菱,无宝钗、巧姐;副册代表人

声明:《柳絮词 薛宝钗柳絮词》为网友谁跌撞了年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