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生命中的五个女人民国风骚随笔之十八 关于生命的随笔

(少年郭沫若)

他一生爱过好多个女人,有的爱是心的悸动,有的爱是过眼烟云,有的爱是沉重枷锁,有的爱是相守相伴。他因“文革”时的行为态度被人们所憎恨,可他的爱却无关政治,这是“文化巨擘”郭沫若与5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有相聚也有分离,有欢笑也有哭泣!

媒妁之约,让她守侯一生一世

(张琼华与郭沫若的母亲)

1912年正月十五,在一阵阵锣鼓鞭炮声中,一顶花轿抬进了郭家前堂,20岁的郭沫若望着那一抹艳红,他的心因期待而怦怦直跳,因为母亲告诉他,新妇张琼华人品好、读过书、又是天足,与家里最美丽的三嫂一般美,漂亮、优雅、贤淑的三嫂可是郭沫若心中最完美的女子!

在轿帘掀开那一刻,一只精巧的三寸金莲迈了出来,郭沫若被重重一击,母亲的欺骗和幻想的破灭深深刺痛他的心。行过礼后,他木然走进洞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心跌入谷底,眼前一片黑暗,跌坐地上:那是母亲的媳妇,不是我的女人!

婚后第5天,郭沫若伤心欲绝地离家到成都读书,假期回家,他也只睡在厢房,不和张琼华同房。1913年的夏天,他离开家乡到北京投奔大哥郭开文,第二年1月,东渡日本,一走26年!

张琼华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爱上这个品貌出众的男人;她默默地守着名份,却没有享受一天做妻子欢悦;她从一而终,心甘情愿地伺候男人的双亲;她将和他结婚时用过的家俱一件件擦拭得光亮如新,将他的文稿当作圣物一样珍藏;她从没有想过放弃,将等待当作寄托,渴望着用自己的真诚与执着,等回自己的男人。

1932年郭母去世前留下遗言:“他日八儿回来,必善视吾张氏儿媳,毋令失所。”1939年郭父病故,郭沫若带着妻儿回家奔丧,张琼华专门将自己的卧室,当年与郭沫若的洞房出让给这对新婚夫妇,并盛情相待。

他们从此一别,不再相见!

1964年,张琼华在侄女陪同下来到北京,郭沫若却未见她一面,只是安排随从人员陪同游览。几日后,张琼华匆匆离去,工作人员劝她多留些时日,她黯然地说:“他太忙了,我不能在这里分他的心。”

她倾进一生的柔情与期盼,等待一个一世都不会兑现的诺言,空守一生深闺,一等就是70年!

“圣母玛莉亚”让他获得新生
郭沫若生命中的五个女人(民国风骚随笔之十八) 关于生命的随笔

(年轻时的安娜)

在日本,贫困、孤独、消沉与苦闷让他濒于崩溃,几近自杀。

上帝却不忍带走这个才子,派来“圣母玛莉亚”挽救他!

1916年夏天,郭沫若好友陈龙骥在圣路加医院病逝,郭遵遗嘱向医院取回陈的X光片被拒绝。亡友最后的心愿自己却无法实现,他无奈与失望时,一个甜美声音的白衣天使飘然而至:“先生,我叫佐藤富子,我能为您效劳?”在郭沫若一番解释下,她拿着郭沫若在冈山的地址,微笑道:“你等我的消息。”

几天后,郭沫若便收到亡友的X光片,和一封笔迹清秀的信:“自从见了您后,您的影像在我脑海中怎么也抹不去,您就象我的哥哥……”佐藤的信象一缕和暖的春风湿润了他干枯的心田。

频频的书信往来,让两颗年轻而孤独的心慢慢地靠近,他们相爱了!

晨曦中,他把她从甜梦中唤醒;夕阳下,他牵着她走在枫林里;月夜里,他捧起她温润的唇……樱花般优雅浪漫,洁净芬芳的佐藤,激起了他无尽诗思,他为她写诗、为她情痴!

我把你这张爱嘴,

比成一个酒杯。

喝不尽的葡萄美酒,

会使我时常沉醉。

我把你这对乳头,

比成两座坟墓。

我们俩睡在墓中,

血液儿化成甘露!

1916年底,佐藤毅然与牧师父亲决裂,同郭沫若结合。为了追随郭沫若,她取名“郭安娜”;为了爱的结晶,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温柔、妩媚、纯洁、真诚、高雅、勇敢的安娜,让郭沫若迎来了涅盘重生!他写出青春激情、动人心魄、闻名于世的《女神》,为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

1923年3月,郭沫若从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为了自己新的事业,为让妻儿不受父母和原配的委曲,他拒绝了家乡红十字会医院每月400元的高薪邀请。


(郭沫若、安娜一家)

革命,让他邂逅一段美丽情缘

1926年7月,郭沫若参加北伐,在周恩来推荐下,任北伐宣传科科长兼行营秘书长,军街中校。超凡的才能,令他在3个月后升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军街中将。1927年南昌起义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汕头国民政府对外交涉员。



(北伐时的郭沫若)

从南昌到汕头的路上,他邂逅了一段美丽的情缘!

