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黛丽•赫本之死 奥黛丽赫本死因

【奥黛丽•赫本之死】 奥黛丽赫本死因

1993年1月20日是个普通的日子。由于病情加重,她一直在沉睡。在最后两天,她每次只能清醒几分钟。

我走进她的房间。我们都知道,母亲就要离开我们了。周围一切都是安静的。一束温和的金黄色的阳光照进来。我低头看着她。她是那么平静安详,以至于我忘了她是个病人。

我整夜守着她。半夜时分,她醒了过来,躺在床上,看着远处。我问她想念外婆吗?她没有回答。一会儿,又问她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她说:“没有,我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儿童在经受痛苦。”

这是她再次睡去前,说的最后的话。

看上去,她又在沉睡。

牧师来了,站在床的一侧。我们则跪在床腿边。牧师口中颂读的语言非常美,他的声音充满感情,有一种历经80年的岁月的纯净灵魂的成熟。我在哭泣,我的妻子在哭泣。我们举着手,跟着牧师一起到楼上。太阳破云而出,照进窗内。

她走了。

她在微笑,嘴轻轻张开着。一滴眼泪挂在她的眼角。泪滴在闪光,像是一颗钻石。

她快乐而满足地走了,我能看见她的微笑,我永远都记得,那天我伏在她的身边,问她:你害怕吗?她摇摇头,说:我真的很开心。当我问她为什么时,她的回答很简单:因为这次她确信,她确信我们是爱她的。

她,是奥黛丽•赫本。



以上的文字是她的儿子肖恩在他的书《天使在人间》中记录的。昨晚读完,今天早上,我把这一段一个字一个字抄在这里。

这就是奥黛丽•赫本死之前的镜头。

这不是电影。这是生命。64岁。

这几天,从史铁生的死说起,说到三毛的死,说到李香山的死,再说到赫本的死。他们的死,有的是小说,有的是散文,有的是电影。有的是真死了,有的是“装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总之,都是死。反正,都是死。

或许,您会担心,担心我也想死,不然为什么最近如此频繁地说死,快过年的,不吉利。

不必担心,我不想死。不仅不想死,而且很怕死。或者说也不单纯是怕死,是恋生。我总觉得还有很多好东西没看到、还有很多好日子没过到,比如还没看到女儿嫁人。嗯,这不是恋生,是贪生吧。用史铁生的话说是很功利。说到这里,我想说的其实只是,我觉得死这个问题很现实,值得提前做好准备,呵呵。



哲学学者周国平就说过:

死亡始终和我们比邻而居,它来光顾我们就像邻居来串一下门那么容易。

即使是奥黛丽•赫本这样一位能“把女皇的高贵和活泼淘气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像一颗精美切割的钻石一样闪闪发光”的、有着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和脱尘离俗的古典气质的女性,也难以拒绝这位和我们比邻而居的老邻居来串一下她的门。

即使是奥黛丽这样一位被上帝亲吻过的漂落人间的天使,受尽了上帝的宠爱,把美好洒向了人间,让人们为之倾倒,最终也还是要被上帝急急地召回,只留给人们无限的遗憾和美好的回忆。(著名导演比利·威尔德说,“上帝亲吻了一个小女孩儿的脸颊,于是赫本诞生了。”)

即使是这位人间的天使将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世人特别是给了穷人,她也会死。

即使是“她坚信,爱能治愈任何伤口,而且会让生命变得更美好,她做到了用爱去对待世界,同时也得了世界对她的爱”,她还是死了。

所以,许多哲人都主张,我们应当及早对死亡这件事也习惯起来,以免到时候猝不及防。在此意义上,他们把哲学看作一种思考死亡并且使自己对之习以为常的练习。

所以,死这事儿很哲学,值得研究研究,免得就像第一次高考一样,乱了方寸,呵呵。
苏格拉底给哲学下的定义就是:“为死亡所作的准备。”

目睹着自己的小女儿妞妞死去的周国平说:人人都知道死是必然的,它是一个我们一出生就通报要来访的客人,现正日夜兼程,一步步靠近我们。可是,当它敲响我们的门的时候,我们仍然感到突然,怪它是最唐突的不速之客。死是永恒的叹息。

