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自由》5.当我们恋爱了 我们追求自由恋爱

5.当我们恋爱了

如果心是纯净的,

心是没有不善心法的,那么心就没有了恐惧。

觉者的了知超脱利益与邪恶。

法句经第三十九首

有人要求我把恋爱这个议题作个论述;对于这个题目,我想从爱是心中没有恐惧,这个角度来省思。完整的爱就是内心没有习性(heart-contraction,恶心所),没有恐惧的习性。现在,我们可以来沈思没有恐惧习性的情况了吗?

爱是全部的注意力

被爱是什么感觉?当爱正在发生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得到另一个人的爱,就是得到某人全部的注意力。任何其他的人或事,都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已经忘了自己,他们正全心全意地关注着我们。有一种非常美丽,丰富与完满的感受,而对方的心也同样会有这种感觉。

如果我们是在探究,一个把自己整个注意力,导向内心的经验,我们将会达到「心一境性(one-pointedness)」,这是正规禅修的核心。培养心一境性是我们定(samadhi)的修行。在定中,我们经验到一种极为美丽及圆满的感觉,一份直接受到注意力的质量所影响的无比活力。不过,虽然培养内在合一的修行状态是重要的,今晚的议题是,把整个注意力(heart-quality,有质量的心)导向外界的,朝向另一个人的经验。

我们想要知道爱的真谛,是很自然的事。爱,真是一种神秘而难以了解的经验,可是,我们的心总想要去摸透它。其实,有各式各样的对象和情况,可以带领我们进入全心的状况;如果我们有觉知地经验了,提起注意力的能力,我们就会知道,有人陪伴时,心觉得怎么样;我们也可能会在山顶,或海边不经意地感受到心。有时我们亲近一个特殊人物,他已经完全了解到爱的心识状况(heart’scapacity),在那个状态下,我们也会感觉到,自己被提升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光靠他们的陪伴,就可以引导我们感觉到爱,一种前所未有的爱。在这么多种情况下爱发生了(有时是很多条件一起),此时,我们就从恐惧当中解脱出来;在恐惧止息之时,在有某些神奇的原因发生之时,恐惧消失了,爱就出现了。

亲身体验到注意力完整的,宽阔的质量之后,我们产生了觉知。有了觉知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探究注意力是在何时、在何地以及怎么样被分散了(译注1)。我们的注意力通常是分散的,而且我们很快就会明白,要注意力不分散是多么地困难——不对自己的经验采取支持,或反对的立场是多么地困难。我们很难让自己爱;事实上我们不能制造爱;「自我」是不能让自己制造爱的(译注︰爱是无法靠意志刻意去创造的)。爱是自然发生的。不过,透过培养出来的关注,我们可以导引自己觉知分散的注意力;我们可以探究它,并熟悉它的动态。在探究中,我们会开始发现,我们可以解开强迫作用(compulsion,冲动),注意力可以不被分散。因此,当我们生命中的强迫作用没有了,注意力可以不被分散了,我们就开始会了解到,没有恐惧的心识状况。过程缓慢但坚定,我们将再次揭开了爱的本能,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摆脱反应式的(reactivity)活着,变成回应式的(responsible)活着。(译注2)

译注1︰分散,分别,分离,分裂,都是不完整的意思,会在文章中按照所需的状况运用。

译注2︰反应──愚痴、不觉,人是习惯或业的奴隶。响应──有觉知、能选择,人能为生命负责。

分离的伤口

我们揭开了爱的本能,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分散的注意力就是错误至极。事实不然,在童年时期,我们和父母以及感官世界本来是一体的,随着渐渐成长,我们就从这个一体的阶段,渐渐产生了分离的概念,或是变得比较自我。儿童发展学家说,儿童大约在七岁时,会形成一种独立的个性。在这个阶段,一种勉强被称为个性(一种自我)就建立起来,连同「我」和「你」以及「外在的世界」的观念也一起建立起来。这些观念以外的,全部变成「我的」欲望;七岁以后,儿童大量要求比较实质的东西。伴随着自我的发展,当你向「我」要东西的时候,「我」就有「我的」能力可以向「你」说不;自我变得更完整,「我的权利」和「我的范围」这些观念就形成了。

对人类而言,「我的作风( myway,个人意志)」的发展,是很自然而且必要的。不过,为什么每当「我的作风」渐增时,处在一体状态下的愉悦——单纯地跟正在发生的事情融合为一的能力,就变得萎缩?了解为什么会这样,是很有用处的。当我们越来越感受不到孩童般,「合为一体(at-one-ment)」的喜悦和自由,我们就是长大了。

