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 2015年10月13日

魏燮均传略

王德金安然王明安

魏燮均,辽东铁岭人,生于清嘉庆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812年2月6日)。初名昌泰,字子亨,号芷庭。后因慕郑板桥(名燮,字克柔)之为人和学问,遂更名为燮均。字伯柔,又字公隐。别号铁民。19岁梦与友人探梅后,自号九梅居士、九梅村主人、九梅主人、九梅逸叟。亦自称耕石老人、耕石老农、耕石山人。书斋命名为梦梅轩、香雪斋、十砚斋、红杏山庄、小隐红杏山庄、白云红叶山房、栖鹤山房、评书读画之室等。

魏燮均祖籍河北昌黎。清代康熙年间,迁徙到辽东铁岭,世居于挹娄之南郭村。家在此地居住180余年,魏燮均出生在此地。道光二十八年(1848),因便于奉亲和闭门读书,魏燮均举家迁于距铁岭城南20公里、依山傍水的红杏屯,居住至终老。

魏燮均的卒年,目前尚未有确切资料记载或证明。从所见到的魏燮均署年文字作品看,以《耕石老人传》为最晚,当年为光绪十三年(1887),魏燮均76岁,其卒年在此后无疑。

2013年10月13日 2015年10月13日

魏燮均殁后,葬于距居住地红杏屯一公里处联珠山麓。

魏燮均是清代晚期关外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学者。

一、少负异志

魏燮均出生于富裕的耕读之家。他在《九梅梦幻三生记》中写到:“魏子九梅,名燮均,铁岭人,生于素封。”素封是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家庭。他在《耕石老人传》中写到:“以耕读世其家,垂垂百年矣。”铁岭人、魏燮均的密友商广源在《九梅村诗集序》中写到:“余友九梅主人魏芷翁者,才推绝世,系出清门,文昭之裔必昌,毕万之名始大。”楚南人、魏燮均密友张锷在《九梅居士传》中写到:“其先世昌黎人,康熙初,播迁于辽,遂世居铁岭,以诗书世其业。”可见,魏燮均的父亲及其先辈,均为读书之人。

道光元年(1821),魏燮均开始入私塾读书。其本人在《九梅梦幻三生记》中写道:“九岁入塾就读,颇慧而能悟。”

魏燮均的恩师是周莲叟。道光二十三年(1843),魏燮均与朋友李荣林,谒恩师山斋,并写诗一首记此事。道光二十四年(1844),恩师周老夫子病逝,魏燮均赋诗4首哭悼,从其第三首可知,魏燮均做其学生十余年,老师非常喜欢他,常向人夸他诗句好。此正合魏燮均《九梅村诗集自序》中写的“先师见之,喜曰:‘子可以学诗矣,宜勉之。’”此亦说明,周莲叟是其先师。同治五年(1866),魏燮均曾借恩师所遗怪石,写诗慨怪石之无依,悼先师之不返。

张锷《九梅居士传》载:“家贫,不事生产,嗜读书,喜古文之学,尤好为诗。”“弱冠后,始应童子试,受知于侯叶唐先生,才名藉甚。明年食饩。”此可说明魏燮均学业精进,科举考试成绩优异,20岁以后已是廪生。

吴大廷在《九梅居士诗集序》中写到:“近寓辽东,得与九梅居士交。居士少负异志,无所遇,困于州县记室者有年。”此文中的“异志”,应指魏燮均幼年始即仰慕“辽东三老”,嗜读书,喜古文之学,尤好为诗。青年时,谢绝荣利之谋,致全力攻诗,苦吟至废寝食。时常以“三老”为楷模,查找自身之不足,立志于追踪“三老”。

道光十年(1830)十月,魏燮均梦友人邀之探梅。他们走入几间茅屋中,九株梅花绕屋,皆放。见门榜一额,曰“香雪斋”,末署“九梅主人题”。室中床几,雅无纤尘,架插古书,壁悬墨梅,古老可爱。此梦应是魏燮均对梅花性格酷爱的幻化。魏燮均从年青时起,一生爱梅,这与他少读书,性恬谈,不慕荣利,厌恶尘世间浑浊之气是分不开的。爱梅,应是他“少负异志”的外在表现。

魏燮均20岁前的诗作,结集名为《梦梅轩小草》(前半部分)。

二、教书授徒

魏燮均15岁以后,祖父、祖母先后去世,家道开始衰落。他父亲是读书之人,不熟悉农耕之事,加之人口日渐增多,家境困窘。魏燮均20岁后,家庭成员的温饱成了问题,因此,不得不“出而授徒,以养其亲”。

道光十七年(1837)早春,魏燮均离家赴开原姚闰轩家当私塾先生。对此魏燮均赋诗一首,题为《别家》,诗中抒发了自己“先动忆乡思”的感情,描写了“多情小儿女,含泪问归期”的惜别心情。

姚闰轩,名桐,孝廉出身。从魏燮均《书感示姚润轩桐孝廉》诗中“主人旧是同心友,常伴灯前话寂寥”句看,魏燮均与姚润轩原来即认识,而且是朋友。魏燮均在其家当私塾先生期间,曾与姚润轩登村外南山,写诗两首。

魏燮均因当时境况,其思想是复杂的,这在他当时所作诗中,多有体现。如《开原道中》的“劳劳此终日,何所寄浮生”句体现了他对前程的迷茫;《晚次沙河子》《晓发》等诗中,体现了他作为“行役者”的“孤独”心情;《初秋漫兴》中“秋来问双燕,何日可同归”句,体现他迫切的归乡愿望;《旅夜忆舍弟》诗中“千里雁行断,天涯旅夜同”句,体现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九日塞上登高》诗中“嗟我年年为异客,自题诗句过重阳”句,体现了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自遣》诗中“作客十余载,清贫仍共随”句,说明了家境仍处于贫困状态。

根据《九梅村诗集》作品查核,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前,魏燮均在当诸生同时,以教书授徒为业。其间夹杂着个人的学业和活动。第一,坚持业余读书和撰写诗篇。他在《闲居遣兴》中写到:“独掩蓬门作腐儒,免争名利效奔趋。”在《冬日闲居杂兴》中写到:“摊书不能寐,心似玉壶澄”,“余本无营者,还归读我书”。魏燮均此间诗作较多,其“吟成终日苦”,“高咏消夏诗”,“置酒独高吟”等诗句,反映出作者吟诗不辍。期间的诗作纳入《梦梅轩小草》后半部分和《砚耕集》。第二,道光十八年(1838),赴省城参加府试。期间,结识辽东诗坛前辈缪公恩。应家乡朋友任六维之邀,与朋友月夜泛舟游万泉河,魏燮均赋诗5首,志其胜。第三,与文友雅聚,游览本地名胜区。如秋日同王相庸游帽峰山,与王矩园游龙首山,游掉龙湾,与吴枬等9人到龙首山看杏花,同袁嘉敖、张季宣登三塔山再游栖云洞慈觉寺等。

