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兹《地方性知识》 吉尔兹

在异乡的河里仔细观看——评吉尔兹《地方性知识》
2004-10-29作者:殷其雷

■殷其雷

《地方性知识》

吉尔兹《地方性知识》 吉尔兹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阐释人类学,在西方文化学研究领域中异军突起,它对文化符号的破译及对文化行为的深层阐释深远地影响了社科学界。如果没有吉尔兹的努力,人类学的样子大概就是另一种光景了。

众所周知,自十九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研究发展的主流是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Fieldwork),通过观察、认知,进行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文化志(Ethnography)。但这一经典的手段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受到了根本性的质疑,雷德费尔德和路易斯关于在墨西哥同一村镇做田野工作得出截然相反文化志的学术争论,以及玛格丽特·米德和弗雷曼不同时期同在萨摩亚所作的田野工作得出截然相反结论的学术争议,更是让人从根本上怀疑田野工作,提出了“文化志到底可信吗?”的疑虑。

这一疑虑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非欧洲传统文化以及非其历史传承的文化是否能在文化相对主义前提下得到如实的描绘?文化志被认为是人类学家们作为外来者用自己的思维、术语、概念记述的对特定文化的见解,而不是该文化内部对自己文化的描述和理解。不同的人类学家对同一文化的看法很有可能不同。针对这一问题,吉尔兹开创了自己富启迪意义的“深度描写”的显微研究法,强调“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fromthenative'spointofview),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毋庸讳言,“深度描写”的阐释人类学观念缘起于吉尔兹拯救人类学文化志描写的原始动机。通过深度描写,吉尔兹试图把对符号的研究从晦涩的概念的王国引入到可感知的社会化的世界中去。他并不要求读者们接受“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而是通过“深度描写”展示和研究他们的语言、行为,理解他们的声音、信仰以感悟他们的“自我”概念的世界,强调“对别人阐释的阐释”。在“深度描写”的理论要求下,文化的符号性对具体的时、地、情景都要进行具体分析,特别是古代的、外国的文献以及异域的文化。在吉尔兹的定义下,文化是“行为化的符号化文献”。

自成立以来,人类学就承诺要造就一种独特的文化洞见:以“文化持有者的眼界”解释本地人(被研究者)的文化。吉尔兹几十年来的追求,也正是对这种承--诺的追求。这种跨文化的理解,也被吉尔兹本人称为一种求索“经验相近”的图谋。为了“钻进土著人的脑中”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吉尔兹在符号的森林中探求人类的思路,他的行动可以说是一种试图从专家的、西方的、现代的“经验相近”转入当地的、非西方、非现代的解释体系中去的行动。

《地方性知识》正是这一行动的理论结集。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学界在理论上有一种贪大求全的倾向。而吉尔兹却一反潮流,强调地方性,这也成为了吉尔兹深富特色的学术标签,以至于他用来为其最重要的学术论文集命名。

吉尔兹的人类学,是一种试图从所谓(西方式的)“主流文化”项(非西方式的)“正在边缘化的文化”跨越的人类学。与其他许多文化论著不同,他的人类学不但没有强调“主流文化”的合理性,而且也反对把“正在边缘化的文化”看成是毫无现代生命力的体系。吉尔兹的人类学所揭示的是:边缘的意义世界所取得的成就,与正在不断扩张的主流文化所取得的成就一样,具有自身的价值。正如吉尔兹本人所说:

在别的文化中间发现我们自己,作为一种人类生活中生活形式地方化的地方性例子,作为众多个案中的一个个案,作为众多世界中的一个世界来看待,这将会是一个十分难能可贵的成就。只有这样,宏阔的胸怀,不带自吹自擂的假冒的宽容的那种客观化的胸襟才会出现。如果阐释人类学家们在这个世界上真有其位置的话,他就应该不断申述这稍纵即逝的真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3577.html

更多阅读

英国乔治.爱德华.摩尔《伦理学原理》读后 乔治.爱德华.摩尔

中国理论文字我最喜欢并以之作为标杆的是朱光潜先生的著作(除了他早期的翻译,如克罗齐的《美学原理》)。然而读完了摩尔的《伦理学原理》(长河译)之后,我觉得我找到了理性文字的最佳典范。摩尔的语言清晰简洁,条理畅达,辨析周全,避免了很多

《金融知识国民读本》读后感 金融知识普及读本下载

用了几个小时,快速看完了《金融知识国民读本》这本书。这本由中国人民银行编著的书,具有科普性质,本来不愿读这种科普性质的书,因为有些金融方面的问题,始终搞不清,再加上看很多专业性很强的书,其太过精细,不能很好地解决我的问题,也让我不

声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 吉尔兹》为网友心情美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