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考试心理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考试心理研究

摘要: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中学生考试心理的一些方面,如:考前心理、考中心理、遇阻心理等问题,在校园内做了多次的调查。我们结合网络上、书本上的信息知识,对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产生如:怯场、作弊等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中学生、考试、考试心理

考试作为检查学习效果、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是每个在校学生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件大事。因为考试的成绩往往关系到学生的前途。而面对考试,我们、老师、家长、社会等都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我们针对学生的考试心理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常我们所说的考试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试卷,通过试题检测考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考试也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的考验。作为一个考生,考前、考中的心理状态对考试至关重要。

一、考前心理

有人说,考试成绩是十年寒窗的零存整取。考前扎实的基础是取得理想成绩的有力保障,那么考试前一段时间的突击复习是远远不够的,这是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在调查中,这一点得到了29%的同学的认可。令我们担忧的是,有55%的同学是采取“考前突击”的方法。在平常的学习中,很少有人会想,现在我们的行为是为考试做准备。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平常的学习也是组成考试的一部分,因为考试成绩可以反映出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状况。这么多的同学之所以采取“考前突击”的方法,大概可以从以下的数据找到答案:

复习

课外习题

课外书籍

课余时间

8 %

19 %

36 %

37 %

较高

一般

听课效率

3 %

23 %

67 %

7 %

经常

偶尔

从不

做预习

8 %

66 %

26 %

复习

19 %

63 %

18 %


人的意志支配其行为,那是什么促使这些同学这样做呢?

从调查结果来看,56%的同学是为了理想而学习,57%的同学是把考试看作检测学习情况的锻炼机会。这些数字是让人欣慰的,大部分同学都能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考试。那么,以上行为是如何出现的呢?

相信大家对这样的画面不会陌生,当一位老师向孩子们询问理想时,许多孩子都会回答要当科学家,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作为科学家应具备什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对自己的理想有了更理智的认识。但我们没有真正接触过我们的理想,至少大部分人是这样,因此并不能真正体会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又加上一些客观的原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或多或少的放松了要求。另外,日复一日的学习会使同学们产生条件反射:我们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突然有一天,老师提醒:要考试了,同学们才真正感到考试来了。为了取得理想的成绩,或者说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求,大家都开始“临阵磨枪”了。

这是针对大多数同学来说的,在调查中,6%的同学是为了赢得好评而学习,另有10%的同学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而学习。这部分同学缺少了自己内在的动力,变成为考试成绩而学习,因为考试成绩可以作为他们满足虚荣心或者给老师、家长交代的介质。这样,在平常的学习中,就会因缺少动力或者不足以维持他们的学习行为而无心学习。一旦考试来临,某种强烈的心理需求迫使他们“临阵磨枪”。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考试成绩只是一种手段,而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才是真正的目的。

当然,我们不排除许多同学是在周围同学“临阵磨枪”的环境下产生了一种意念,认为自己是在“临阵磨枪”,而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是在做考前复习。

临近考试,男、女生在心理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下面是一些数据:

能考好

能过关

心里没底

听天由命

准备充分

52 %

40 %

8 %

58 %

35 %

7 %

准备不充分

23 %

39 %

38 %

2 %

50 %

48 %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随着条件的转变,同意选项中,男女生的比率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能考好”为例,当准备充分时,52%的男生和58 %的女生认为自己能考好。当准备不充分时,23 %的 男生和2%的女生认为自己能考好。虽然男女生选择该项的比率都有所下降,女生的波动却相当大,并且其他两个选项也出现了此现象。另外,据调查,当遇到难题时,一半同学中,女同学占多数。

二、考中心理

据资料显示,男生遇到问题时比较理智﹑沉稳,女生则容易受外界干扰,产生一种畏惧心理,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并且,在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偶尔会听到:“我完了,我肯定考不好”之类的话,而且多发生在女生身上。她们有意或无意说这些话时,在潜意识里产生了对自己的不信任,这会给考试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另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习动力产生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各种因素集中在考场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极容易产生紧张﹑慌乱﹑不自信的心理。更为严重的是产生怯场。

1、怯场

怯场,心理学上把因临场情绪波动而造成回忆﹑思考和心理障碍称为怯场。

产生怯场有多方面的原因:

1﹑心理压力过大。例如:老师父母对考生期望过高;考生缺乏自信;心理疲劳过度;心理适应能力差等。这是心理方面的原因。

2﹑生理方面:身体素质差;考前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睡眠不足等。据调查,部分学生在考前失眠,从而导致了考前怯场的状况。可见,在备考期间,注意休息很重要,千万不能开夜车。

3﹑考试情绪方面:碰到难度大的题目;考场紧张严肃的气氛;天气热而通风不够及其他的一些意外事情。

那怎样预防考试怯场?