魏燮均的教书授徒经历,还应包括其本人在当幕僚时仍兼任家庭教师在内。在金州时的弟子是奎文渔。在岫岩,本人在《幕中杂述》中写道:“聘为句读师,兼司书记职”,说明其兼任启蒙教师。在沈阳,其弟子为铭安(字鼎臣)司寇的女儿会荣、公子那晋。

三、挟策入幕

魏燮均在《九梅梦幻三生记》中自述:“中年窘如故,于是挟策游幕,菽水之资,稍裕如也。”

道光三十年(1850),魏燮均开始游幕生活。他在《清明有感》诗中写到:“东风惆怅惜年华,转眼清明又别家。”在《雨夜忆王雪樵》一诗中写到:“疏雨凉云满讼庭,小窗独坐夜冥冥。身经入幕诗还退,愁到怀人酒易醒。”此年入幕是在粮厅作书记,粮厅理事通判是台湘湄。

咸丰元年(1851),台湘湄任金州通判,魏燮均随其到金州任幕僚兼家庭教师,一直到咸丰三年(1853)。每年年底回家一次,次年早春返回。在此期间,金州地区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黎民百姓陷入极度困苦之中。魏燮均出身平民,地处社会下层,因此,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不断强烈。他写的《流民行》《荒年叹》《赈灾行》三篇长诗,如泣如诉地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读来使人有历历在目之感。根据履职需要和自身责任感,魏燮均对金州的自然地貌、陆海资源、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写出了《金州杂感十二首》。此12首诗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了160年前金州地区的社会状貌。同时,魏燮均在往返途中和履职闲暇时间,游览名胜古迹,并以诗歌的形式予以记载。例如,他在去金州途中,浏览了千山、耀州、大石桥、青石关、望儿山、熊岳,在金州游览了龙王岛、响水寺、朝阳寺、平顶山石佛洞等,游经之处,他都赋诗记载。这些诗,传承了这些胜地的历史文化,厚积了其文化底蕴。

咸丰三年(1853),魏燮均明经及第,时42岁。学使张振之欲举荐其为汉教习,因母亡丁忧,未果。

魏燮均在《耕石老人传》中写到:“挟策游于辽左右州县之幕,藉探山水诸名胜,如是十余年”。魏燮均在入幕后,家境逐步好转,朋友不断增多,眼界渐次开阔,游览山水名胜的渴望进一步增强,由是,与朋友一起,或利用入幕的空档,或凭借入幕的往返旅程,寄情于山水名胜之间,留下了大量的佳话和诗篇。

咸丰四年(1854)夏秋之季,他与在金州结识的朋友王治(字纬堂,时任广宁管教育的官吏),游览了北镇医巫闾山诸胜,包括北镇庙、观音阁、仙人岩、翠云屏、半山亭、飞瀑岩、云巢松、蝌蚪碑、旷观亭、望仙亭、古佛龛、栖霞洞、白云关、桃花洞、道隐谷、卧虎石、万紫山,与老朋友袁嘉敖(字甘泉)游青岩寺、宝林寺、魁星亭、玉皇阁等,其所作诗结集名为《闾山集》。当时的名士、魏燮均的朋友吴大廷在本年八月为《闾山集》题跋。

咸丰五年(1855),魏燮均在海城入幕半年余。期间,结识乐亭常守方(字职卿),广宁李钟灵(字象山),海城家子循等人,与其偕游,共相唱和。尤其与常守方往来密切,深恨见迟。在厝石山出席海城知县王芗湖的宴请,并赋诗呈诸君子。在履职之余,魏燮均与朋友游寒泉寺,登青龙山,临绣岭山,赋诗记载和抒发了当时的心情。所作诗结集为《临溟集》。

咸丰六年(1856),魏燮均客居辽阳,亦是入幕①。此间,结识安徽傅桐(字味琴)明经,赋诗两首相赠。朋友王柘(号拓园)为魏燮均校订诗集,与之往来并唱和。结识湖南张锷(字钝初)书记,同为劳生者。闲暇之余,魏燮均与张锷游览了千山龙泉寺、祖越寺、无梁观、五佛顶、南泉庵、中会寺、木鱼庵、圆通观、慈祥观、朝阳宫、五龙宫、洪谷庵、香岩寺、东极宫、白云山探冷洞、观音洞等景点,作诗吟诵,结诗集为《襄平集》。

咸丰六年(1856)秋魏燮均归家后,小住几日,又驱车赴锦县入幕。此时,魏燮均目睹天灾人祸频发,盗匪猖獗的社会现实忧心如焚,用诗篇记录了当时的状况,抒发了自身的感受。他在《纪事二首》中写到:“输饷民皆困,筹捐计已烦。频年况灾异,何以慰黎元。”在《感事》中写到:“官贫愁助饷,民苦厌闻兵。”在《夜行》一诗标题中自注“自锦州归途多盗”,诗中写到:“中夜起夙驾,前途避盗行。”以上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平民百姓的关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第二年,即咸丰七年(1857),魏燮均仍在锦县,喜晤老友张锷(号剑湖)、王柘、袁嘉敖,屡赋诗相赠,并同张锷、袁嘉敖游城北二郎洞,赋诗记之。

咸丰七年(1857)端午节,魏燮均从锦州归家,入秋,又动身到昌图入幕。

咸丰八年(1858),魏燮均在家闲居一年。

咸丰九年(1859),又应书记之聘赴昌图入幕。从此期间赋诗内容看,边外昌图盗贼烽起,地薄民悍,与边内“地殊风景异”。

同治十年(1871),魏燮均已60岁。他在《六十自寿十二首》诗中,有“从今莫动遨游兴,只合空山静闭门”句,表现已无意再出山远征。但事与愿违,在本年过完上元节后,由魏燮均朋友潘作霖(字沛山)推荐,岫岩官府聘其前去入幕。魏燮均虑其家中窘境,感到身体尚好,又可饱览岫岩山水,于是,再次登上入幕的征程。在岫岩,他虽很忙碌,但心情轻松。他在处理公务、教弟子读书和自己挑灯夜读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同朋友、同弟子游览岫岩西山松云寺、城中文昌阁、城北玉皇阁、凤凰城、王洞等名胜,尽管时有客子思乡之情,倒也逍遥自在。年底,返回了家园。期间,所作诗结集名为《岫岩倦游草》。

同治十一年(1872),魏燮均“决作归田计,耕桑守故园。”②但其十年前友人刘杞刺史将魏燮均推荐给盛京司寇铭安,并力推出山。鉴于知己推荐,又考虑到盛京离故园较近,加之铭安是自己朋友王柘的弟子,因此魏燮均不顾年迈,再次抛家到盛京作幕僚兼家庭教师。此次入幕,一直到光绪二年(1876)。由于魏燮均进入老年,游历山水兴致已大减,期间,他在完成公务和教授弟子课程以及朋友间唱和、迎来送往之后,更多的是读书和感悟。如他读《淮阴侯传》后,赋诗三首,其中一首和铭安;读《邸抄》后赋诗四首,赞诵曾国藩的政绩和谋略。他还作《幕居咏怀》《灯下独坐有悟率成》《雨夜书怀》《九月十五日雪中书怀》等诗,阐发自己深思后的理性感受。此次入幕的第二年,即癸酉年(1873),魏燮均的故友李鸿宾(字湘浦)倡议集结诗社,魏燮均欣然许之,并约李大鹏(字小南)、王梯青(字上之)、袁嘉敖等九人,成立了“藕乡吟社”。这年的重阳节,诸君子齐集小河堰李大鹏家赏菊,即开诗社。此诗社每月一课,共会三课,集诗约二百余篇。此举实为文坛的一段佳话。

