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感 千江有水千江月全诗

台湾乡土小说渊源流长,尤其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大盛局面,与现代派文学并称为台湾文学两大重要流派。然而,台湾文坛的诗化乡土小说却屈指可数,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自从1981年出版刊行以来一直受到两岸读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描写的传统社会现象、民间习俗、女性互动、男女之间的感情及地位等,都是学者们所讨论的重点所在。我们现在从几个方面说一下《千江有水千江月》:第一,萧丽红是胡兰成的弟子。
1976年,胡兰成因汉奸之名离开中国文化学院,移居朱西宁家隔壁写书,每周六晚上讲《易经》,张晓风、萧丽红在学生之列。《千江》中男女主角,大信及贞观的名字,都是脱胎于胡兰成《山河岁月》中的文字。胡兰成虽身处烽烟乱世,笔下的中国却依旧天清地明,岁月静好,在悬崖的边上建筑着他的世外桃花源。而《千江》虽然描绘的是正值社会转型期的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渔港,但却时时处处都笼罩在传统中国礼节习俗之下,平静而祥和,同样是与现实无关的世外桃源。虽然胡兰成写的是散文,萧丽红写的是小说,但那种“对中国一相情愿式的完好”却是如出一辙。
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今生今世》中对于故乡的追忆,将中国民间做了诗意化的描写。他的父母亲是“金童玉女”让他时时感受到人世的端庄。婚丧嫁娶,日常生活,也处处透出“礼”的庄重和意味深长。这种诗化的描摹,将民间的日常生活上升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的思慕。
萧丽红笔下的布袋镇蔡氏家族,同样是这样的端庄有礼且无一不好。通常的家族小说是将家族当成社会的缩影,虽然蒙着温情的面纱,却充满了利益的纷争和人情的险恶。斗争和矛盾是家族小说的重要主题。但《千江》中的家族却是完全不同的面貌。父(母)慈子(女)孝,兄友弟恭,人人朴实醇厚,通书所见的只有彼此间浓厚的亲情。通常是矛盾焦点所在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姑嫂关系、在《千江》里却是亲情浓厚的重点。
例如大妗在决定出家之后,全家人劝阻不奏效,是阿嬷近乎撒娇的恳求“等我死了你再去出家,我活着一日是不能放你去的”才将心意坚决的大妗留下。银城娶了媳妇之后,有几次因为误会而责怪媳妇,每次都是小姑子银蟾出面替嫂子打抱不平讨回公道。纵观全书,整个家族内部竟然没有任何一起纷争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副井井有条,亲厚友爱的大家族繁盛场面。这不能不说是萧丽红对于中国家族的理想化想象。而构建这个桃花源的基础,就是传统礼乐。因为有礼有情,这平静舒缓的桃花源才能一代代传递,从胡兰成日光下宁静的北方小镇,一直延续到了萧丽红渔火点点的台湾乡下。他们笔下的人生都是端庄的,宁静的,从每个细微之处都透漏着对中国的思慕。
这种思慕与现实不符,只是一股思古幽情,但却耐人寻味。胡兰成曾说,“我写书是要以中国文明的健康景色来给今人开眼,而这景色目前已经沦失了”,在《千江》评奖过程中,亦有人评论“《千江》将台湾已被遗忘很久的传统文化挖掘了出来”。他们都凭借着这一股思慕,将中国民间的生活诗意化。 第二,中国风情小说。
初读《千江》,感觉有些让人意外,分手的原因突兀,有点不可思议,那时候给《千江》的定义就是言情小说,比现在说的史上最纯洁的《山楂树之恋》还要纯洁。
(是不是如此评论的人没有看到《千江》?呵呵!)
因为里面除了有纯真的年代,纯真--的感情,还有内敛还有尊重还有理性。
再读,就读出它其实是一部风情小说,所体现的世态人情都是中国式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为背景,点点乡愁在里面。
大家打开P5,贞观去外公家读《妇女家训》、《劝世文》、《千字文》、《三字经》,贞观的质朴和善良是天性和礼教共同作用的结果。
之后,P86,大信和贞观书信来往,提到《牡丹亭》、《长生殿》。
P102,二人在一起讨论《桃花过渡》
这些都体现了对灿烂的中国古文化的倾慕。说说乡愁,这是中国风情小说中的一部分,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乡愁情结,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在歌咏眷恋着故乡的土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来幽梦忽还乡”。《千江》中也不例外的渗透着对乡土的眷恋,一方面是贞观对于故乡布袋镇的深切怀念,另一方面是于精神上的中国原乡的怀念。对于出生在战后台湾的萧丽红而言,中国大陆对于她没有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回忆,她的故乡即是台湾,因此她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乡愁就是对于大陆以及过去生活的怀念完全不同。60、70年代的乡土乡愁已经演变为80年代的文化乡愁。《千江》中对于故土的思念完全寄托在渔港布袋镇之上,这个台湾的小渔港是作者及主人公贞观所有乡土乡愁的归宿。然而作者的另一种乡愁,即从精神上文化上对于中国原乡的眷恋,却牢牢的扎根于她从未谋面的隔海相望的大陆的土地上。
《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感 千江有水千江月全诗
大家是否想起余光中的《乡愁》了?还有一个中国风情小说必不可少的----节日民俗。
《千江》一书中的前半部分,依靠了一个接一个的节日展开了台湾乡下的日常生活。开篇就是冬至汤圆、七夕汤圆、端午节。七夕的汤圆上要用手指按下去一个凹洞来,为得是接织女的泪水。端午的时候要用午间的水洗脸洗眼,求无病无灾。有了喜事要焖油饭送给亲朋四邻。节日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民俗礼仪都有着深远的含义,也是联系着一代代中国人精神的重要纽带。《千江》细诉了一年四时的种种节日里大家族的热闹和繁盛,喜庆的节日氛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混合着蔡氏家族众人朴实醇厚的亲情。这种中国风情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是熟悉又陌生的,传统风俗在现代还依稀留有痕迹,却不再鲜明清晰。萧丽红通过《千江》再现了那遥远的渐已模糊的中国风情,不但令人觉得新鲜,更令人生出对于中国情结的强烈共鸣。

