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 逍遥散

小柴胡汤

  【解说】对于一名医生而言,病情诊断再正确,如果没有选择好治疗的方剂,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好的方剂是治好病的根本保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记载的小柴胡汤就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经久不衰的经典方剂。

 小柴胡汤这张方子调达气机、舒肝解郁结、畅通三焦,它不仅可以促进五脏六腑新陈代谢,而且可以调畅人的精神情志,所以发热的疾病用它可以退热、抑郁的精神状态,用它可以解郁消愁,那么脾胃肝肠和胰腺的病变用它,可以促进代谢,妇科病用它可以调整月经和治疗带下,所以古人就说小柴胡汤这张方基本上可以左右逢源,左翼右有,临床上不管男女老幼,外感内伤都可以用。

  【解说】小柴胡汤是由柴胡10g、人参10g、黄芩15g、半夏15g、大枣10g、甘草5g、生姜两片七位中药组成的方剂。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七味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结果证明,小柴胡汤还可以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有报道能够治疗肿瘤。至于小柴胡汤为什么能够治疗肿瘤,其实它不是一个直接抗癌细胞的一个方子,因为它可以调畅情志,它可以促进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一个人五脏六腑新陈代谢正常,那么水液代谢正常,他就不会生痰,不会生湿,不会生瘀,所以这就没有癌症生长的温床。另外一个人心情愉快,整个人的精神放松,免疫机能也就是我们中医所说的它的正气就旺盛,《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小柴胡汤正是因为它可以调畅整个人体的代谢,可以调畅人体精神情志,就使癌症生长温床就没有。

  【解说】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在临床上被医家们广泛运用于外感发热、胃寒、呕吐、肺水肿、肝胆实热等疾病的治疗,具体病症对症进行加减。由于疗效独特,它不仅对传统医家的组方用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许多现代医家也对这一方剂极为推崇。

  人类认识中药,是由单味药的应用,逐渐上升到多味药组成的复方应用的,应当说,这是一个进步和发展,那么多种药组合在一起形成这个复方,那么这就需要人类摸索很长时间,经过许多临床实践,才能够得出一个疗效很高的一个复方的成就,而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寒热并用,攻补兼实,有很好很高的组方成就,这对方剂学的发展,这对组方的发展有很大的献。

从宋本《伤寒论》原况看小柴胡汤所治病证的广泛性
作者:赵体浩

小柴胡汤是古今临床运用频率极高的一首方剂,其所主病证称之为柴胡证,而柴胡证又被近贤吴考FDC2视为是《伤寒论》的一个特区。那么这个特区的范围究有多大?亦即小柴胡汤的篇目次第、功效主治等旧况到底是个啥样?这对初学者来说,恐怕还很难能系统回答,反倒极易先入为主地被现今教材所载“小柴胡汤的功效是和解少阳,主治少阳半表半里证”的说法而印定眼目。实际上,现行教材的这些说法只是道出了小柴胡汤功效主治的主要方面,若详审宋本《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的本来面貌,可以发现柴胡证并非少阳病所独有,小柴胡汤的功效也非仅和解和阳一端,而是其证治范围极为广泛。爰就宋本《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治情况归纳分析如下,庶能更好地掌握其运用规律。

1 少阳病枢机不利

这是小柴胡汤最善主治的一个方面。宋本《伤寒论》中,涉及小柴胡汤证治的条文共有17条,大部分见于相关篇章(太阳篇共11条,阳明篇共3条,厥阴篇和差后劳复病篇各1条),而少阳病篇的10条原文中仅有266条一条涉及。该条云:“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显然,仅此一条就把小柴胡汤说成是少阳病的主方似嫌不够,于是喻嘉言《尚论篇》又将太阳篇中涉及小柴胡汤的条文悉归于少阳病篇讨论,嗣后不少医家乃至现行《伤寒论》教材亦照效仿,从而扩充了少阳病篇的内容。至今,人们对少阳病所形成的共识,均认为其见症是在266条所述的基础上再加上96条的“四大本证”和263条的“三提纲证”。皆知,少阳在三阳之中主枢,因此可以说,少阳病的病机实质就是“枢机不利”,而小柴胡汤的功效正是“和解枢机”,故小柴胡汤就理当可治“少阳病枢机不利”。可以这样讲,小柴胡汤为运转三阳枢机的主方,四逆散为运转三阴枢机之主方,它与四逆散相呼应,构成了《伤寒论》中运转三阳、三阴枢机的两大法门。其应用之效,已广为后人所验。

2 太阳与少阳合病以少阳为主

《伤寒论》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必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本条原出于宋本太阳病篇。因其位居太阳病篇,说明邪未完全传入少阳(明标“传入少阳”四字者是266条),故仲景浑冠“伤寒五六日或中风五六日”以示仍有太阳病的存在;又因其在见症上完全是少阳病的表现,故可认为本条实际上是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以少阳为主,病邪是由寒化热,病脏在肝胆脾胃而以胆胃为主,病性属半虚半实。夫邪在太阳则寒,深入少阳则热,往复出入手太少,故见往来寒热;胸胁乃肝胆之经所过,邪臻此域,故胸胁苦满;肝胆脾胃区主消化,邪入少阳胆腑,碍及亲缘之脾胃,故食常嘿嘿且喜呕也;胆热上扰,心自烦乱。至于本条中有“七或然证”和方注中有“七加减”,那是因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且三焦内连腑脏,外通皮腠,主持诸气,通调水道,故太阳与少阳合病以少阳为主的病变,症象繁多,无有定式。

3 太阳与阳明合病热结尚浅之“阳微结”

宋本《伤寒论》太阳病篇条148条云:“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本条无明显少阳见症,故非少阳柴胡证可知。“伤寒五六日”而仍“微恶寒”,说明太阳表证尚存,不言发热者,当是省文;而“头汗出”、“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等证,则是阳明里热或上蒸或郁闭或碍胃所致。这种太阳表证未尽得解、阳明热结尚属轻浅的表里同病之证,即称为“阳微结”。“阳微结”乃是与阴明腑实燥热之“纯阳结”相对而言。仲景用小柴胡汤治“阳微结”之证,说明小柴胡汤具有通便效能,对此历代医家也屡有论及,如《金匮发微》、《伤寒论方解》及陈亦人《伤寒论求是》等,均有明确指出。如果“阳微结”证服小柴胡汤后仍“不了了”,说明里热尚未刈除,自当微通其便,故云“得屎而解”。但究用何方使其得尿?仲景没有明言,窃为小柴胡汤中加入芒硝或径用大柴胡汤似可。但无论怎样讲,这里有一个原则必须恪遵,即“纯阳结”可以苦寒攻下,“阳微结”只可和解达邪而不可用下。
4 少阳与阳明合病势各参半

《伤寒论》229条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30条云:“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此两条,宋本《伤寒论》皆在阳明病篇,今教材移于少阳病篇。观此两条,“潮热”和“不大便”足证病已深入阳明,但又云“大便溏”、“小便自可”及“舌上白胎”,说明阳明热实并不是太甚;而“胸胁满不去”及“胁下硬满”,则是少阳枢机不利之明征;故可认为这两条是少阳与阳明合病且势各参半的一种情况。治用小柴胡汤者,旨在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FDB6然汗出而解。”

5 三阳合病

小柴胡汤不仅能够治疗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及少阳阳明合病,即或三阳合病亦可治之。如宋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99条云:“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身热恶风颈项强”属太阳表证,“胁下满”为少阳半表半里证,“手足温而渴”系阳明里证。对此三阳合病之证,仲景治从少阳而以和解为主,方用小柴胡汤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三阳之邪自可得解。此正如方有执所言:“夫以三阳俱见病,而独从少阳以小柴胡汤为治者……(是)从少阳一于和而三善则得也。”至于三阳合病的妥当用药,钱天来氏明嘱当从小柴胡“加减例用之。太阳表征未除,宜去人参加桂枝;胁下满,当加牡蛎;渴则去半夏加栝蒌根为是。”诚哉斯言。

6 少阳太阴合病以太阴腹痛为主

宋本《伤寒论》第100条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是言少阳与太阴合病治当先补后和之法。伤寒症见“阳脉(浮取之脉)涩”和“腹中急痛”,是太阴虚寒,气血不足;症见“阴脉(沉取之脉)弦”,是病在少阳。总由太阴虚寒,气血不足,复为少阳之邪所乘而致。似此太阴虚寒为本为主、少阳之邪为标为次之少阳太阴合病证,仲景的施治步骤是先以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建立中气;之后若仍弦脉不除、腹痛未止,是为“不瘥”,说明少阳经尚有留邪,此时当以小柴胡汤和解之。由此可见,腹中痛亦小柴胡汤主治之一候,而少阳与太阳合病治当先补后和,更是仲景神妙之法。

需要指出的是,本条腹痛未止治用小柴胡汤,当结合第96条少阳或然证兼腹痛之治法,即宜投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去黄芩者,免使太阴寒之又寒;加芍药者,旨在柔肝和脾缓急痛。前后一贯,理无二致。

7 厥阴转出少阳之“呕而发热”

宋本《伤寒论》厥阴病篇第378条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为厥明病转出少阳的证治。“喜呕”是少阳病的主症,且太阳病篇149条已有“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的论述,故知本条呕与发热同见,是少阳有热、胆胃气逆所致,因而仍用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治疗。此厥阴转出少阳的证治机理,钱天来氏解释得最为晓畅明快。他说:“邪在厥阴,唯恐其厥逆下利,若见呕而发热,是厥阴与少阳脏腑相连,乃脏邪还腑,自阴出阳,无阴邪变逆之患矣。故当从少阳法治之,而以小柴胡汤和解其半里之邪也。”于此又知,“呕而发热”亦小柴胡汤主治之一途也。

8 热入血室之寒热如疟

宋本《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44条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这是妇人热入血室寒热如疟的证治。热入血室证的形成机理,是妇人经水适来之时,血室空虚,邪热乘虚而入,与血相搏,血结不行,即所谓“其血必结”。血室瘀结,气血流行不畅,正邪分争,故见寒热发作如疟状。其治疗,仲景仍以和解枢机、扶正祛邪为法,俾传经云邪得除,则寒热自止,血结可散,方用小柴胡汤。审此证治,再知小柴胡汤尚可清热散血,难怪尤在泾独具慧眼地说:“热邪与血独结于血室者,血结亦能作寒热,柴胡亦能去血结不独和解之谓矣。”对于热入血室之治,尽管仲景已明确提出用小柴胡汤,但据叶天士所云“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似乎钱天来氏之说较为允当,他认为在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再“量加血药,如牛膝、桃仁、丹皮之类”,足资参考。

9 肝胆郁热之发黄

宋本《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31条云:“阳明中风……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与小柴胡汤。”本条虽名阳明中风,实言三阳合病而以肝胆郁热为主之发黄证治。《伤寒论》治热性病过程中的发黄与《金匮要略》所治黄疸病都用的是小柴胡汤,二者的致黄机理均是热灼肝胆、胆汁外溢,故又可知小柴胡汤具有清肝利胆之功。事实上,现代国内外大量研究认为,小柴胡汤就是具有利胆保肝和促进损伤肝细胞恢复的作用,被公认是一首治肝退黄的奇效良方。至于还能治“耳前后肿”,这与治264条之“两耳无所闻,目赤”理同,均属肝胆风火上扰、清窍不利之实热证,故仍宜使用清利肝胆之小柴胡汤。后世治疗实热性耳聋耳痛证多从少阳,包括龙胆泻肝汤在内,想来也恐怕是借鉴了此两条精神。

10 伤寒差后更发热

宋本《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第394条云:“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伤寒差后,更见发热,是体虚而邪犹未尽。治当扶正祛邪,疏利和解,方用小柴胡汤,以参、枣、草扶正,柴、芩、夏祛邪。由于本方善治半虚半实之证,具有扶正祛邪及和解运枢的特点,故今仍常用于病后低热、药后仍热、发热待查及寒热疑似之证。验案凿凿,此不一一。

