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梅:梅花三弄自馨香

沈铁梅:梅花三弄自馨香

紫茵/文








美丽山城雾都重庆,两江合流清浊分明。洪崖洞,最富巴渝传统民居特色的“吊脚楼”,依山傍水层叠错落。北岸,一座翡翠色的异形建筑映入眼帘,“那边就是那个……?”“重庆大剧院!”此刻,两个女人面对面眼对眼,谦谦礼让款款落座,茶坊围廊清雅静谧,近观远眺居高临江。高一声低一语,问一句答一串,亲密无间交谈甚欢。她,走下舞台洗净铅华,天生丽质未施粉黛,直发垂肩素面朝天,已经彻底还原成一个干练利索豪爽开朗的辣妹子。

梅,植物,人尽皆知;铁梅,人物,家喻户晓;李铁梅,戏曲角色;沈铁梅,戏曲名伶。两个铁梅何生关联?《革命自有后来人》,一部红色电影演化两部现代京剧。“听罢奶奶说红灯……”、“爹爹留下无价宝……”重庆京剧院著名旦角演员沈福存,而立之年初为人父,头生女儿朗声初啼,如获天赐,亦如心有灵犀,“她就叫铁梅!”许多年后,旧话重提,沈铁梅仍然洋洋得意:“我爸爸一双慧眼,单怕是那会儿就在做梦?要把女儿培养成个角儿?”果然,女儿不负厚望,真正成了一个角儿,一个红透天的大角儿、名角儿!从1989年初次摘“梅”,到2011年三度探“梅”,沈铁梅已成为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最年轻的花魁。这是川剧历史上第一位、同时也是西部地区第一位梅花大奖得主。

一个沈铁梅,何止一个角色成功、一种身份胜任。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她,角色繁复身份多重。桂英、贵妃、孙尚香、貂蝉、金子、李亚仙;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中国剧协副主席、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部优专家、第一个拥有戏曲表演研究生学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川剧院院长,等等。看她身材匀称娇俏玲珑,小女子身兼数职肩挑大任。此时此刻,沈铁梅滔滔不绝侃侃而谈,谈笑风生品茶论道,恍然间天色已晚,夜山城宛似仙境,江岸华灯绽放、车流如练……沈铁梅,依然如故,嗓音清甜脆亮银铃串串,双眸清澈晶莹秋水涟涟……

傍妆台:偷下瑶池脱旧胎

许多人提出过相同的问题:父亲,京剧名旦;母亲,川剧名旦。戏曲之家的长女,京剧川剧之间,深深浅浅,何以随了母亲的本行?“唉——咋个说呐?”原来,沈铁梅爸爸演唱的京剧,那就是她在妈妈肚子里听过的胎教音乐、人世间最美妙的摇篮曲。“所以说,我天生就喜欢京剧爱好京剧!”两三岁开始,天天坐在小板凳上,一本正经,一句一段一板一眼跟爸爸学唱京剧。“五岁就演样板戏,腔调韵味好得很,大人小娃都爱听,我就是‘门票’哦!”小铁梅一天天长大,“那时候的感觉,京剧最提劲、最高级!川剧嘛,很有些看不起。干滋滋、憋剌剌、尖溜溜,好难听哦,一点点都不喜欢!”

看来要接父亲班的沈铁梅,偏偏考进了四川省川剧学校,“很有点戏剧性哈。”现在说起似喜剧,当初可是如悲剧。“爸爸心里头最不情愿女儿飞远了,他就想把娃娃搂在身边莫离开。我大了以后想起来,爸爸恐怕那时也非常矛盾非常纠结……”重庆市文化局老领导黄启璪与沈福存有同乡之谊,她给他拿了个大主意,既然京剧班不招生,那就让铁梅去报川剧班。沈福存思前想后,这么好一棵苗子,不学戏真可惜。川剧在川地,可能更有发展前途更受欢迎?“开始招了个渡口班,爸爸还摁住不让报,生怕我毕业回不到原籍。后来招收重庆班,学成肯定回重庆,他才放了手。”