魏燮均从道光三十年(1850)开始,先后在金州、海城、辽阳、锦县、昌图、岫岩、盛京等地入幕,去除期间在家躬耕和两游都门时间,仅入幕达十三年以上。

四、三游都门

魏燮均在《九梅村诗集》二编序中写到:“同治甲子,为宾兴之岁,同人约赴都门,因念平生足迹所临,每以不得纵横万里为憾。今乃藉上贤书,以偿观光之志,固所乐也。往还得诗一百五十余篇,名曰《燕游小草》。明年又以事赴都,小住两月,得诗二百有奇,曰《燕游续草》。”

一游都门,魏燮均于同治三年(1864)六月出发,于十月十二日归家,历经四个月。此行主要目的是参加朝廷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同时游览山水。八月八日,魏燮均在入闱前,怀着美好的憧憬,梦得行至“飞月轩”,曾认为是吉兆。此后,参加了两场考试,头场坐号在龙门东,谓之东龙腮必字十号;二场坐号在小西天驹字四号。参加考试者为一万零六百余人。考试的内容主要为撰写五篇策论。中秋节前,初选入闱。中秋节时,他写诗六首,其中的“升沉已定何须问,况我初来第一回”,说明已有落第的思想准备。中秋节后,得知自己下第,已过天命之年的他,并没有过度悲伤,他在《自遣》诗中写到:“自识非公辅,休为慷慨歌”,在《都门秋日书怀》诗中写到:“功名利钝全非计,但使观光愿莫违”。此次入京,除往返沿途游历名胜以外,仅在京城便游历了圆城、西山碧云寺、寿安山卧佛寺、昆明湖、法源寺、玉泉山、香山等诸多景点,他在《燕游述怀》中写到:“已遂观光志,无虚岁月过”,“兹游良不负,何必问登科”,看来,魏燮均对自己此行还是认为不虚的。

二游都门,魏燮均于同治四年(1865)薰风五月出发,于八月归家,历经四个月时间。此次赴京的目的,自己在《九梅村诗集》二编序中说“以事赴都”,在《旅次书怀》诗中写到:“驱车两度走京华,老去谋生又别家”,在《寄怀弟子奎文渔大令》诗中写到:“今年为贫计;又复走京师”,在《到京》诗中写到:“重到青门作壮游,此身不为事王侯。要寻燕赵悲歌士,慷慨谈心上酒楼。”基于上述几点,魏燮均此行应是在上年基础上通过朋友在京城或地方谋求职务。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借进京之机,绕道过访祖籍昌黎。他在昌黎旅店赋诗三首,并作序为:“余昌黎故族也,自国初播迁于辽,遂居铁岭。今已二百余年矣。世传九代,久无人问里门焉。今假赴都之便,迂道过此,因而书感,率题三首于壁。”他在《出昌黎作》诗中写道:“回头不忍别,尚恋故乡情。”可见,寻根问祖,是魏燮均此行目的之一。第二,走访朋友。在京都,再会郑培文(棫叔)。上一年,在京师魏燮均曾与郑培文、赵召棠(字化南)两秀才恭游圆城,并赋诗8首记之;与郑培文游西山碧云寺,魏燮均赋诗5首记之。此行,魏燮均在京都与郑培文共同过闰端阳节,赋诗两首。朋友家子循、于两山回东北,魏燮均与郑培文邀饮酒肆送别。上一年,在下第后,十年前在铁岭结识的朋友缪伯鸿招饮酒后观妓;这次受缪伯鸿之邀出城招饮。在都门,先后拜会了孙际尧(字夔斋)友人、刘汉书(字阁青)孝廉、贾如亭舍人、于振瀛(字柳塘)弟子等,与其饮酒赋诗,互相唱和,可谓以文会友。魏燮均还与弟子奎文渔大令、老朋友吴大廷观察联系,赋诗寄怀。回程路上,魏燮均绕道到锦州,拜访时在锦州任职的老朋友刘杞明府,不料与上年一样,仍未果,赋诗7首记之。第三,壮游都门。魏燮均这次出行,拿出充裕时间,游览上一年未游的京都名胜,如天坛、宣武门外的善果寺、广宁门大街之北的报国寺、广宁门外的天宁寺、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右安门外的中顶、虎坊桥西魏染胡同吴梅村故宅、韩家潭李渔芥子园、琉璃厂火神庙西王士祯故居、槐市斜街朱彝尊故宅、崇文门前王氏宜春园、魏村社天庆寺、金鱼池东慈源寺、东四牌楼隆福寺、广安门外天宁寺塔、寿安山卧佛寺等。纵观游览地点,魏燮均尤喜文化内涵深厚的景点,如天坛、寺庙和文人故居等,这与他自身文化修养是有直接关联的。此次赴都,魏燮均大开眼界,对功名利禄看得更淡。他在《新民屯道中》诗写到:“受尽风尘翻自悔,人生难得在家闲。”他在《归来有作》诗中写到:“已看江山舒老眼,肯教名利累华颠。但令无虑填沟壑,”这是他赴都门归来后真实的思想写照。

魏燮均虽然多年为名利所累,产生“从此高歌闭户眠”想法,但是,后来他的思想再次发生变化,又产生“丈夫贵飞腾,安能守穷庐”的心理。因此,同治五年(1866),他第三次进京都。据在民间发现的魏燮均《往来塔下几经秋》等两份书法作品书款,此次在京都的时间是“丙寅仲夏”(1866年农历5月)中旬和下旬,居住或做事地点在“京师讲武书局”和“京师十砚山房”。魏燮均《往来塔下几经秋》的书法作品书写了古人的一首诗,此诗原文是:“往来塔下几经秋,每恨无从到上头,今日登临方觉险,不如归去卧林邱。”这首诗切实的反映了魏燮均当时的心情。此次进京时间很短,6月份归来后在海城小住。

