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流派资料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学流派

(一)美国描写主义学派的形成

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又称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简称美国学派。它是20世纪初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美国的语言学传统与欧洲的语言学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欧洲有两千多年的语言研究历史,传统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而美国的语言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起步,传统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影响很小。而且美国居统治地位的语言是英语,土著语言都没有文字记录,没有文字的语言很难进行历时性研究,只适合进行共时性研究,所以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美国缺乏生长的土壤。

[语言学流派资料]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学流派

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是随着美国人类学的兴起而形成的。在美国,最早对语言学发生兴趣的是人类学家。20世纪初,美国印第安人各部落的传统文化正在迅速地随着部落的消亡而趋于消失。面对这种情况,美国的人类学家决定动员所有相关学者,赶紧将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在其消失之前记录下来。要理解并记录这些传统文化,首先就必须懂得印第安人的语言。但是所有印第安人的语言都没有文字,那么人类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这些语言创制文字系统,记录和描写他们的语言。美国的土著语言数量之多,彼此区别之大,在其他地区是罕见的。据说,当时有一千多种互相不能听懂的美国印第安土著语,仅加利福尼亚一个州的土著语的种数就比欧洲的全部语言还要多。因此,美国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当时都忙于记录和描写这些语言,根本无暇顾及语言研究的其他方面,这就为描写主义语言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基督教的传播也促成了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派的产生。基督教要求教徒尽可能将其经文译成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和方言,以利于基督教的传播。从20世纪初开始,美洲有大量基督教徒进入印第安语区学习研究印第安语等土著语言,进行布教活动,他们当中有些还是很有语言修养的教士。这些教士们记录土著语言,给当地人创造文字,然后用当地文字翻印福音书,客观上积累了大量新的语言材料,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语言调查方法,从而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20世纪30年代初,许多在国外有传教团的新教派别在亚利桑那州建立了暑期语言学讲习所,培训传教士。后来,这些受培训的传教士中有许多人成了重要的语言学家。

此外,二战期间,为适应全球战争的需要,美国要派大批军队到南美洲、亚洲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上去,军人急需懂得当地的语言,因此开设了许多军事语言学校,对军人进行外语教学,编写外语教材,描写语言学大师布龙菲尔德本人就参与编写过几种外语教材。战争引起的外语教学的需要也促进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兴起。

无论是人类学的调查,还是基督教的传播,还是军事外语教学,所涉及的语言绝大多数都是欧洲以外的语言,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调查研究者原来不熟悉的语言。这些语言与欧洲的语言差别很大,不适合用基于欧洲语言的传统语言理论和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而必须探索新的理论方法,因此促使美国语言学形成了不同于欧洲语言学传统的描写主义语言学派。

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一脉相承的。开始调查印第安语的主要是一些来自欧洲的或者是欧洲学术背景的学者,只是在长期大量的语言调查工作中,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而总的来说,美国描写语言学与索绪尔的主要语言理论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在语言调查和研究中亲身感受到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正确性,他们深切认识到语言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系统,语言符号的价值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上,学习研究的是社会共用的语言,而不是具有个人特征的言语。研究语言重在共时研究,而不是历时研究。这些都体现了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基本原则。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将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看成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主要分支。

(二)美国语言学的发展

一般认为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先驱人物(或成为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鲍阿斯(FranzBoas,1858~1942)及其学生萨丕尔(EdwardSapir,1884~1939),而其核心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1887~1949)。不少学者以布龙菲尔德为标志,将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30年代以前是“前布龙菲尔德时期”,以鲍阿斯和萨丕尔为代表;30、40年代是“布龙菲尔德时期”,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布龙菲尔德去世以后的50年代是“后布龙菲尔德时期”,以哈里斯(ZelligS. Harris)为代表。

鲍阿斯(FranzBoas,1858~1942)是美国人类学家﹐近代人类学的创始人。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曾就读于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和基尔大学,1881年获物理学和地理学博士学位。鲍阿斯很早就对人类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3年到加拿大东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调查民俗﹐历时一年。1886年再度前往该地区考查﹐确立了他后来的学术方向。1892年入籍美国后,从事印第安部落语言文化的考查近20年,1911年至1938年编辑出版了《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三大册),并撰写了长篇序言,总结了描写主义语言理论方法,成为美国早期描写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作。他先后任克拉克大学人类学讲师,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讲师、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民族学馆馆长。1907~1908年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他一生培养了一大批人类学家,出版专著6种,发表论文700多篇,创办了三种人类学和人类语言学的期刊,为美国人类学和语言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鲍阿斯对美国语言学乃至世界语言学做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通过对美洲印第安语言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大量语言事实说明,研究人类的语言,必须摆脱欧洲传统的偏见,客观描写人类的各种语言系统。他认为,语言系统无“发达”与“原始”之分,各种印第安语的结构系统都是适应自己的交际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不可用其他语言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的语言﹐应该创造新的概念和方法。