《千江》也体现了独特的中国精神特质,即中国式的化解和超脱。
《千江》中有悲痛的存在,例如四妗的儿子银祥在玩耍中闷死在棺材里,贞观的父亲遇难,大妗苦等了40年的丈夫回国后带回了日本妻子,贞观与大信因误会而分手,但这些悲痛都是短暂的,可以被化解的。书中的人物中是能找到理由和方法来化解悲痛,从而平静的接受现实。
当四妗有了第二个儿子,乐呵呵的逗弄小儿子的时候,作者就借贞观的口感叹“岁月总能洗刷悲痛”。
贞观父亲的死令贞观悔痛交加,深恨自己未能尽孝,但她不久就开悟了,领会到所谓身在情长在,身不在情也长在的道理,用平静的怀念来替代了亲人死别的痛楚。
贞观与大信因彼此的误会而分手之后,贞观经受着失去所爱的痛楚,但她上山去见过出家了的大妗之后,在幽静山颠,夕阳之下,洞见人心的时刻,她顿悟一般找到了令自己宁静的方法,“藏金于山,藏珠于渊,天地间有他在就是好的,未必要占为己有”。《千江》描摹的就是中国人的特性,隐忍的,善于自我化解的民族性。生老病死是自然,相聚离别也是自然,都是不该悲痛,而该平静的接受。
《千江》是富有独特的中国意味的爱情小说。
《千江》前半段描写了布袋镇的种种风土人情,七夕的汤圆,端午的粽子,喜事时焖的油饭,五月时候下网捞鱼,萧丽红描写了一个很中国的渔港小镇,接下来就描写一个很中国的爱情故事:在《千江》里,贞观和大信的感情,写得真是柔软而婉曲。初时,大信被鱼刺卡住,贞观以一块麦芽糖“相救”。二人以此结缘。再后来,贞观去台北,大信则留学英伦,复又归国。此间书信往来,用的都是恭谨有礼的语言,文采斐然之下却潜藏情感最深的悸动,默契自在其中。待到二人为数不多的实际相处,也是令今天的我们“匪夷所思”,他们竟是连牵手也要费一番心思,连共打一把伞也是要踌躇……大有一种“童话性”的意味。
可是,他们是真正深情的一对。书中写到贞观为大信做辣椒面线驱寒,到底加五颗椒呢,还是三颗?为此,她竟费了半天思量!而大信,亦是深情之人。他竟连六年前贞观以麦芽糖相救这样的小事也死死记得。也正是因为如此“记得”,他为了给贞观撑一把伞,也要想个理由或者说借口才敢。
当爱到了最深情、最极至时,它就成了情怯、成了虔敬、成了贞观和大信天命难违的结果,那是因为他们太过克制,他们宁愿伤自己的身伤自己的心,却谁也不主动往前走一步。
“很好的人和物,也不一定要与己身相关。它可以是众人大家的,而彼此相见时,只是有礼与好意。”——幸好贞观自从识事起就有如此想法。在她的情劫来临时,她虽然是大病一场,灵魂几乎一半出窍,但幸喜她是布袋镇这样一个厚朴之地的女儿,她有慧性,有善根,因此最后亦天清气朗,重新有此了悟。
可以说贞观和大信的爱情都是传统中国式的,含蓄而内敛。
时常回味大信的那句“时而浮出尘世,还我持重克制的人生”。
第三,用纯中国的语言,诗意的描写纯中国的情愫。
《千江》里面还很细致的描写了刻章,P126,里面还有一个典故,看似大信的小完美,其实是如P129所说:“我们的民情、民俗,本来就是深缘的,耐看的——”
写到大信生日,四妗煮了一个鸡蛋和一枚鸭蛋,代表着一只鸡和一只鸭。大信在这里(P108)说:“一只鸡,一只鸭;中国的文化,真是深邃不尽,美国人大概永远都不能了解,也无法了解,何以一枚鸡蛋,就要算一只鸡了!”两人不禁互笑起来:“我们民族性:无论做什么,总觉得他长远够你想的。。。。。。”
贞观的大舅回归,二人对此谈感受和解析,P119.一个家庭是一个大圆,至坚至韧,什么也分不开。其实,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圆,祖国和台湾是分不开的。
大信夜间着凉,鼻孔塞住,贞观灶下做面线煮番椒。P152,“灶下的一瓢、一锅、一刀、一铲,她此时看来,才明白阿妗、表嫂,甚至多少旧时的女人,她们可以每餐,每顿,一月,十年,终而一生的为一人一家,煮就三餐饭食,心中原来是怎样思想!”家中的这些妇人:她大妗、外婆等等都是,她们对事情都有一种好意,是连剪一张纸,折一领衣,都要方圆有致,都要端正舒坦。
书中还有一个更感人的情节:贞观和外公从外面回家。看见村人阿启伯拿着菜刀在她家棚下摘瓜。贞观不知进退,正愣怔间,老外公一把拉起她,藏到门后。然后二人又悄悄地拐出巷子口,避开偷瓜人。自己家被偷,竟还顾虑着偷者的羞耻之心。是怎样的厚朴温良之人!
外婆割了蟾蜍的一小叶肝,为晚辈疗疔。割完,她又像个外科大夫般,一针一线将蟾蜍染血的肚皮缝合。老人且对贞观教导道:“……蟾蜍是土地公饲养的,我们只跟它借一片肝叶疗毒,还得放它回去的。”他们是这样的敬畏天地万物,这样的平等与知恩。
说说贞观的大妗这个人物。贞观大伯,年轻时即被迫去了日本,多年音信杳无。大妗便一直尽心服侍婆婆与家人,只当是自己本分,从无怨言。及至年老,大舅从日本归乡,竟带回个叫琉璃子的日籍妻子。大妗理解,却难免还是伤心。她心生空意,想要出家,却被婆婆以情挽留。等到婆婆百年之后,大婶果然入了空门,毫无回头之意。
在我看来,这就是传统中国女人一辈子的缩影:她们贤良、勤快、孝道、隐忍。她们无不尽全力地为他人着想,独独只苦自己一个人。她们在苦难的生存里,牺牲自我,但依然保留了内心的神性。人之初,性本善。在《千江有水千江月》里,人之从初到终,人性都如此至善、至厚、至淳。并且它并不仅仅是属于个体的,它是我们的族群、我们的民族,乃至我们的国家的传统秉性。
《千江》用诗化的意境描写了台湾的风土人情,歌咏着渔港质朴的人情人性。它既是乡土的,又是富有传统文化意味的。它很亲切,书中充满了对台湾民俗的描写。是那么亲的,诗词古文各种中国传统文化都在书中有所体现。能将台湾独特的民俗和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结合在一起,或许就是《千江》20年来魅力不衰的原因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19807.html

