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师海玲范燕宁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北京 100089)

要: 生态 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人与社会系统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具有重大影响。人们参与的系统可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微观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互动,是人类行为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模式状况全面反映了各系统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

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又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强调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个人与环境中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并强调人与各个系统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生态学观点是系统理论的分支,生态学观点往往更注重个人及个人的家庭系统。而系统理论采用了更加广泛的视角,往往被用于描绘社会服务机构的原动力,或人类家庭的功能。把系统理论和生态学概念结合的方法被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theory)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生态系统理论往往被“用于描绘和分析人和其他存在的系统,以及他们之间交往的系统理论”[ 1 ](p.1391)。生态系统理论注重把系统放在环境中考察,描述这些系统如何同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在“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分析我们周围的世界?”“当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哪些方面对于评价最为重要?”等问题上,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和处理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与方法。

一、社会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及相互作用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人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系统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的功能性整体。可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Micro system )、中观系统(Mezzo system)、和宏观系统(Macro system)。微观系统指个人。个人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的系统类型,所有这些系统都处在相互作用中。中观系统指任何小规模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指比小规模群体大一些的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

社会系统是指诸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社会组织,其构成的成分是个人。这些系统各具其功能,与其他系统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生态系统理论简言之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关系的理论。在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中,人被看成是在环境中和各种系统持续互动的人。这些系统包括家庭系统、朋友系统、工作职业系统、社会服务系统、政府系统、宗教系统等。在环境中,人们受到各种不同社会系统的影响,也持续和具有活力地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这些系统包括家庭、群体、组织机构和社区。

在社会环境中,个人微观系统与其他各中观系统相互作用。个人的行为受到家庭其他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个人的工作群体、参与的其他小规模群体的影响;反过来个人行为也会影响这些系统。例如,一个16岁的女孩子离家出走,在街上闲逛,她这种行为影响到她全家,全家人可能会为她的离家出走忧心如焚。这个女孩可能也受到整个家庭群体的极大影响。她的家庭可能“厌烦”她的行为,忽视她的存在,这些都使她非常吃惊和沮丧,最终导致她离家出走。

个人微观系统也受到社会环境中与之互动的宏观系统的持续和重大的影响。宏观系统的四种主要类型影响案主个人: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

文化 (culture)是共同的态度、价值观、目标、精神信念、社会期待、艺术、技术和行为的综合体,表现了人们生活其中的一个较广泛社会的面貌特征。社区(community)是“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特征的一组人群,其共同特征以某种方式将其联系在一起,并使之与其他人相区别。”[ 2 ](p. 8 )共同特征可能是人们居住的街区,人们参与的活动如工作,或其他联系如“种族认同”。

习俗或公共机构 (institution)是“一种文化的基本风俗和行为方式,如婚姻、正义、幸福和宗教”;也可能是“为了某种公共目的建立的组织,及进行工作的物质设施如监狱”[ 3 ] (p. 24 )。组织(organization)是为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工作,并完成各部门分工确定的工作任务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社会宏观系统中的公共价值观和组织宏观系统常常对社会工作的对象(案主)发生影响。它们决定着案主可得到的或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如果组织系统和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反对提供一项资源,那么,那项资源就不会被提供。正如有学者举例所言,在美国通常单身母亲在参加工作培训或找工作时,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即能负担得起又让人满意的日托而寻求公共援助是非常困难的。为这些母亲提供良好的日托不是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的一部分。这并不意味着母亲不需要这项资源,或者她们不应该有这项资源。它仅意味着社会公共机构掌权者认为提供这项特别的资源没有足够的价值需要。[ 4 ](p. 22 )

二、微观系统内部的生物、心理、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

如上所述,微观系统与中观、宏观系统的相互影响,社会工作者应在与中观和宏观系统多种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评估人类行为。不仅如此, 在微观系统内部,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在人的一生中也经常发生,并持续地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行为。比如,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发展阶段要适时地掌握各种生物、心理和社会发展课题。这三个主题(生物、心理和社会)是三个独立的相互作用系统,它们对案主个人系统具有重大影响。个人系统在社会环境中依靠与多种其他中观和宏观系统相互作用而发挥功能。

在三个系统的互动中,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第一,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其中每一领域正常发展的里程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不正常中鉴别出正常,以决定谁需要干预。第二,社会工作者必须了解每一个系统是如何对其他系统发生影响的。

正常发展的里程标包括那些正常发生在一个人生命阶段的生物、心理、情感、智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这一范畴主要涉及个人,把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它为判断何为正常发展提供了方法。主题包括运动能力发展、人格发展、动机、社会发展和学习。例如,判断一个婴儿运动能力的正常发展。到三岁时,大多数孩子开始会跳跃和单腿跳,一次一级台阶的交换双脚爬楼梯,在某种程度上会自己穿脱衣服。或者,判断老年人的正常发展。年岁大的人睡觉的习惯往往发生重大改变,如入睡的时间加长,其特点是夜里睡的时间变短。