他指出,认为印第安部落语言是原始的,粗野的,这是欧洲传统的偏见,是毫无根据的。例如,在欧洲人看来,印第安语言的发音很不固定,语音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而实际上,人类能够发出的语音形式是无限多的,而不同语言将这些无限多的语音形式,按照自己的交际需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划分为不同的音位系统)。在欧洲语言中属于不同音位的语音形式,在印第安语言中归入了同一音位。因此欧洲人觉得印第安语言的语音界限模糊,发音很不固定。又如欧洲人认为印第安语言的词汇系统比较原始,往往只有表示具体概念的词语,缺乏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而实际上,这也是因为不同语言划分的逻辑范畴不同。例如爱斯基摩人描写雪的词语有几十个,但没有表示雪的总称的词。实际上相反的例子也很多,如有的印第安语将所有飞行的物体用一个词概括,包括鸟、飞机、飞行员等等,而欧洲语言却没有一个这样概括的词。在语法范畴方面也同样如此,欧洲语言中的一些语法范畴,如时态、人称、数等,在一些印第安语言中没有,但一些印第安语言中有的语法范畴在欧洲语言里没有,如动作要区分是看见的动作,是听说的动作,还是梦见的动作,指示代词也要分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等等。总之,各种印第安语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这些系统都是适应各自的社会生活状况和交际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绝不能依据欧洲语言将不熟悉的语言说成是原始的,不发达的,也不能按欧洲语言的分析模式来分析不熟悉的其他语言。

许多欧洲语言学家曾经认为﹐语言的演变模式是由一种“始祖语”演变成为多种语言﹐鲍阿斯则认为美洲语言演变的模式与此不同﹐往往是多种没有亲缘关系的语言聚在一起﹐互相影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所受的文化影响。他认为,语言学应该从传统的模式中跳出来,多研究一些历来受到忽视的﹑尚未有文字记录的语言,从而取得更为全面的观点。

鲍阿斯还指出,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不是简单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同一民族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同一语言可以由不同的民族的人使用。因此不能根据民族文化将语言分为原始的和发达的。

鲍阿斯本来是一个人类学家,没有受过语言学的专门训练,因此他并没有提出什么高深的语言理论。但是他通过长期深入的语言调查研究,探索和总结了描写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奠定了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语言学家,并影响到几代语言学家。美国早期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萨丕尔,就深受鲍阿斯的影响。

萨丕尔(EdwardSapir,1884~1939)是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生于德国劳恩堡(今波兰勒博尔克),5岁时移居美国。1904年萨丕尔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认识了鲍阿斯,受其影响,放弃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转向人类语言学的调查研究,调查了多种印第安语言。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修学了鲍阿斯的几门课程,190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0~1925年任加拿大国立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192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与语言学副教授、教授。1931年到耶鲁大学,任刚成立的人类学系主任。他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33)和美国人类学会会长(1938)﹐还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萨丕尔在人类学和语言学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1921),此外他的一些论文后来也结集为《萨丕尔选集》(1949)出版。

萨丕尔在语言研究方面涉猎广泛,他研究过印欧语系的一些语言,进行过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也深入调查了许多印第安部落语言,还涉及一些非洲语言、闪族语言和汉藏语等。但是他的主要成就不在于研究这些语言时得出的具体结论,而在于他从这些具体研究中所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因此,萨丕尔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语言理论家之一。萨丕尔的主要语言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语音模式”的研究。萨丕尔所说的语音模式,实际上相当于布拉格学派的“音位”。他与布拉格学派有密切的联系,曾与特鲁别茨柯伊有长期通讯联系,共同探讨语音结构系统问题。特鲁别茨柯伊也曾经指出,萨丕尔独立形成了音位概念。他详细论述了语音成分的价值,即区别功能,根据语音的分布模式来分析语音,是形态音位概念最早的提出者之一,他把在词形变化表中能互相替代的音位都归为一类。

第二是对语言形式的研究。萨丕尔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思想,对语言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详细分析了六种语法形式:词序、复合、附加、内部屈折、重叠及重音。他还对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同样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同样的功能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

第三是对语言结构类型的研究。他对以前的结构类型划分很不满意,反对语言类型优劣论,并且提出了语言类型划分的综合标准,对语言类型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的语言类型分类,一般都要参考他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标准。不过他的这种综合分类标准比较复杂,难以实施,而且有“心灵主义”的主观倾向,没有被后来的学者所接受。