五、三赴吉林

据魏燮均辑录的《九梅抱山吟草》记载,魏燮均在光绪五年(1879)、光绪六年(1880)、光绪七年(1881)各赴吉林一次。

一赴吉林,魏燮均在光绪五年(1879)九月霜降时节出发,冬至前后抵家,历时两月。期间,主要活动是:第一,在李树棠(字荫南)家作客。李树棠,魏燮均的故友。从魏燮均《暮抵仙人洞李荫南别墅》诗注看,李树棠的住处为吉林西南二百余里,旧为吉林围场,同治年间奉旨出荒,此地遂为李树棠所置。从魏燮均《题荫南山居四首》诗看,李树棠家地有千顷,是一个耕读之家和太康之家。其别墅地处深山之中,万树参天,流水潺湲,可谓幽绝。居此地可闻渔歌,见鹿还。据此,魏燮均感到,自家虽从铁岭城南搬到临山的红杏屯,但仍然逃世不远,入山不深,这里才是平生遐想之地。第二,拜谒铭安将军。光绪二年(1876),铭安奉旨勘事吉林。光绪五年(1879)实授铭安吉林将军。魏燮均千里前来拜谒,铭安“犹作故人看”,仍然礼待为上宾。在风雪天招饮,谈唱、饮酒到二更天。作客期间,太守、司马、两公子陪游北山寺和龙潭山。辞别时,铭安将军与其复约明年来游。太守、两公子领一队人马,打着旌旗送到吉林城外。第三,喜遇诗社社友王梯青,喜识曾共同在京城赶考的张晓潭孝廉,与之饮酒唱和。王梯青,是魏燮均等同治十二年重阳节沈阳结集“藕乡吟社”的社员之一。“藕乡吟社”雅集,《九梅村诗集》卷十九《九日小南招饮初开诗社即呈同社诸君子》一诗有记载。魏燮均此时在吉林与王梯青意外喜遇,王梯青置酒相邀,两人追说风流陈迹,想到“同社诸人率归道山”,感慨万端。魏燮均遂赋诗一首《喜遇社友王上之梯青秀才》,表达了别后相思、此遇续缘的悲喜心情。魏燮均返程时,王梯青赋诗相送,魏燮均以诗酬之。回程途中,魏燮均赋诗《途次三道冈寄王上之书》诗,抒发离愁别绪。魏燮均此次远游,全程共赋诗36首,其中在吉林域内赋诗27首。

再赴吉林,魏燮均在光绪六年(1880)初秋出发,在光绪七年(1881)春季归家,旅居四个月。期间,魏燮均除帮助李树棠处理讼事外,主要有三个方面活动内容:一是赏江。包括江上晚眺、江上夜望、江上晓望、雨中望、雾中望、江城望,每望必诗。共写望江诗14首。二是受邀参与吉林将军祭神树、龙潭。魏燮均写诗4首恭记此事。据诗和注记载,尼什哈山即龙潭山,在吉林城东十二里。山多林木,中有桦树一株,高九丈余。乾隆十九年,高宗东巡时,封此桦树为神树,春秋致祭。时魏燮均被“相邀官舫坐,同伴大江行”,登陆后,目睹了十旗官员迎候将军的盛大场面。三是与诗友王梯青游玩和唱和。中秋,王梯青约江上泛舟,因夜阴未果。后王梯青在江楼招饮,魏燮均赋诗一首记之,其中“对酒与君须尽醉,江山转眼又残秋”句,表达了与之感情的真挚。王梯青与魏燮均还共同登玄天岭,魏燮均作诗抒发“天涯又动故园愁”之思绪。此次远行,魏燮均共赋诗38首,其中在吉林域内赋诗30首。

三赴吉林,魏燮均在光绪七年(1881)六月五日出发,九月底归家,行期为三个多月。此行目的是在吉城包揽词讼,同时,考察南荒等地,有意搬迁于此。因为词讼内容涉及南荒,自家有意搬迁于此,所以,他大部分时间用于考察南荒(围荒)。他撰写了《南荒纪事并序》,其序为:“南荒,吉林将军行围之地也。其地多山林旷土,纵横约五六百里,中多流民私垦,猎户潜藏。近年因奉省岁俭民饥,逃亡于此者络绎不绝。将军为奏请开辟,安插穷黎,奉旨允准,于是设局招佃,所入荒赀藉充军饷,遂为纳粮之田亩矣。”从此序,可看出魏燮均考察之深入。魏燮均还撰写了《抵南荒寓庐作》《荒中小住即景率成》《七顶峰小寓书怀》《荒上感怀》等诗篇,记录了考察成果,抒发了自身感受。此行期间,魏燮均还抽时间与朋友登临辉发古城,凭吊古人,游览寺庙,遥寄幽情。与诗友王梯青、故人李树棠团聚。当时,王梯青已寓居荒上,魏燮均为其“野居”赋诗一首。魏燮均返程时,李树棠相送到海龙依依而别。此行魏燮均共赋诗24首,其中在吉林域内赋诗20首。

魏燮均能在将近古稀之年三赴吉林,是历史赐给的机缘。此三赴吉林共留下诗98首,其中在吉林域内赋诗77首。这些诗作,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还因为诗作涉及吉林北山诸寺、龙潭山(尼什哈山)、望江楼、江神庙、易屯河、依们河、玄天岭、海龙等地名和景点,对研究吉林清末地理旧貌和人文掌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三赴吉林,魏燮均还在民间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这些,是魏燮均留给我们东北十分宝贵的财富。

六、耕石抱山

道光二十八年(1848),魏燮均家境有所好转。于是,在李千户的红杏屯买田数十亩(二顷余),仆建山居三间,将家迁于此。后来,魏燮均将在红杏屯躬耕,自翊为“耕石抱山”。

魏燮均“耕石抱山”,都是在教书、入幕、游都门、赴吉林前后的间隙时间和晚年,因此,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道光二十九年(1849)魏燮均在家“赋闲居”③一年。此年是魏燮均家搬红杏屯的第二年,由于春雨如期,全家人勤恳劳动,收成很好。他在《闲居杂兴》一诗中写到:“暇日置壶殇,欢饮招邻里。谈笑无厌时,共醉斜阳里。”诗中的乐趣谥于言表。

咸丰七年(1857)重阳节后至咸丰八年(1858)年底,在家耕作一年余。咸丰八年(1858)三月份,撰文并书丹《龙首山慈清寺碑记》。八月份,与朋友吴枬、任香陔等人补修龙首山秀峰寺塔,并撰文和书丹《补修九级塔》碑一小方置于塔中;书丹《补修浮屠记》碑。此间诗集名曰《退闲集》。

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魏燮均主要在家躬耕。此期间诗作咏农耕内容较多。如《元日口占》《新晴书事》《村居自遣》《秋日田家杂兴六首》《秋眺》《秋夜》《与王石农曜友人耦耕赋诗纪事》《暮秋即事》《夏日田家》《对秋山作》等。这些诗作,结集名为《躬耕集》。所收诗作,反映了百姓处于“兵戈久未息,天地亦生愁”乱世的惶恐;反映了百姓遭受自然灾害的无奈;反映了百姓好年成的喜悦;反映了百姓终日劳役的艰辛;反映了百姓对美好前程的期待,无疑是魏燮均在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成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杰作。在此期间,魏燮均对已结集的《九梅村诗集》,进一步删减,忍痛割爱,力求剩者皆精品。去柴河、黄旗寨、懿路,过龙潭寺,登邑之城南楼,游龙首山并在慈清寺夜宿,观赏家乡的名胜。咸丰十一年(1861),游览千山罗汉洞、玉皇阁、聚仙台、芙蓉峰等景点。在位于铁岭西南的掉龙湾与民众商议禁止捕鱼举措,并撰《掉龙湾禁止捕鱼记》碑文。