“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儿”,沈铁梅临时抱佛脚跟妈妈现学现唱了一段《双拜月》,顺利通过入学考试,从山城来到省城。“还是不喜欢,还是不情愿。夜里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唉声叹气,心头有苦说不出,好恼火哟。14岁,我就尝到事与愿违梦想破灭的滋味,好伤感哦……”从来不喜欢川剧,从来不想唱川剧。“其实,我从小就喜欢小娃娃,第一志愿想当老师;第二志愿想演京剧,真的做个李铁梅!”结果,李铁梅没演了,穆桂英成为沈铁梅平生第一个舞台角色。这出“挂帅”将这个少女内心的一百个不喜欢、一千个不情愿,化解得烟消云散,

“那时,从录像回放看到我扮演的穆桂英,哇!真的是我吗?沈铁梅呀?看,那翎尾、帅盔、狐领,好帅哦!两只凤眼眇进鬓角,两边脸蛋粉楚楚的,娇颜如花似玉,好乖哦。我简直被我自己扮演的穆桂英惊呆了、迷住了!”从此,沈铁梅脱胎换骨死心塌地,学川剧、唱川剧、演川剧。

三十年后旧事重提,沈铁梅面对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主持人朱军坦承,走上川剧艺术道路无怨无悔,虽然当初受父亲“强迫”之压,但“如果你真的需要从事这个行当,不管啥子缘故理由,你都应该从心头首先强迫自己去接纳它。试一试嘛,有可能你就会喜欢。”

重庆这座城市,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传统与风尚。抗战时期陪都在战火硝烟中诞生“雾季公演”,1985年金秋十月,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之际迎来一次新的辉煌——重庆“雾季艺术节”,国内电影界、戏剧界前辈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白杨、秦怡等现场观看刚20出头的沈铁梅演出《凤仪亭》,纷纷追至后台,众口交赞,“她们说,这个女孩咋会唱得那么好?高腔实在让人喜欢得不得了!”大师俞振飞也特别好奇,小姑娘唱的川剧怎么还带出昆曲味道!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说,这个孩子应该去北京,她肯定要唱红,一定会得梅花奖!“那会儿,想都不敢想,去首都、梅花奖……”翌年,沈铁梅拜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竞华为师。从此,声腔艺术深得真传,日渐精进获益匪浅。

三年多以后,慧眼识才的伯乐刘厚生预言变成现实。带着恩师亲授指导的经典代表作《三祭江》和《凤仪亭》,沈铁梅第一次摘取“梅花奖”。那年,她23岁,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奖名单中最年轻的演员。可是,荣耀并未给沈铁梅带来更多好运,她甚至来不及享受红极一时的喜悦慰藉,便尝到寒意中的苦涩辛酸……

锦上花:耐得人间雪与霜

“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沈铁梅,那些年川剧舞台她没戏,身手才艺无法施展。就想,爸爸在“文革”中的遭遇,男旦不能唱、不能演。京剧院要排《红灯记》,团里开会研究角色演员,正在犯愁,谁能拿下李玉和?忽听窗外一声:“……我迈步——出监!”高难高音,通透宽亮。谁在唱?沈福存!啷个可能,一个旦角。嘿,这旦角现改老生了。从此,沈福存挑梁担纲出演头牌李玉和、少剑波,深受京剧观众喜爱。“我爸爸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兼工青衣、老生和小生。他嗓音甜润,水音十足。这一点,我继承了我爸爸。”

听过沈铁梅演唱的人都对她天生一副金嗓子印象深刻。曾经有嗓音专家对她进行仪器检测鉴定,结论是,她的发声器官与歌唱肌能优良绝佳、非同凡响。其音质纯美干净细腻柔润、音色清甜脆亮圆实通透,用嗓自然灵活巧妙。再加上父母双亲京剧川剧混合基因,一脉相承变异转化浑然天成,沈铁梅演唱的川剧好听、耐听,独具一格自成一派。

声乐教育家金铁霖1985年应邀赴重庆开班授课,好学善思的沈铁梅也加入学生行列。正式上课前,金教授要求每个学生唱一段来听,沈铁梅当堂演唱了一段川剧《拷红》,“他问我的老师是谁,还问我唱的是不是川剧啊?他说,你唱的川剧怎么跟我听过的川剧不一样呢?”金教授随后讲,演唱戏曲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用半大嗓子结合,这样才能出新。满脑子都是“出新”的沈铁梅,开始深入思考自觉实践川剧声腔的改革。如何出新?如何改革?“要保持坚守传统川剧的精华,摈弃剔除其糟粕。”