因此,社会工作者看问题不应仅限于一个系统(即生物、心理、或社会),而忽视了其他系统的影响,而要注意各种生态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当我们分析一个抑郁的青年时,应当看到虽然他的心理状态,或说抑郁,可能是呈现出的问题,但与其他系统相关的问题也很明显。他的心理抑郁使得他躲避其他人,变得孤独。因此,他与社会的互动受到极大的影响。他可能不吃不玩,这又极大地影响他的生物系统。再比如,一个嗜酒成瘾的成年女性。她饮酒成性,影响到她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生理上,她体重减轻,并伴有经常的身体不适如严重的酒后头疼。她的身体健康影响到她的心理健康,她会变得经常厌恶自己。她的心理状态影响到她和亲近的人的相互作用,他们开始躲避她。因此,她的社会系统会受到影响。社会隔绝又会反过来加剧她喝酒和逃避的心理欲望,她的身体状况就会继续恶化。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生态系统影响模式

美国威斯康星—怀特沃特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 Zastrow)强调了有关社会生态系统影响模式(the system impact model SIM )的思想[ 4 ](p. 7 ),认为社会生态系统影响模式反映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不仅要与案主、而且是要与许多同案主相关的其他大系统一道解决案主的问题。他通过系统影响模式建议,社会工作的基本追求应超越在微观范围向案主提供咨询服务,或者在中观范围与小规模群体协同工作。更确切地说,系统影响模式强调,社会工作者必须代表他们的案主,经常与现行的机构和组织协同工作,其目标常常是去改变或改进服务的提供和资源的分配方式。这种改变或改进的目标也包括在一个社区内改善条件和服务。(见图1)


图1代表了社会生态系统对于社会工作的影响模式。圆代表相关的各个系统。例如,案主系统(client system)上面的三个大圆描绘了对案主系统有重大影响的主要宏观系统。箭头代表影响。箭头的方向代表哪一个系统是影响者,哪一个是接受者。双向箭头表明某种程度的相互影响。

1、案主系统

案主系统位于模式的中央。“案主系统可能是尽力应付某种严重问题的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小规模群体。案主系统也可能是一个社区,全力拼搏以图经济上的生存。或者,案主系统是一个无法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的机构。”[ 4 ] ( p.20 ) 社会工作者一般把个人、家庭和小规模群体作为他们基本的案主系统。因此,个人、家庭、或小规模群体作为案主系统,并且案主将被放在较大的如组织和社区宏观系统背景下审视。

2、组织宏观系统与案主系统间的关系

图1用从组织系统圆指向案主系统圆的箭头,表示组织系统(the organizationalsystem)是如何影响案主系统的。“我们认为,组织包括那些审查案主系统并向其分配资源的机构。如社会服务部门、严重行为问题青少年寄宿治疗中心、私人收养机构和无家可归人士庇护所。”[ 4 ] (p. 20 )以上机构用他们所得资源提供服务,满足案主的需求。

因为案主在组织内没有正式的工作角色,所以他们对大多组织系统没有直接影响,特别是那些向他们提供资源的系统。然而,案主可以使用一些策略,如联合有同样问题的案主向机构管理者施压以求改变、就问题与媒体联系、靠推荐信接洽政策制定者和政治家等,促使机构发生改变(例如,完善服务规定)。尽管如此,同处于决定位置的人相比,案主总体上造成改变的力量相对较小。因此,从案主系统指向组织系统的箭头使用虚线,表示影响较小。

3、社区宏观系统与案主系统间的关系

在图1中,组织系统圆右边的圆代表社区宏观系统(the community macrosystem)。“我们把社区界定为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特征的一组人群,并以此来区分不属于这一社区的其他人。”[ 4 ] (p. 21)

社区通过资源、工作职业和社会支持系统向人们提供所需要的输入。然而,社区存在的明显的问题可能对居民以健康方式发挥作用的能力有毁灭性影响。例如,城市中心地区越来越差的经济条件导致违法和犯罪、吸毒问题、环境污染、忽视老人、虐待儿童、和失业。

社区系统对个人包括案主有重大影响。因此,图1从社区到案主的箭头用实线表示。从定义可以看出,案主是社区的单位或子系统。作为大的宏观系统的组成部分,案主也可以想办法影响社区。从案主的圆到社区的圆是虚线的箭头,表示案主对比其大得多的社区系统影响力极小。

4、组织宏观系统与社区宏观系统间的关系

在图1中部,双向的箭头连接组织系统的圆和社区系统的圆,表示这两类宏观系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提供服务的组织系统对社区居民可得到的资源有特殊的影响。同样,社区明显的问题和需求也影响服务的性质和分配。例如,有效率的机构不提供社区不需要的服务。