魏燮均三游都门后,功名之念已灭,决心作归田计。因此,从同治六年(1866)至同治九年(1870),他安心在家隐居。在《闲居杂述》中,他写道:“而今返旧林,永与云霞约。闭户自著书,肯使光阴错。偶来素心人,村酒共斟酌。畅谈无古今,高歌破寂寞。块垒豁然消,胸中颇不恶。有时看云山,而亦赴城郭。去住本无心,闲云任飘泊。”此诗句可概括此期间的主要活动:第一,闭户著书赋诗。魏燮均在这段山居期间,是诗作高产期。从内容上看,反映田园生活较多,如《闲居杂述》《田家杂惑》《秋夕村居》《山居初冬遣兴》《闲居书怀》《山居杂述十二首》《夏日与村人闲话》等,可以说是田园诗的黄金期;从体裁上说,相对于全部诗作来看,此期间长诗多,如《观甘泉画沧海日图作》《和甘泉孤树篇》《闲居杂述》《病起述事》《诸葛铜鼓歌》《言孝妇左氏割臂疗疾诗》《烈女篇》《骏马行》《大火行》《老骥叹》等;从风格上说,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更理性、更深刻,冲破名利束缚更豁达、更豪放,如《放歌行》《后放歌行》《对酒放歌赠子循》《古镜篇》《杂居排闷六首》等。第二,时赴城郭。同治五年(1866)六月,魏燮均再赴海城。期间,与朋友家子循游寒泉寺、青龙山,游唐王山,登宁家山,登将军台;送朋友郑培文登舟赴天津。此行期为三个月,其乐融融。九月归家,忽得重病,然幸而无虞。除此外,魏燮均还游铁岭域内的凡河城,登铁岭城南的鹰台山,访青龙湾,瞻龙首山寺,宿铁岭银冈书院,撰并书《凡河洞重修慈觉寺碑记》。第三,道义交友。此期间,魏燮均时间充裕,有条件与朋友往来。他通过走访,接待、唱和、寄怀等方式,与老友新朋沟通,不断增进了其感情和友谊。

光绪二年(1876),盛京司寇铭安勘事吉林,魏燮均亦随之退出幕府,返回山林,正式结束入幕生涯。从此时到终老,除光绪五年(1879)至光绪七年(1881)年三赴吉林外,未再远行。他在《耕石老人传》中写道:“晚年退守里门,不履城市,策杖逍遥,犹以徜徉邱壑为乐。然居恒无事,终不肯释卷自逸也。”“家有奇书秘籍数千卷,别构静室十砚斋以藏之。斋本老人藏砚处也,窗明几净,床榻具陈。时或扫地焚香,摊书座右,坐卧流览,恒终日不倦。其应客清潭,吟风赏月,或对酒评诗,则于藤花山馆;或临池,或读画,或阅道藏佛经,则于白云红叶山房也。”光绪六年(1880),魏燮均在二赴吉林前,与任春元一起作为四乡募缘人,募集资金在家乡建立“望云寺”,寺竣工后,魏燮均撰文并书丹《望云寺碑记》。光绪元年(1875)《九梅村诗集》刊刻后至光绪七年(1881)前期间诗作结集,名为《九梅抱山吟草》。魏燮均年逾七十时,仍康强不衰,登山履险能健步,饮食兼人,望之修养有道。光绪十三年(1887),魏燮均76岁,尚书写《耕石老人传》,虽自认为“气衰手战”,实则为自我心理感觉,原文字迹遒劲,看不出衰败气象和临终迹象。

七、结纳英流

魏燮均一生慷慨尚义,多与名士、雅士交往。

魏燮均最早结交的诗坛前辈是缪公恩。缪公恩,字立庄,汉军人。诗书画皆精,尤精于画兰花。道光十八年(1838),魏燮均到沈阳应试,与其结识,之后多有往来,成为望年交。缪公恩83岁时,魏燮均曾赋诗《呈缪海澥先生》。缪公恩曾将数幅墨兰画作,送给魏燮均收藏。魏燮均将辑录的《众仙乩咏录》应其愿给病中的缪公恩观览,录存缪公恩《梦鹤轩诗抄》百十首。缪公恩在病中垂危之时,犹问讯和叨念魏燮均。道光二十一年(1841),缪公恩去世,魏燮均赋诗四首,倾述痛失知音、与其永诀的哀惜心情。

常守方是魏燮均在海城入幕时结交的朋友。常守方,字职卿,河北乐亭人。甲辰年(1844)被选拔为孝廉。他听说辽东千山风景优美,乙卯年(1855)年正月,带着盘缠前来游览。到海城两月余便被人聘为私塾教师,只好先看海城山。魏燮均当时正在海城入幕,与常守方遇于客邸,二人一见如故,有“谈到情深恨见迟”之感。魏燮均将《九梅村诗草》(《九梅村诗集》早期名)相示,常守方披阅再四,深感其诗淡远古朴,为之击节久之。复念仆千里驰驱,未览名山,先获良友,此游已为不负。因魏燮均先世为河北昌黎(隶属永平府),常守方手录魏燮均诗百余篇,欲将其纳入河北同为永平府史香崖等人编辑的诗集《永平诗钞》,并作序记之。后来,魏燮均将此序作为《九梅村诗集》序之一。重阳节过后,常守方归家之时,魏燮均宁可自身缓归,前去告别,与其深夜畅谈,次日饮酒送行,别后又寄诗。丁巳年(1857),魏燮均在昌图入幕时,给常守方寄诗,表达千里的思念。九月得常守方书后,得知所寄诗未收到,甚觉失望,赋诗二首,抒发感慨。甲子年(1864),魏燮均在京都赴考时,知常守方已故,联想到曾约共游京东盘山,陡生感伤,赋诗《望盘山吊亡友常职卿》表达心境。

在魏燮均结交的名士中,官位最大的是吴大廷。吴大廷,字桐云,湖南沅陵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官至按察使分巡台湾兵备道,在位有政声。早年有奇才,工诗文,成就不凡。咸丰三年(1853),吴大廷从京城到沈阳,在沈阳书院教书和襄校院试卷。时张鑅(字振之)为学使,极欣赏吴大廷的才学。而正在此年,魏燮均岁考贡明经,成为张鑅门下士。因此,魏燮均有机缘与吴大廷交往。咸丰四年(1854)八月十九日,吴大廷为魏燮均作《闾山游草跋》,其跋指出,魏燮均诗有真情实感,为性情所至之作,并用自己陪学使张鑅游闾山无一言以吐胸中之所得,反衬魏燮均“渊然作金石声”。作跋同时,吴大廷又题诗二首于拟选诸作后,其诗认为魏燮均有诗才,能继大雅。魏燮均因为找到知音而乐之,于是拿出《九梅村诗集》请其作序。咸丰五年(1855)五月,吴大廷不负朋友之愿,在沈阳锁院为《九梅村诗集》写了序言。其序赞魏燮均“诗之富,闲淡隽永,罔不可喜,都人士既知而慕之矣”,“每唏嘘感慨不能自禁”。据魏燮均自作《再删诗集序》载 ,吴大廷曾为《九梅村诗集》初步校定。魏燮均第二次游都门时,得知吴大廷官福建盐法道,赋诗《寄怀吴桐云观察》一首,表达了对吴大廷的想念、期望和赞佩。吴大廷对魏燮均的人品、诗品评价很高,在南方任职时,大力传播、推介《九梅村诗集》。魏燮均与吴大廷相处二年余,时间不长,但感情深厚。