沈铁梅想,自己原先不喜欢听川剧,最讨厌啥、最烦啥、最不喜欢啥,那就应该想法变得让别人不讨厌、不烦,而且喜欢听,着迷上瘾。她深知,川剧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取胜,演员在戏中“重演轻唱”导致声腔相对薄弱,形成“川剧好看难为听”的偏见、成见。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毫无疑问,音乐和声腔就是一个剧种的生命体征和本质灵魂。《红灯记》移植地方剧种,如果只看不听,基本一个模子,根本区别就在于音乐声腔各行其道。所以,最大的创新就应从川剧声腔入手。沈铁梅以其超凡的灵性、悟性,开始自觉自为潜心钻研川剧声腔。四川语音有着一种天然生成的音乐感,而川剧高腔演唱艺术“唱、念、吟、咏”,将四川语音天然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恩师竞华创立的“竞派唱腔”清丽婉转优美动听,别具一格引人入胜,巴金老人生前对竞华演唱的川剧经典情有独钟,病榻上弥留之际都在默默聆听品赏。沈铁梅承袭师训遗风,从传统艺术的基因血脉里,提炼元素萃取精华。用川渝方言依字行腔以情带声,借鉴姊妹剧种和声乐艺术的科学发声方法。她的演唱贯穿着个性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追求,传统川剧声腔被注入新鲜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川剧声腔改革的重大突破。那几年,唱不了川剧的沈铁梅尽在唱歌,重庆市歌舞团巡演,她的独唱节目深受各界观众欢迎,他们特别喜欢听她演唱的民族风、流行风的歌曲。“有段时间,总政歌剧团‘头牌’主演怀孕待产,很想调我过去顶替领衔。”在首都舞台主演《小二黑结婚》歌剧片段,沈铁梅和戴玉强搭戏,“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川妹子风头盖过北方汉。历经风雨波折磨砺,沈铁梅舞台艺术日臻成熟。1994年,“蜀调梅音”沈铁梅个人演唱会在成都锦城艺术宫成功举办,沈铁梅用自己独有心得、推陈出新的川剧声腔艺术,向四川的父老乡亲交出一份精彩答卷。这是她回归川剧舞台的一场漂亮的翻身仗!“终于可以对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我的戏迷有了一个满意的交待了。”

从此,沈铁梅正式重返戏曲舞台。父亲在表演上更加严格把关,“男旦”艺术在戏曲历史上贡献十分特殊,“他们的共鸣腔体肌能,应该比我们女的更好一些。男旦能把女子学得那么惟妙惟肖生动自然,从神情体态到嗓音造型,硬是比女人还女人。那是一门学问、技巧,一种讲究、悟性。”1995年,仿佛“天意”使然,重庆市京剧团和重庆市川剧团同时开工创排新戏,京剧《神马赋》、川剧《潘金莲》,沈铁梅都是领衔主演女一号。“那段时间,忙着两头跑,上午排川剧,下午练京剧,或者倒过来,半天唱皮黄,半天弄高腔……整个人都掉进戏里头出不来。”川剧《潘金莲》让沈铁梅声名更响,京剧《神马赋》则为她赢取大奖——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最关键还是圆了我从小就想演京剧的一个梦。”其时,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同学、著名京剧老旦袁慧琴领衔电视戏曲片《契丹英后》,沈铁梅应邀加盟主演阵容,她的反派女一号演得生动传神入木三分,京剧戏迷为之称道喝彩。她,一步跨界、步步超越,自由穿游于时代歌坛、京剧菊苑、川戏舞台之间,这位屈指可数的三栖演员,终于迎来艺术生命的春天。

青纳袄:绿萼添妆融宝炬

《金子》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里程碑式的现代戏,标志着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走向新的高峰。2000年,她以此再度荣膺“梅花奖”。刘厚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称道,川剧《金子》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相当于《茶馆》在中国话剧界的地位。曹禺原作中的艺术形象,在川剧舞台以崭新面貌复活重生,一个有麻有烫有辣,同时有情有义有爱的“金子”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征服了全国观众。