更多阅读

读《天堂向左,深圳往右》有感-文/立-夏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结局

  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而你在中间。《天堂向左,深圳向右》这是网络作家慕容雪村的作品,第一次看这本书便爱不释手,看完后却感觉心情特别沉重,似乎总想说点什么,却始终无从下笔。今天,我又花了整整一晚的时间重看了这本书,心情依然只有沉重二

读《俞敏洪2008年北大演讲稿》有感 俞敏洪2008北大演讲

读《俞敏洪2008年北大演讲稿》有感六(5)班 朱梓骞今天,老师在课堂上让我们读《俞敏洪2008年北大演讲稿》,看完后,我可谓是受益匪浅。这篇演讲稿讲述的是俞敏洪回忆在北大时的一些经历,以及他要告诉人们的一些道理。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个

整理 玩《新绝代双骄前传》有感 新绝代双骄前传结局

2012-04-26 22:35【整理】玩《新绝代双骄前传》有感《新绝代双骄前传》已经通关两次了,两次的结局大同小异,相同的是燕南天和张青玉的好感都是满值,并且都完成了青玉复活的结局。其实,RPG类游戏我玩的真的很多了,也有相当多的游戏做的很

读《你的温柔我永远不懂》有感 观看永远在路上有感

读了《班主任之友》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好像是《你的温柔我永远不懂》,不仅为作者的敏锐视觉所折服,更为勤恳耕耘,舍家撇业的女教师工作精神所感动。感动之余也为女教师的人生选择掬一把同情的泪水。那位女教师终日就知道教好自己的学生,抛

读《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有感 豆蔻镇的居民精彩句段

今天,我读了《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这本书非常好看,是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童话作品。这部童话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豆蔻镇的郊外住着三个强盗,他们好吃懒做,不讲卫生,夜里常常到镇上的面包店和香肠店去偷东西。为了治理他们又脏又乱

声明:《《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感 千江有水千江月全诗》为网友爱不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