与魏燮均“文字通神契”④的是刘杞。刘杞,字松云,宛平人。道光初年,在沈阳为司理,后任锦州知州,仕途顺遂。据刘杞壬申年(1872)赠魏燮均诗中“十载星霜感别离”句和魏燮均答赠刘松云诗中“十年萍散各分离”句推算,二人相识当在同治元年(1862)左右。相识之后,十余年未见面,双方极度思念。其间,魏燮均两游都门时,每次都迂道到锦县寻访,每次都未果。壬申(1872)年,二人在沈阳相逢,惊喜万分,互相赠诗唱和。刘杞向时任盛京司寇铭安力荐魏燮均入幕,并力劝魏燮均出山,魏燮均看重知已朋友的情意,遂应其聘。魏燮均钦佩刘杞为官廉洁和贤能;刘杞称赞魏燮均诗“一字拈来皆妙谛”,“诗有惊人句必传”。同治十三年(1874)刘杞在魏燮均自己对诗集几次删汰,仅录诗千七百余首基础上,又为其删削数百首,最后存千四百二十首,厘为上下二十卷。《九梅村诗集》得以出版,除出资的铭安将军外,刘杞功不可没。光绪元年,《九梅村诗集》刊刻时,刘杞赋诗四首即以寄怀。

魏燮均与台隆阿(字湘湄)的友情,可谓诗画佳话。道光三十年(1850),魏燮均初次入幕便在粮厅理事通判台隆阿处,后在金州又跟随三年余。台隆阿善画梅,常请魏燮均为其画作题诗。魏燮均酷爱梅花又懂书画,每题都入木三分。由是,二人论交到白首。魏燮均时常陪台隆阿游览山水。台隆阿对魏燮均爱护备至,逢人常夸。同治四年(1864),台隆阿侨居岫岩,魏燮均尚梦与其见面,相看两鬓未全斑,二人像当年一样欢娱。二游都门归家后,得知台隆阿在岫岩去世,悲痛万分,写《哭台湘湄司马五首》,寄托哀思。

魏燮均结交盛京司寇铭安,使《九梅村诗集》刊刻成为现实。铭安,叶赫那拉氏,字鼎臣,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光绪年间东北大员,文武兼长。同治十年(1871)五月,铭安奉命到盛京任刑部侍郎,在省城会晤刘杞刺使时,向其询问先师王柘所遗诗稿。刘杞告诉铭安,魏燮均与王柘是诗友,唱和无虚日,可能有王柘诗手抄本,且魏燮均正在省城。铭安因其先师王柘以前说过“关外诗人,唯子亨一人”之语,对魏燮均心仪已久,听刘杞介绍后,当即投刺拜访,二人一见如故交,相得甚欢。加之刘杞举荐,聘魏燮均为幕僚兼家庭教师,不仅厚币相延,而且折节礼士,待为上宾。期间,二人互相诗词唱和,共同游览名胜古迹,相处默契。铭安在给先师王柘刊刻《阅莒草堂遗稿》之后,慨捐清俸,又出资于光绪元年(1875)刊刻魏燮均《九梅村诗集》,并为之序。铭安为清末东北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燮均结交的第一真情诗友是王柘。王柘,原名允中,字菊生、雪庵,号拓园。北京大兴人。曾官辽阳吏目,后任京兆佐幕。道光三十年(1850),魏燮均在粮厅作书记时与王柘相识,以后,交往频繁。咸丰二年(1852),魏燮均再去金州,途经辽阳专程拜访王柘。咸丰六年(1856),魏燮均在辽阳入幕,为王柘《木石生诗话》题诗。王柘为魏燮均校定诗集“一字必求善”。二人多次夜话到天明。王柘于役入关,魏燮均写诗相送,抒发“客中送客”的离别之情。王柘差竣回程,在锦州途中与魏燮均意外见面,魏燮均写诗记之。魏燮均在昌图入幕、在家删诗时,思念王柘,赋诗寄怀。魏燮均为王柘保存诗稿十余年,王柘弟子铭安凭其所藏诗稿,在同治十二年(1873)为先师刊刻了《阅莒草堂遗稿》,魏燮均为其题诗五首。

魏燮均与王相庸之交,可谓钟俞之交。王相庸,字蕉园,山东高密人。道光十五年(1835)初渡至铁岭,在魏燮均家附近开馆授徒。魏燮均听说其知诗,主动造访,二人各出所作,两相悦,遂订知交。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益深而谊益笃。王相庸从初来铁岭,到同治九年(1870)在铁岭去世,除去两返山东时间,在铁岭客游14年。在铁期间,魏燮均与其酬和往来,无间寒燠。一是经常结伴出游。如游览铁岭龙首山,铁岭帽峰山,邑城北楼、古寺等。二是经常在一起饮酒、畅谈、和诗和改诗。王相庸每次从山东回铁岭,都到魏燮均家看望。魏燮均远行,亦与王相庸告别。咸丰三年(1853)魏燮均在幕主台隆阿处给王相庸索求梅花画,并题诗于上。咸丰四年(1854),王相庸应邀在魏燮均家过除夕,魏燮均有感而发,写了《除夕与蕉园分韵得岁字》诗;王相庸吟诗相赠。后来,在咸丰六年(1856)除夕,魏燮均又赋《和蕉园除夕见赠原韵》诗,抒发“岁月不容双短鬓,乾坤徒老两狂生”之感慨。咸丰五年(1855),王相庸在红杏山庄对山草堂为《九梅村诗集》作序,备叙二人感情,盛赞魏燮均的诗“不作尘世语”,“所游之境与所吟之诗,如逢大敌,战不旋踵;如逢猛兽,疾与之角,虽欲不奇不工,弗可得矣。”此序了结了王相庸因与魏燮均文字交、肝胆交、友谊之始终“不可不有以志之书”之心愿。王相庸过访魏燮均山斋和在魏燮均家过上元节,魏燮均在闲暇的雨夜、雪天和送别王相庸远行之时,二人都相聚饮酒赋诗,忆旧事,怀故人,推心置腹,谈天说地。魏燮均自删诗,每欲概加痛削,王相庸则说“少时之作,具见性情,弱柳柔桑,亦饶风致;岂苍松翠柏,独标劲节于时乎?人有初盛中晚之年,诗亦有初盛中晚之境,存之以征生平诣力耳。”王相庸此话,使魏燮均有些早年诗作幸而保留。早在道光十八年(1838),王相庸回山东,魏燮均将本人手录诗稿数卷,请带给其父教正。其父看后非常高兴,“既喜斯道越海有传人,又喜庸之能择交良友”⑤,欣然允之作序,并欲加点评于其上。然而,序未作完,其父急病去世,王相庸深感魏燮均诗坎坷不遇。其后,王相庸父亲的朋友李鲁钦等,争先索读诗稿,为之校定,为之题词。第二年,王相庸将校定诗稿和题词寄给魏燮均,魏燮均收到后,“虽恨初愿未偿,而快诸先生之赏音识曲。”⑹对王相庸充满感激之情,颇以他为“不相负”。王相庸回山东期间,魏燮均时常思念和牵挂。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转战胶东,王相庸妻遇害,子被杀。魏燮均对其百般慰藉,尽其所能给以帮助,与其分担悲痛。魏燮均曾效元白结邻故事,约王相庸在北方结邻使世世子孙知其相爱。同治八年(1869)秋,魏燮均对朋友商广源、王相庸说:“他年倘殁于此,我等当卜葬于龙首山。在山月、韵娘两墓⑦之间,夜台殊不寂寞矣。”王相庸大笑说:“公等果能如此,死无憾也。”第二年,王相庸去世,门人吴五楼等购买棺木,魏燮均等人应其大笑将其葬于龙首山西坡的山月和尚和韵娘墓之间。魏燮均为其书写“山左诗人王蕉园先生之墓”碑,并撰文刻于碑阴,同时,赋《哭王蕉园十首》诗,痛悼之。

