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绿荫不减来时路

      绿荫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走好水路和山路,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三衢道中

曾 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首诗写的是黄梅时节本是雨季,却天天放晴,这时春水初添,新绿润涨,诗人曾几泛舟小溪之后游兴未阑,又改为在山间步行。山里绿阴如画,丝毫不逊于来时溪行的景色,又听到黄鹂的叫声,就更加饶有趣味。读到这首诗,我总想起阅读和阅读教学。阅读只是走水路,而阅读教学是既要走水路,又要走山路。

这是因为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单就其目的来说,阅读是以读懂文本内容为主要目的的;而阅读教学则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感经验、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因此,阅读教学与一般性的阅读相比,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且要学习、积累课文语言,领悟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会独立阅读。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主张: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就像诗人曾几一样,要走完整个山三衢路途。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走个来回”,首先就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然后,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回到语言文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体会文章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来路”,即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一个是“回路”,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个“来回”的线路就是:语言──思想内容──语言。这里涉及到的两次“语言”学习目标是不同的,第一次“语言”学习是循路入境,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语言”学习是“体境”、“悟神”,是把文章的语言和思想内容高度融合。

由此可见,阅读一般是只求“来路”──了解文章内容即可;而阅读教学既要有“来路”,也要有“回路”,既要走好水路,又要走好山路,否则,就无法圆满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张志公先生关于阅读教学“来路”和“回路”主张,形象而客观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流程。

弄清了什么是“来路”和“回路”,我们再来看看陈金龙执教《白鹅》时是怎样走“来路”和“回路”的:

  一、陈老师的“来路”----小溪泛尽却山行

上课开始,导入新课之后,陈老师用了大约1分钟让学生自由读生字、生词,并将读会的生字生词读给同学听。之后,陈老师花了大约3分钟时间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对易读错的字连同词语(如窥伺、大模大样、供养不周等)用投影出示后,让学生反复读准确,对易写错的字(如鹅、脾等)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再如解释“净角”,当学生回答出“净角是京剧里一个角色”之后,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教师除了介绍“净角”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外还出示画面,让学生知道“净角”具有“浓重的色彩,夸张的形状,也是我们国萃之一.”这个环节,显示了老师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进行词语教学,不仅解释了词语,而且还介绍了我国的京剧艺术,把释词和介绍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接着,陈老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点了7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在7名学生轮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读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地进行了纠正。指导学生读字音(如“促”、“譬”等)、读词语(如“狗的狂吠”、“局促不安”等)、句子(如“竟伸出颈子来咬你一口”,等)。对学生的点滴错误毫不放过,真正做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当学生将文章读完之后,陈老师让学生谈读了文章之后的印象,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直到学生弄清文章主要写了一只“高傲”的白鹅。指导“聪明的孩子”将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词,并解释了“高傲”的意思之后,这才走完了语文教学的“来路”,完成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路程。这个过程加上导入新课所用去的1分多钟,陈老师引导学生走“来路”前后共花去了大约15分钟。

二、陈老师的“回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陈老师的“回路”上,加上了这四五声黄鹂的叫声,给人以美的享受。陈老师在“回路”上是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读书的。

仅指导学生读“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一句,就花去了约六分钟的时间。首先,陈老师指点了四句学生来读这句,当发现学生很难读出“鹅的步调从容”的感觉时,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课件,演示净角出场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谈看了净角出场的感受后,陈老师又指点了3名学生,分7次来读这名话,特别是一名女生,陈老师让她一共读了四遍,硬是让她改变了自己“形成的一个问题”。当学生读好之后,再让学生齐读。在教师一次次指导、一句句鼓励后,学生读出了白鹅的大模大样。接着,陈老师又出示“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这句,让学生同“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对比着朗读,教师又点了四名学生来读这句,而且让学生带着动作来读这句,最后把鹅不可一世的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前后11名学生,15次地读过这句“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还不包括学生的齐读、还不包括学生初读时的读)。花去了大约六分钟。这样的读书实践,这样有体验性地读、入情入境地读,学生对语境的感悟是真实、扎实和朴实的。

