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

正如郭曼所言,诸葛亮的一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

汉末群雄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世之争,大才多奔走于世,企图建立万世功名。满腹经纶,心怀天下的诸葛亮却隐居南阳,醉心耕读,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审视群雄,等待明主。

彼时,魏吴两国皆为汉之封国,根深藤蔓,文武大将云集。魏国挟天子有窃国之嫌,为遵循儒家士大夫名节的诸葛亮所不齿,因此,投身于魏绝不可能。东吴乃孙氏家国,王室世族主政,相互掣肘,任人唯亲,外臣难得重用,也难以实现诸葛亮大展宏图的抱负。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以“隆中对”纵论天下大势,欲以“三国鼎立”制衡曹魏,徐徐图之,继而光复汉室。诸葛亮能委身实力最弱,四处流窜的刘备集团,盖因念及刘备乃大汉王朝刘氏后裔,且有力挽大汉将倾的雄心壮志,可谓志同道合,尚可一试。

企图借刘皇叔之名,以一己之才,号令天下尚有为汉室臣民者“清君侧”,伐曹魏,拯救气若游丝的大汉王朝,这是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忠于汉室。

武侯祠琳琅满目的牌匾楹联,流露着敬贤者横溢的不世之才,澎湃的济世情怀

游说东吴,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以数万联军,凭借赤壁天险,打败数十万曹魏将士,这也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冒险。只是,这次冒险竟然以胜利告终,实现了诸葛亮“三国鼎立”相互制衡的第一个构想。

协助刘备集团入主巴蜀,建立蜀汉政。诸葛亮并未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般呼风唤雨,左右逢源,事实上,他是“刘蜀两端”,左右为难。白手起家的刘备,虽然不任人唯亲,但任人唯弟,虽贵为丞相,诸葛亮还得看关张的眼色,人家一起毕竟是刀口上共患难的生死兄弟。在关张面前,诸葛亮同样是外臣。

刚刚创业的蜀汉,急需征战杀伐开疆拓土,赤膊上阵攻城略池的武将,重于繁文缛节耍嘴皮子的文臣,诸葛亮的地位不及刘备的“五虎将”。

刘备集团是以扶汉室的名义,以军事征服的手段,假以帮助刘璋讨伐张鲁,却占了刘璋的益州(今成都),后大败魏将夏侯渊于定军山,取得汉中之地,尽占“天府之国”。虽张鲁降魏,刘备驱魏,夺回了失去的政权,但是,归附刘备,跟归附魏国没什么两样,同样是丧权辱国。有强大的魏国庇护,蜀地还能稍得安生,而跟着羽翼未满的刘备集团,还落得个朝不保夕,稍有不慎,曹魏大将便翻过秦岭,再一次生灵涂炭。

因此,世代奋斗于蜀地的刘璋、张鲁旧臣,在当地的势力也是根深蒂固,对于刘备集团“鸠占鹊巢”的统治,明为臣服,实则咬牙切齿,暗潮涌动。

“外文臣”诸葛亮左右为难,又要左右周全,一方面要助刘备兄弟开疆拓土,一方面要以怀柔 之策安抚蜀地旧臣,他成了缓和刘备集团与蜀地旧臣之间矛盾的“媒婆”。如此两头受气,还有殚尽竭虑,此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赤胆忠心。

刘备在巴蜀主政时,诸葛亮也并未像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样形影不离,而是被留在蜀地屯田练兵,鼓励蜀民重节俭,勤农耕,征集大军出征所需的粮草。

因此,可以说,在刘备主政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大权在握,叱咤风云。事实上,他充当了越王卧薪尝胆时文种、刘邦北上伐楚时萧何的角色——治国之良臣。也因此,留守巴蜀与民同患难的诸葛亮,才得到蜀地百姓的拥护和感念。

刘备擅自举主力之兵东征东吴,败死于陆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托孤于白帝城,孱弱的后主刘禅根本无帝王之气,战败的蜀汉又耗尽国力,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仍旧坚持励精图治辅政以强大蜀汉,遵循先帝遗愿痴心不死,此为无可为而为之的鞠躬尽忠。

亲率大军南征平乱,稳定后方。想在有生之年北伐曹魏,让蜀汉像刘邦一样翻越秦岭,占据关中之地,为灭魏兴汉争夺战略要地,奠定雄厚基础。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最后一搏。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二次率师北伐前,向后主刘禅上书《后出师表》,已流露出事在人为,但也需听天由命的无奈——“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语气情感明显区别于《前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的以命相搏,势在必得。

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

因为,诸葛亮知道,他率领的北伐大军,在与曹魏大军进行对阵厮杀之前,必须先与秦岭蜀道进行肉身相博,横坦在他北伐征途上的这座大山,胜过曹魏的百万雄兵。

而他北伐的夙愿,也最终毁灭于秦岭蜀道的艰险阻隔,而不是与曹魏将士的浴血奋战,五次北伐,即便两军对阵,也都是小打小闹,没有一绝生死的大战。

武侯祠院内有一株罕世珍奇的花树——旱莲,已有400余年树龄,是明万历年间人们为纪念诸葛亮而栽,是世界上唯一一棵古旱莲为保证其营养供给,专家在它旁边嫁接三棵新旱莲,为其输送养分。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刚刚出山,赤壁之战时,犹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助刘备得巴蜀,留守后方,犹如“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的萧何;托孤之后,南征北伐,犹如“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我想,此所谓“大汉一人”的另一种解读吧。

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承汉初三杰之智。只是,他逃不过自己的宿命,逃不过大汉王朝“成也秦岭,败也秦岭”的历史宿命。

最终,诸葛亮“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定军”。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气节,却永世长存,泽润万代,可谓“羽扇纶巾天下士,文经武纬后人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1165.html

更多阅读

反腐倡廉征文:勿以恶小而为之

区反腐倡廉征文稿留底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时期刘备在临终时嘱咐儿子刘禅所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我觉得这句话在饯行反腐倡廉的当今

知其不可而不为 知其不可而不为之

知其不可而不为如果生命将到了尽头,我们不能害怕死去,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对待不同的人和事,知道这件事做起来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不为”之,去做另外一件事,就在你正做此事时,不益而到的收获,正是你“知其不为而为之”的化身!生命也亦如此!

张德亮为之家破人亡的0.833333 0.083333333333333

张德亮为之家破人亡的0.833333--王笑冬何方神圣?0.833333这组数字究竟是什么数,有如此大的魔力,竟害得张德亮家破人亡?据张德亮于 2011年4月21日在《荆门决策第九期》民间地震预测,是科学还是神话的讨论会上说:“陈荫祥老师有一本书《

什么样的国家才能让你为之骄傲? 怎样才能不骄傲

没有骄傲或者自卑的国家,只有自豪或者自卑的国民。这是一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名言,而这句话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国家是否以自信或者自卑的形象屹立在世界之中,除了综合国力的基础,决定性还在于国民的心态,可是,国民有为国家自豪的,但也有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后的尴尬、自嘲与心灵独白 心灵独白

知其不可而为之后的尴尬、自嘲与心灵独白--------儒家精神之探源(完整版)晨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子曰:“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1)世人论及孔子一生时,总忘不了冠之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声明:《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为网友能力就是实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