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羚羊木雕》导学案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22《羚羊木雕》导学案

执笔:GGG班级姓名时间 2011年月 日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沟通。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与父母交流思想。

三.教学设计

辅助多媒体,采用讨论以及辩论的方法来拓展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

当我们远离家时,我们最思念的是谁呢?(父母,亲人)浓浓的亲情如慈母手中的线,永远萦绕在我们心头;当我们在家时,那你一定想念自己的朋友。我们的人生怎么能没有友情?无论亲情、友情都需要用心呵护。否则,亲情的天空也会下起绵绵细雨,友情的乐章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耐人寻味的故事。(板书:羚羊木雕)

2. 作者简介及羚羊木雕介绍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睛》、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

3. 听朗读,整体感知(学生可跟读)

1〉.正音正字

抹(mǒ)犄(jī)角攥(zuàn) 逮(dǎi,不念dài)

怦怦(pēng pēng)树杈(chà) 寒颤(zhàn)

2〉.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用图示来解析本文的主要情节,板书。)

“我”爸爸妈妈万芳的妈妈

“我”奶奶我 万芳

3〉.听读后,谈谈感受(学生可自由谈,各种观点均可)

4. 分角色朗读课文

1〉. 朗读要求

① 清楚、流畅的朗读

② 注意停顿恰当、速度适合

③ 不破读,不加字、不漏字

④ 落落大方,语气、语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清角色

故事的叙述者 妈妈我 爸爸 奶奶万芳 万芳的妈妈

3〉.分角色朗读

5.朗读完,请学生起来谈一谈文中各个人物的形象(人物性格特征分析)(屏幕上板书)

“我”:珍惜友情

万芳:“仗义”,真诚、豪爽、大度

妈妈:传统型的母亲,严厉,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孩子,不能理解孩子之间的珍贵友情

爸爸;有妈妈类似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家长思想,如:东西虽给女儿,但没允许她送人

奶奶:明白事理,但无可奈何

6. 研读课文(进行讨论)

1〉.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2〉.作者的感情倾向怎样的,你的看法怎样?

3〉.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7. 课文小结

本文讲述的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文中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事,通过对六个人物的刻画,表现出两类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一类人珍惜友谊,一类人重财轻义。文章歌颂了少年朋友们真诚无私的纯洁的友谊,并告诫人们要理解少年的心理,尊重他们的友谊。

8. 作业

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伤心事”,你会如何处理?

(屏幕上显示出有关友谊的名人名言,并播放音乐《朋友》)


《羚羊木雕》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学习并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预习提纲:

1.给加点字注音:犄(  )角  怦(  ) 藏(  )刀  脸颊(  ) 攥(  )着

2. 根据意思写成语

①久久地注视着一个地方。()

22《羚羊木雕》导学案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②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③完全不放在心上。()

④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3、作者: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

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短篇小说集<<题王>>、<<空箱子>>、<<铃羊木雕>>

4. 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空格处完成下列情节概括:

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爸爸→插叙回忆→我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

经过:要收回(原因是)。

结局:收回(不好)。

5.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并用“××是的人”来回答。

a.妈妈是一个的人。

b.爸爸是一个的人。

c.万芳妈是一个的人

d.奶奶是一个的人。

e.万芳是一个的人。

f.“我”是一个的人。

6.你觉得万芳在得知“我”要索回羚羊木雕后的心理变化应该是怎样的?请概括回答。

惊讶→→→

7.“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这里为什么写到月亮?这是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9. 学习这篇文章,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16-22段,回答下列问题。

11.这段文字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扣住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时,主要运用的是()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13.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段文字记叙的顺序是()

A.顺叙 B.倒叙C.插叙 D.补叙

14.这段文字有概括叙述,有具体叙述,请按要求将段落序号填在横线上

A.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具体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挑战

(一)仿写

15.例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句:朋友是什么?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文24——26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16.与第24自然段中“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17.第24自然段写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此情此景,奶奶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又没有说?