第四是对语言与思维、社会和文化关系的研究。萨丕尔主张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并对此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语言与民族、文化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强调语言的思维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萨丕尔认为,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是思想的创造者。不同的语言系统对世界进行不同的分类和分析,因此语言系统决定了语言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即“语言决定人们的世界观”。这种理论被称为“语言相关性”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沃尔夫加以进一步论证和发挥,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此外,萨丕尔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探索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他认为印欧语言和闪族语言可能同出一源,中国的语言可能与美洲印第安语言有某种关系。他提出结构压力论,认为语言变化(音位变化﹑形态变化)是由于受到语言本身固有的有关模式的影响。

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一书篇幅不大,但对美国语言学乃至世界语言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虽然他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某些结论常常引起争议,但是他对语言结构系统的分析、对语言与思维、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分析等,在理论方法上极具启发性,后来的语言学家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语言理论家之一。

布龙菲尔德(LeonardBloomfield:1887~1949)生于美国芝加哥。1903年进入哈佛学院,1906年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1907年,他转到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并担任教学工作,完成了学位论文《日耳曼语次元音交替的语义变异》,1909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13~1914年,他到德国莱比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进修语言学,同时结识了新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雷斯琴、勃鲁格曼等人,受到了较深的影响。1921~1949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等校任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龙菲尔德开始研究菲律宾的他加禄语,后来又研究马来—波利尼西亚诸语言。但是没有时间去做实地调查﹐因此没有写出著作。1917年后,布龙菲尔德开始研究北美印第安人的阿尔贡金诸语言。1921~1927年﹐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教书期间,和博林﹑斯特蒂文特两人联名倡议设立美国语言学会。1924年这个学会成立,次年出版会刊《语言》,对美国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7年布龙菲尔德离开俄亥俄州立大学,到芝加哥大学讲授日耳曼语文学。1933年他写出了名著《语言论》,成为此后美国乃至世界语言学家的必读书。1940年﹐布龙菲尔德到耶鲁大学讲授语言学。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开始,美国急需大量的外语人才。布龙菲尔德除训练培养青年语言学家外,还亲自编写了三种外语教材,其中两种是荷兰语教本,一种是俄语教本。他还编写了《外语实地调查简明指南》,他为美国国防部编的《俄英词典》写了俄语语法简介。

布龙菲尔德除了发起成立美国语言学会之外,还是美国其他一些著名学会的成员,如外语学会、东方学学会、语文学协会、人类学会、哲学学会、科学促进协会等。他还担任过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委员、国际语音协会会员、丹麦皇家科学院会员等。

布龙菲尔德虽然没有像鲍阿斯和萨丕尔那样担任过会长、院士之类的显赫职位,但是他对美国语言学乃至世界语言学的影响,远远大于鲍阿斯和萨丕尔。很多人认为,美国描写主义学派真正的奠基人或创始人是布龙菲尔德,鲍阿斯和萨丕尔只是该学派的先驱人物,布龙菲尔德才是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主要代表。特别是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以后,成为美国描写主义学派最重要的纲领性经典著作。后来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遵循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确立的理论方法进行语言研究的,而且使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成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各个分支中影响最大的分支,以至于人们谈到结构主义语言学时,往往总是以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为代表。

布龙菲尔德1949年去世以后,哈里斯、霍凯特、特雷格、布洛克、格里森、弗里斯等人继承了布龙菲尔德的学说,并进一步发展了布龙菲尔德的某些理论方法,因此人们把他们称为“后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哈里斯,他被称为“美国新语言学的发言人”。

哈里斯(Zellig S.Harris,1909~1992)生于乌克兰南部巴尔塔城﹐4岁时移居美国。1930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32年获硕士学位﹐1934年获博士学位。以后一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语言学。

哈里斯的代表作是《结构语言学的方法》(1951)。这本用抽象的数理方法研究语言的著作出版之后在美国语言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哈里斯认为语言学是数理科学﹐对于一定的语言材料﹐可以有几种能互相转化的分析方法。哈里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讲授转换语法,他的观点是结构主义的,只涉及表层结构间的转换。乔姆斯基受到他的启发,但采用唯理主义观点,发展为生成语法,他的转换是指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哈里斯60年代以后转向数理语言学研究,于1968年出版了《语言的数理结构》﹐1982年又出版了《按数理原则的英语语法》。