综上10方面之撮,小柴胡汤治证之广泛性足见一斑。奈今人无视宋本《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条文的篇目次第,率将分见于各篇的条文移至少阳篇中,因而竭力呼喊出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的惟一方剂的偏颇口号,白白地冤柱了小柴胡的功效主治。这种集约作法和局限说法,实际上是将小柴胡汤活泼灵透的化机和主治变成了死板的教条,汩没了仲景原著所蕴含的奥义。事实上,通过拙文的俚析之后可知,小柴胡汤可治十来个方面的病证,可谓功底无量。今人更将其扩用至数十种病证,日本汉方医亦对其极为看重,现代制药工业还将其制成冲散、口服液及针剂等剂型,足见本方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洵非它方可比。人谓贺龙一把菜刀起家,我说某种程度上中医能游刃于一首小柴胡汤也可起家。快速回复主题


小柴胡汤综述

{组成}
柴胡9-12克、黄芩8-10克、人参9克、半夏9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5克。
{主治}
①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
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太阳中风或伤寒,经水适来,续见如症状,或目暮谵,如见鬼状,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③伤寒少阳微结证。头汗出、微严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
{方解}
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本经》称柴胡推陈致新,黄芩主治诸热,柴芩合用能解半表半里之邪,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能开能降,兼肋柴胡透达经中之邪,配人参、甘草、大枣益气调中,扶正去邪,以杜内传太阴之路,同时姜枣相伍,
可以调和营卫,通行津液,以本方证之寒热往来,皆有关营卫之故。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集辛开,苦降,甘调于一方之中,虽治在肝胆,又旁顾脾胃,既清解邪热,又培补正气,而使三焦疏达,脾胃调和,内外宣通,枢机畅利,则半表半里之邪解,所以本方为邪在少阳胆
经的代表方剂,也是和剂的主方。
{应用}
本方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为辨证要点。太阳为开,其病为表证,阳明为阖,其病为里证,少阳为枢,其病为半表半里证,又少阳与厥阴,肝胆相连,同居胁下,表里相依,共有疏泄作用,可通达表里内外。少阳受邪,正邪分争,常进退于表里之间,致联系病证较多。柯琴谓“仲景独出‘桂枝证’‘柴胡证’之称,见二方任重。临证证明,桂枝汤治证固多,小柴胡汤治疗的病证更多。
小柴胡汤中既有去祛邪清热之药又有扶正补虚之品,集寒热补泻于一方。本方药物可分三组:一组是柴胡配黄芩,为方中主药,柴胡能疏解少阳经中邪热,黄芩可轻泄少阳胆腑邪热,柴芩合用经腑皆治,同时柴胡还能疏利肝胆,条达气机使气郁得,火郁得发。二组是半夏配生姜,又名小半夏汤,因其能和胃降逆,散饮去痰,故为止呕圣药。少阳病“喜呕”呕是少阳的主证之一,故半夏生姜在所必用,同时夏、姜味辛能散,对疏通少阳郁滞也有脾益。三组是人参、甘草、大枣相配,扶中益气,本方选用此组有两意,一为扶正去邪,助少阳之气,二是补脾以防邪气之传变,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从药物性味来看,柴芩味苦,夏姜味辛,参草枣味甘合其成辛开,苦降,甘调之法,既各奏其功又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联系的治疗整体。
小柴胡汤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有解热抗炎促进消化的作用,并有镇吐镇咳去痰保肝利胆镇静的作用,并有本方主要用于少阳郁热或邪在少阳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纳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特异诊断依据为项筋拘急疼痛(即胸锁乳突肌触痛明显)应用本方时少阳病诸证不必悉具,但见一证即可。小柴胡汤为杂病首方,有理胃土、调升降、和阴阳,疏气机之功,可广泛地用于临床各种病症。
{临床常有以下加减}:
1)外感后阴阳失调证,有外感病症,祛邪伤正,补虚助邪,倦怠乏力,本方加杏仁、苡仁、白叩仁、白花蛇舌草。
2)春天外感合新加香薷饮(香薷6克、扁豆花6克、川朴6克、银花9克、连翘9克)
3)普通感冒合感冒四药(卜荷、牛蒡子、羌活、公英)流感合感冒群药(羌活、公英、板兰根、大青叶、贯众)。
4)急性气管炎合止嗽散。
5)急性尿路感染合治肾六药(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白蔹、黄柏、黄芩、漏芦)
6)小柴胡汤中黄芩为20克,有通畅大便之功,因小柴胡汤调阴阳,和枢机表里升降有序,津液可归肠腑不治便秘而便秘自下。
7)小柴胡汤合白蛇合剂(白花蛇舌草、白茅根、赤芍)加生石膏60克、板兰根30克、连翘9克、桔梗6克,对腮腺炎合并睾丸炎有效,一般服4-10剂即见效。
8)临床经验在治疗外感高热时一定要掌握如下原则,应用解表药时一定要以清热药,做到解表不忘邪热内结,清热不忘使邪外达,表里固病,阳明腑实宜加用大黄、玄明粉或枳实、瓜蒌,邪在半表半里宣和解表里用小柴胡汤。
9)多年临床经验实践发现无论外感内伤,发病有一定规律,并且发作有时难以辩证遗方用药者选用小柴胡汤多收效.
10)外感后出现胁肋疼,多为邪留少阳,可用小柴胡汤治之,疗效可靠。
11)临床上凡是见某病症发作有时,而且每次发作症状相近者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常有效。
12)临床上以品苦为主,主诉就诊者可用小柴胡汤加沙参滋胃津加大黄通降郁火治之。
13)临床上见不欲食而用健胃消食不效者可用柴胡汤加桂枝干姜少许各1-2克。
14)“身之侧”少阳经所走行部位,皂刺、银花、连翘、败酱草、马齿苋合小柴胡。
15)江尔逊认为小柴胡汤能疏达三焦气机。
16)“无症状可辨小柴胡”,病情复杂无从入手,八法中只有和法适合。
17)小柴胡汤+当归四逆汤+吴茱治冬日肢体冷凉,春日如常,历年恒发。
18)小柴胡汤用于中小学生头痛,中学生头痛,多为少阴郁火。
19)黄芩苦寒可清肠胃之热,味苦可燥肠胃之湿热,清肠胃之热。用量为15-20克有通便作用燥肠胃之湿。用3-6克有止泻之功,临床上对顽固性便秘的病人,可用小柴胡汤加治疗方中黄芩用量为20克。
20)柴胡3-6克取升提,9-12克取疏散,15克取清热。顽固性低热,小柴胡加青蒿30克,高热明显寒热往来也可用。
21)呕而发热,小柴胡主之。
22)心血虚失眠,小柴胡加鸡血藤。失眠病人用小柴胡汤者可在午后之六时九时服药,用午后之阳光渐衰阴气渐进,服3、6、9、时阴势渐进,以此时顺势服药有引阳入阴之效。
23)定时心悸——定悸三药(云苓30克龙骨10克龙眼肉20克)合小柴胡。
24)定时心律不齐小柴胡加白头翁
25)小柴胡加夏枯草9克方治夜半失眠。柴胡能达郁结,半夏可化痰,二物一阴一阳之气而生,姜调阴阳,黄芩内除烦热,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与半夏能交通阴阳二气治失眠,党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养正,调和营卫。全方能使人体之阴阳交感,寐以时而失眠自愈,我习以此方为治每收捷效。
26)柴胡三仁蛇草汤为笔者临床效方,是根据临床经验总结的处方。处方由小柴胡原方疏达气机,调和阴阳,杏仁宣利上焦之肺气,宣上以畅中肺气升胃气则顺。白寇仁振奋脾阳运化水湿,苡米健脾清利湿热,白花蛇草解毒清热,扶助正气,本方应用于外感后阴阳失调,得前病有反复外感病史,由于治疗不当或耽误治疗致气机阴阳失调,或热病后期气机失调,主症为头晕头重、头脑不清、倦怠乏力纳少、口中粘腻不爽、脘痞、失眠、咳嗽、低热缠绵、舌苔白腻,以胸锁乳突肌疼痛为特异性症状,以补助邪,去邪则伤正,或补、泻、凉、热诸法应用不效者,故八法中唯以和法有疗效。(三仁调整三焦,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具能提升机体免疫力)。

和法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等七味药组成,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上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以矣。”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人体辨证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之说,和法就是使其无所偏。调和之义正如戴北山所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证。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等七味药组成,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上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以矣。”该方当时是为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而设,以柴胡、生姜解表,黄芩、半夏清里,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柴胡可使邪从里出而解,生姜即助柴胡运气使邪从表出本身又可行气止呕,黄芩清中上焦表里之湿热,半夏降泻中下焦痰邪滞气;邪在半表半里是因为正气已虚邪才能从表而入,故稍加人参、大枣、炙甘草三味以补人之气血阴阳,稍加以补又不会助邪,正气足方能抗邪出。

  随着和法定义范畴、作用范围的扩大,作为和法首剂的小柴胡汤也被更加深入地认识研究,着眼点也从简单的半表半里转移到更广阔的八纲辨证上。小柴胡汤之所以能够达到很好的和法效果,一是在于选药,二是在于药量,所以通过对小柴胡汤中药物剂量的改变或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来加减可以达到调其寒热、平其虚实、纠其阴阳的效果而使其不偏。

  解其表里在于柴胡,柴胡是本方君药,有疏转气机之效,气机由里及表全在于此,如只表不里,则是生姜之责,去诸味变成桂枝汤、荆防败毒散等;如只里不表,则是黄芩、半夏之责,变为半夏泻心汤主之。

  调其寒热在于药性寒热相配,柴胡用量在15g以上有清热的作用,或者变柴胡为黄连,变生姜、炙甘草为干姜组成调和肠胃以治疗胃寒肠热证的半夏泻心汤,方以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以达寒热互用之效。

  平其虚实在于药物攻补兼施,方中药有汗(柴胡、生姜)、下(半夏)、清(黄芩)、消(半夏),配以具天地人三性可补阴阳气血的炙甘草、大枣、人参,可使正虚攻邪不伤正。如表未解里已虚,可转成人参败毒散补之,如表未解里已实,可去人参、炙甘草,加大黄、枳实、厚朴转为大柴胡汤攻之。

  调其阴阳在于药物用量,柴胡在6g以下有升阳气的作用,加大黄芩可加大清热力度,炙甘草有益阳的作用,人参有益阴的作用。故欲补气可转为补中益气汤,欲清热可转为三黄泻心汤,欲补阳可转为炙甘草汤,欲滋阴可转为独参汤。

《金匮要略》中和法的运用

【摘要】  和法是八法中颇具特色的治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及广泛的运用。该文归纳了《金匮要略》中和法的八种分类及具体运用,指出运用和法应以恢复脏腑功能、调畅气血、鼓舞正气为桥梁,从而平衡人体自身的紊乱和与外环境的失调关系。在充分发挥和法治疗优势的同时,将仲景的整体观、治未病观和重视人体正气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为养生治病等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 和法;《金匮要略》

  和法属于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和法既不同于汗、吐、下诸法专事攻邪,也不同于补法专事扶正,而又不离温、清、补、泻等法的配合使用。戴天章言:“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1]”。和法在《金匮要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大体可归纳为调阴阳和营卫、和解少阳、表里双解、调和肝脾、调和胃肠、调和寒热、调和气血、分消上下八类。

  1.1用于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选方为栝蒌桂枝汤,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栝蒌根清热生津。

  1.2用于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选方为防己黄芪汤,调和营卫,振奋卫阳使风湿外达。

  1.3用于血痹重证“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选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助阳和营、益气祛风行痹。

  1.4用于虚痨失精“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选方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桂枝汤交通阴阳而守中,龙骨、牡蛎潜镇固涩。

  1.5用于虚痨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选方为小建中汤,甘温建中,使阴阳相生相和而病愈。

  1.6用于阳虚寒逆之奔豚气病“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选方为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1.7用于寒疝腹中痛“心腹卒中痛”。选方为柴胡桂枝汤,以小柴胡汤调阴阳、利枢机、扶正祛邪,桂枝汤化气调阴阳。

  1.8用于营卫郁滞之黄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选方为芪芍桂酒汤,调和营卫,泄热利湿。

  1.9用于气虚湿盛阳郁之黄汗“身重,汗出则轻,久久必身瞤,胸中痛,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选方为桂枝加黄芪汤,以桂枝汤和营卫散外邪,和阴阳复气化,黄芪通达阳气而除湿。

  1.10用于黄疸兼表虚证“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选方为桂枝加黄芪汤,以桂枝汤和营卫解表,黄芪扶正祛水湿。

  1.11用于恶阻轻证“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选方为桂枝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和解少阳
  用于热郁少阳之呕吐:“呕而发热(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选方为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清少阳郁热而降逆止呕。