1﹑做好充分的考前复习,牢固地掌握知识;

2﹑要树立信心,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要做好估计;

3﹑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用有效地办法使考前的紧张情绪松弛一下;

4﹑做好考前准备,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5﹑考试时提前入场,熟悉环境,并进行放松疗法,如:闭目养神;深呼吸;在心中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记住,放松!慢慢地,小心地做。今天的精神真好,我一定可以考好。

2、遇难题

据调查,当遇到难题,会有大部分的同学不知所措,对待难题呈消极态度。这对考试是不利的。而遇到难题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1﹑沉着应付。碰到难题时,我们应以平静的心态来应付,要慢慢从紧张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自己的思维高度集中,进入兴奋状态。要想到:“我碰到难题别人也碰到,可能我答得比他们还好。”这样就会有信心,去战胜难题。

2﹑把难题放到最后做,这样有助于集中精神攻克它。

3﹑重新审题,从中找到突破口。重新审题,可以把原来的错误思维去掉,选择新的角度﹑新的思维方式重新考虑题目,找到突破口。

4﹑激活自己的思维网络,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难题的解答是很复杂的,我们不能孤立地用某一种思路和方法来解答,而是要回忆自己从前的知识,把知识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头绪。

5﹑充分展现自己的实际水平。对于难题,大部分同学并不是一点不懂,而是在整个解题思路中某一点自己卡了壳。如果我们能把解题过程中自己懂的部分用一定的文字﹑符号﹑公式﹑方程等写出来,也是可以得到相应得分数。

3、作弊

一些同学为了得到更多的分数,采取一种极不明智的做法——作弊。作弊者尽管是少数,但作弊的消极影响不能小看。是什么促使这少数的同学铤而走险呢?

1﹑有少数同学认为考试只是消耗精力,浪费时间,且不会太看重考试成绩,只求过关。在考试中若能过60分便不再求人,否则便铤而走险。即使被发现,也不会羞愧。

2﹑某些同学因种种原因没有复习充沛,不免为考试担忧,为避免不及格,不得不偶尔为之。但被发现后,情绪波动较大。

3﹑部分同学虽然平时也用功,但对自己缺乏信心,为防万一,采取作弊以自救。这类同学自尊心较强,一旦被发现,极易消沉,自暴自弃。

4﹑有些同学事先并无意作弊,并且没有任何准备,但考试中遇到难题,由于紧张和担心,萌发作弊的意念,可谓“一念之差”。他们在当时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后果,事后也无法解释原因。这类学生属于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型。

5﹑某些同学平时在老师﹑同学眼中各方面较好,但虚荣心较强。高分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唯恐分数低下于人。为避免考试失误,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设想了许多应急方案。临场时哪怕为一分也会铤而走险。

6﹑一部分同学并无作弊意图,但在考场上遇到别人求助,出于哥们义气或者碍于面子,便将自己的成果拱手相让。

7﹑有些同学是因为看到考场上有人作弊而无人管,便产生了作弊的念头。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觉得太不公平。一旦被发现,就愤愤不平。

4、应试期间的良好心态

1﹑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这是一个人大脑有效工作的保障,只有这样,做题时才能打开思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把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出来。

2﹑必胜的信心。自信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自信的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相信通过自身努力会获得成功。学习﹑应试时全力以赴,较少怀疑﹑彷徨和胡思乱想。

3﹑头脑清醒,从容不迫。这是一种理智﹑稳定的状态。考试期间,难免发生意外的事情,如题目较难,时间不够等。但只要冷静地面对它,不慌张,不乱套,以平常心来对待,有能取得较好成绩的效果。

4﹑全力以赴,力争上游。这是积极的情绪,顽强拼搏的精神。它会带来敏锐的感觉,精确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应试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考后心理

考试考完后,又有问题来了,通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没得到成绩前,男生显得轻松许多,不像大多数女生是喜忧参半。在被问及如果你认为你没考好时,男生倾向于先玩再说,而大多数女生则是打算被问到了时才说。但是在认为自己可能考好了时,女生却更多的在怀疑自己考好的可能性,显得有点不自信。