魏燮均与袁嘉敖贫贱相交四十年,生死不谕。袁嘉敖,亦作家敖,字甘泉,别号铁脚行者,河北乐亭人。工写意画,亦作手指画,书法尤佳,好吟咏,不蹈恒蹊,主要以卖书画为生。家存书画数百张,告诫子孙,其死后,画可贱售,书不可贱售。魏燮均与袁嘉敖相交一生,有三个特点:第一,数别数晤。袁嘉敖寄居铁岭以卖书画走辽东,常年在外漂泊,他赴吉林、回北平、出塞、归乐亭,魏燮均每次都依依相送,写诗寄赠。魏燮均山斋隐居、官府入幕,游都门回归,袁嘉敖皆到山斋或幕衙造访,二人相见情深意无尽,刺刺语不休。咸丰十一年(1861)春节,袁嘉敖在魏燮均家过除夕,二人共话草堂春。第二年,袁嘉敖因返故乡,远隔千里,魏燮均赋《除夕忆甘泉》诗,表示思念。同治四年(1865)年春节,袁嘉敖又在魏燮均家过除夕,魏燮均赋《除夕与甘泉守岁》《除夕赠甘泉》诗记之。此年上元夜,两人在山村的小溪上望月,共话往经太平,今逢乱世,人比昔老,充满无限感慨。同治十二年(1873)上元夜,魏燮均想到昔年袁嘉敖、王相庸二君曾寄自己家度岁,与王相庸剪烛分韵赋诗,在上元节与袁嘉敖踏雪溪上徘徊望月,而今袁嘉敖老归里门,王相庸已谢世数年,内心怅然。第二,同出游览。魏燮均与袁嘉敖先后游览了铁岭龙首山上慈清寺,凡河站三塔山上的栖云洞慈觉寺,北镇的青岩寺,医巫闾山的魁星亭、玉皇阁、东岳庙,锦县城北的二郎洞等地名胜,游山水自放,恒寄情于诗画。第三,评画题诗。魏燮均在《访甘泉村馆留宿夜话》中写到:“入室且评画,闭门还看诗”。可见,评画论诗是两人之交的重要内容。魏燮均曾多次为袁嘉敖写题画诗和评画诗,如《题甘泉柳阴待渡图》《观甘泉画沧海日图作》《题甘泉指墨山水》《题甘泉画云龙》《再题甘泉云龙》等。这些诗,对袁嘉敖的画作,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如评袁嘉敖指画为“作画如作书,气足吞欧柳。运指如运毫,神已得八九”⑧。此处侧重肯定了袁嘉敖作画追求神韵的特点,一语中的。袁嘉敖晚年自诩“顽道人”,魏燮均曾为其作《顽道人传》。光绪三年(1877),袁嘉敖78岁殁,魏燮均得知凶信,作《哭袁甘泉》组诗21首。据查,魏燮均以袁嘉敖为内容撰写的诗达70首以上。魏燮均对袁嘉敖感情深厚,还表现在不得相见时经常思念、挂念,梦中曾经相逢、相别、相送;在袁嘉敖去世后,对袁嘉敖的子孙尤加抚爱。

在家乡,魏燮均来往密切,感情至深的朋友当为商广源和任钟岳。商广源,字文澜,一字子勤。礼部右翼教习,终身授徒。其人博览群书,能文章,攻书法,雅好藏书。魏燮均与商广源一起游龙首山看杏花并在慈清寺畅饮,一起补修龙首山秀峰塔并书丹石碑,一起赴京都赶考并游览名胜,一起在银冈书院小住和品书评画、说鬼谈仙,一起撰修《铁岭县志》。同治八年(1869),商广源为魏燮均《九梅村诗集》作序。商广源博文强记,尤善洞悉时务。魏燮均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写到:“每论当世人物及朝廷治乱之原,了如指掌,听者悉忘倦焉。”魏燮均在《耕石老人传》中写到:“自商君捐馆后,世无知已,久不与闻理乱,岂敢复言天下事乎?”商广源去世后,魏燮均一气赋诗十六首,哭之、悼之、念之。任钟岳,字六维,号香陔、向海,铁岭李千户人。多才多艺,懂阴阳数理,精于篆刻,工画花卉。魏燮均与其早年相识,倾心论交。魏燮均应试省门,任钟岳邀其与友人游万泉河,具酒肴在舟上畅饮。二人多次与朋友登龙首山,在山上赏花饮酒,修塔刻碑。魏燮均为任钟岳《松鹰图》题诗。魏燮均家迁红杏屯,乃任钟岳引介;在红杏屯建茅屋,皆是任钟岳经营监造。两人中年以青山为邻,老年结为儿女亲家,相交三十年如同旧好。

魏燮均一生交友众多,除上述外,来往多的还有楚南善化的张锷(钝初、剑湖),辽阳的傅桐(味琴),王治(纬堂),王方正(矩园),李大鹏(小南),王梯青(上之),吴枏(晓山),张简(枚斋),奎文轩,家子循,李鸿宾(湘浦),李钟灵(象山),李浓华(荣林),吴枬(仲培),姻弟姜海藩(紫垣),姻亲任正泰(耆园)等,魏燮均与这些朋友交游唱和,以寓其兴,追求心灵之沟通,每以风雅相切劘,使其学问得以增进,性情得以涵养,既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又是诗文成就实现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魏燮均无论是教书授徒,还是挾策入幕;无论是游览山水,还是躬耕田亩;无论是交友结社,还是考察古迹,他都坚持不懈地写诗,孜孜不倦地临池,无怨无悔地读书,可以说,他的一生,是做学问的一生。因为他的天资,因为他的勤奋,更因为他始终身处社会下层,能够深刻了解社会现实,能够从普通民众中吸吮源源不断的营养,所以,他的诗歌、书法和学问成就卓卓、名扬关外。