  3.1用于腹满里实兼表寒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选方为厚朴七物汤,表里双解,以厚朴三物汤行气除满去里实,去芍药之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寒。

  3.2用于里实兼少阳证“按之心下满痛者”。选方为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攻逐阳明,表里双解。

  3.3用于寒疝兼表证“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选方为乌头桂枝汤,双解表里寒邪,以大乌头缓急止痛,桂枝汤和营卫解表。

  3.4用于虚寒下利兼表证“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选方为“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以四逆汤温里,待阳气恢复而表证仍在再予桂枝汤调和营卫解外邪,从而表里双解。

  4.1用于肝郁化热之奔豚气病“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选方为奔豚汤,调和肝脾,养血疏肝,补肝体畅肝用而平冲降逆。

  4.2用于妇人妊娠肝脾失调之腹痛“妇人怀妊,腹中绞痛”。选方为当归芍药散,重用芍药,使肝血足而肝气条达,健脾而除湿邪。

  4.3用于血虚湿热之胎动不安胎动下坠或妊娠下血,或腹痛,或曾经半产等,伴神疲肢倦,口干口苦,纳少,面黄形瘦,大便或结或溏。选方为当归散,养肝血而胎得养,健脾运而气血充且湿热除,使邪去而胎安。

  4.4用于妇人肝脾失调兼有水气之腹痛“妇人腹中痛诸疾(小便不利,四肢头面微肿)”。选方为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除湿。

  5.1用于胃阴受伤之胃反“胃反呕吐者”。选方为大半夏汤,和胃降逆、补虚润燥。

  5.2用于热利兼呕“干呕而利者”。选方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和胃降逆,清热止利,主治其肠,兼以和胃。

  5.3用于寒饮呕吐“诸呕吐,谷不得下者”。选方为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治疗停痰宿饮,水饮上逆所致的饮食不得下。

  5.4用于胃寒气逆之哕“干呕哕,若手足厥者”。选方为橘皮汤,以橘皮开达被郁之胃阳,生姜散寒通阳。

  5.5用于胃虚有热之哕“哕逆者(虚烦不安,少气,口干,手足心热,脉虚数等)”。选方为橘皮竹茹汤,复气虚,除虚热,降胃气而哕逆平。

  5.6用于蛔虫病“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选方为甘草粉蜜汤,意将毒药混于甘味药中诱蛔虫食后除虫,和胃缓痛。

  6.1用于寒热错杂之呕吐“呕而肠鸣,心下痞者”。选方为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调和寒热,散结除痞,通畅中焦。

  6.2用于蛔厥“腹痛,手足厥冷,吐蛔,静而时烦,得食而呕”。选方为乌梅丸,寒温并用调寒热,温脏杀虫安蛔。

  7.1用于产后气血郁滞之腹痛“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选方为枳实芍药散,入血行滞,和血止痛。

  7.2用于妇人风血相搏之腹痛“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选方为红兰花酒,活血利气止痛。

  8.1用于百合病变发热“百合病变发热者,(小便短涩不利)”。选方为百合滑石散,以百合养阴润心肺,滑石清热利小便而表热除。

  8.2用于肺痈之血腐脓溃“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选方为桔梗汤,分消上下,桔梗开提肺气以祛痰排脓,生甘草倍桔梗清热解毒。

  8.3用于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选方为栀子大黄汤,以豆豉清上,栀子、大黄、枳实泻热从小、大便出而清下。
  《金匮要略》全书运用和法的方剂共31首,占全书总方剂数的10%上,涉及病种22种,涵盖内、妇、外各科,超过全书论述病种的50%,可见和法在《金匮要略》中运用广泛,用之恰当,疗效显著。
  汗、吐、下等法,作用趋势单一,驱除病邪强调因势利导,而和法的作用趋势则因病因证而异,并非单纯发散、涌吐或导泻,也非一味补益,而是通过多法的综合而安正驱邪。如厚朴七物汤,和法是解表散寒的汗法与行气除满的下法的综合;再如乌头桂枝汤的和法是解表散寒的汗法与温阳止痛的温法的综合。和法的实现除上述多法综合而外,也可由一法实现,如以温达和,以消达和,以补达和等。如小建中汤是甘温建中而和阴阳;栀子大黄汤是上下分消而达和。和法的另一特点是常与它法配合使用,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和法与补法同用;芪芍桂酒汤是和法与清法同用。运用时需分清主次,方能相得益彰。和法并非孤立于其它七法之外,而是与其它七法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金匮要略》以论述内伤杂病为主,病种多具病位深、病程长、虚实夹杂、表里寒热不清、累及脏腑多、病情错综复杂等特点,治疗时单纯祛邪或者一味扶正已不再适用,然此时运用和法却能恰到好处。治疗时明确病变的层次,通过和阴阳、和营卫、和脏腑、和表里、和寒热、和气血这些看似温和的治法来恢复脏腑功能、调畅气血、鼓舞正气从而平衡人体自身的紊乱和与外环境的失调关系。和法也用于治疗外感疾病,尤其以治合病、并病见长,如用小柴胡汤治热郁少阳之呕吐,其目的是驱邪外出。临床使用和法需注意“和而勿泛”,当切中病机,衡其所宜,否则贻误病情,使之迁延难愈,或变生他证,危及生命。
  在和法的八种具体分类中,以调阴阳和营卫运用最为广泛。“若五脏元真通畅”,则人体阴阳相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当人自身的平衡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后,就出现所谓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营卫不和,邪气易凑,正邪相搏,枢机不利,升降失司,清浊逆乱,诸证皆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明协调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故中医选用药物、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心理疗法等途径治疗疾病阴阳失调的状态,其目的是恢复人体平衡稳态的属性,从而达到“人即安和”的目的,可见和法最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
  和法不仅是治疗法则,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顺应人身,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才能保持人体本身的调和和人与外环境的协调,从而强化机体的自卫机制和自稳状态,提高抵御病邪和驱邪外出的能力。在充分发挥和法治疗疾病优势的同时,应加强仲景治未病的观点。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延治和误治的情况,尽量避免让疾病发展到错综复杂的阶段。治疗疾病时,以重视人体正气为根本点,在注重扶正的基础上祛邪,令人体正气充足而通畅,则即病亦能早愈。

大小柴胡汤医理探微

急性扁桃体炎与急性胆石症都为现代医学的急性疾病。有些人叫嚣中医学不能治疗急性病这是真的吗?愚学习中医的开始也有这样的顾虑,因为愚也没有见到过身边的医生应用中药治疗所谓的急性病。随着对中医学习与临床的加深一个个急性发热病人的痊愈,使愚感到中医学治疗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有其独到的治疗效果,难怪《伤寒论》序言中仲景先师的金石良言不为诳语,使愚感到学习其得重要性。
愚在农村经常遇到的是发热病人,而这些发热不退患者中有一半多是急性扁桃体炎,其一开始应用西药与输液还能对付过去只要久了也就几无小效。愚开始学习与研究应用中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路途,先是应用银翘、羚翘解毒丸、汤(这个时期愚的中医理论是有点,但是临床是刚刚开始)都以失败而告终,再后来应用牛黄解毒丸、片有有效有无效,愚继续探索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救治方法从未间断。不断地从书本学习不断地从临床学习,愚回想先师生前经常学习《伤寒论》从未间断自己也开始学习她。在学习到少阳证的小柴胡汤时非常合乎一些急性扁桃体炎与一些发热病人就应用起来,一时间疗效也不错。可是一些扁桃体炎患者还是疗效不太满意,特别是在高热方面退热太慢,再向何方成为愚的再次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时常看到一些患者高热不退服用一些泻下药热退病愈,能否在小柴胡汤中加大黄是否能加快退热?再遇到这类病人愚开始应用小柴胡加大黄治疗疗效大增,这个时期愚感到对这些患者的病情应该是辩虚实、寒热而不是简单的方证对应,再一次学习《伤寒论》中的小柴胡与大柴胡汤的条文。
小柴胡与大柴胡汤不就是一虚一实、一郁一积吗?随即以大柴胡汤为主方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患者一般在三剂到五剂热退痊愈。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中医学没有“炎症”一词,只有在六淫与“痰”“郁”“积”“瘀”“滞”等等中去思考,这是中医学中特有的思维方式不能变!
急性扁桃体炎不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外感六淫内伤饮食与七情所伤吗?一些扁桃体患者大部分都有暴饮暴食史,由于食积不化痰饮郁积化热外感六邪其病发作,其病理不就是“痰”“积”“郁”“热”吗?在一些患者中有的中气虚单单运用大柴胡汤很容易伤其中气就在其加入炙甘草、干姜以防其弊,也有一些患者除热证外还有郁滞(肿胀)的特别厉害加入升降散疏其气血加快了其病的痊愈过程。在治疗扁桃体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也积累了治疗胆石症的一些思路,扁桃体其郁积在“咽”胆石症其郁在“胆”,胆石症不也是“郁”“积”“湿”“热”与外感六淫的复合的结果吗?不也是大柴胡汤(注意这需要临床中的“度”也就是火候)为主吗?
同理应用于胆石症也取得不错的疗效,让一些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身体恢复了健康,以往治疗其病的弯路不知有多长,愚实感自己学习中医之路是多么艰辛也只有自学的同道所知他人难晓。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中相同的药物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四味相同,柴胡小剂量可疏肝升阳,大剂量可发散清热化郁,邪从上、外驱散;黄芩清热祛湿较其它苦寒药伤中气较轻,即清热而不甚伤胃气;半夏降逆止呕散积化痰以利中气复原,生姜止呕散寒温中;中气升降失常是脾胃气妥是其变,用人参、炙甘草以扶中气之不足是因其虚,此小柴胡汤。胃气不妥郁积甚是其实,郁积化热不去即伤阴又化火以白芍益阴敛肝扶脾,枳实破气开积降气以去其郁积火降,大黄推陈致新破除积滞去瘀生新清热降火;由于柴胡、黄芩偏于驱邪于上、外而枳实、大黄偏于下、内,半夏降逆祛痰白芍敛肝益阴以防火热焚木,生姜益胃以防中枢气机升降难复,上清下消外散内驱何愁病邪不去?
柴胡汤(大小柴胡)以其一个“和”字为要,和与合从字面意思是不能单一,从病机上来讲是内外邪气都俱,也就是病机复杂俱已涉及中气升降失常,按现在新名词来讲就是“内忧外患”只有在“和”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逐步外驱内除其病方愈。一些人所谓扬言发展中医学不能再抱住《经典》不放,中医要现代化、要科学化、要发展先进化没有继承何言发展?岂不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何谈中医现代化、先进化?其不为痴人说梦?一些人说中医学治疗疾病不能复制?仲景先师的大小柴胡汤不知治愈了多少病人,其方已距今两千多年如果不能重复何言能相传至今?
吾辈只有潜下心来学习继承古之《经典》之学而后再去发展、发扬中医学才是正果,无继承何言发展与创新?新从何而来?从旧的方向来,无旧何谈新?