她叫安琳,是郭沫若在广东大学任教时的学生,他们南下同行!一个是风华正茂的女学生,一个风度翩翩的著名诗人,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念不完的诗句。路上,郭沫若患上痢疾,是安琳为他寻医问药,照顾他,安慰他。当安琳端着汤药一勺勺喂自己时,郭沫若看到她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眼中满是柔情。

一天晚上,他们的队伍遭遇袭击后撤退,郭沫若一人落下了。他沿着既定的路线孤单而恐惧地走着,突然一个黑影朝他走来,正当他担心敌人来袭时,却听到一个熟悉而亲切声音:“是郭主任吗?”他奔向前去,是安琳不顾个人安危,独自寻来。他感动得紧紧握住安琳的手:“安琳,我是永远不能忘记你的!”一股暖流涌向安琳的全身,她动情地说:“我也不会忘记你的,更不会忘记这一切!”

从武昌到汕头、广州、香港、上海,他们一路相随,汹涌的情掩没了彼此的心,他们陷入了一场惊心动魄、出生入死的恋情中。

可他们的爱很短暂。1927年底,郭沫若被国民党通缉,被迫携妻带儿到苏联躲避。严寒的天气让他患上了严重的斑疹伤寒,脸部浮肿,气若游丝,奄奄一息。医生多次让安娜准备后事。安娜没有放弃,拖着患肾炎的病体日夜照顾着自己的男人,令他走出了死亡边缘。

在医院休养的日子里,郭沫若却日夜思念的安琳:“她,她使我无昼无夜地,日日为她倾倒。我自从遇见她,我便想她,想她,想她呀。安琳哟,我是永远不能忘记你的……”他还以自己的与安琳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小说《新的五月歌》。

在郭沫若回日本的分别晚宴上,安琳也出席了。郭沫若看到了安琳一脸的忧伤和愁怅,心中都快碎了,无奈妻儿在场,只能用爱怜的眼望着她。

敏感的安娜在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了“情”字!安娜知道他痛苦地爱着,并没有指责,而是黯然地对他说:“是我阻碍你们罢了,假如没有这4个儿女,我是随时可以让你自由的!”

对安琳的爱愈深,对安娜的愧越重,郭沫若陷入无尽的纠结苦恼中,想着安娜多年来的点点滴滴和身边4个孩子,他写下了《归来》,放弃这段爱情:

这是我的妻,她的爱情!

我的生命是她救起了的。

听说我在危笃时骂詈过她,

还数过她无数冤枉的罪名。

她来时有时竟不敢和我见面,

只坐在偏僻处,望着我伤神。

啊!我如今是清醒了,忏悔了:

你是我永远的唯一的爱人!

……

带着对安琳的思念与牵挂,他完成了诗集《恢复》,这短暂而美丽的心动,成了他生命中最永远的记忆!

痴情女子,为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于立忱)

回到日本后,郭沫若潜心文史和学术,迎来创作著述的黄金时期。

爱,总是频频光顾他。很快,他又有了一个美丽的遇见!

1934年,民初要人岑春煊(清末重臣,与袁世凯势力抗衡,史称“南岑北袁”)的外甥女,《大公报》亭亭玉立、年轻漂亮的女记者于立忱被派驻东京,并与郭沫若相识。

最吸引女人的不是男人的高、帅、富,而是才华。

于立忱爱上了这个才情四溢的男人,郭沫若也爱上了这个美丽娇艳的女子,他们爱如潮水,如娇似漆!

可是,这个苦命的女子爱上的是一个不该爱的男人,不仅错付了情,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37年5月,于立忱回国两个月后自杀身死亡,留下:“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这语焉不详细的遗言让人们揣测,年仅25岁,这个美丽记者的自杀轰动一时。

于立忱还留下了一首七绝《咏风筝》:碧落何来五色禽,长空万里任浮沉。只因半缕轻丝系,辜负乘风一片心。得知于立忱死讯,也许因为愧疚,郭沫几度落泪,悲痛欲绝,并和诗《断线风筝》:横空欲纵又遭禽,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恒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素心。

后来,曾与郭沫若一同参加北伐的女作家、于立忱的闺蜜谢冰莹回忆:“我到医院看望做盲肠手术的于立忱,却发现她也在做引产手术,于立忱告诉我,孩子是郭沫若的。”

谢冰莹的回忆只是一面之辞,于立忱的真正死因我们也不得而知。可后来郭沫若与安娜和二儿子郭博曾在记者面前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最后郭沫若与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携手到老,这应该也与于立忱有关。

又一次美丽的心动,让他抛妻弃子

(于立群)

1937年7月27日,那个残月在天,零露在田的清晨,在征得安娜的同意和支持下,郭沫若悄然归国。

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男人遇到美女就学会忘记?