面对懦弱的丈夫,“清炖鸡腿咬起来香”以调侃嘲讽的语调,宣泄金子万般无奈的愁烦;面对阴毒的公婆,“天天有气气难舒”用委婉低回的咏叹,表露金子心如死灰的哀怨;突遇逃生的仇虎,“死冤家,今生重温冤孽情”的帮腔烘托,金子与仇虎双重对唱,抒发出对“黄金铺路”美好生活的向往企盼。仇虎同焦氏母子之间的仇恨一触即发,金子面临生死抉择惊恐纠结时,“风雨雷电齐相会”等两个核心重头唱段,沈铁梅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功力、丰沛的情感,通过那金子般的嗓音穿透听众耳鼓、激荡心灵。超凡脱俗更胜一筹的表现力、感染力无可抗拒,高度角色化、人物化、音乐化、艺术化的舞台形象,神采焕发独具魅力。金子之魂似附着铁梅之体,演员与角色化合成为一个鲜活的生命。那般“哀、爱、痛、叹、愁、忧”思绪缕缕声息绵绵,引动听众强烈共鸣。有专家声称,听沈铁梅唱金子,那种震撼与感动,鼓掌不足以表达,必当使劲跺脚才行。

沈铁梅将舞台表演努力提升至“写人、写情”的艺术高度,开创了“腔中活人,人活腔中”神韵独特的声腔艺术。敢领风气之先、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川剧史上第一人,沈铁梅成为把川剧声腔艺术带入欧洲音乐殿堂第一人。她主演的新歌剧《凤仪亭》,保留了传统川剧的原材质,又添加了现代音乐的新元素。重庆同乡、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听了沈铁梅的演唱,美得神魂颠倒,服得五体投地,下决心要用交响音乐为川剧艺术插上强力翅膀,飞出夔门飞遍神州,飞往世界飞向大洋。2004年,郭文景、沈铁梅首度合作,“新歌剧音乐会”《凤仪亭》,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堂全球首演,举世瞩目。这是川剧声腔艺术首次成功登上西方音乐殿堂。翌年,“新歌剧音乐会”《凤仪亭》应邀赴歌剧故乡意大利,沈铁梅为“都灵九月艺术节”带去光彩奇异的新的声音,歌剧故乡的西方音乐爱好者无不为之倾倒叹服。

2007年5月,“新歌剧音乐会”《凤仪亭》应邀赴德国“科隆国际艺术节”,费尔哈蒙尼音乐厅舞台上,沈铁梅身着锦绣凤凰中式晚装,端丽妩媚光彩照人。她手执檀板,自唱自奏击节合拍。科隆交响乐团首次演奏“中国川剧交响音乐”,10多名乐师随着沈铁梅的领唱帮腔“啊……啊……”。沈铁梅金缕银丝般的咏叹吟哦,在交响音乐中飘舞飞扬,高度和谐、圆融平衡,西方观众耳目为之一新。如瀑的掌声喝彩声中,沈铁梅笑得自信从容。深受鼓舞的郭文景、沈铁梅趁热打铁再度携手,2009年9月12日晚,《衲袄青红——为川剧青衣、帮腔、锣鼓与管弦乐队而作》,在广州交响乐团新乐季开幕音乐会上全球首演。“海岛冰轮涌……”曾经听惯粤剧绵软音调的羊城观众,惊讶地听到纯正而浓郁的川腔川韵,原本还有些担心他们接受起来会有难度、障碍。谁知他们很快适应了“麻辣”口味,越听越有味、越听越入迷。《衲袄青红》取自川剧传统曲牌青纳袄、红纳袄素材,“青”与“红”联缀“衲袄”,前所未有独门新创。这部新作基本完整保留了传统声腔,而非肆意肢解拆卸。全曲结构特殊,突破传统交响曲四乐章,而分上下两阙五个乐章。上阕-杨玉环,“夜宴”、“贵妃”、“惊变”一气呵成;下阕-王昭君,“大漠”、“出塞”顺理成章。三个器乐段落,两个声乐篇幅。沈铁梅以绝妙嗓音与精深功夫,使两位“君王的女人”,在交响音乐舞台“死而复生”,高哦低吟柔婉妙曼,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表现出强烈的悲剧审美价值。

满庭芳:流莺百啭度高枝

曾经出访意大利、法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沈铁梅,头顶着“前无古人的川剧声腔女状元”、“川剧美皇后”等荣耀光环,她并未晕头转向迷失沉醉。“现在,我的心里头,装着一个团、一个剧种。再像原先只考虑一个人、一个角色,已经不可能了。”走上领导岗位,从副院长到一把手,从头牌到院长,沈铁梅又多了一个管理者的“角色”。谈到演戏,她眉飞色舞眼波流转;提及工作,她仪态沉稳目光深邃。“看嘛,那会儿,团里头穷惨了!”

