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戒台寺——中国佛教三大戒台之首 佛教三大体系

戒台寺

唐名“慧(会)聚寺”,明更名“万寿寺”,清为“敕赐万寿戒台禅寺”,位于门头沟区马鞍山下。

戒台寺山门

唐武德五年(622),智周和尚在马鞍山下创建了戒台寺的前身“慧(会)聚寺”。辽道宗咸雍五年(1069),律宗高僧法均决心重振业已颓废的慧聚寺,广募资财,大兴土木,肇建了一座菩萨戒坛。翌年,新戒坛建成,“开坛演戒”,一时成为万人向往的佛教圣地,辽道宗耶律洪基特意下诏授法均为崇禄大夫守司空(官衔),自此以后,戒台寺的住持都与皇室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元朝末年,戒台寺被火烧毁。明代进行了三次大修,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重建。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如幻和尚又主持重修了戒坛大殿和戒坛,形成了今天的寺院格局。戒坛完工后,如幻被推为明代第一代传戒坛主师,并主持传戒。明正统十三年(1448)慧聚寺正式改名为万寿寺,但由于此寺以戒坛(台)而著名,所以世人皆习惯称之为“戒台寺”。明嘉靖朝,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五年(1550—1556)历时七年对戒台寺进行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由皇室组织的全面修缮。清康熙、乾隆两朝也均对戒台寺殿宇进行过扩建,现存建筑基本是清代建造。从清乾隆年间起,北京的一些民间组织,如地藏会、三元大悲会、大悲随心经会、广善米会、五显财神会等在寺内空地上建起了一些小殿,如财神殿、娘娘殿、老爷殿、地藏殿等,使这座千年梵刹出现了一些民间信仰的神殿。清代中期以后戒台寺趋于衰落。

戒台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律宗寺院,寺内的戒台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戒台”之首,另二座分别是福建泉州开元寺和江苏宝华山隆昌寺。戒台寺的戒坛不仅因其体量最大而被尊为“天下第一坛”,而且还有着悠久的戒传历史。

戒台寺坐西朝东而略有些偏北,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将其中轴线直指 35公里以外的北京城,可谓匠心独具。戒台寺有两组建筑群,其实有南北两条中轴线,南中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分布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和观音殿,多为明清时期扩建;而北中轴线上是戒台寺的特色所在,包括山门殿、戒坛殿、大悲殿及罗汉堂,是唐、辽金建筑的主要分布区。

戒台寺很特别的是其山门殿处于一座四合院之中,原来从明代开始,北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格局。四合院式建筑以先天八卦而设计,西北为艮卦,艮为山;东南为兑卦,兑为泽;因而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取“山泽通气”之意,并称之为“吉门”或“财门”。东北方向为震卦,是次好方向,必要时也可以开门。对此,戒台寺的山门根据当时的习俗,建起了外院,并在南北两侧外院墙上按照兑卦和震卦的位置分别各开了一座门,即南配门和北配门,并在北配门外又开辟了大钟院,而南配门因有吉位财门,故成为了出入寺院的主要通道,从此形成了山门殿需由左侧南配门进入的格局,戒台寺也就没有了正门。山门殿内供奉的是“哼哈”二将,高约三米,面部表情生动,是泥塑佳作。

山门殿后是天王殿与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之后原有一座高20余米,三层檐,略呈方形的高阁,阁内分上下二层,有旋梯相通,上层有五个阁龛,每个阁龛内又分为二十八个小龛,每个龛内各供三尊高约三寸的小佛像。下层也分龛供佛,全阁共有大小佛像逾千尊,因此被叫做千佛阁。现在阁已毁,仅余面积六百多平方米的高台基遗址。千佛阁左后的石梯登临而上到达另一层高台,即戒台寺最高的建筑观音殿,面阔三间,正中一间供有观世音菩萨像,左右两间为恭亲王奕訢的书房。在戒台寺观音殿前台基的边缘围护有一道青石栏,在石栏柱头上从北向南排列有十七头大石狮子和八头幼狮,其中有绣球嬉戏,有给幼狮喂乳,有掌托幼狮等各种造型。这组石狮子雕刻细致,线条清晰,刀法流畅,舒缓有致,甚至比卢沟桥的狮子更显清秀细腻,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石狮子类似,是戒台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精品。

戒台寺北路为戒坛院建筑群,戒坛院是一长方形的院落,前有山门,两厢为三十六间配殿和五百罗汉堂,中心建筑为戒坛(台)大殿。

戒台寺山门为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明代称“优波离殿”,因其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故而得名。清代改称“明王殿”,供弥勒佛和四大天王,现今供有原千佛阁的木质大佛龛,这尊木雕佛龛为明代遗物,雕工异常精湛细腻,高4米,长3.7米,宽1.55米,下方为木制须弥座,龛内上方有三个玲珑的雕龙藻井,周围饰满了各式龙纹与花饰,整个佛龛共雕了146条大小不一的龙,堪称艺术精品。