在真正得到成绩后,考得好的同学自然是十分高兴,考得不好的不是伤心郁闷,就是在埋怨老师的教学和改卷。但在这里出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心理状态。在面对自己没考好的成绩时,有的同学是持无所谓的态度。这在男生中占了将近30%。也许这些同学是认为考试已经过去,考的好与不好已成定居,没有必要伤心埋怨。这种想法也不是不对,但是无所谓却不对自己的缺点进行审视,那么考试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他最需要的是来自他人的理解和帮助。作为学生,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在考不好时能够得到父母的理解。然而有的父母对于学生的成绩过于在意,在得知孩子考不好时,会采取不理智的做法,例如:打骂﹑冷嘲热讽﹑或者干脆不理不睬,生孩子的闷气。然而这些做法普遍存在于男生的父母身上。也许男生的父母认为男生是不打不骂不成材,这种想法也是错的。男生与女生一样,心里都有薄弱的一环,可不能因为性别的差异就特殊对待。同学们最希望在自己没考好时,父母能给予安慰,并且帮助分析原因。

四、考试压力

1、压力的存在是极其普遍的

压力无处不在,尤其是如战场的考试,压力的存在是极其普遍的。俗话说的好:“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来源于同学们所处的环境,这其中有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社会的竞争等。据调查,男生所受来自父母的压力明显大于女生。在考前65%的男生的父母或多或少的给予了孩子压力,而有过半的女生表示父母在考前从未给予过压力,她们的压力大多来源于自身和竞争。出现这种情况,也与父母在考试后对孩子的作法有关。许多男生父母对于孩子没考好不是打就是骂,因此男生来自于家庭生的压力大于女。考试临近时,家长们一边心疼孩子的辛苦,一边又可能在无意中增加考生的压力。考生家庭常听到的话,如“你不是读书的料”、“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伤透了父母的心”、“你说,你这次该考几分”、“从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等,成为孩子最窝火的口头禅。家长不尊重孩子,不但不能起到鞭策作用,反而会引起他们羞愧、自卑、委屈、反感、不思进取,最终被自己的消极态度击败。家长在考前的关键时刻应多听听孩子的心事,关注他(她)的情绪,让他(她)感到被重视、被关注。充满爱意与期望的沟通,往往能给孩子信心与力量,帮助他战胜自己的恐惧与不自信,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压力。反之孩子们遇到精神打击和不顺心的事,如果不能适当发地加以宣泄,不仅自己的精神得不到解脱,而且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压力过大时,同学们大多是选择了适量的发泄。这种方法是可取的。过度的压抑和发泄都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伤。在这一点上,女生们选择压力动力化,而13%的男生却选择自虐甚至自杀。据调查,因为考试而想到自杀的人数高达17 %,甚至已经有2.5 %的学生曾经自杀过。

2、自行减压

拥抱自然、转移注意力在绿色植物密集的公园、森林、野外,人们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往往会无意识地进入“荣辱皆忘”的境界,心中的压力也大为减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丰富的个人爱好——绘画、书法、下棋、运动、娱乐等能给人增添许多生活乐趣,调节生活节奏,从单调紧张的氛围中摆脱出来,走向欢快和轻松。香味疗法淡雅的香味(特别是橙味)能通过嗅觉神经调节大脑的神经细胞,有助于舒缓神经紧张、心理压力。学会宣泄当感到压力太大时不妨把自己的体验讲给喜欢和信任的人——朋友、父母、老师、同学,让郁闷释放出来,请他们开导开导,这样就会觉得有所安慰。不要害怕求助于别人。如果以上针对个人的减压方法不起作用,可以求助于专业机构或人士,例如心理医生或心理热线的工作人员。坦诚和直率能消除许多障碍与心理压力。调整目标考生在考前要正确评估自己和目标。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能低估自己。当自身实力与期望值发生矛盾时,必然要有所取舍。提高自身考试能力是一方面,重新设定期望值也应该完成。不能钻牛角尖。重要的考试必然带来高竞争性和高挑战性,对于由此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要有足够心理准备,免得临时惊慌失措,加重压力。心态要保持正常、乐观豁达,不因为逆境而心事重重,正确认识压力。
中学生考试心理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大多数同学的考试心理都还是正常的。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结果。只有正确地面对考试,培养良好的考试心理,才能成为考试中的“常胜将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0180.html

更多阅读

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加强自身修养,树立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教案(2) 心理健康班会课教案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教案《做个有礼貌的小学生》一一班主题班会岔河中心小学:李丽丽主持王欣悦:妈妈说,听,小河流淌,奏出欢乐的歌。主持刘佳琪:爸爸说,看,春天柳树发芽,到处是绿的颜色。主持王欣悦:老师说,春天就像迎春花睁开双眼

声明:《中学生考试心理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网友深居我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