漫话“柴胡先生”_豫北润物堂
 朱步先 2008-12-16 00:00
业师朱则如先生是江苏泰州名医,上世纪60年代,我有幸获其亲炙,耳濡目染,获益良多。先生精研典籍,于《伤寒论》致力尤深,遭用小柴胡汤,有“柴胡先生”之美誉。爱就见闻所及,略述其心法一二。
首先,朱师特别注意去找辨证的关键和运用小柴胡汤的切人点。应诊时他望色、闻声、切脉、察舌,耐心倾听主诉,有目的地进行问诊。患者陈述病史、症状,有时杂乱无章,他能敏锐地找到辨证的眼目,当机立断,对症发药。一男性患者发病二三日,以发热、呕吐为主症前来求诊,先生通过问诊知其口苦,当即疏于小柴胡汤(去人参)。3日后复诊,知其药后呕吐即已,身热渐退,惟巩膜及周身黄染,尿色深黄,两胁胀痛,转予大柴胡汤加茵陈。服药1周,黄疽渐次退清,遂弃柴胡剂,改用健脾和中、养血柔肝之剂善后。患者证属黄疽,早期黄疽尚未显现,但发热、呕吐、口苦,一派少阳枢机不利、胆胃逆行之象。故用柴胡祛半表之邪,黄荃清半里之热,半夏下气降逆,恰合病机。药后热退呕止,但黄疽症情毕露,兼见两胁胀痛,乃系肝郁不达、胆道不利之象。仍用柴、荃和解达邪,积、芍破结缓痛,茵陈利胆退黄,转方用药合于法度。一般说来,发热、呕吐是运用小柴胡汤之重要着眼点,所以《伤寒论》有“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之明文。但“呕而发热”可见于多种证候,并不具有特异性,与诸多证候鉴别之要点在于“口苦”与否。盖“口苦”乃胆热上燕之象,才需要用苦泄之品。《伤寒论》中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与这些条文合参,小柴胡汤证不难辨析。关于柴、芩用量的比例,朱师一般柴胡用三钱,黄芩用二钱(6g)。有些医家囿于“柴胡劫肝阴”之说,柴胡用量太小,他以为药量不足则药力不逮,不易建功。
其次,朱师心目中没有伤寒、温病的鸿沟,他治疗湿温病照用小柴胡汤。当湿热弥漫三焦,出现寒热起伏,胸胁苦满,心烦,呕逆,纳减,口苦,搜黄等见症时,他会特别注意望舌,如果舌苔白腻罩黄,他就会成竹在胸,果断地运用此方。我体会到,他注意看舌苔,是得益于《伤寒论)’’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之条文。他说,这样的舌苔说明湿浊童遏,需要“宜”。如果舌上无苔,或仅有一层薄薄的苔,即使具备其它的适应症,他也会认为小柴胡汤“用不进去”。一个“宜”字,非常质朴,却把小柴胡汤疏达腆理、开泄三焦、调畅气机、分消湿浊的机理形象地表达出来。此时他常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姜、枣,加人桔梗、积壳、瓜萎皮、灰荃、蓝香、郁金、冬瓜子等。一般服几剂后苔腻渐化,高热下挫,即从上述方药中去柴胡,加入悲苗仁、杏仁、白豆范.}i卷、滑石之属,以宜展气机、清化湿热,回归到治疗湿热病常见的路数上来。在湿温后期,正气虚馁,余邪未净,低热持续不退之际,犹如灰中有火,懊防反复,蛮补、妄攻,或过分清利均为所忌。朱师主张用药要“空灵”,他别出心裁,常用蝉蜕伍蚕沙,配合白扁豆、获等、郁金、佩兰、生谷芽、荷叶等醒胃和中之品,以祛余邪,养正气来复,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姑父略知医,他生前告诉我一则有关朱师运用小柴胡汤的趣闻。上世纪40年代,他患温热病,某中医处予小柴胡汤,连服10余日,身热不退,急请我祖父朱禹枚诊治。我祖父诊毕,观其舌,光红无苔,索前医之方观之,惊曰:“此证为小柴胡汤所误也,遂处予白虎加人参汤以救其逆。数剂后诸恙均已,从此他对小柴胡汤深怀芥蒂。后来他摧患湿温,经当地中医辗转治疗乏效,遂远道延请朱师出诊。不料朱师诊后偏偏开了1剂小柴胡汤,这使他大为不快,但囿于朱师的声望和延请的不易,勉强服后就不想请先生复诊了。然而朱师对他的婉拒并不介意,翌日清展辞行时说:“您不想服我开的药方无妨,但能否让我再切一下脉象?”我姑父欣然应允。于是朱师再次为他切脉、望舌,并询问了服药后的反应及症状,说:“其实您的病已开始退了”。言罢驭车返里。事后果如朱师所言,他的病情日渐好转,后经养息,病告痊愈。
再者,朱师应用小柴胡汤是随证加减,绝非拘泥不化。该方中的人参,他一般用党参代之,偶尔有用沙参者,多因气阴不足之故。其它如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胁下痞硬加牡蜘等,悉遵仲景成法。若呕而兼渴者,朱师尝半夏与天花粉并用。他治疗渗出性胸膜炎,凡症见恶寒发热、咳嗽气急,胸胁胀痛者,逸予小柴胡汤出人,口渴加天花粉,复人桔梗、积壳以利胸服气滞,川楝子、郁金、当归须、丝瓜络(红花水炒)、玫瑰花等通络定痛。一般服二三剂,身热即退,再服1周左右,胸水逐步吸收,转予旋覆花汤(茜草根代新绛)加人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之品以善后。小柴胡汤退高热、祛饮邪获得佳效的事实,印证了仲景所谓服此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溉然汗出而解”之说,因为饮属阴邪,照理当予“温药和之”,焉有用黄荃、天花粉之理?然而“上焦得通”,源清则流洁;“津液得下”,气化则饮消,为医者岂能偏执一端。无独有偶,当时泰州的另一位名医徐汉江先生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亦喜欢用小柴胡汤,不过他见到“口渴”,加用的不是天花粉,而是生地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与体验,小柴胡汤加生地黄的疗效绝不逊色。足见医家各有所长,为学者不可有门户之见。“文革”期间,我在家乡应诊,一赵姓青年农民,患渗出性胸膜炎,曾用青、链霉素治疗数日,不见效果,转请我用中药治疗,症见寒战、高热,咳嗽气促,胸胁胀满,痛楚殊甚,不能平卧,舌苔垢腻,脉弦数。当即予小柴胡汤加生地黄,1剂而高热退,惟胸胁胀痛、不能平卧不见缓解。知其胸隔饮积殊甚,乃自制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为细末,先服1g,2小时后未见动静,旋又服1.5g,1小时后即泻下稀水若干,周身汗出欲脱,嘱其糜粥自养。俊后胸痛、气急迅即缓解,诸症一泻而痊。二方功用之神奇,非亲历其境者难以置信。
朱师用小柴胡汤真正做到了当用则用,不当用时绝对不用,体现了他严谨的医风。他告诉我,在上世纪50年代,他应邀到镇江出诊,事缘某女患者胁痛、低热长期不退,曾先后请当地两位颇有名气的中医治疗,未见疗效,特专程请朱师诊治。二位医生私下议论,“柴胡先生”来了,大概要用小柴胡汤。诅料朱师
诊毕,竟开了一张看似轻描淡写的处方,药用桑叶、菊花、钩藤、黄芋、北沙参、石解、炒川棣子、郁金、玫瑰花、甘草。服药3剂,低热即退,胁痛亦除。病家设宴为朱师送行,并邀二位医师作陪,席间杨叙,切磋医术,话题又是小柴胡汤的应用。一位医师说:“胁痛、发热,我们因胆怯未用小柴胡汤,先生搜用此方而不用,何也?’’朱师答道:“我见其舌上光红无苔,小柴胡汤用不进去,虽有胁痛、低热,只宜清泄肝阳、养阴和络。”二人叹服。从小柴胡汤的疏达到桑、菊、钩、芬之清泄,先生的权变,可见一斑。
我常想,与其在高楼深院中研究小柴胡汤的适应症和应用方法,寻章摘句探讨柴胡是否“劫肝阴”这类课题,陈陈相因,了无新意,倒不如到临床中去摔打磨练,去亲证它的应用,从而解开心中的疑窦,领悟其中的真谛。

柴胡剂的应用概述——胡希恕

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

牡蛎汤四者,皆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兹所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

四主方依次述之于下。

一、小柴胡汤方

柴胡24克黄芬9克人参9克半夏12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

方解: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舒气行滞

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

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

驱邪的要着,徐灵台曰:“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是也。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热寒,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

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由以上的说明,则小柴胡汤为病自太阳传少阳的主治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

烦喜呕即其主要的适应证,此外有以下之情况者,均可用之。

1、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满胁痛者。

2、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3、妇人热入血室证,经水适断,续 得寒热,发作有时者。

4、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5、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6、呕而发热者。

7、诸黄腹痛而呕者。

8、新产妇人昏迷而痉,大便硬,呕不能食者。

(一)小柴胡加石膏场:原方加生石膏30一100克,煎服法同原方。

此为日常服用的良方,无论感冒流感以及其他急性传染病,表虽解而高热不退,其人呕逆不欲

食,胸肋满,口舌干,或口鼻如冒火,或头痛如裂,或眩晕者,用之则立验,并以本方屡愈小儿肺炎,即

未满月的婴孩,以奶瓶频频饮之,亦得奇效,他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等多属本方证。总之,凡有

小柴胡汤证,而口舌干燥,或渴,舌白苔者均可用之,具体细节难为一一列举也。

(二)小柴胡加芍药汤:原方加白芍12一18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腹急痛者,痢疾多此证,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里急后重者宜加大黄。

(三)小柴胡加桔梗汤:原方加桔梗9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咽痛,或咳痰困难者,若口舌干燥更加石膏,扁桃体炎多本方证,宜注意。

(四)小柴胡加吴茱萸汤:原方加吴茱萸9一12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头痛头晕而呕吐剧甚者,若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

(五)小柴胡加桔皮汤:原方加桔皮20—45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小柴胡汤证而呕逆或干嗽者,小儿百日嗽可增量大枣有验。

(六)小柴胡与葛根汤合方:小柴胡汤再加葛根12克,麻黄、桂枝、白芍各9克即可。先煮麻黄葛根

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治小柴胡汤证与葛根汤证同时出现者。剧重的感冒,初发病时每见此合方证,喘家被外感诱发者

亦常见此证,口舌干燥者宜更加石膏。

(七)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取二方药味合为一方,煎服法同小柴胡汤。

治小柴胡汤证与小陷胸汤证同时出现者,肺病、肺结核多见本方证,咳呕者更宜合用泻心场,骨

蒸劳热者,可兼与黄连解毒丸。

二、大柴胡汤方

柴胡24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12克生姜10克积实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水煎温服

大柴胡汤为少阳阳明并病的治剂,除柴胡证外,而心下急,痞硬,按之痛,为应用本方的要征。

有关大柴胡汤常用的加味和合方

(一)大柴胡加石膏汤:于原方加生石膏30—100克,煎服法同原方。

治大柴胡证,而口干舌燥者,外感表解而高烧不退,虽现柴胡证,若心下痞塞,大便燥,舌

黄苔者已非小柴胡加石膏所能治,则宜本方主之。此二方证均常见,宜注意。

(二)大柴胡加芒硝场:于原方加芒硝10克(分二煎冲化),治大柴胡汤证,发潮热而谵语者。

(三)大柴胡加桔皮汤:于原方加桔皮12克,治大柴胡汤证心下逆满,呕逆甚者,伤食多见本方证。

(四)大柴胡汤与葛根汤合方:于原方加葛根12克,桂枝麻黄各9克即是,煎服法同葛根汤。

治太阳少阳并病而有大柴胡汤证和葛根场证者,哮喘常有本方证,口干舌燥者,宜更加石膏

(五)大柴胡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于原方加桃仁10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即是,水煎汤成,

去滓内芒硝3克更上火微沸,温服。

治大柴胡汤证与桃核承气汤证合并者。

(六)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煎服法同大柴胡汤。

治大柴胡汤证与桂枝茯苓丸证合并者。

(七)大柴胡汤与大黄牡丹皮汤合方:于原方加桃仁9克,牡丹皮10克,冬瓜子、芒硝各12克即是,

水煎汤成,去滓内芒硝6克更上火微沸温服。

治大柴胡汤证与大黄牡丹皮汤证合并者。

按:以上三方虽均以大柴胡汤合以驱瘀药,主治略同,但前二方以为桂枝则偏于治上,应用于头

脑心肺诸病的机会为多,后方以有冬瓜子则长于治痈肿、兰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若疯狂、癫痫、脑

震荡、脑血管病、心血管病、以及瘀血性哮喘等多前二方证,适症选用之无不应手取效,若口舌干燥者,

均宜加石膏,此皆日常不可缺少的良方,应用的机会颇多,以上不过略举其要耳。

(八)大柴胡汤与菌陈蒿汤合方:于原方加菌陈18克,栀子10克即是,煎服法同原方。

治大柴胡汤证而并发黄疸者,急性传染性肝炎多见本方证,宜注意。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有关仲景书中的论治

伤寒五六日,己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

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即不似大陷胸汤证的结如石硬,亦不及大柴胡汤证的心下急,而只心下微有结滞感耳