18.第24自然段中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19.“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想一想,“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眼神?

20.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21.课文与第26段文字相照应的是哪一段?

22.从描写方法角度看第25、26自然段属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表现出了我的 。

23.写奶奶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当然,我从课文内容上,也受到了为人处事的启示:

;或人生感悟:

四、作业:

续写《羚羊木雕》,情节设计要符合人物特点,300字左右。

美文赏析:

《一碗馄饨》

(选自《读者》2004年第8期)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愣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阅读这篇文章,请大家理解两个问题:

1、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2、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为什么“疲惫不堪”?

【阅读提示】

故事很简单,记叙了一个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跑到外面,后来在一位卖馄饨的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文章捕捉司空见惯的小事,阐发刻骨铭心的哲理,应该仔细品味。

【练习】

1、 在文中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①可是,她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A翻B掏 C摸)

②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了喜色。(A露出 B呈现 C换成)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的内容。

3、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个“又”字

第二自“又”字

4、第⑺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5、第⑹段是独句成段,分析其表意上的作用。

6、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说说对第⑼段的理解。

答案

二、2.顺叙、倒叙、插叙。3.人物、情节、环境;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1.jī pēngzhàng jiá zhuàn 2.①目不转睛 ②形影不离③满不在乎 ④声色俱厉。

3.内容 时间 事情 叙述法 线索

1 开头 今天 发现羚羊不在 倒叙

以羚羊木雕的所属变化关系为线索

今天 要羚羊 顺叙

2 上星期 换裤子 插叙

3 昨天 送羚羊

4 今天 要回羚羊 顺叙

结尾 今天 小结 反问句

4. 讲理由 收回木雕情谊深厚 木雕贵重。 5.我心情紧张。妈妈一定要把事情弄清的神态。爸爸的严肃与冷漠。“我”的害怕与无奈。万芳的爽直。我心情沉重。“我”心情难受,说不出话。5.a.严厉(或重财轻义)b. 冷酷(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c.比较泼辣(或性格粗暴)d. 通情达理(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e.宽容大度(或仗义、纯真)f.诚实守信(或重友情、纯洁)。7.生气→伤心→谅解。8.环境描写。用冷冷的月光烘托心情的哀伤。9.虽然得到万芳的谅解,但是被逼反悔使自己觉得“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着力刻画“我”被逼讨回羚羊木雕时的痛苦心情。10.略。

四、略。

五、11.万芳 仗义12.C 13.C 14.A.16、17B.18、19、20、21、2215.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的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16.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17. 不要逼孩子去要回羚羊木雕。深知儿子、儿媳的为人,自己也不需要说什么。18.羚羊木雕很贵重,不能送人,一定得要回来。19. 应该是有恐慌、焦急、气恼和期盼的眼神。20.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更懂道理。她也知道羚羊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好。她把情义看得重于财者物是深明情理的。21.课文倒数第3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咱俩还是好朋友’”。22. 心理;动作;被逼无奈。23.反衬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不良行径,奶奶当不了家,使事情无可挽回。

【答案与解析】

1.①C ②A

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2.第一个“又”字,表明女孩和母亲争吵不止一次,从而反映出女孩对母亲误解之深。第二个“又”字,是第二次流泪的意思,表现须还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3.表现母亲对女孩的担忧和见到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突出母亲爱女情深。

4.突出了女孩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起强调作用。

5.例如: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意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激不已。我们应当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4435.html

更多阅读

《宝黛初会》导学案 连环画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红楼梦》与曹雪芹,熟悉与节选部分相关的情节;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3.掌握文中一些生字生词的读音,以及一些词古今词义的不同。【知识链接】1.中国四大著名古

《旅夜书怀》导学案 旅夜书怀 阅读答案

《旅夜书怀》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过程与方法: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

声明:《22《羚羊木雕》导学案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为网友不再属于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