十年前,沈铁梅接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新官上任就傻眼:“四百多人,账上没得钱,还拖欠职工医药费几十万……啷个办嘛?”2001年,正值川剧院五十周年。“一个剧院,我们能赶上几个五十年?”沈铁梅沉着镇定方寸不乱,“正好利用这个时机,又有特殊纪念意义,可以做个历史阶段的总结回顾,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从一个崭新起点重头开始。”沈铁梅用柔弱双肩勇挑千斤重担。“我最清楚资金的重要性,这是文艺院团良性循环并发展壮大的基础。”她充分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和社会关系,上下奔走四方化缘。重啤集团投入70余万元,取得川剧院原金汤剧场三年冠名权,开名企冠名专业剧场先河。沈铁梅精心策划五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募集到一百多万元赞助。“庆典演出红红火火风风光光,全院上下精神抖擞扬眉吐气!”并一举多得及时解决了演职员福利等燃眉之急。大家对沈院长刮目相看心悦诚服。沈铁梅,硬是得行哈,舞台上戏唱得好,幕后领导有方、管理得法、经营上道。“川剧是表演艺术,需要舞台,需要观众,需要市场。”舞台上下、剧场内外,沈铁梅用心演好每一个“剧目”,力求演好每一个“角色”。十年间,粉墨登场前布置工作,演出谢幕后洽谈业务,开会联谊斡旋公关,早已成了沈铁梅的家常便饭。

“川剧在我的血液里流淌,我要与川剧共荣辱。”面对传统戏曲日趋非主流化、甚至边缘化的现实,大旗怎么扛?“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上任之初,沈铁梅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理顺几大关系,“我说我们都是舞台姐妹、舞台兄妹,原先有些过节、磨擦,应该云消雾散嘛。”沈铁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登上人民大会堂,“我不是演戏,而是要发言。”原先最怕当众讲话的沈院长,现在练就“说的和唱的都好听”的本事。2009年,曾为沈铁梅带来“二度梅”、并荣膺全国第九届“文华奖”等17项国家级大奖的《金子》,一举夺得文化部评选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桂冠、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评论界一致公认《金子》为世纪之交中国戏曲的代表作。

“她是一个可以燃烧自己的好演员,能在川剧的故乡——巴蜀大地获奖,是川剧的骄傲。”这句话说出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显得特别激动。2011年6月10日晚,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成都西南剧场举行盛大的颁奖晚会,中国川剧四百年历史第一位“三度梅”欢颜绽放。“在我看来,一度梅评戏,二度梅评人,三度梅已经超越了对个人表演艺术的评判,而是对一个剧种整体发展的评判,更是对演员艺术追求以及传承、保护、发展传统戏剧的成果检验。”“李亚仙”是沈铁梅继“金子”之后塑造的又一光彩夺目的舞台艺术形象。2009年第七届中国“金唱片奖”仅评选戏曲类个人金奖两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福存和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父女双双并列榜首。这不单是沈氏家族的荣誉,更填补了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文化艺术领域这一重大奖项的空白。“我爸爸说,豆芽儿再冲得高,还是小菜一根儿。这句话,从小听老人家教导告诫过无数回,回回得奖等他这句话,已经深深刻在心头,想忘都忘不了。”

重庆北部新区,金开大道与金山大道交会立交桥东北隅,一座古香古色粉墙碧瓦的建筑拔地而起。俯瞰整体外形,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酷似梅花花瓣。“我们按照‘活态’川剧博物馆的理念进行布局,一个中心(中国川剧艺术中心)、三个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生产基地、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定位。”今春搬出旧址迁移新家,这座梅花花瓣形的“中心”,将不会再单有一枝梅凌霜独放。“现在学川剧的孩子越来越少,生源越来越成问题,必须从长计议。”

重庆市川剧院招收十几名学员,一边手把手重点“深加工”、“精加工”,一边有计划地将新人新作推向舞台。“精品”、“新品”主打演出季,“既要体现川剧的经典,又要坚持川剧的创新。”沈铁梅说,他们在大学校园演出,《金子》一晚上演下来,掌声总要响起上百次,《李亚仙》效果也不亚于《金子》。“青年师生能够听懂川剧,对川剧产生兴趣,这说明川剧艺术大有希望,绝对不会变成‘博物馆古董’。川剧未来,我有信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6/32654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沈铁梅:梅花三弄自馨香》为网友四叶星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