进入青春期的初期以后,我们开始想办法逃离分离感的不舒适的,孤独苦闷的以及分散。然后,不必意外,大概就在这个时期,我们有了初恋的体验。有些事情发生了,我们不太了解怎么一回事,我们就是对另一个人非常着迷,而那个人既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既神密又惊栗,一种兴奋及热情,保证我们所有的不快乐会全部消失。

因此,我们恋爱了,可是,仍然带着童年时分离的伤口,也就是说,我们不再有机会单纯地与生命合为一体,我们现在知道有「我」和「你」以及「世界」。当我们一开始恋爱,自我和对方是分离的极度不安就已经在那里了,所以,我们首要的任务:彷佛是出于本能般,我们热烈地渴望回归到合为一体的状态。「要怎么样回到自己过去所熟悉的,无忧无虑的美丽世界?我觉得阻塞、不完整,我觉得只剩下一半还活着……」

以这种特殊的观点说明恋爱,我并不是说这个观点就是最周延的。沈思生命中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领域有很多方法,而这个观点只是沈思的路线之一。恋爱有时候极为吸引人,有时候又让人害怕。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方法,透过那个方法,在心既自在又可以聆听响应的时候,对自己的心提出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最初,恋爱会显得,似乎只要随顺自己热烈的渴望,我们就会得到我们想要的;而我们最想要的其实是快乐。我们以为随顺想要快乐的渴望,我们就会快乐。我们相信,有一种东西叫做真的快乐,而恋爱就是得到它的方法。恋爱的时候,大部份的相信和想法是完全无意识的。

在恋爱之初的种种作用下,我们所遭遇到的困难是:每当我们随顺冲动的念头去满足渴望,「我的作风」的动力就跟着增强;「我」觉得「『我』必须去得到『我』所渴求的东西」的感觉越来越强。得到渴求之物的感觉越强,一种「得不到渴求之物」的恐惧也就越强。让「『我的作风』的强制作用」增强多少力量,也就是等量地让「无法如愿的恐惧」增强多少力量。「无法如『我的作风』行事所生的恐惧」增强多少力量,容纳单纯地爱的心识,就会严重地缩减。

可悲的是,我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发生的过程。我们只知道,热烈的渴望持续增加,而自己觉得受到限制。我们很少有机会碰到善友,这种善友可以带领我们穿越青春期的挣扎,进而产生智慧。盼望真爱持久,盼望真爱增强,但是孤独的乌云大量地涌进内心,我们的心转冷。

我们的生命继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可是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分别的意识──我们对与错,好与坏必信不疑。我们有能力去判断,事情应该怎么样与不应该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与不应该怎么样。而且分别的意识不会停止。年复一年,分别意识的力量似乎有增无减,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得到爱情的极重要性。我们写诗歌颂爱情,一次又一次地坠入我们所谓的「恋爱」。可是我们还是有与日遽增的散乱分别意识。

实际上,我们和周遭的一切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在职场上也是如此。我们说「在工作」,就表示有一个在家的我,有一个在工作的我。就算你是一个专业的修行人,一个男法师或是女法师,还是能区分。我听到人们谈论着「真修行」,这表示一定有一个假修行。他们说真修行,是指我们正在禅坐的时候;他们说,当我们从事「真修行」的时候──也就是在禅修中心禅修的时候──没问题。可是一旦禅修结束,我们开始和别人谈话、建立关系或是工作等等,我们就开始有问题。如果,有一个我们的真修行和一个我们的假修行,那我们就是生活在分裂的状态;跟人们说话、建立关系以及工作等等,就是限制身心自在的活动。为分别负责任的是谁?真修行跟假修行的观念存在什么地方?答案是,在我们的分别意识(理智),在我们的分别心(感情)。

有时候当我们正在禅修时,心并没有达到我们要它禅修的样子(译注︰例如︰心猿意马)。我们(身体)坐在蒲团上,很可能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却充斥着我们(内心),让内在挣扎不已。如果我们小心地观察,将会发现,内心有一个声音说:「不应该这样,我不应该如此。」应该或不应该的分别,存在什么地方?它存在我们自己的分别意识,我们自己的分别心。我们就是那个设定状况,反对其他立场(设定分别标准)的人。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一点。

落入爱河

如果我们的生命没有爱,我们会想要把自己的分别意识(理智)变成另一种的爱。我们把自己没有爱心的特质当成是需要「整修」的东西。可是,当我们如实地观察──没有任何「它应该要改变」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切开自我跟实际情况的习性。如果我们可以用如实观察的方式,来贴近自己的生命,培养完整的注意力来面对每个剎那,那么每一个片刻,我们都会有爱的能力。