殿后南道有一座高大的青铜焚炉,高3米,重5000斤,坐落在汉白玉雕的须弥座上。该铜焚炉十分精美,顶部为重檐歇山式殿顶造型,下部有镂空的门窗,炉身下部为双耳四足长方开鼎炉,正面铸有“阿弥陀佛”,两侧铭文“香蒸宝顶供佛天,一切众生成正觉”。整座焚炉“色澄碧如古旃檀”,花纹柔和,古朴凝重。铜焚炉铸造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是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诚心铸造”并捐给戒台寺的。这座焚炉曾在文革中被卖给了废品公司,后被市文物局收存,1982年戒台寺重新对外开放时,才重归戒台寺。

戒台寺戒坛

戒台院中心是戒坛大殿,也称作选佛场,是明正统六年(1441)在辽代戒坛旧址上重建的,保持着明代建筑形式和风格。此殿面积676平方米,高20多米,造型独特,为重檐盝(lu)顶与四角攒尖顶相结合的木构建筑,即四面坡的殿顶正中有一方平台,平台四周和正中各有一金色的小顶,远看如同五座小塔并耸,玲珑剔透,殿顶有5米高的鎏金铜铸宝顶,上下檐有“风铃”环绕,上层是圆风铃,下层是方风铃,暗寓天地之形,且每个风铃上都铸有“阿弥陀佛”四个字。殿内的屋顶正中的“斗八藻井”十分精彩,是明正统年间(1436—1449)的木构佳作,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圆形的穹窿式建筑,正中是一条倒挂的木雕团龙,张口鼓须,盘旋向下,周围有八条升龙与之彼此呼应,形成了“九龙护顶”的绝妙构局。下部是一方形的井口,其四周雕有许多的小天阁,天阁上雕有众多的小佛龛,内有精工细雕的饰金木质佛像。

戒坛大殿正中有青石砌成的“品”字形高台,此戒坛为明代所建,高3.25米,分三层,每层都有须弥座,三层合为一须弥山。在每层须弥座束腰处都雕刻有小佛龛,其中上层每面七个,共计二十八个;中层三十六个;下层则正面十三个,其余三面各有十二个,共计四十九个。而且佛龛的体量是由上至下逐渐增大,每个佛龛内都有一个披盔戴甲,手持法器,面目狰狞的“戒神”,共计113个。戒坛最上方平台面积32平方米,是授戒的场所。最靠西的一侧有一尊高3.35米的释迦牟尼漆金塑像,像前有十把硬木椅和一个紫檀木的雕龙供桌,体现了授戒仪式的“三师(传戒师)七证(证人僧)”的座位排列次序。戒坛左前方悬有一口明景泰年间铸造的大钟,右前方立有一面大鼓,左钟右鼓是传戒时的乐器。戒坛建筑面积共有127平方米,为三大戒坛之首。

戒台殿后面的大悲殿及左右庑的罗汉堂中原有清乾隆年间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可惜均未能保存下来。在戒台院的东南部是清恭亲王奕訢在清光绪十年(1884)被慈禧罢官后修建的“养疾避难”之所“慧聚堂”,在慧聚堂与千佛阁遗址之间有一座原为清行宫建置的寺中园——牡丹院,院内除红、白、粉等色的牡丹外,还有罕见的黑色、绿色牡丹,传说绿牡丹是恭亲王亲自栽种的。可惜这些百年以上的稀有品种,在文革中因“颜色反动”而被连根拔除了。院内还有三棵逾百年的丁香树。

戒台院东北方有塔院,内有明正统十三年(1448)当时的戒台寺住持知幻和尚重建的辽代法均和尚(即普贤大师)的墓塔,该塔初建于辽大康元年(1075),但年久失修有所损坏。塔为七层密檐砖塔,塔刹是一朵莲花,塔身下部也采用了莲花的托座,塔上有塔铭:“大辽故崇禄大夫守司空传菩萨戒坛主普贤大师之灵塔,大明正统十三年(1448)中秋日筑坛知幻道孚重建。”在辽塔的南面还有一座建于同一时期用于埋藏法均和尚袈裟、食钵等物件的“衣钵塔”。

北京门头沟戒台寺——中国佛教三大戒台之首 佛教三大体系

抱塔松旁有经幢三座,一座建于元,两座建于辽。山门前方也有三座辽元时期的经幢,尤其是那个元代经幢,有一组八人的乐队浮雕,各个袒胸赤足,手中拿着笛、箫、排笙等乐器,造型皆为西域印度或尼泊尔乐师的形象,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北京有句俗话“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戒台寺的奇松是远近驰名的,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植于辽代的卧龙松,自在松、抱塔松、活动松、九龙松和龙凤松。

戒台寺抱塔松

在大雄宝殿后面台阶上方左右两侧,有两株对称而生的古松,这就是卧龙松和自在松。卧龙松干长10米多,蜿蜒横生,宛如翔云归来的苍龙,爬过石栏,翘首横卧在石碑之上,碑上有清恭亲王奕訢亲手所书的“卧龙松”三字,与之相对的自在松枝叶舒展,仪态大方,颇有“逍遥自在”的风度。

