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陀的故事 阿难陀龙

阿难陀的故事

阿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一位对佛经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佛教人士。他在住世时做了几件很了不起的事,一是作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侍者,不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而且充分发挥了他强闻博记的特长,凡是佛陀讲过的佛经,多由他记忆整理传世,现存佛教经典中,凡是以“如是我闻”四字作为卷首语的,均系阿难陀亲听佛说而记录下来,故有“多闻第一”之称。二是作为佛陀的侍者,他从不媚上压下,以势欺人,而是主张强弱互济,男女平等,竭力劝请释迦牟尼接纳妇女为僧团成员,使佛教僧团拥有僧尼二众。三是作为释迦牟尼的后继领导人,保证了僧团的和睦友善,没有出现大的事件和失误。

阿难陀,许多佛经中直接称为“阿难”或略称“阿难”。“阿难”意为“欢喜”、“庆喜”,因其出生之日,正巧是释迦牟尼了证佛果之日。所以他父亲为他取名为“阿难”。

品格高尚 聪明贤能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先后由舍利弗、目犍连侍奉。由于佛陀渐渐老了,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来,要求大家推先。舍利弗、目犍连认为阿难陀年青,记忆力强,很适于担任此职,从而共推阿难陀。岂料,阿难陀明确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我都不穿。第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我不陪同侍奉。第三,不该见佛陀的时候,我不去见。当舍利弗、目犍连将阿难陀的条件告诉佛陀时,佛陀非常欢喜地叹说:阿难是一位品格优秀的人,他提出的条件是为了避免讥嫌,生怕别人批评说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的。公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岁时,十九岁的阿难,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的侍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随佛身后,弘化各地。

阿难在僧团中深受人们的尊敬,他待人谦逊诚恳。和人相处,从不扬己之长,显人之短。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方便。有时和外道谈论佛法,也只是显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师罗园,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辩来征服对方,而是以和暖的阳春,慢慢地溶解冰块。在二十七年侍者的生活中,阿难对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众来参拜佛陀时,他总是安排适当时间,满足各人的愿望。尤其远道而来的比丘,在未见佛陀前,阿难总是予以亲切的安慰,使其安乐。比丘尼非常愿听阿难的教诫。他常对比丘尼说:你们要好好遵守圣戒!在家信众,也喜欢听阿难说法。他教导在家信众要尊敬三宝,受持五戒,十善,侍奉双亲,供养僧团。

这里提到的“旃陀外道”中的“旃陀”,倒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地方。

印度有一著名石窟——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德干高原文达亚山,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城以北106公里。1983年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将阿旃陀石窟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印度古代佛教徒开凿出来的佛殿和僧房。共有29座洞窟,其中4座为佛殿,内有藏放舍利的佛塔,25座为僧房,陈设比较简单,只有石床、石枕和佛龛,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阿旃陀”一词来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无思”。石窟开凿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当时佛教被定为国教,虔诚的佛教徒们为敬奉佛祖、研读经书、修身养性,找到了这个丘陵起伏、景色秀丽的幽山深谷。一时间,这里僧侣云集、香火不断。开凿工作持续了700多年,内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这里逐渐荒废,湮没在了泥土流沙之中,直到1819年,被进山狩猎的英国军官无意中发现,从此又奇迹般地闻名于世,重放异彩。

中国唐代高僧亥奘于公元638年在印度游历取经时,曾到过此地,并在《大唐西域记》中对石窟作了生动的描述,也是我国关于阿旃陀石窟最早的文字记载。“摩诃剌侘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大河,周三十余里,土地沃壤,稼穑殷盛,气序温暑,风俗淳质……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大小乘兼功综习……国东境,有大山,迭岭连嶂,重峦绝巘,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其场景恢宏,叹为观止。


阿难陀的故事 阿难陀龙


图为阿旃石窟外景(《大唐西域记》文及照片源于网友朱衣点头日记之《印度阿旃陀》)

奋发精进 救人济世 

 