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去生活,有一天,有一个人出现了,那份特殊的魔力发生了,恐惧因此而消失,美丽(我们称为爱)显现了,也许我们不会分别自己的心,分别自己的意识,不会开始奋力去执取这份经验。或许我们不会破坏它;我们将会爱,我们会因强烈的爱而喜悦,因强烈的爱而变得比较坚强,甚至因强烈的爱而转化。爱情强烈的美与喜悦,可以转化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我的作风」的动力一定可以被融化,被爱所散发出来的温暖光芒,以及所有爱的强烈、爱的热情以及爱的美,合力融化。

可是,这种自然而然的爱,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常常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觉得自己无法依照爱的实相(lovingreality)而住(译注︰活在爱的实相中),所以我们会落入爱河。我们落入爱河之后,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当恐惧消失,当自然的完整的情况变成蓄意的(译注︰落入爱河)时候,在那强烈的,热情的瞬间就颠覆了我们的生活。从「自我」的见解,从这个未醒觉的自我观点来看,这份热情完全是险恶的,它让人觉得它是可以粉碎自我的。热情变得难以忍受──我们吃不下、睡不着,而且觉得快要疯掉。如果我们对这份热情,并没有作出适度的准备,那么,爱的喜悦自然会引起紧紧抓着的习惯。这份喜悦实在是太美了,所以我一定要把爱持续到永远。「我的作风」的动力就会因此而自动窄化注意力(译注︰去执取)。我们非但没有徜开心胸,为爱的美丽感到惊讶,单纯地爱,我们反而自动执行「我的作风」的动力,自动执行「我要怎样去拥有它?」。

我把这个过程指出来,目的并不是要批判这个动力,而是想要透过这个方式,帮助我们思维它、知道它就是一种习惯。拼命执取喜悦的感受是不必要的,这只是一种习惯;既然它是我们所做的选择,因此我们也可以选择培养自心的能力,来约束那个习性(译注︰恶心所)。

《意想不到的自由》5.当我们恋爱了 我们追求自由恋爱

当我们紧抓欲望,执取欲望的对象,想着:「我要让这份喜悦持续到永远」,我们就让等量,却完全相对的经验「我怕这份喜悦不能持久」生起。这两个经验,「想要喜悦持久」以及「害怕它不会持久」是一体,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我们不可能只要其中之一,而丢下另一个。这种处境的可悲之处是,由于执取欲望,要让喜悦持久,我们就会失去爱。我们失去了爱的纯净,爱的自然的型式;偏狭的心不再有能力约束自己的热情,因此热情跳出而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

译注︰心识容纳了执取之后,就得接纳恐惧;此时心识就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爱以及爱的热情,所以就会把爱投射出来,对外去找对象。而且利用执取(同时也带着恐惧)非要得到对象不可。

前面所提及到的这个过程,是作为心失去了开阔之美时的主观经验。由于欲望的习惯以及害怕的结果,心的能量跳出而寄托在另一个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商店里一件我们认为必须拥有的东西,或是另一个人,或是一种理想(译注︰例如︰成佛),或是一个心识的状况。假设,这个目标是另一个人(渴望的习惯生起),心的能量跳出来的结果(害怕生起),就是有这种想法:「我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了。」这是真的,『我』没有『你』就活不下去了,因为我没有自己的心了;你至少得到了我半颗的心,所以我会竭尽所能地拥有你──这是心感觉到的东西,意识(理智)越来越相信的东西。

未醒觉的自我,没有另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因为自我觉得好像是要死掉了;可是在醒觉的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做法。现在,这么说并不是要贬低恋爱的经验;我们都有过这个经验,而且我们都必须从中学习。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热恋当中背叛自己,把自心的热情投射到另一个目标,或是另一个人的经验。结果,我们就必须去承担背叛自己的苦果。相信「我无法单纯地相信自己心中的爱,所以我将把它投射给你,并希望你为我承担。」我们落入爱河。这就是失去了自己,而且陶醉在其中。如果双方许下共同的承诺──带着幻觉,两个未醒觉的自我,决定立下共同的承诺──然后,在这两个同样迷惑的人碰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觉得好像是合而为一了。

爱与转化

人们常常问我,有终身伴侣的人,是不是还有机会深入修行。我无法对这个问题作太多的论述;这倒不是因为我认为只有终身出家的人,才会对修行有更深刻的领悟;这么僵化的看法会把我吓坏了。而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跟另一个人,有任何程度的长期承诺,我没有终身伴侣的经验,我不能装懂。就好像,我不会相信一个没有长期独身的人,来教导我怎么过着独身的生活一样;我也不会想去教导别人如何过居家生活,我只能鼓励他们问问自己。我相信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哪一种,都可以就自己现有的每一个状况,深入修行。