死是一声叹息。死是一种信仰。死是一种体验。

奥黛丽•赫本,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奥黛丽出生后六周患上了严重的百日咳,她的母亲,艾拉,是个虔诚的基督教精神疗治者。她相信上帝比医生更仁慈更万能。因此她没有带奥黛丽去看医生,而是在家中虔诚地祈祷。不幸的是,上帝似乎没有听到她的祷告,奥黛丽的状况越来越糟糕。在几次剧烈的咳喘后,小奥黛丽柔弱的身子终于禁受不住折磨,没有了呼吸。
“后来呢?”每次小奥黛丽听母亲讲到这儿都忍不住会问。虽然关于那个婴儿的命运,她已经听过无数遍。艾拉会有些厌烦,但是禁不住奥黛丽的百般恳求,又会把那个故事的结局重复一遍:奥黛丽的小身子逐渐发紫,艾拉拼命地拍打她的屁股,奇迹发生了,小奥黛丽醒了过来,没过多久,呼吸也顺畅了。
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没有依靠任何药物,没有医生的救助,小奥黛丽活了下来。艾拉坚信是她的虔诚感动了上帝。

后来,至死不写自传的奥黛丽•赫本对儿子说:“如果将来我要写自传,开头会是这样:1929年5月4日,我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六周后,我告别人世。”
赫本的儿子说:赫本的母亲生活日复一日,慢慢的会给我们带上脚镣,让我们变得蹑手蹑脚,可是“死过一次”的经历却可以帮助我们挣脱这样的桎梏,让我们明白,什么值得我们去为之付出,什么却不值得。虽然奥黛丽自己并没有留下童年曾濒临死亡的任何记忆,但是来自母亲的诉说让她记住了这段经历,我想这是她一生都保持谦逊待人的根源。



不论怎样,死是早晚的事。

前几天,自己亲身体验了死的史铁生生前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电影里跳进大海安乐死的李香山说:这不是病,是命,我的命找我来了,我只能从命。

赫本的儿子说:母亲从来不怕死,她只是不想经受不必要的痛苦,我们曾经有过约定,必要的时候会选择安乐死。

哲学正是要去想一般人不敢想、不愿想的问题。作为一切人生——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幸福还是不幸——的最终结局,死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大威胁和挑战,因而是任何人生思考绝对绕不过去的问题。

当然,中西方的哲学对于死的思考是不同的。中国的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西方的哲人大约会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中西人生哲学的分野就在于此吧。

无论怎样,让我们哲学地活着,哲学地死去吧。

谨以此文怀念我与宋文京老师都无比迷恋的奥黛丽赫本。

两个礼拜后,是她活了82年、死了18年的纪念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1483.html

更多阅读

鼬鼠之死 鼬鼠之歌

鼬鼠之死有一只勤劳的鼬鼠,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寻找、储存食物,建的二十多个“粮仓”都装满了,十只鼬鼠一生都吃不完。直到有一天,鼬鼠老了,跑不动了,它躲在自己的粮仓里,准备安度晚年。没想到,后来它饿死了。原来,鼬鼠的牙齿长得非常快,必须

张成泽之死震撼中国 金正恩处死张成泽现场

朝鲜金正恩政权以极其快速、残忍的方式处决了朝鲜曾经的二号实权人物张成泽,震动世界。张成泽之死震撼中国,给中国出了难题,也让中国大陆民众反思中共独裁政权;中朝的商业合同或也泡汤。这次朝鲜共产党政权以极迅速、极残忍、极荒谬的

陈独秀之死 小说连载21 陈独秀之死

【陈独秀之死】(小说连载 21)【二十一章】  陈独秀和毛泽东都接受过很深的儒家文化熏陶,在性格爱好、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使他们具备了伟人的气质和素质,从而在众多豪杰中脱颖而出,成为众望所归的

林黛玉之死研究综述 林黛玉死后贾宝玉

林黛玉之死研究综述马琼虎(河西学院文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林黛玉之死成了“红学”研究领域内最大的谜。可以说,《红楼梦》不止,林黛玉之死研究就不会停止。因此,关于林黛玉之死这个问题,在“红学”界形成

声明:《奥黛丽•赫本之死 奥黛丽赫本死因》为网友花花世界太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