佛在拘尸那安罗双树间入涅盘时,阿难悲痛地泣不成声。佛陀以怜愍的眼神看着阿难,对大家说:阿难非常辛苦的侍奉我二十七年,他为人温和而宽厚,闻法不忘,将来能在世间上发光发热。佛入灭三天后,他起身到王舍城参加第一次圣典结集。路上走了二个多月,四月十四日抵达王舍城。第二天即开始安居,结集佛经。这时大迦叶被推为首席,他选了四百九十九个大阿罗汉。因阿难还未证果,未能入列大阿罗汉。这给阿难很大的刺激,当夜,发奋修行,于中夜即证阿罗汉果、参加结集。阿难在会上诵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等佛教经典,使之流传于世,其功德无量,无可媲美。迦叶因是王舍城结集的主持人,被上座长老们看成为当然的领导人。二十年后,迦叶将法传与阿难,到鸡足山入灭,阿难被推为僧团的领导,此时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迦叶灭后,佛教在阿难的领导下,和合一味,没有产生什么大的问题。

阿难一百二十岁时,一天在路上听到一位比丘口中念道:

“人生活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阿难恳切的纠正说:

“人生活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青年比丘见到阿难以后,回去禀告师父。师父说:你不要听阿难的胡说,他已老朽,失去记忆和智慧。 青年又将师父的话告诉阿难。阿难听后,心想我为众生诵出佛陀的大法,而人们的我见我执深重,不依佛法奉行,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又想到佛在世时诸大弟子都入灭了,只剩下他一人,好像一片被砍光的森林,只留下一棵大树不能遮风挡雨。于是他即到摩竭陀与毗舍离两国交界处的恒河上空,进入涅盘。他的圣体分成二份,一份留在毗舍离北方的大林重阁讲堂,一份留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旁,建塔供养,由于阿难入灭的因缘,摩竭陀国与毗舍离国从此修好,不再战争,使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其救人济世的精神,由此可见。

戒愿无染 愽爱众生

《故道白云》里记有一则阿难陀的爱的故事。

阿难尊者在当时的僧团中年龄最轻,相貌非常端严,聪明而多闻,佛陀很喜欢他。一天乞食回来,佛陀到处也找不到阿难陀。罗睺罗尊者和其他的比丘都说没有见过他。只有一个比丘报告,说他好像看见阿难陀在邻近“不可接触者”的村落中乞食。于是,佛陀便叫那比丘前去找他。那比丘找到阿难陀回来,但同时带了两母女到精舍见佛陀。那女儿的名字叫摩登伽。

佛陀细听阿难陀这天迟回精舍的原因。数星期前的一天,阿难陀乞食后回精舍的路上,突然感到口渴。他在“不可接触者”村里的一个井边停下来。这时,他看见摩登伽女正把木桶放下井里提水。她是一个可爱的女子。阿难陀向她请求一点水喝,但她拒绝了。她告诉阿难陀她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因此怕给僧人供水时会污染他。

阿难陀对她说:“我很乐意接受你的水。请不要怕污染我。”摩登伽女便立刻给他供水。她觉得自己对这个英俊和蔼,说话温文的僧人很顷慕,对他充满爱意。她彻夜难眠,满脑子都是阿难陀。那天之后,摩登伽女每天都呆在井边,等候着看他一眼。她说服母亲请阿难陀回家吃饭。阿难陀接纳了两次邀请。但当他发觉这少女恋上了自己,便再没有应邀了。

摩登伽女对他日思夜想。她逐渐消瘦。最后,她忍不住向母亲倾诉她对阿难陀的爱意,并表示希望阿难陀还俗与她成亲。她的母亲呵责她这般愚昧,爱上一个僧人是没可能有结果的。但摩登伽女坚持她宁死也不会放弃阿难陀,以期他会对女儿的热情有所反应。她来自摩登伽族,对当地一些邪教药物是有点认识的。

那天早上,摩登伽女在街上见到阿难陀,便央求他再到她家里吃饭,说这将会是后的一次。阿难陀有信心自己可以对她们母女说教,使摩登伽女放弃对他的痴恋。但在喝下了药的茶之前,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说教。当他感到双脚麻软,头目眩晕的时候,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立刻运用呼吸来抗衡药力。来找他的比丘发现阿难陀的时候,他正跏趺而坐。

佛陀慈和的问摩登伽女:“你很爱阿难陀比丘吗?”

摩登伽女回答:“我全心全意地爱他。”

“你爱他什么?是他的眼、鼻、还是口?”

“我爱他的一切,他的眼、鼻、口、他的声音、他走路的姿态。大师,我喜欢他的一切。”

“除了他的眼、鼻、口、声音、走路等,阿难陀救灾有很多你未知道的美德。”

“它们是什么?”