关外诗人唯子亨。魏燮均一生攻诗,幼时即读“辽东三老”诗,羨慕其为人;十五岁左右成童时,即“耽风雅之道”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粗通比兴,读汉魏以下诸家诗,旁搜博览,肆力于诗,苦吟至废寝食;中年知取法,就范唐贤;老年仍恒寄于诗,萧然自得。魏燮均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数量特丰。魏燮均六十岁时,在《自编拙集漫题》诗中写到:“手编诗集三千首,留与儿孙亦可蹉”。在《论诗我有三千首》诗中写到:“论诗我有三千首,足抵豪家百万金。以此据为千古业,赖兹聊慰百年心”。新发现的《九梅抱山吟草》诗集,辑录魏燮均《九梅村诗集》刊刻后光绪元年至光绪九年的诗720首。魏燮均卒年,在光绪十三年(1887)或以后,《九梅抱山吟草》诗集之后,尚存六年以上时间诗作未被今人知晓。据此推算,魏燮均一生,诗作当有四千首以上。第二,具有北方特色的田园诗成就尤大。魏燮均的田园诗,赞美了北方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体现了对农民困苦的关注,阐述了闲疏自适和林泉隐逸之情,在全部诗作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魏燮均的田园诗,既吸纳了历代著名田园诗人的精华,又具有明显的北方地域特色,是祖国田园诗宝库中体现北方地域特色的明珠。第三,诗作人民性强。魏燮均生活在社会下层,对于贫困百姓的生活有切身体验和感受,他关心同情百姓,终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吴大廷为《九梅村诗集》题诗中写到:“杜陵谁嗣响,萧统自高楼。”意即其诗继承了杜甫的传统。辽宁作家徐光荣先生说,魏燮均就是清代的杜甫,东北的杜甫。第四,史料价值高。魏燮均的诗关注重大历史事件,记述重要历史人物,描述和记载名胜古迹的景色和人文掌故,记录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料之缺失,添补了史料之不足,佐证了考古之未定,对研究东北清末历史具有深远的意义。在2012年4月中旬“中国·铁岭首届魏燮均学术研讨会”上,辽宁省历史学会会长、辽宁大学原副校长顾奎相先生在学术总结时说:“魏燮均是清代东北的‘诗圣’”。魏燮均《九梅村诗集》,光绪元年(1875)刊刻为“红杏山庄”版,此次刊刻由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署检。民国十四年(1925),铁岭市立第二工科职业学校刊印,为民国本。1995年,上海古藉出版社影印光绪版《九梅村诗集》,将其纳入《续修四库全书》。2002年上海古藉出版社对光绪版《九梅村诗集》再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对以上版本均有收藏。

“字震九州”名不虚。魏燮均一生书法用功最勤,晚年书益工,名闻公卿间。相传,魏燮均第一次赴京应试时,主考官在他的试卷上,朱批“字震九州”字样,一时间,“文压三江王尔烈,字震九州魏燮均”成为民间风行传诵的佳话。据铁岭师专于景頫先生理析,魏燮均书法学习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青少年时期,为奠基阶段。此间,楷书和行书主要学王羲之、王献之和赵孟頫,其书用笔精到,沉着洗炼。二是中年时期,为提高与定格阶段。此间小楷着重学褚遂良,行书学李邕、颜真卿,亦曾临郑板桥。此间书法风格形成。三是五十岁以后,进入通会阶段。两赴京都,结识名流,亲睹书法名迹,眼界大开;阅历丰富,人生深悟;游历山水,陶冶性情;吸纳百家之长,书技升华。其书洗炼老到,高古淳朴,超妙入神,美不胜收。魏燮均的朋友常守方在《九梅村诗集序》中写到:“一时碑版墓志,多出其手。”据笔者查究,仅在现铁岭市域内,经魏燮均书丹的石碑,已发现十通。魏燮均书法成就,还表现在在继承中创新,致力于书法理论研究,总结出《论书十四则》。魏燮均书法作品,流入民间甚多。本人在《耕石老人传》中写到:“凡有踵门乞书者辄应之,而于藉资救困者尤弗吝。得者欣然以去。于是远近都人士识不识,莫不交口称誉焉。而诗名遂为书法所掩。”魏燮均的书法作品,受到时人和后人广泛的珍视和喜爱。1982年,辽宁省书协代表大会,有人曾把魏燮均列为东北历史五大书家之一。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先生,亦曾对魏燮均的书法给予很高评价。

学问淹贯堪称奇。魏燮均雅好藏书,博览群书。赴京都应试,买回一车奇书⑽。平时听说何处有奇书秘籍,千方百计搜罗,不惜重金购买,“虽薪火不继,弗顾也。⑾”他在《耕石老人传》中自述:“家有奇书秘籍数千卷,别构静室十砚斋以藏之。”“时或扫地焚香,摊书座右,坐卧流览,恒终日不倦。”银冈书院是铁岭当时藏书最富之所,魏燮均经常光顾,并曾在此下榻,与朋友商广源比邻,“时而联座烹茶,品书评画;时而当窗剪烛,说鬼谈仙。六合外亦入谭锋,妄言妄听;千古前都归话柄,何是何非⑿。”魏燮均会作画,尤爱画梅花。懂画知画,乐于欣赏画和评画,经常为朋友画作题诗和以画会友。晚年佞佛,对佛经亦有较深研究。一生喜古文之学,文采风流,为文为诗每下笔辄有古人遗意,典故随手拈来。著有《梦梅轩杂著》《荒史纪闻》《香雪斋笔记》《采遗集》《嗣响唐音集》,惜俱未付梓。近年发现《梦梅轩杂著》手抄本,乃书林之大幸也。

总之,魏燮均是清代关外的名宿。他的作品,是东北文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他的成就,是铁岭城市文化底蕴深厚的例证。魏燮均是铁岭黑土地的骄傲!

注:

①同治五年(1866)魏燮均《过辽阳有感》诗中“昔我作书记,于今凋鬓毛”句可证。

②《述怀并喜晤谢荐兼酬惠书寄呈松云》诗句。

③见《闲居杂兴》诗。

④魏燮均《述怀并喜晤谢荐兼酬惠书寄刘松云》诗句。

⑤⑥《九梅村诗集》王相庸序。

⑦山月,龙首山主持僧;韵娘,铁岭一才女,有韵娘校书故事。

⑧魏燮均《题甘泉指墨山水》句。

⑨《九梅村诗集》自序。

⑩见《到家》诗。

⑾见张鍔《九梅居士传》。

⑿见《九梅村诗集》商广源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660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2013年的“程序猿节”是几月几日? 程序猿图片

原文地址:2013年的“程序猿节”是几月几日?作者:WOAI3程序员节是一个国际上被众多科技公司和软件企业承认的业内人士节日。日期是在每年的第256(十六进制为0x100,或28)天,也就是平年的9月13日或闰年的9月12日。之所以选择256(28),是因为它是一

汽车新三包法规(自2013年10月1日施行) 汽车零部件三包法规

汽车新三包法规(自2013年10月1日施行)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家用汽车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以下简称三包)责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在中

声明:《2013年10月13日 2015年10月13日》为网友眼里落进寂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