陈老师在指导学生读鹅是怎样吃饭,感悟“三眼一板”的用法时,也花去了约五分钟的时间。

特别是在指导学生读“附近的狗……空空如也”这一部分时,花去了大约10分钟时间。

陈老师在“回路”的教学中,在品析语言,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剖析、感悟语言的神韵的过程中;在通过诵读,真切地体验课文情境、赏析课文语言这一过程中,花了大约二十分钟,占了一节课一半的时间。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告诫我们: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认识比一种感官效果好。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陈老师鼓励学生动脑、动情、动志,动手、动身,还不仅仅是用“口”读书,而且是用“心”、用“身”读书;不仅仅是用“脑”思考,而且是用“心”、用“身”思考。读书成了学生全部身心的活动,是身心全部能量总和的聚集、体现。如在指导学生读“鹅老爷吃饭”这一幕时,当学生将“狗在一旁窥伺”中“窥伺”一词语调读得较高时,陈老师就点拔学生:“窥伺是偷着看,你这么大声,鹅就看见了。”学生马上心领神会,不仅读好了语调,而且还学会了做“窥伺”的动作。这样的指导,不仅读好了书,而且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体会了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再如“太慢了,你这狗太慢了,哪能吃得上饭啊?”这是学生将狗偷饭吃的句子读慢了之后,陈老师进行点拔的指令。这样的指令一出,学生马上加快了读书的节奏。陈老师并没有讲朗读的技巧,但学生能将书读好,这说明这样的朗读指导很有实效。

绿荫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绿荫不减来时路

在读书的过程中,陈老师时时提醒学生要带上动作读。

如在指导学生读“鹅老爷吃饭”这一幕时,陈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指令:“都读好了,我刚才看见许多同学加上动作读,你们能加上动作读读吗?可以同位练练,你没有同位吗?我来陪你练。”

听到这样的指令后,学生情绪高涨,乐滋滋地练了起来。

当老师指名学生朗读时,有一名学生手舞足蹈地读了起来,学生边读边做出那狗、那鹅的动作,学生自己仿佛就成了那狗、那鹅,自身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之中。

学生这样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地伴随着体态读书,可以动员大脑多个区域参与活动。

如果说读是言语思维的中心或中等兴奋点(区),而伴随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等体态活动是边缘或微弱兴奋点(区),按照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中等兴奋点(点)集中、稳定,微弱兴奋点向外扩散,这样扩散的兴奋波扩散到中等兴奋点与其叠加时,就聚成兴奋加兴奋,就更兴奋,思维量增加,记忆力增加。在这个读书活动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读书效果。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就能做到凭直觉和自动化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看来,这四五声黄鹂的叫声,很有添得的必要,要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我们的刀刃要架在“回路”这个地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3481.html

更多阅读

赖床表情包 赖床是病 你得治

     基本上,没有被赖床折磨过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那种头发横七竖八、手里拎着豆浆油条光速冲向打卡机的画面,会出现在每个写字楼里。当然,商务男的早餐可能是一份金枪鱼三明治啦。但总之,起床对他们而言,绝对是一场战争。而且,常常输…

ios 约束优先级 想有好创意 先得有约束

     “硅谷心脏”斯坦福大学,以诞生过很多令人膜拜的商业创意而闻名世界。该校教授蒂娜·齐莉格开设的创意课,一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场场爆满。其实她跟所有普通人一样,爱把事情拖到最后关头才完成,不过无关拖延症,她发现时间压

彼得后书1章解释 《彼得原理(珍藏版)》 第1章 彼得原理

     我开始觉得事有蹊跷。   —M.德12539;塞万提斯   打小人们就告诉我说,身居高位者有自知之明。他们说:“彼得,你知道得越多,走得越远。”因此,直到我上完了大学、步入社会、取得教师资格之后,还是死抓着这些信念不放。可执

声明:《绿荫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绿荫不减来时路》为网友吃梦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