。本方治疗确有捷效,但用时宜根据上述证候,我常用本方,深有体会,凡久病津血不足,有柴胡证,疲

乏无力而温者,概属本方证,尤以下述合方更为常用良方。

柴胡桂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

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9克炙甘草6克白芍18克当归9

克川芎9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泽泻18克水煎温服。

治柴胡桂姜汤证与当归芍药散证合并者,常以适证运用于慢性肾炎、红斑狼疮,贫血病等均有良效

。长期的无名低烧用之尤验。屡用本方加吴茱萸治剧痛的青光眼得奇效。慢性肝炎见本方证亦多,肝区

疼可加王不留行,增量甘草治之。肝功不正常宜加丹参、菌陈。

四、四逆散方

柴胡白芍积实炙甘草各等分

上四味为细末,白饮和服3—6克。各药取6一12克作煎剂益佳。

方解:此为芍药甘草场与枳实芍药散合方更加柴胡所组成,故治芍药甘草汤与积实芍药敬的合并

证而有柴胡证者。

按:实践证明,本方证的四逆甚少见,据所经验,只若胸胁烦满,心下痞塞,形似大柴胡汤证

,不呕而不宜攻下者概可用之。

常用之加减方和合方

(一)四逆散加龙骨牡蛎:于原方加龙骨牡蛎各12克,水煎温服。

治四逆散证胸腹动悸而烦惊者。倍芍药量,治阳萎有验。

(二)四逆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于原方再加桂枝、桃仁、丹皮、茯苓各9克即是。

治四逆散证桂枝茯苓丸证合并者,后世血府逐瘀汤的适应证大都宜本方。脑心血管(病

)不可下者也有与本方的机会。心绞痛者更宜合用半夏栝楼薤白汤,或更加生姜。

(三)四逆散与当归芍药散合方:即于原方加当归、川芎、茯苓、苍术各6克,泽泻12克即是,水

煎温服。

治四逆散证与当归芍药散证合并者,此和上述柴胡桂姜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合方均属治慢性肝

炎的要药,胸胁满、微结、身无力,渴而大便干者宜前方。胁下满、心下痞塞,大便溏者宜本方,余则大

同小异。若噫气不能食者,宜加人参、桔皮、生姜。肝区痛加王不留行;肝功不正常加丹参、茵陈同前法

病例举要

刘××,男,37岁,工程师。素不信中医,更不喜中药。初患感冒发烧,经西医注射服药不已

,续即头痛如裂,日夜呼叫不得眠,以至亲关系乃亲往探视,诊脉弦数,胸胁苦满,心烦口干,头痛难忍

,与小柴胡加石膏汤,服已即愈,此后笃信中医,后患肺结核,始终经我医治而愈。

王××,女,55岁,家庭妇女。从汽车坠下,住某医院一周始终昏迷呕吐,抽验骨髓结果:脑有

积水微量出血,后转另一医院,认为不能速愈,今回家疗养。后乃邀我往诊,脉弦实有力,舌苔黄厚,二

便不利,余如上述,与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服一剂自能活动,与食已不吐,但仍头痛晕,继服

七八剂诸证尽已,无任何后遗证。

刘××,男,63岁。一周前发高烧,近日发黄,小便黄赤,两胁胀满,恶心,舌红脉弦滑数,

检查肝功能:GPT 219、黄疽指数20。与大柴胡场合茵陈蒿汤,服七剂黄退,20剂诸证已,肝功正常。

田××,女,20岁,本院学生。以哮喘住院,发烧,喘鸣,胸胁满,口舌干,脉浮弦数。与大柴

胡葛根场合方加生石膏,服一剂喘平。

胡××,女,22岁,73l医院会诊病人。慢性肝炎多年,肝功一直不正常。近查肝功:GPT

2810单位。症见肝区痛,大便燥结,先与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丹参、茵陈,服6剂后症缓,因便仍干改

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连服10余剂GPT降至500单位。又改服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场加茵陈10数剂,

肝功恢复正常。

李××,女,32岁。经××和××医院确诊为红斑狼疮,因用短期激素治疗不效,经入介绍来诊

。症状不规则发烧,面部、背部红肿如牛皮癣样皮肤病变,兼有颈项腰背疼。血象变化亦明显。与柴胡桂

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合方加石膏45克。病人药后有效,故连服30余剂后复诊。面部、背部红班基

本消失,血象正常。不规则发烧,颈项腰背痛已消失。

论小柴胡汤法及其变化 江淑安

小柴胡汤法是仲景专为少阳病而设,亦称表里和解法。对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而言,是定而不移之方、之法。

●后人根据仲景原意将小柴胡汤证中可能出现的或有或无证和伴见证归纳为七个,临证仍遵小柴胡汤法,仍用小柴胡汤,只是随证增减药物而已。

●在少阳病过程中,由于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等,可能出现不同兼证。在治疗上,必须根据不同兼证产生的病因,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兼施以解表法、下里实法、软坚润燥通便法等不同的兼治法。

●有的病证非少阳证,但也有正邪分争的病机特点,仲景仍施以和解法,投以小柴胡汤或以其加减。体现了中医病机相同,则“异病同治”的原则。

小柴胡汤法,亦称表里和解法,是现今临床上运用仲景的方和法较多者之一。方之与法,必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异。有主证,必有主法主方,有或然证,必有灵活加减,有变证,必有变法变方。小柴胡汤亦是如此。

病有主证 必有主法主方

小柴胡汤法是仲景专为少阳病而设,其主证后人归结为七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多由气血虚弱,不能卫外,腠理疏松,外邪乘虚而入,邪正分争于半表半里所致(见原文第99条)。由于病在半表半里,邪正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寒热交替出现,故见往来寒热;少阳胆经循于两胁,“正邪相搏,结于胁下”,经气不利,故苦于胸胁满;肝胆之气不舒,郁而乘脾,不能健运,故见嘿嘿不欲饮食;少阳肝热内郁,上扰则心烦;导致胃气上逆则喜呕;胆热上蒸致口苦;胆热伤津致咽干;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且胆与肝相表里,肝开窍于目,少阳邪热循经上干空窍,故致目眩。

主证既如此,故治法必须和解少阳表里,主方是小柴胡汤,方药组成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仲景的煎服法是: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取一升,日三服。方中主药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簿,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胆热而除烦,与柴胡相伍,能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降逆止呕;甘草、大枣、人参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另生姜与大枣相配有调和营卫,以利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功。本方配伍严谨,疗效显著,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解表里”的特点和功用,故本方本法是对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而言,是定而不移之方、之法。


证有或然 法不变药增减

或然证是主证中可能出现的或有或无证和伴见证。小柴胡汤证,后人根据仲景原意将其归纳为七大或然证,因其病因病机未变,只是证状稍异,故治仍遵小柴胡汤法,只随证增减药物罢了。

或胸中烦而不呕是少阳邪热内扰心胸,而未涉及胃腑,故不呕。用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因未影响到胃)加瓜蒌实一枚(约9克)以清热开胸。

或渴是少阳邪热伤津所致,故去方中辛温之半夏,加重人参用量至四两半以生津。

或腹中痛邪在少阳,肝胆气郁,郁乘脾土,气机不利,故致腹中痛。去方中苦寒之黄芩,以免伤脾,加白芍四两以柔肝胆。

或胁下痞硬足少阳胆经循两胁,邪聚少阳,结于胁下,经气不利而致。故去方中甘温增满之大枣,加牡蛎以软坚消痞。元代医家王好古说:“牡蛎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痞。”系独到经验,故加之。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因邪阻少阳,三焦水道不利,水饮内停,水饮上凌于心,则致心下悸;下致膀胱气化不利而小便不利。故去方中苦寒之黄芩,以免伤脾,加茯苓四两以健脾利水去饮。

或不渴,身有微热不渴,是里和,热未伤津;身有微热,是表未解。故去方中补里生津之人参,加桂枝三两以解表邪。

或咳者是兼肺寒而气逆所致。故去方中甘壅之人参、大枣,以利于平逆气,遵《内经》“肺苦气上逆,急食酸以收之”和“寒者温之”的原则,加五味子半升以酸收逆气,加干姜二两以温肺祛寒。

病有兼证 必有主法兼法

本方主法是和解少阳表里,专用于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证。在少阳病过程中,由于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等,可能出现不同兼证。在治疗上,必须根据不同兼证产生的病因,施以不同的兼治法。

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法本法适用于少阳病兼有太阳中风证,证有发热,微恶寒,汗出恶风,四肢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苔白,脉弦等症状。方用柴胡桂枝汤(即小柴胡汤合桂枝汤),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为兼。

和解少阳,兼通下里实法本治法适用于少阳病兼有阳明腑实证,证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腹胀满硬痛,大便不通等症状。方用大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去甘草、人参,加枳实、大黄、芍药),以方中之小柴胡和解少阳为主,去人参、甘草以免补中留邪;枳实、大黄行气攻下里实;芍药缓腹中急痛。本法是兼有通下里实之法,方中必须加大黄,“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和解少阳,兼以软坚润燥通便法本法适用于少阳病兼有阳明腑实证,经误下后正虚而里有燥屎证。证有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大便微微下利(实为热结旁流),伴腹满痛拒按,少气,乏力等症状。方用柴胡加芒硝汤(即小柴胡加芒硝而成),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为主;以芒硝软坚润燥通便为兼。因误下后正气较虚,里实不甚,故不用大黄、枳实之通下里实,而留用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以扶正气。本法证在误下前,即是大柴胡汤证,误下后正虚里实未去,故不用攻下过速的大柴胡汤,而用润燥软坚、通便性缓的柴胡加芒硝汤,二方比较,一者为和解兼攻里之重剂,一者为和解兼攻里之轻剂。

和解少阳,兼泻热安神法本法适用于少阳病兼有里热之烦惊谵语证,证有胸满心烦,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谵语,惊惕,伴发热、口渴、苔黄燥,大便不通等症状,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即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铅丹、茯苓、大黄),以小柴胡汤加桂枝和解少阳,并使里邪从少阳外解;龙骨、牡蛎、铅丹重镇止惊烦而安神;大黄泻里热,使大便而下;茯苓宁神通利小便;因病热较急,故去小柴胡汤中甘草之缓。少阳和解,里热得泻,烦惊谵语等证必自除。

和解少阳兼温化水饮法本法适用于少阳病兼有水饮内停证,证有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小便不利,口渴,但头汗出,苔白或滑,脉弦或滑等症状,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用柴胡配黄芩和解少阳之邪;瓜蒌根伍牡蛎逐饮开结;桂枝、干姜温阳化饮;甘草调诸药。少阳和解,三焦畅通,则水饮去后诸证即除。

病机有同 而有异病同治

上述少阳主证及兼证,其病因均是邪在少阳,其病机特点均有正邪分争,寒热往来。然而有的病证非少阳证,但也有正邪分争的病机特点,仲景仍施以和解法,投以小柴胡汤或以其加减。如以小柴胡汤治疗热入血室(见《伤寒论》第149条原文),其病因虽是热入血室,但在病机上有“正邪相争”,故证见“寒热如疟状”,治以小柴胡汤和解。对此,因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后人钱天来认为:“小柴胡汤中应另加血药,如牛膝、桃仁、丹皮之类。”再如小柴胡汤化裁而成的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用以治疗疟病发渴者和劳疟,其病因虽是疟邪为患,但其病机仍有“正邪相争”,故证见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因其伴有口渴,故去小柴胡汤中之半夏,以免辛温伤津,加瓜蒌根以生津。
附:小柴胡汤法及其变化治验举例:
张某某,女,42岁,干部。因患感冒3天,自服银翘解毒片、APC等中西药治疗罔效,病势加重,卧床不起,于2002年3月12日其家人邀余往诊。证见寒热往来,无汗,头痛,身痛,饮食不进,时恶心欲呕,自觉两胁支撑作胀,伴心烦不眠,胸闭,咳嗽少痰,苔白,脉弦,体温38.5.。C。其寒热往来,饮食不进,时恶心欲呕,两胁下支撑作胀,心烦不眠,苔白,脉弦等为少阳见证;其无汗,头身疼痛,为太阳之表未解;其胸闭,咳嗽少痰等亦为太阳表邪未解,肺气不宣所致。证属少阳病兼太阳表实证,师仲景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之法,方用柴胡麻黄汤方(自命方名):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法夏6克、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5枚。3剂,每日1剂,日3服。服一剂后,周身微微出汗,诸证减,3剂服完诸证已,食欲恢复,精神如常。
按:仲景的“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法,其主方是柴胡桂枝汤(见《伤寒论》151条原文),根据原文所述和以方测证,可知其适应证当是少阳病兼太阳表虚(中风)证,若是少阳病兼太阳病表实(伤寒)证,其证及治疗用方仲景均未言及,这是仲景言未及意未尽之处,我们可以举一反三,从少阳病兼太阳表虚证用柴胡桂枝汤(即小柴胡汤合桂枝汤),便可知,如若是少阳病兼太阳表实证,当用小柴胡汤合麻黄汤。
曾某某,男,25岁,农民。于2004年6月6日初诊,患者自诉发病前半个月因事与家人争吵后,两胁作胀,并渐累及胃脘胀满疼痛,不欲饮食,食后胃脘胀痛加重,伴嗳气频繁,时恶心欲吐,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肝郁气滞,方用小柴胡汤加川楝子12克,连服6剂后诸消失。

按:本病例由于情志不舒,肝胆气郁,横逆犯胃所致,故首先见两胁作胀,而次渐及胃脘;由于气机郁滞,故胃脘胀满疼痛,不能饮食;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嗳气频繁而时恶心欲吐;其口苦,苔黄,脉弦数是兼有郁热之象。选方用小柴胡汤而不用逍遥散,理由是逍遥散虽能疏肝解郁,但不能和胃降逆。而小柴胡汤中之柴胡加川楝子相伍,既能疏肝又能理气滞,半夏、生姜和胃降逆:黄芩清肝胆郁热;人参、甘草、大枣健脾胃,以抗胆之横逆。方药恰对病机。本病例选用小柴胡汤的理由是:证中有口苦,两胁作胀,恶心欲呕,均为小柴胡汤“主证”所见,《伤寒论》第103条云:“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用之无妨。药后病证得除,也证明了仲景的“但见一证便是”确属经验,也启发了我们,运用仲景和前人的方剂,不能刻舟求剑,要切中病机,触类旁通,灵活多变.