海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1951)被视为这个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最为严谨的代表作。他给语言结构分析规定了两项基本任务﹕(1)把话语里的单位(如语素)切分出来﹔(2)把有关的单位归类。在分析时﹐要根据语言单位的分布特征﹐用替换的方法来进行鉴别﹐因此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分布主义”﹐他的工作方向是从小到大﹐先分析出语素﹐再分析语素组合的序列﹐最后得出语素序列组合的模式﹐可以说是从语素到话语。在结构分析和描述中﹐他采用抽象的数学方法﹐把语言单位转化成符号﹐然后按照公式进行运算。

这一时期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霍凯特忠实地继承了布龙菲尔德的学术思想,他的《现代语言学教程》(1958)被认为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总结了三十多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也是一本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教材,对传播结构主义语言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美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论》中,而霍凯特的《现代语言学教程》(1958)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著作。美国学派的主要理论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为主义语言观

布龙菲尔德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那里接受了“刺激-反应”学说。他在《语言论》第二章中,采用这一学说来分析言语行为,并详细地描写了言语行为中的“刺激-反应”过程。

假设杰克和琪儿正沿着一条小路走去。琪儿饿了,她看到树上有苹果。于是她用她的喉咙、舌头和嘴唇发出一个声音。杰克接着就跳过篱笆,爬上树,摘下苹果,把它带到琪儿那里,放在她的手里。琪儿就这样吃到了苹果。

这一连串的事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A.言语行为以前的实际事项

B.言语

C.言语行为以后的实际事项

语言行为的特殊之处在于:语言可以在一个人受到刺激(S)时让另一个人去做出反应(R)。

人类回答刺激有两种方式:

无言语的反应:S → R。

用言语作中介的反应:S → r … s → R

在后一种情况下,说话人和听话人这两人互不相连的神经系统,用声波作为桥梁连接起来,这就是小写的r与小写的s之间的虚线。

布龙菲尔德说:“作为研究语言的人,我们所关心的恰恰正是言语的事项(s …r)。”(28页)“在我们所有的工作中我们都在研究B,A和C之所以同我们有关,只是因为和B有联系。”(26页)

(二)意义问题

布龙菲尔德给语言形式的意义下的定义是: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的反应。

布龙菲尔德认为由于我们没有办法确定大多数词的意义和证明意义的稳定性,我们只好把语言的特殊性和稳定性作为语言研究的前提,好像我们日常和人交往中预先就有了的默契。我们无妨把这个命题说成是语言学的基本假设,即:在一定的社团(言语社团)里,某些话语在形式和意义上是相同的。布龙菲尔德对意义的理解和态度是模棱两可的,他有时把意义排斥在语言研究的范围之外,说:“语言研究必须从形式上开始,而不是从意义上开始。语音形式——比方我们说,一个语言里的全部要素――可以根据音位以及音位的排列加以描写,而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用某种简便的方式分类或列表,例如按字母顺序的方法,意义――就我们的例子说,就是一个语言的义素――只有无所不知的通才才能分析或者加以系统地排列。”有时他又把意义包括在语言研究的范围之内。他说:“人类的语言和动物做出的类似信号的活动不同,甚至和那些使用发音器官的动物也不同,因为人类语言的声音是很复杂的。譬如狗只可以发出两种或者三种声音――狗吠、咆哮声和嗥声:一只狗只可以用这几种不同的信号使另一只狗作某种行动。鹦鹉可以发出很多种不同的声音,但显然对不同的声音不能做不同的反应。人能发出多种语音而且利用这些不同语音。在一定类型的刺激下,他发出一定的语音,他的同伴听到了这些声音就做出相应的反应。简单地说,在人类的语言里,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意义,研究一定的声音和一定的意义如何配合,就是研究语言。”

由于布龙菲尔德的影响,后来的描写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理解和态度分为两派,一派以哈里斯、特雷格等人为首,认为语言研究可以完全不考虑意义,另一派以弗里斯、格里森等人为首,把意义纳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布龙菲尔德主张尽可能少用意义作为语言描写的一个因素,可以克服传统语法在建立语法范畴时滥用意义的弊端,对发展语言学有积极的意义;但他主张对词义用严格的机械主义(行为主义)观点加以说明,而且混淆了日常意义和科学概念的界线,发展到为了研究形式,就必须排除意义的极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忽视了语义研究,造成了不良后果。

(三)描写性原则

美国描写主义提出了“描写性原则”,认为语言学家的任务是客观描写语言事实,而不是去规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也是人们把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称为描写主义语言学的主要原因。