到上海后不久,郭沫若就遇到比自己年轻24岁于立忱妹妹的于立群,她面容秀美、清纯大方,惹人怜爱:“立忱走了,我有责任保护立群。”

12月初,郭沫若南下香港,竟与于立群不期而遇。他乡遇故知后不久,他们走进了洞房花烛夜。

拥着新婚娇妻入眠时,他早就忘记了远在日本的妻和5个孩子。

(郭沫若、于立群、郁达夫之侄女郁风)

郭沫若离家那天,日本宪兵就拘捕了安娜和大儿子,毒刑拷打至不能行走。4个幼小的孩子在乡下受尽欺凌,孤苦过日。独自在家的4个年幼孩子让她急疯了,安娜一出狱,伤痕累累、衣衫褴褛拼命朝家奔去,为不让孩子担心自己,她折到朋友家洗澡换衣才踏进家门。

“敌人的妻子”、“卖国贼”,让安娜和孩子受尽屈辱和折磨。安娜被监禁过三次,她没有软弱,更没有屈服。期间,曾有不少人欲高价收购郭沫若手稿,虽然生活艰辛,可她都一一拒绝。安娜种地、种菜,一天独自奔走数十里卖杂货,她不仅让五个孩子有饭吃,还让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

她祈盼着战争结束,等待着男人平安归来!一春又一秋,每天站在屋外的篱栅旁,望着那条通向远方的路,可她等了11年,也没能等来男人的片言只语!

1947年《改造日报》记者陆立之先生曾到安娜的住处探望,家里一片凄凉:家徒四壁,根本没有半点能称为“家当”的东西,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

1948年8月25日起,香港《华商报》连续3个月连载了郭沫若的《抗战回忆录》,在国内外引起了强大反响。看到报章上郭沫若的名字,安娜激动地把孩子抱在怀里,不停地流着泪:“啊,啊,真是上帝保佑,你们的爸爸还活着,还活着……”此时安娜已经头发花白,满脸皱纹。

安娜决定千里寻夫时,身边的人告诉她,10多年过去,听说他已另娶了新妇。11年的等待,安娜想的就是能再见到他,不管发生什么,她一定要弄个明白。安娜在孩子的陪伴下,几经周折来到香港郭沫若的家门口,望着离别11载的男人,她百感交集,泪如雨下,正想上前拥抱他时,屋里却走出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女子,依偎在他身旁。安娜什么都明白了,眼前一黑,跌入儿子的怀里。


(郭沫若、于立群和孩子)

看着陆续走出的5个孩子,安娜的心碎了,当年郭沫若为孩子放弃了安琳,今天正是自己成全之时。

安娜久久地望着自己的男人,凄然无奈地转身离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0626.html

更多阅读

名言警句系列之十一关于公平的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大全

关于公平的名言警句符同权1.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傅玄)2.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3.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苏轼)4.大明无私照,至公无私亲。(张蕴古)5.公生明,偏生暗。(荀子)6.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

让老舍一生牵挂的女子--赵清阁民国风骚随笔之七 赵清阁

老舍是现代中国最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用漫不经意却深意犹存的文字打动了亿万人,内心孤苦忧伤,半生为赵清阁之情所牵。 赵清阁,1914年出生在河南一个书香家庭,15岁逃婚后做过旁听、教员、编辑,是中国第一位写电影剧本的女作

电视剧《寻秦记》:五个女人的爱情之赵倩和赵雅(2)

之所以把赵倩和赵雅放在一起说,除了她们俩都姓赵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她们俩相同的命运。虽然身份不同,机遇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她们都红颜薄命,可悲!赵倩:外表美丽温婉,清丽高雅,气质不凡,思想单纯,待人真诚,弱柔善良,命人我见犹怜。赵倩出身为赵国公

谁走进鲁迅内心深处的孤独?(民国风骚随笔之二十 内心深处的孤独

(鲁迅)他仿如大漠惊沙,乱云飞渡,沧海明月,从天外走来,从黑暗中走来,带着忧郁和冷意,他一生被孤苦包围、被冷寞裹藏,他被毛主席赞誉为“中国第一等圣人”,因为是圣人,人们敬重他,钦佩他,接近他,却走不进他的世界,因为是人,在他的生命中驻足了朱安、

声明:《郭沫若生命中的五个女人民国风骚随笔之十八 关于生命的随笔》为网友剑舞天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