抱塔松又称抱浮图,在戒坛院山门前的北侧,长达5米的主干像巨龙一样爬过山门前的矮墙,两条枝杈扭转着盘绕在台基下方法均大师墓塔的两侧,恰似巨龙伸出前爪护卫古塔,人们称之为抱塔松。虽然现在仅存右侧的抱塔主枝,但仍有“抱塔龙松”的风姿。

活动松在方丈院西侧的千佛阁遗址前,此松树呈伞形,枝杈牵连交错,典型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清乾隆皇帝游戒台寺时,专为这株活动松题过三首诗记趣,其中有诗句“摇动旁枝老干随”,现皆刻在此树西南侧的一块圆顶石碑上。但现在的这株活动松已不是乾隆皇帝看到的那一棵,而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补栽的。

九龙松在戒坛院山门的南侧,植于辽代,是华北地区树龄最老的一株白皮松,树高18米多,直径2米有余。此松一干分九枝,直指蓝天,宛如九条破空而去的银龙,故而得名。

龙凤松在天王殿院内,是两棵古松的合称,在甬道两侧南北分立。南侧的凤松树干略向东倾而高挑的树尖却扭向北面,极似扭头回顾、凤尾下垂的凤凰,有种女性特有的清幽之美;与之南北相对的龙松却另具形态,盘曲虬结,如同翘首南顾的苍龙,具有一种男性的阳刚之气。两松相距数丈,但树顶的主枝几乎相连,如同龙凤交颈,引人遐思。

1997年4月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戒台寺还发现了树龄达200年以上的20棵古丁香,两株年龄达150年的锦带,以及19株古牡丹和17株古太平花,相信这些花木均为清朝盛世皇帝所赐戒台寺的珍品。

历史上戒台寺经常举行盛大的宗教活动,因而逐渐形成京西重要的民俗活动。据《宛署杂记》载:“四月赏西湖景,登玉泉山游寺,耍戒坛、赶秋坡、观佛蛇。”明代每年四月初八至十五,京西佛诞庆典的大型民俗活动共有五项,在门头沟境内的三项中有两项在戒台寺,分别是四月初八至十五的“赶秋坡”,四月十二的“耍戒坛”。

赶秋坡是指戒台寺每年四月佛诞庆典说法期间全国歌女舞女在戒台寺的大聚会。全国各地的歌女舞女都在这一时期聚集到戒台寺附近的秋坡,载歌载舞,比歌声,赛舞艺,交流切磋,成为戒台寺庙会和京西民俗活动的一大特色。在通往戒台寺的古道上有一座精美的石桥“娼妓桥”,就是当年行经此处的歌女舞女们出资捐修的。耍戒坛是明代京西四月民俗活动的高潮。《宛署杂记》中描述:“十二日耍戒坛,冠盖相望,绮丽夺目,以至终行之处,一遇山坳水曲,必有茶棚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从远望之,宛然如图画云。”可惜没有象“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记录下戒台寺的这幅色彩绚丽的场景。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戒台寺的香火才日渐稀少。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和还乡团继续对寺庙进行破坏,大肆砍伐戒台寺周围的林木,秋坡一带遮天蔽日的高乔木被砍伐殆尽,奉福寺周围数百棵古槐被砍光,西峰寺一带的松林也遭到严重破坏。后来宛平县县大队在西峰寺松林内埋了许多地雷,才保住了这片松林。

以戒台寺为中心,构成了一个佛教艺术的古迹群,其东南15公里石佛村的摩崖造像群是北京地区现在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群;东1公里古香道路边有一块巨石刻有“阿佛”两个明代大型摩崖刻字;原慧聚寺的一部分因有泉水胜景而分出一座“玉泉寺”即现“西峰寺”;离寺500米处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精美汉白玉石牌坊,它也是戒台寺的外大门;寺院西面极乐峰的山洞鳞次栉比,其中部分山洞在明代被改建成了石窟寺,也是当年戒台寺高僧静修之地;东南侧的外塔院松柏苍翠,宝塔高耸,是明清两代戒台寺高僧安息的地方。

摄于2010年4月12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536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佛教菩萨造像1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

中国佛教菩萨造像(1)菩萨,是印度梵语“菩提萨埵”的音译简称,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宗教实践者,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类佛教尊神。菩萨的形象与佛一样,也有相好、衣饰、手印和量度的规定。菩萨的相好要求端庄慈祥,以体现菩萨济世度人的情怀

何人背我飞行?--中国UFO三大悬案之一 韩国三大未解悬案

黄延秋,河北省肥乡县北高乡北高村村民。1977年,黄延秋先后三次神秘失踪,睡了一个晚上突现千里外的上海,被遣送回家一月后又有两次神秘失踪,三次都离奇身还,黄延秋认为有两个神秘人物在他熟睡之际背他飞行。这被认为是中国UFO三大悬案之一

声明:《北京门头沟戒台寺——中国佛教三大戒台之首 佛教三大体系》为网友生命要继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