“描写性原则”是针对传统语言学的“规范性原则”提出来的。西方传统语言学历来重视书面语,尤其重视各种经典著作,根据书面文献归纳出各种语言规范,编写词典和语法书籍,供人们学习和模仿。但是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相对于比较保守的书面语来说,口语的变化更大、更快。口语中有大量与传统的语言规范不符的现象,往往被传统语言学家认为是错误的、不规范的说法。例如:It'sI和It'sme,根据传统的语言规范,前者被认为是正确的说法,后者被认为是错误的说法。可是事实上后者是现代英语口语中更常见的说法。按美国描写主义的观点,语言学家应该客观地描写英语中有这样两种说法,承认两者都是合语法的说法。规范性原则和描写性原则的区别还明显地反映在辞书编写中。根据规范性原则编写的传统英语词典往往只提供词语规范的拼写形式、读音和用法,而根据描写性原则编写的英语词典,则往往提供词语的各种拼写形式、读音和用法。

这种描写性原则对于传统的规范性原则来说,也是一种明显的进步,它纠正了传统语言学重视书面语,忽视口语的偏向,能够正确对待语言的发展变化。因此这种描写性原则对后来的语言研究、语言教学和辞书编纂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现在的语言研究论著,所举例句一般依据口语,一般都不注明出处,而不像传统语言论著那样采用书面文献,注明出处。现在的词典编写,也普遍采用描写性原则。

(四)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

布龙菲尔德假设语言有一个“音位-语素”结构,并认为这一双层结构可以用一套操作程序来发现,即“发现程序”。先分析音位,然后才是语素。音位层的分析程序是先分析出有区别特征的语音成分,然后再分析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归并音位。语素层的分析程序分三步,第一步分析出语素交替形式,第二步是归并语素,第三步归并形式类(词类)。这种发现程序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替换分析法

替换分析法就是变动一个成分,其他成分保持不变。凡是能替换的成分就是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如用b替换pit的p,得到bit。反复使用这种替换手法,可以将语言单位(音位、语素等)切分开来。同时,能互相替换的成分就有聚合关系。

2.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片段,找出其中相同部分和不同的部分,也能将语言单位切分开来。

3.分布分析法

哈里斯给分布下的定义是:“一个单位的分布就是它所出现的全部环境的总和,也就是这个单位的所有的(不同的)位置(或者出现场合)的总和,这个单位出现的这些位置是同其他单位的出现有关系的。”根据这样的定义可以把分布相同的语言单位归为一类,把分布不同的语言单位归为不同的类。

替换、对比和分布是后布龙菲尔德学派创造的形式化描写原则和方法,用于切分语言单位,确定语言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

4.直接成分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简称IC分析法)是布龙菲尔德在分析复合形式时提出的,用于分析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关系。如Poor John ranaway,这个形式含有5个语素:poor,John,ran,a-和way。Poor John ran away的直接成分是PoorJohn 和ran away这两个形 式;而这两个形式又各是一个复合形式;ran away的直接成分是语素ran和复合形式away,后者的直接成分是语素-a和way;poor John的直接成分是语素poor和John。

可见,句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序列,而是有不同的结构层次的。一个复合形式是由若干直接成分构成的,一般复合形式的直接成分都是两个,并列结构的直接成分可以多于两个。这种直接成分分析法,也称为层次分析法或二分法。

三、美国学派的影响

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对当代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在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兴起之前,世界语言学的中心一直在欧洲,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兴起之后,世界语言学的中心转移到美国,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在语言学界的统治地位,被50年代后期兴起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所取代,但是直到现在,美国描写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仍然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如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等,至今仍然是语言分析的基本方法。

很多学者认为,虽然转换生成语言学是在批判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实际上转换生成语言学直接吸收和继承了描写主义的研究成果,如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形式类(NP、VP等)、生成法就是直接照搬描写主义的成果。而且转换生成语言学在很多方面与美国描写主义具有共同的特点。如都只研究语言结构系统内部,不研究语言系统外部,都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忽视语言意义的分析,都尽量采用形式化的研究方法,都注重语言的共时研究、口语研究等等。所有不少人认为,转换生成语言学本质上仍然属于结构主义语言学,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的新阶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4071.html

更多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学前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布鲁纳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

解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召开的“批判语言和人文科学国际座谈会”上,发表了他划时代的著名演讲《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一文,这篇演讲被公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奠基作。在这篇文章中,德里达对当

专题36 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 福柯主义

第371博文:(2011年第14篇)转载时间:2011年1月10日 分类:文艺学http://hi.baidu.com/makangtao/blog/item/1cf1bd8bddbf7ad2fd1f10ca.html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2007年06月01日 19:181、关于话语理论。福科认为个别话语的形成过程中,会出

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略说 结构主义理论 论文

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略说 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 两幅照片来自百度致谢!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

声明:《语言学流派资料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学流派》为网友醉死温柔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