把伴侣关系当作修行的人们告诉我一件事:他们认为,从掉出爱河所学到的,绝不下于从落入爱河所学到的。对超越最初的热情保有兴致以及承担,是不可或缺的。很多居士老师们,透过自己的经验了解到这点,他们告诉我,任何伴侣关系,最后总不免会走到一个地步,至少有一方觉得「我做了错误的选择」。伴侣关系走到这个地步变得非常有趣,这一点正好就是精神修行的样子(译注)。

译注︰精神修行也会到达「感觉错误」的点上。

探究爱的动力有很多种的方式,以便我们能准备好自己,从多情到热恋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益处。当我们有机会了解正道,我们就会开始了解,为生命中的偶然际遇做好准备,是很明智的。有些经验,像是恋爱的经验,就会显出骇人的样子,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如此──这些经验不仅威胁说要毁灭我们的自我、我们主观的个性(经验一定会这样做的);这些经验甚至威胁说要毁灭我们的生命。假如你是一位比丘,或是一位比丘尼,而你恋爱了,而你又没有准备好面对它,后果就会难以应对。同样地,如果你已经结婚,而你又爱上另一个人(不是婚姻契约上的那一位),后果同样也是难以应付。然而我们可以准备好自己,这么一来,我们就不必害怕爱的到来,我们不必害怕强烈的爱。

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来沉思,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心识保持觉知,所以烦恼产生了,我可以抵挡这个烦恼吗?当我们恋爱时,以下的事情就实际发生了︰我们面对恋爱经验的方法有限,所以我们遇到「坦承自己的有限」这个问题。我们想要说:「我没办法处理爱情,我没办法掌握这个情况。」但是,我们是可以下定处理的决心的,我们说:「学习处理爱情,我有兴趣;学习处理自心的热情,我有兴趣;净化爱的心识,完整地爱,我有兴趣。」如果,我们探究并沉思这件事,然后下定「运用这个选择(保持兴趣)」的决心,我们就是在准备自己,所以当恋情出现的时候,对(正在发生的现象,它的)实相的兴趣就会展现,取代恐惧、恶心所及限制因素。我们对实相充满了兴趣与热情,因为我们知道这个能量(译注︰实相还原成能量)具有潜能,可以融化我们冰封坚硬的心。从自我的观念来看,会觉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然而从看见正道的观点来看,这份能量对转化是极为的有力,而且它并不必变成阻碍。在它降临,或离去的时候,它会强化我们「活出自由」的承担,没有恐惧。(译注)

译注︰正在发生的实相,如果加以分别,就会有爱,恐惧,恶习,限制等等名称,然后,我们再依它们的名称和感觉而作出反应;但是,如果不加以分别,只是带着兴趣,热情,觉知去探究实相,实相就会还原成能量的原貌,只是能量,我们就会依正道而作出回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39589.html

更多阅读

《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 生死攸关的烛光课件

《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何明璐《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第厄普市的伯瑙德夫人一家利用智慧保护绝密情报的故事。伯瑙德夫人一家为了自己祖国的解放事业,不记任何的报酬,不顾生命的危险,在凶恶的

童年那些星__读贾平凹《天上的星星》有感 看星星贾平凹

在读《小学语文》里一篇文章时,看见作者提及到贾平凹的《天上的星星》,突然就冒出了好奇,急急地从网上找了来读起来。对于自己没有尝试、见识的新鲜事物,我向来显得有些流俗,急不可耐地寻找,品尝猎艳的新奇。这篇文章乍一看很短,不耐读,三

《沉默的羔羊》人物分析 沉默的羔羊心理学分析

《沉默的羔羊》人物分析当一只飞蛾叮咬你的双唇时,你是沉默,还是尖叫?为什么它总像一场噩梦缠绕着你,挥之不去;每当深夜惊醒,在梦魔一点点吞噬你脆弱心灵的时候,耳边总是回荡着黑暗深渊中那一声声凄惨、绝望的羊羔的尖叫。看到这里,我不

实拍小彩旗舞台演出《云南的响声》 舞台演出过线板

201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如天仙般的女孩不停地旋转4小时引来万众瞩目当主持人说到,小彩旗还在旋转......我忽然间想起来,小彩旗?我不是还拍过她的舞台演出照吗2009年8月,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携她的力作《云南的响声》来

声明:《《意想不到的自由》5.当我们恋爱了 我们追求自由恋爱》为网友无心少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