5、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宏观系统

在图1中,上方的圆描绘了社会公共机构的价值观系统(the institutional valuesystem)。查尔斯·扎斯特罗在论述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宏观系统时,将这一系统界定为决定资源分配的强有力的、植根于历史的价值观和信念。查尔斯·扎斯特罗用以下的例子说明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系统的影响。例如,一种强烈的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是成年人不能对儿童进行身体伤害(包括他们的父母)。因此,我们有保护性服务机构和部门,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预防和阻止这种虐待。另一个强烈的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例子是对宣告有罪的罪犯的惩罚。所以,我们有一个卓越的联邦和州的监狱系统。另一个强烈的、根深蒂固的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是所有公民有权接受公共教育。因此,全国每个人都可以上公立学校。总括起来说,这些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成为一个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系统。[ 4 ] ( p. 21 )

在图1中连接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系统与组织及社区系统的箭头是单向的。这表明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系统通常对组织和社区系统有极大的影响,而后者没有相应的影响。这并不意味社会公共机构价值观不能改变,而只是反映出没有清楚确定的改变的方式。

6、社会工作者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影响模式最重要的方面是作为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你怎样与之适应。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你可能将直接同微观和中观系统打交道。你可能处在一个代表你的案主系统协调众多的资源的位置。然而,你也需要不断的关注宏观系统对你的案主的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影响模式清楚地说明了社会工作者系统(the social worker system)与案主系统、与宏观系统的关系。双向箭头显示出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系统相互影响。他们相互交流、共同努力,解决案主的问题、满足案主的要求。

社会生态系统影响模式也描绘出作为社会工作者,应怎样同案主系统协同工作,改变包括组织和社区的宏观系统,满足案主的需求。从这两个系统到组织和社区系统的两个结合在一起的箭头强调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系统的协同努力。案主确实能依靠自己,发起和实现宏观系统的改变,以获得权利和改善服务。然而,运用于此处的观点强调,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怎样运用他们的技能和专业知识与案主协同工作。

综上所述,鉴于社会生态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极为重要性,社会工作者历来极为关注个人与环境中各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尽管目前在如何把系统与生态学观点组合在一起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但生态系统理论的要义是十分明确和极为富有启发意义的。这就是:社会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人类生存环境的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善于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出发寻找影响人类行为的各种深层原因,从改变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入手,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毫无疑问,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入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在当前中国飞速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中,深入研究并批判借鉴国外学者的生态系统理论观点,不仅是极为必要的而且也是大有裨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Beckett & Johnson. H.C. (1995) Human Development. In R. L. Edwards(E.d.)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th.ed.Vol.2).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2.霍曼 (Homan, M. S):《加速社区变革;走向真实世界(第2版)》,1999年[(1999). Promoting CommunityChange: Making it happen in the real world (2nd ed.). PacificGrove, CA: Brooks/Cole.

3.巴克(Barker, R. L):《社会工作辞典》(第4版)》,1999年[(1999). The social workdictionary (4th ed.).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4.Charles H. Zastrow & Karen K.kirst-Ashman. Understanding Human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Sixth Edition, THOMSON BROOKS/COLE(2004).

5.Kirst-Ashman,K.K.(2000)Humanbehavior,communities,organizations and groups in the macro socialenvironment: An empowerment approach. 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6.沙依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

7.王瑞鸿.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8.徐 愫.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sexplained

by Society SystemTheories

ShiHailingand FanYanning

(Politics and LawColleg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Ecosystems theory is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 bacic theories of social work. The theory emphasizesthat people interact with each essential factor of society system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is kind of interacts have great influenceon human society behaviors. The systems that person involve withinclude micro, mezzo, and macro systems. The interactions amongthree systems have tremendous impact upon human behavior. Amongthem, the interactions among biologic, psychological and societyfactors in the microcosmic system is an important aspect that humanbehaviors are assessed. The System Impact Model reflectsinteractions of the various systems on the whole.

Keywords: System; SocietySystem; Ecosystems theory; Human behavior; andSocial Environment



[1] 师海玲(1956-),女,河北省南和县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2] 范燕宁(1955-),女,辽宁省北宁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教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09598.html

更多阅读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发展方向_Scientific 商业生态系统

东岳论丛 Jun., 2009 Vol.30 No.62009年6月 (第30卷/第6期)管理学研究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发展方向钟耕深, 崔祯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 要]作为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商业生态系统不仅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而且在成员的地域

狼性营销团队管理 变局下的营销团队与渠道商管理

受博瑞森图书的邀请,在上海博库书城组织了一次读者见面会,演讲的题目是《变局下的营销团队与渠道商管理》。现将主要沟通内容,梳理如下。     一、现在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了?   1、企业环境快、乱、躁   近些年来,经济持续快

汽车消费行为调查报告 O2O模式下的消费行为调查

系列专题:o2o营销模式观察      中国市场在电子商务的普及下,消费力得到了有效释放。然而面临中国的经济增长步伐放缓,中外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在新的消费行为模式下,如何改变其对现有渠道模式的诉求和价值主张,以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

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 O2O模式下的消费行为调查

系列专题:o2o营销模式观察      中国市场在电子商务的普及下,消费力得到了有效释放。然而面临中国的经济增长步伐放缓,中外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在新的消费行为模式下,如何改变其对现有渠道模式的诉求和价值主张,以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

声明:《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为网友傲视狂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