上下不通,治在中焦;表里不和,治在少阳

从人体来说,不管任何疾病,从病位表里来说,无非在表,在里,或半表半里。从上中下来说,无非上焦,中焦,下焦。因此任何疾病皆在上下表里之间,根据中医理论,脾升胃降维持着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肾的能量交换,脾气的升有助于下焦肾水的升腾,胃气的降有助于上焦心火的下降,心火肾水交于中焦,有助于中焦对食物的腐熟。同时,脾胃的升降还维持着浊气的下降和清气的上升,有助于清气上升以营养心肺头脑,使浊气下降以排出体外。故中焦脾胃的疾病则可影响到上焦心肺和下焦脾肾,如果脾胃消化不良,严重时就会出现胃不和则卧不安,这时的失眠,就要从中焦论治了。还有两种情况,就是上焦的疾病影响到中焦,中焦出现问题后,继则就可以影响到下焦,或者是下焦疾病,影响到中焦,中焦再影响到上焦。例如,心肺脑的疾病,由于其得病多由于邪气所侵,这种气多是浊气,故经常出现昏迷,谵语等情况,当影响到消化功能时,就会出现大便秘结,腹泻等情况。其实,其病机多由于上焦邪气不能经过胃气下降,下焦清气不能经脾气上升。故出现上焦清静之脏为邪所困,下焦排邪之地清浊相混,故而出现以上症状,故治疗时可以清上焦之邪,或通腑以助胃气之降,浊气降则胃气自升。故通腹泻浊法在心脑肺重症经常应用。另外,下焦肠道功能紊乱,出现便秘时,浊气不能下降,浊气则随脾气上升于心肺,故会出现胸闷,憋喘等情况,严重时则会出现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故保持大便通畅以助胃气之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脾胃的升降在交通上下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故临床中,通过治疗上下焦效果不好时,而通过治疗中焦却可以起到作用,例如临床上就有半夏泻心汤治失眠,成气汤治疗脑中风,心梗等疾病,补中益气汤治疗便秘,腹泻等。因此,当上下不能交通时,我们就要考虑从中焦治疗。
上下不通,治在中焦,那么表里不和该如何处理呢,从中医角度来说,里证可以通过上面三焦的治疗,表证则需要解表,但是表里的通路则在少阳,少阳可以把在里之气输于体表,以助体表以抗邪,同样如果邪气较强,也可以通过少阳而入里。故少阳在表里的关系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少阳兼表可以解之,少阳兼里可以下之,并在少阳可以和解,根据伤寒论,少阳病的代表方小柴胡汤,其中柴胡不仅可以解表,而且可以入里,有推陈致新的作用,其配伍黄芩,则和解少阳,就柴胡配黄芩来说,就可以解决表里,半表半里的问题了,
但为什么又有半夏,党参等药呢,因为在表之气,来源于在里之气,只有里气足,其在表,半表半里之气才能抗邪外出,故需要参姜枣草生里气,以助在外之气,那半夏又起什么作用呢,这就要看半夏黄芩的配伍了,半夏配黄芩,辛开苦降,以通中焦,中焦无邪,上下交通,再加上参姜枣草以助气,柴胡黄芩去表里,半表半里之邪,那病岂有不治之理。其实,小柴胡汤就是一个人体全身表里上下通治的方子,故临床上为什么有小柴胡派之说呢,因为少阳是表里的通道,故表里之疾病,是可以从少阳论治的。
中焦是人体上下气机的枢纽;
少阳是人体表里气机的枢纽;
泻心剂是辛开苦降甘和侧重苦降调理人体纵向气机的代表剂;
柴胡剂是辛开苦降甘和侧重辛开调理人体横向气机的代表剂。

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

小柴胡汤中柴胡易为黄连,生姜易为干姜,则成半夏泻心汤。柴胡、生姜均味辛,主辛开外散;黄连味苦主苦降,干姜主温中守中。

刘渡舟氏善“调气”,认为:“人身之病,其在气者十之七八,其在血者十仅二三。气病有不影响于血者,而血病每关乎气。”并认为涉及到“气”,“肝胆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临床上善用柴胡剂和泻心剂调理肝胆脾胃。

“柴胡最善调畅肝胆之气,推动气机出入,并由此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神农本草经》言柴胡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此说明柴胡可促进六腑的新陈代谢,能推动少阳枢机,并由此起到调和表里、消积化食的作用。在小柴胡类方中,柴胡辛散以助少阳胆气之出,黄芩苦寒以助厥阴肝气之入,柴芩并用,则出入如常矣。然二者之中关键在于柴胡的疏解,故《伤寒论》用柴芩运转枢机时,黄芩或可减去,而柴胡却是必用之品。依仲景法,柴胡剂中还可以用白芍之酸收,柴芍相伍,一出一入,一散一收,促进肝胆之气的出入。

调理脾胃升降主要就是要降胃升脾。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每由火旺气实所致,故降胃每用黄连、黄芩,清火即是降胃。三黄泻心汤之治吐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之治寒格吐逆,皆属清火降胃。仲景亦习惯使用姜、夏降逆和胃,此大抵为痰饮所致者而设。脾气以升为常,脾气不升多兼里寒,故既用参、草益气,亦用干姜温中。脾胃升降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用仲景方法治理脾胃,不治气而气机自调,脾胃升降自然恢复正常。后世在使用半夏泻心剂时,又有加枳实、木香、砂仁的方法,直接使用理气之药调理脾胃,亦有道理。”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大枣、生姜、半夏、党参、炙甘草
半夏泻心汤组成:黄连、黄芩、大枣、干姜、半夏、党参、炙甘草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为邪踞少阳,枢机不利。
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误下后导致“中虚热结,胃气壅滞”而致痞。
主证:心下痞硬,呕逆,肠鸣下利。
已致“中虚”故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而用半夏泻心汤“泄热和中,降逆消痞”。

柯韵伯:“……未经下而胸胁苦满,是里之表证,用柴胡解表,心下满而胸胁不满,是里之半里证,故制此汤和里。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名曰泻心,实以泻胆也。”
陈亦人氏认为,痞证和其他证候一样,都有寒热虚实之异,所谓寒热相结之痞,实际是正虚邪实。虚寒痞代表方剂即理中汤,实热痞代表方剂即大黄黄连泻心汤。“中虚热结”之痞证可用两方加减化裁。故成半夏泻心汤。陈亦人氏认为此“下利”不一定就是虚寒下利,热性下利也是可能的。
胸廓属少阳,内含心肝脾肺胆胰,且柴胡剂利小便、通大便、汗。机体三个排邪渠道尽已开通,故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极其广泛。

陈亦人总结出小柴胡汤可以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
1.能治胃肠升降机能紊乱,呕吐,二便失调等证。
2.能治肝胆疏泄不利,胁部、腹部胀痛。
3.能治小便短少,对慢性肾炎,腹水、少尿,肾功能严重破坏,因伴有柴胡证,投小柴胡汤加味,收到显著效果。
4.能治心悸,对阵发性心律失常有效。
5.能治长期低热及其他发热待查,特别是寒热间歇发作有效。
6.能治胆经郁热之鼻渊与风火上扰之耳聋以及木火犯肺之咳嗽。据史载宋、元祐二年(1087年)时行咳嗽,无论长幼,服此皆愈。
7.能治热入血室及其他血分瘀热证,可加生地、丹皮、地骨皮之类。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然其主要用于消化系统。急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疣状胃炎、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溃疡出血、贲门痉挛、急慢性肠炎、痢疾、泄泻、小儿暑泻、小儿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胃扭转、便秘、胆囊炎、消化道肿瘤、(胰头肿瘤、贲门癌、食道中断癌术后综合征)、病毒性肝炎、多涎症等等,只要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消化系统的疾病多可以此汤加减变化治疗。
刘渡舟说:“半夏泻心汤,冠于诸泻心汤之首,实为内科治疗胃脘病开辟了法门。尤其是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证则可于诸泻心汤中随手拈来,往往获得奇效。现代医学所谓急性胃炎、胃肠炎、溃疡病,以及肝胆等疾患,凡以呕、痞为主证者,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多能获效。”(《伤寒论讲解》)
观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生姜,甘草泻心汤重用甘草)两方各只有七味药,药味仅一两味之差。一方有柴胡,一方多一味黄连;一方用生姜,一方用干姜。而主治病机与病症范围则大有不同。
可见经方配伍之严谨,奥妙变化之无穷。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此方有补血养肝作用,治疗妇女血虚造成的月经不调,头目眩晕,偏头作痛,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属于肝胆气郁,气郁火生的口苦胸满则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在气分而不涉及血分;如果肝病由气及血,而出现阴血不足的手麻头晕,腰腿酸软,心烦少寐,下午低烧,脉来弦细等证。导师每用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疏肝解郁,以顺其阳用,补血柔肝以滋其体阴,用之则每获良效。临床用于治疗经期感冒、月经不调属于肝郁血虚者效佳。
他如小柴胡汤与启膈散接轨治疗肝胆气郁,胸胁苦满,而又饮食堵塞,噎嗝难下,如梗如阻,憋闷难堪。与颠倒木金散接轨治疗气病及血胸痛连胁之病;与三仁汤接轨,治疗少阳合并湿邪之发热,也有立杆见影之效。本方与经方合用者,如治疗肝胆气机不利,痰气交郁于上中二焦的柴陷合方,治疗湿热蕴郁肝胆所致黄疽的柴胡茵陈蒿汤等,均为刘老临床常用之效方。以上只是刘老使用小柴胡汤经验中的九牛一毛,限于论文篇幅,不能详述。能否反映导师学术思想,权作窥管之见。
医话:小柴胡汤治疗胆石症