佛答:“他的爱心就是其中一样了。你知道阿难陀比丘爱什么吗?”

“我不知道他爱什么。我只知道他不爱我。”

“你错了。阿难陀比丘其实是爱你的,只不过不是你渴求的那种爱罢了。阿难陀爱解脱之道、自由、平和、喜悦。由于他对自由和解脱都有所体验,阿难陀的脸上常常挂上笑容。他又爱所有的众生。他希望将解脱之道带给所有的人,使他们都能够享受到自由、快乐与平和。摩登伽女,阿难陀的爱,是来自了解与解脱的。他这种爱不会像你那种爱,给你带来痛苦和绝望。如果你是真的爱阿难陀的话,你便会明白他的爱,而且更会让他继续生活在他选择的解脱之中。假如你也知道怎样像阿难陀比丘般去爱,你便不会再痛苦和感到绝望了。你的痛苦和绝望都是来自你欲私占阿阿难陀。这是一种自私的爱。”

摩登伽女望着佛陀说:“我怎样才可以像阿难陀那样爱?”

“摩登伽女,如果你爱阿难陀如爱一股爽朗的清风一样,你自己也会变作一抹清风。你那时便可以把自己和别人的痛苦和压力都一并消除。”

摩登伽女高兴不已,立即伏在地上向佛陀求受比丘尼戒。

这个故事还说明佛陀的爱,不是执着的偏爱。他没有因为爱阿难陀,而憎恶伤害阿难陀的摩登伽女,同时以极大的爱心让摩登伽女持戒。

记忆卓绝 定力超凡

宣化上人曾对阿难陀的这些特点作过专门的讲述:

在所有佛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所有佛之经典,都是阿难尊者结集而成。佛所说之法,阿难尊者都记得清清楚楚,永远也不忘记。阿难尊者不但记忆力非常好,而且定力也不错。他有八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一、不受别请。何谓别请?即僧人中一人单独至某一居士处去接受供养。在楞严经上曾叙述阿难接受别请,而遇到摩登伽女以先梵天咒使他几乎毁道。佛说了楞严咒后,敕文殊师利菩萨持此咒将阿难救回。此后他再也不受别请。这是第一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二、他不受佛的旧衣。一般比丘都争着想穿佛的旧衣,以为穿了佛的旧衣,可以生智慧灭罪业,其实这都是一种贪心。阿难尊者就不穿佛之旧衣服,这是第二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三、不见非时。即不应该看的时候,他就不看;应该看的,他才看。即是合乎规矩者才看;不合规矩者不看。

四、不生染心。阿难尊者跟着佛上天,到龙宫或阿修罗宫去,见到一些天女、阿修罗女及龙女们都长得美貌无比,但他从未有生淫欲之心,故云不生染心。

五、阿难尊者知佛入何种定。其它比丘都不知道。这是第五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六、阿难尊者知道佛在定中教化一切众生,而一切众生得到何种利益,他也都知道。

七、阿难尊者对佛所说一切之法,他完全了解。此是第七种不可思议之境界。

八、阿难尊者是法不再问。他听过的法,永远记得,不需再向佛请问。

  

2012-3-1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5510.html

更多阅读

建设节约型社会(勤俭节约的故事、名句和格言) 勤俭节约名句

历史上“竹头、木屑和焦尾琴”的故事  东晋时期,大将陶侃督造战船,工地上撒满了竹头、木屑。陶侃见状,传令将这些不为人注目的废品收藏起来。当时,许多人不解个中奥秘。入冬之后,大雪纷飞,冰封大地,路滑难行,陶侃让部下将木屑撒在路面上,使

巴厘岛的故事观后感 巴厘岛的故事韩语中字

刚看完巴厘岛的故事。本不想以此开头的。但这样的影片很难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难不让我写些东西。只是,那些纠结的剧情,悲剧的结尾,让人不得不思考。结局让人心痛。在看最后两集的时候,内心就开始不安。郑在民三番两次有意无意地显露

转载 婆罗门女救母的故事上 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故事

原文地址:婆罗门女救母的故事(上)作者:净土义工-滕建波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说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趣事

父母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不仅仅给予我们生命,还让我们在温暖中成长!但是在我们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老去,因此,在我们享受了那么多父母给予的爱以后,我们也需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事

声明:《阿难陀的故事 阿难陀龙》为网友单纯玓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