江湖中郎

众所周知,中医没有胆石症这个病名。只是在有些症状上与“胁痛”相似。这个病急性发作绞痛难忍,曾记得父亲前院有个刘姓老汉,患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手术切除了胆囊,仍然疼痛不止,日夜哀号,甚是可怜。东求西治,终无果而终。
一次去虎林医药公司采购药品,听工人们闲谈,大药房有一个从南方来的老中医擅长治疗胆囊炎和胆结石,于是我趁着等车的闲空去了这家药店,想一睹老中医的风采。老中医60多岁,普通话讲得很流利。旁边有三四个病人在候诊,脉摸得不错。一般不用病人先将病情,诊脉完毕即告知病人的症状,大体上都差不多。以前你只是听说南方人脉条好,今天总算开了眼界。我交了诊费,老中医号脉后说我有头痛病,胃病,胆囊不好,腰痛,腿痛,反正好地方不多。我说差不离,主要是有胆石症,已经有几年了,没有治愈。老中医说无妨,我开几副汤药,你就可以痊愈。于是大笔一挥,龙飞凤舞,如写天书,洋洋洒洒三十多味药,我仔细辨认了一会,才看出那是小柴胡汤加味。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小柴胡汤可以治疗胆结石,以前只是知道排石汤可以治疗此病。
随着中医书籍增多和医学知识不断丰富,再加上病号倍增,便有了应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胆囊炎和胆结石的机会,效果比较不错。但是应用此方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机会真的很少,一般多是应用西药输液治疗,那时候大多应用氨苄青霉素,很少选用头孢类抗生素,刚刚流行,价格昂贵。对于胆绞痛严重的胆石症,运用重要的机会就比较多了。如治疗一位患者,夜晚右胁痛难忍,伴有恶心呕吐,口苦咽干,触诊墨菲氏征阳性,舌苔黄腻,舌质深红。脉弦数。既往史有胆石症,考虑为胆石症急性发作,胆囊炎,系肝胆湿热所致。小柴胡汤去生姜大枣,加茵陈,双花,大黄,元胡,川楝子,金钱草,白芍重用30克,两煎连服,一清早就止住了疼痛。以后又连着喝了几剂便没有了踪影,直到后来他又介绍来了一位但是症患者,方知其已愈。这是我第一次单独应用中药治疗此证,以往多合西药输液,所以记忆犹新。
后来学习了门纯德老先生的经验,方知门氏是应用小柴胡汤治疗胆石症的高手,而且不去生姜大枣,谓姜辛健胃,可走气分;枣甘益脾,可养营分;姜和枣的关系就如同脾胃的关系,营卫的关系。并言郁金是治疗胆结石、脂肪肝和高血脂的妙药。治疗时以小柴胡汤作为基础方子,随症加减。如有胆囊炎加金银花、连翘、茵陈;无胆囊炎加枳壳、郁金、姜黄;体温高加金钱草和芒硝;胆绞痛加生白芍。门老喜欢应用生白芍,很多方子中都体现了他这一特点。另外他自拟的化石丹,既可以单用治疗胆石症,也可以配合汤剂冲服治疗胆石症和泌尿系结石。化石丹由火硝60克、郁金60克和肉桂30克组成,每次中午和晚饭后各服6克,只是火硝不太好寻觅。,


胃脘痛的临床经验

平凡中医

胃脘痛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胃炎、胃溃疡之类的病,西医对此病的治疗多数效果良好,但,有易复发之弊,且对于病情复杂、顽

固的往往不效。古来有“十人九胃”之说,虽说“九胃”所指并非皆是胃脘痛,却也足以说明此类患者不在少数。故而,能对胃脘痛一病治疗时,取得一剂知、两剂愈的良好效果,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正反映了作为一名中医的医疗水平。如果每一名中医都能如此,那么我们中医之兴复则指日可待矣。不过,要想拥有这样的医学水平也是不易的,必经过无数临床,反复琢磨,然后方有所得。下面是我临证中对于胃脘痛的一点经验,用之得当,确有一剂知、两剂愈之效,屡经试验,无不效验,故方敢诉诸笔端,供诸同道参考交流,若有临证使用而取效,解除患者苦痛者,则更慰我心矣。
中医治疗胃脘痛多从以下七种证型论治:寒邪客胃、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瘀血阻滞、食滞胃脘、湿热中阻、肝胃不和。临床应用有效有不效,治愈率不够理想,多有久治不愈者。我在临床中经过多年摸索,发现了两个治疗胃脘痛有特效的方子:一个是小柴胡加芍药汤,一个是大柴胡汤。具体方药如下:
一、 小柴胡加芍药汤。
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2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药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有痰湿者加温胆汤或三子养亲汤。
有生石膏证者,加生石膏30——90克。生石膏证可参考《从少阳论治颈椎病》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只要脉象弦或弦滑者即可应用。
二:大柴胡汤。
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20克炒枳实15克白芍药12克大黄10克(后下)生姜3片大枣6枚。
有痰湿者加温胆汤或三子养亲汤。
有生石膏证者,加生石膏30——90克。生石膏证可参考《从少阳论治颈椎病》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只要脉象弦或弦滑,有大柴胡汤症者,即可放胆应用,无不效者。大柴胡汤症主要有: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这里对大柴胡汤症作一下具体介绍:第一,呕。大柴胡汤症之呕与小柴胡汤症之呕是不同的,小柴胡汤症之呕,乃水饮上逆所治;大柴胡汤之呕不仅有水饮上逆,还有阳明内结胃气上逆,有时这种上逆还表现为食管内有上顶感,或近咽喉部有上顶感。第二,心下急。心下急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有时不一定患者自己有感觉,医者用手按患者脐部,可有硬块痞结。第三,郁郁微烦。郁郁乃心情不畅之貌,微烦乃烦躁之微者,乃阳明内热上涌所致。
上所述两方,只要脉证相应者即可应用,无不效者,切莫看两方平常简单而忽视之。另,之所以介绍此二方,乃临床之中胃脘痛一证属于以上两种证型者偏多,故特别提出,以供同道参考。虽无奇特之处,却有非常之效。
下面是我临床中摘录的两例案例,供参考。
案一:
靳京华,15岁,男,学生,2011年10月15日前来就诊。胃痛两月余,在县医院治疗无效,现症:胃脘痛,绕脐胀满硬痛,大便不通。两手护住胃脘部,眉头紧锁,为此已从县重点中学转会自己老家的一所普通乡镇中学就读。其父母也愁眉紧锁,唉声叹气。诊其脉弦劲短有力,舌红。另有咽干痛、咳嗽。
诊断:少阳阳明合病兼痰湿。
处方:大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加杏仁、桔梗、生石膏。
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20克炒枳实15克白芍药12克大黄10克(后下)生姜3片大枣6枚厚朴10克茯苓10克苏子10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生石膏30克
三剂。痊愈。其父后专程来道谢说,不知道中药这么有效,一付药后,孩子的胃就不痛了。
案二:
王建然,女,36岁,角球村农民,2011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胃脘疼月余,且失眠多梦、口臭、胸闷、肚脐眼流脓水,秽臭异常,久治不愈,常用清洁药水擦洗。舌红,脉象弦滑有力。
诊断:少阳、阳明合病病兼痰湿。
处方: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生石膏、胆南星、远志、石菖蒲、合欢花、皮。
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2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药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加枳实10克竹茹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胆南星10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合欢花、皮各30克生石膏60克
5付水煎服
二诊,诸证减,胃脘痛第二付药时即已不痛。继服5付。失眠多梦,肚脐眼秽臭流水皆愈。
另,需要说明的是,《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这里借用其方而不去黄芩,全在太阴之寒与不寒,这里不可拘泥,当去黄芩时还是要去。

从少阳论治颈椎病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引起的神经、血管、脊髓等受压所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统称。中医治疗此病,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肾虚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外感风寒血瘀。肾虚血瘀型多用六味地黄加活血药或右归饮加活血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多用补阳还五汤类方治疗,痰瘀互结型多用化痰药加活血药治疗,外感风寒血瘀型多用葛根汤加活血药治疗。无论哪种类型基本都加用葛根一药。
自我行医以来,遇到此种病患者无数,多久治不愈,痛苦异常。我亦按上述证型辨证论治,或加或减,或几型并作一型,结果获效者寥寥,治愈者几无。多年来,我反复探索,上下寻求,亦没有突破。如此苦闷多年,几乎也认为此病疗效一般,对于攻克此病,失去了信心。甚至认为中医对此病的治疗,同西医一样,无能为力。
后来,精研《伤寒论》,渐渐对少阳病有了新的认识,这里不做探讨,可以参考我论述的《伤寒论》中有关少阳的理解。对少阳病的新认识,加速了我对颈椎病中医治疗的进程。此病除颈椎病表现外,往往还兼有少阳病症状,只是患者不以为然,医者忽视罢了。比如:咽干、口苦、头目晕眩、手足冷、胃不好、疲乏无力、眼干眼涩、耳鸣耳聋、不欲食、脉象弦等等等等。于是,我认为此病与少阳有关。再根据其他兼症,比如头沉、失眠多梦、胆怯易惊、心悸、呕吐泛恶、胃脘嘈杂、脉象滑等,认为此病应与痰湿有关。于是,我创立了一个方子:柴胡汤合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开始试用于临床。
不想,用之临床,效果非凡,常常三到五剂药即获效果,三周左右症状消失。大喜过望,赞我中医实非等闲!《黄帝内经》有云: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果非虚语。欢庆之余,不敢保守,特将此方献给诸中医同仁,以备临床试用,以解患者苦痛。其方具体如下:
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2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莱菔子15克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
失眠多梦者,加枳实10克竹茹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胆南星10克
阳明有热者,加生石膏30——90克
大柴胡汤证者,用大柴胡汤换小柴胡汤,余药不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阳明有热的石膏症,具体有:头昏蒙不清者,多眠者,烦躁者身热体温不高者,易汗者,口干舌燥者,口渴者,大便不畅者,失气臭者,脉滑有力者,不一而足,全在医者临床自见。只要见上症之一者,生石膏一药但加无妨,绝无弊害。
此方的应用要点必见少阳证、痰湿证、脉象弦滑,或有少阳证而脉象只滑者,此种脉象药后滑减,弦象必出。当然,医者治病,不可胶着,切莫执此一方而应百病。不过,此型患者较多,故用之多效矣。

下面是我临证中摘取的两例病案,一并参考。
案例一:
王宁,男,37岁,河北省安平县张傲村人,患颈椎增生,多方治疗无效。现症:脖子处不能平躺,项背强几几,双臂疼,易汗,头蒙沉不清,咽干咽阻,口干舌燥,口苦,多梦,脉象弦滑有力。诊断为:少阳阳明合病兼痰湿。
处方: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20克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莱菔子15克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
加枳实10克竹茹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胆南星10克生石膏40克
五付 水煎服
一诊即诸证大减,又服五付,基本无症状,再服五付诸证消失而停药。

案例二:
赵淑兰,女,47岁,河北省安平县野营村人,两臂两手麻木,晨起尤重,头不清楚,自述有颈椎增生,心下胀满不舒,热则烦躁欲奔,失眠多梦,脉象弦滑迟有力。诊断为:大柴胡汤合痰湿、生石膏证。
处方:柴胡30克黄芩15克半夏20克枳实15克芍药10克大黄10克(后下)茯苓15克陈皮15克莱菔子15克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
加竹茹10克远志10克石菖蒲10克胆南星10克生石膏40克
十五付症状完全消失,停药。

另,葛根汤治疗外感风寒、津液不足型颈椎病尤确效,临床我曾用此方治愈两例,几年后遇到患者,说未曾复发,足见仲景方治病,药证相应,无不效者。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小柴胡汤(第二十方)

(共15条)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连,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柴胡汤是经方之名方。理解起来实在有些困难,本想留到最好,好好研究,可是到了后面,绕不过去柴胡剂。所以先想到哪,写到哪。如果说桂枝汤是群方之首,我看柴胡汤排在桂枝汤首之首,一点也不为过。一剂柴胡汤,造就了古今多少名医大家。远的不说,就是建国以后,就有胡希恕老、刘绍武老这样善于柴胡剂的大家。胡希恕老据说以大柴胡汤文明,平素尤喜用个大号罐头瓶子喝茶水,所以还有“大茶壶”美名(呵呵,听来的,不见得对)。当然,他老人家是尊重原方。刘绍武老则从小柴胡汤获得灵感,独创19个协调方,就是以小柴胡汤作为方底,加加减减,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成就三部六病一派。其小柴胡汤为了平稳久服,做了改造,据说可以喝到上百幅,所以刘老也称刘百幅(呵呵,也是听来的)。这是从个人来说,从中医流派来看,更有柴胡派,所谓杂病少阳求(呵呵,我编的,仍砖头没事!)。所以,柴胡剂怎么赞誉多不为过。可谓===千古名方柴胡汤!!!

这回改一下方式,先从方子组成和本草药性看小柴胡汤。

一、小柴胡汤的组成和药性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

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黄芩===气味苦、寒、无毒。主诸热,黄胆,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人参====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

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

看这些药物,除了黄芩都与“气”有关。柴胡====去肠胃中结气、寒热邪气,人参===除邪气,甘草===五脏六府寒热邪气,生姜====胸满咳逆上气,大枣===心腹邪气,半夏===下气。

启示一、小柴胡汤重点在于调理人体气机。人体气机很难说清楚,不过黄元御老人家在“人体画了一个圈”,就很形象。他说人体的气机,是左升右降,中间胃气是也是左升右降,就像一个轮轴,脾气则是相反,与胃气形成太极。后来彭子益据此搞出了《圆运动的中医学》,山西火神李可老先生可谓推崇备至,费劲千辛万苦出版整理了这一几乎绝世的医书。不过我一直不理解,明明是和黄老前辈一个思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诋毁之意,也许这也是中医界的通病。如同文人相轻一样。那么小柴胡汤证,就是气机紊乱,循环不畅,所以大多会出现胸胁苦满,涨着难受。通过柴胡、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半夏这些调理气机的药物,使人体的气机该升的升、该降的降。彭子益的说法行轮运轴之法。

启示二、小柴胡汤侧重在于清理少阳之热。只一味黄芩,主诸热。有的说黄芩主要是清理上焦之热,看来不全面。栀子,清胃热为主。当然这里黄芩重点清理少阳之热,而不是栀子的虚热。

启示三、小柴胡汤同时在于补津益气和中。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力,解毒。姜===温中止血。大枣====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所以,小柴胡汤的机理在于:调理气机、清理邪热、补津益气。

二、逐条咬文嚼字

1、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一直困惑古人那么聪明,为什么不发明标点符号。这一条歧义太大了!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太阳病,十日以去”,是一个大前提,接着是:脉浮细而嗜卧者,设胸满胁痛者,脉但浮者,三种情况。二是“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是一个大前提,接着是下面两种情况。不过只是从文法上看,我同意前者。如果把“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作为前提,与“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说不通。

那么这一段的意思有三层:

一是太阳病,也许是伤寒,也许是中风反正折腾了十多天,这个时候如果出现“脉浮细而嗜卧”,就是这个人已经折腾的精疲力尽了,需要休息。脉浮不是太阳病的脉浮,那么有力,二是身体本能的要恢复,但是脉细,缺乏物质基础。通过休息调养,就会自己好了,不需要治疗。

二是太阳病,十多天,出现了“胸满胁痛”,这是入少阳了,气机不畅,当然需要小柴胡,不过这个时候会不会有前面的情况?嗜卧!也许会有。所以有时病不是那么乖巧,按照条文一条一条来。

三是太阳病,十多天,只是脉浮,没有前面的“嗜卧”和“胸满胁痛”,恭喜这位病人,身体够好的,没有传变,这是需要发汗,所以麻黄汤。

这一条,用小柴胡汤的主要指针是“胸满胁痛”。

2、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哎,这一条,也是,上来一个“伤寒五六日,中风”,又是众说纷纭,难道这个中风在前面?是伤寒、中风五六日?还是伤寒五六日,再中风?还是伤寒五六日或者中风?不过,这个不影响诊断。也许有伤寒症状,也许有中风症状,这个时候出现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四个主证,就可以用小柴胡汤!下面的或然证,可以参考,是因人而异。这一条应该是小柴胡的代表症状,也是少阳的典型症状。因为少阳处于半表半里,可出可进=====所以往来寒热。正气有所恢复就热、有所减弱就寒。因为气机不畅、升降失衡,所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胡老说不用加减,很有道理,一下的或然证都是附属表现。

这一条是小柴胡的标准症状!

3、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连,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一条是前面的解释,不像是原文,从伤寒论的写作风格看,很少有解释,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

4、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颈项强====还有太阳表证。手足温而渴===无阴证且阳明。胁下满===少阳气机不畅。所以这实际是三阳合病。三阳合病,只有和法,用小柴胡。既不能解表也不能攻下。通过调理气机、清理邪热、补充津液,身体会豁然而解。

5、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在小建中汤里说了这个方子的意思。阳脉涩====阳气不足,阴脉弦====津液充足,腹中急痛,是中气运转受阻,这个痛估计是老百姓说的“拧着痛”,有点胃痉挛的意思吧(猜的)。所以先用小建中汤,不好在喝小柴胡,这不是试药,是治疗的顺序。“小建中汤是行轴之法,小柴胡是运轮之道”。

6、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这一条是小柴胡汤证,用了丸药下的结果。丸药与汤药下的结果不同。所谓“汤者,荡也”,有洗涤之作用,就是稀里哗啦一起下,胃肠就不会有东西残留,不会有阳明实证。结果用丸药,热去而食留,导致残余食物无法排除,积聚肠胃引发阳明实证。所以==日晡所发潮热。因为食物燥结,津液其间而下,所以微利,这个估计啦的就是水。这个时候有“胸胁满而呕”,所以还是小柴胡汤。少阳和解以后,再加芒硝。芒硝是一个粉碎工。

7、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是妇人例假,赶上中风,病入少阳,经水又断,所以叫做热入血室,还是先和解少阳。说到这,挺羡慕女性的,女性的例假利用好了,可以解决很多病症。有些病,可以随经而下。西医谓之排毒,呵呵,瞎想瞎猜,还是不得女儿身为好,太麻烦。

8、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这一条,归根到底,就是中焦气机不畅,阴阳不交,所以上面热、下面寒。表里表里,也可以理解为上下,上为表、下为里。这个上热下寒通过调理中焦少阳,慢慢恢复。

9、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这一条与104条原理应该一样,所以大便溏,所以这一条说与小柴胡汤,而不是主之,如果还不好,应该加芒硝。

10、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这一条与148条类似。主要是和胃气。这也印证了前面的说法:调理气机、清理邪热、补充津液。

11、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这一条与前面的原理差不多,只是表现的症状不一样。

12、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这一条,当然是小柴胡,关键是“脉沉紧”,这个沉不是少阴的沉,紧不是太阳的紧。是气机不畅,崩着,一旦气机顺畅,自然而舒。

13、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条莫名其妙,肯定是错简,不知道是哪的。这样的病很多,不见得就是少阳病。慢慢找找。

14、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这一条理解不好,慢慢再说。

以上归纳的是伤寒论条文带有小柴胡汤字样的条文,其实还有几条说柴胡剂的没有列进来。比如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有一次给女儿治感冒,结果一番治疗,就是不好,吃了东西就吐,还发热口渴,心里琢磨白虎剂,但是又不敢冒然用。翻条文,一下子看到这一条,但见一症,不必悉具,现在有呕,莫非是小柴胡?反正这个药平稳,就喝了小柴胡颗粒。喝完女儿躺下睡了,大约半个小时左右,突然打起冷战、说胡话,可把我吓坏了,正在担心的时候,女儿安静下来,大约持续二三分钟的样子,出了一身汗。这才想到是“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一方面佩服圣贤之神,一方面感慨自己没有经验。

最后陈述:

一、小柴胡是和解少阳的主方。

二、调理气机、清理邪热、补充津液。

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四大主证,但有时“但见一症、不必悉具”。其中又以“胸胁苦满”为多,是主证之主证。

四、三阳合病,首先和解少阳。

五、疑难杂症少阳求。

题外话:在本草里面提到“推陈致新”的药物好像是两味,一是大黄,二是柴胡。大黄侧重于有形,柴胡侧重于气机。其实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推陈致新。病态就是推陈致新的弱化。所以用好大黄柴胡,就是一个好医生。

所谓:

千古名方小柴胡,天地人道解中枢

调气清热补津液,多少杂症方中求

(声明:我是一个一天中医也没有学过的门外汉,最近利用业余时间,糊涂经方学感,一为加深记忆,二为归纳分类,三为同道指导。所以,这里面的观点基本大半是错误的,希望中医人士大加斧正,更希望不误导像我一样的爱好者!!!)

《小柴胡汤真义续 》

先前发过一贴《小柴胡真意》的帖子 。几乎冷落了一年,竞成为“热帖 ”,汗颜之后颇多慷慨 ,褒贬不一 。有说明《小柴胡汤》好的,当然也有“诋毁”的,网友们都翻到了,我就不再 “点评 ”,所谓“清者自清 ,浊者之浊”。在这个帖子我要说明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 “小柴胡汤 ”到底说明什么问题。
人之为病《杂病》,归根究底在于两方面“:先天和后天。先天之疾病 ,并授予父母 ,遗传 所得 ,归根于肾,这个是不可抗拒的,后天之疾病归根于脾即饮食所得 。饮食主乎 于 脾 《胃》,脾《胃 》的功能主乎 ”升降 。
说到升降,我们就要说脾胃,“脾胃为枢纽”。《脾以升为健,胃以 降 为 顺 》,这个就是后天之根本,即“升降”。
反过来,我们再说“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的主证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个说明什么问题呢?其实就是一个”升降“的问题。寒热往来是由于升降出入的问题,胸胁苦 满其实就是就是气机不能 升降 ,中焦壅滞,既然中焦气机不顺,升降失常。必然”纳 呆 “即”默默不欲 饮食。气机壅滞 必然心烦,气机 壅滞 不下必然“上升”而致 “呕吐”。
胃气 既降必然“主症自除”,所以,小柴胡汤主要还是为遏制 胃气 不降 而 设 的,方中用柴胡生发 ,半夏和胃降 縌 ,升降 有序而“主症自除”


医方真谛-------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

此文为四川名医马有度的妙文,先借来推荐给大家:
笔者从医40余年,运用得最多的一张古方就是小柴胡汤。我的体会,在医门八法之中,和法的应用最广,而小柴胡汤又是和法中最精炼的代表方。药物虽仅7味,却是寒热并用、补泻合剂的组方典范,不仅对外病可收表里双解之功,而且对内伤杂病也有协调和解之效。如能适当加减变通,则适应证候更广,治疗效果更佳。笔者最常用的变通用法有如下14种:
1?荆防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荆芥lOg、防风lO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怕风、鼻塞、清涕等表寒症状较为明显者。
2?二活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羌活12g、独活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腰膝肢节疼痛明显者。
3?杏苏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杏仁12g、苏叶12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兼见轻度咳嗽者。
小柴胡汤 逍遥散
4?止嗽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止嗽散两方合用,治疗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咳嗽明显咯痰不畅者。
5?藿苏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藿香12g、苏叶lOg,用于暑天感寒而见半表半里证者。
6?楂曲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焦楂20g、神曲15g,用于柴胡证而胃胀、食少者。
7?银翘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连翘30g,用于外感半表半里证而发热、痰黄、尿黄等热象较显者。
8?四金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金银花30g、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
9?四君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白术15g、茯苓15g,主治肝脾不调,胁胀隐痛,脘胀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0?二陈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陈皮12g、茯苓15g,主治肝胃不和,胸胁发胀,恶心嗳气,食少吐涎。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恶阻有上述见证者。
11?归芍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当归15g、白芍30g,主治肝脾不调,胸胁痛,心烦食少,大便不畅,适用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有上述见证者。
12?四物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两方配合,用于妇女经期外感半表半里证、肝血不足的月经不调证以及更年期综合征。
13?枣仁小柴胡
小柴胡汤与酸枣仁汤两方配合,用于肝气不舒、心血不足引起的失眠症。
14?龙牡小柴胡
小柴胡汤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用于肝气不舒,胸满烦惊,失眠多梦。
运用小柴胡汤,既要善于加减配伍,又要注意各药剂量的比例。仲景原方的剂量是: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笔者运用小柴胡方治疗外感病证,除宗仲景之意,重用柴胡30g之外,还加大黄芩剂量至20g。治疗内伤杂病,则柴胡、黄芩均用15g。无论外感内伤,均用党参代人参,治外感用10–15g即可,治内伤则加大为20—3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299727.html

更多阅读

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逍遥散

柴胡疏肝散(肝郁气滞)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功能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或寒热往来,嗳气太息,脘腹胀满,脉弦。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  2龙胆泻肝丸(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加减临床应用

----------------陈慎吾先生应用柴胡剂的体会(节选)--------------------【转帖】《伤寒论》中柴胡剂的运用和发《伤寒论》所说之少阳病,或是今天所说的病毒性流感、肺炎、腮腺炎等等,只要见到少阳病的主证、主脉,皆可使用小柴胡汤。如

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的适用人群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

丹栀逍遥散的临床应用 | 抗癌在线 丹栀逍遥散方歌

丹栀逍遥散的临床应用时间:2009-12-18 15:07来源:抗癌在线 作者:肿瘤专家组[ 摘要:] 运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内、妇科各种疑难重证,颇有疗效,现将经验整理如下。? 1.头痛、头晕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

声明:《小柴胡汤 逍遥散》为网友天生是美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