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才”与“通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专才与通才

——由歇洛克·福尔摩斯引发的思考

贾培新

专才,是在一方面有着超越别人的特殊技能和才华的人,比如梵·高,穷其一生,画出了超越时代的画作;比如周汝昌,全部都投入到《红楼梦》的研究当中;再比如李时珍,跨越千山万水,完成了《本草纲目》。

通才,则是指在很多方面都有涉猎,甚至都有建树的人。现今印度的国歌,正是由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圣”泰戈尔创作的;达·芬奇在作为画家的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和设计师。华罗庚这位数学大家,写起论文来,文笔也丝毫不逊色。

看上去,这两者似乎是对立的,但在大脑中键入这两个词语,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歇洛克·福尔摩斯。

侦探无疑是要求知识面最广的一个职业,因为侦探的工作本身就是根据许许多多跨学科的线索,经由逻辑的整理,最后得出案件的真相。如此看来,被奉为侦探界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福尔摩斯,就一定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了吧?让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

“福尔摩斯的知识很杂,他熟悉刑侦学、草药学、医学、心理学,甚至精于易容术。”目前为止,还和想象中的一样,但作者柯南·道尔笔锋一转:“但对于那些‘没有用’的知识,他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比如,他甚至不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么看来,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只将注意力放在刑侦上的专才。

这让我想到,专才与通才的界限本就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人能通晓所有的知识,更没有人能只获取一种知识而存活于世。专,只不过是一种才华格外突出,而将其他的部分衬得暗淡无光。通,不过是几种才华齐头并进,给别人以无所不能的印象。既然专与通本就并无明显界限,也就无所谓这两者间哪个更好。或许,阿基米德其实是个著名画家,只不过他的画作都毁于战火;或许,亚历山大大帝也是个风流才子,只不过他的诗作被战功掩盖……专与通,或许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决定,也取决于所处的环境,以及别人的评说。

专才与通才

田静一

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一类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能够鹤立鸡群。而还有一类人,他们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在多个领域都有着较有分量的话语权,却没有专才那么精通各个学科,谓之通才。

专才和通才,哪个重要?这是现在连两会都在热烈讨论的问题。如果按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来看,专才在各个领域无疑是比通才有着更大的优势。就我个人而言,我也愿意做一个专才。

珍妮古道尔,一个生物学家,她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贡献,可以说是无人能级左右。38年在非洲原始森林的生活,她没有放弃,而是用热情感化了这片土地;38年不变的细致观察,成就了她学术方面不可超越的研究;38年的友爱相处,她绘出了人类与黑猩猩用语言沟通交流的奇迹。她为动物行为学开启了新的篇章。

说到发明家,脑子里反应出来的第一个人,一定是爱迪生。这个在小学时期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童的人,凭借他天生的质疑能力,对万物的好奇,以及卓越的动手能力,留下了2000多项发明专利。“光明之父”、“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发明大王”,撑起这些荣誉的,是带给人类光明的电灯,是人类社会一个质的飞跃。

这两个人都是典型的专才代表,而说到专才,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达芬奇了。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是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冠在他头上的荣誉,数不胜数。不否认达芬奇在美术方面的成就,但是,《向日葵》的作者梵高对美术的贡献是不比他低的。论起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达芬奇是比不上珍妮古道尔的,更不用说生物学的泰斗、进化论的创始者达尔文了。而说到发明,水下呼吸装置、拉动装置等的确已经是当时被人们仰望的发明了,可与爱迪生的电灯、电影播放机、留声机比起来,还是有些小巫见大巫了。说起音乐,虽然达芬奇很小就能演奏七弦琴和长笛而且技艺精湛,但是,与《月光奏鸣曲》的创造者,被称为乐圣的贝多芬这个名字比起来,显得苍白无力。达芬奇的确是个天才,但是在他涉及的领域中,不乏比他精通的人,而这些人对世界的贡献,显然比他大。

著名的“费城风筝实验”的实验者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一位通才,他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发明家和音乐家。同样的,虽然他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等,在物理方面,还是比不上大名鼎鼎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牛顿、相对论的创始者爱因斯坦。

虽然说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不管专才通才,这个世界都需要,但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甚至人类进步的,还是专才。通才,虽然也推动了各领域的发展,顶多也只是为各个领域添上色彩罢了。专才大多数被称为“疯子”,因为他们把生命禁锢在一个未知的空间,只凭一把锤子,靠自己不断的摸索,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为人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们奔走在各个领域的最前方,值得所有人仰望。

专才与通才

邓博予

何谓专才?何谓通才?

所谓专才,是在一个领域高屋建瓴,鹤立鸡群的人。而通才即是在很多个方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是在多个领域都通用的人才。简单的说,通才是一个在个个领域都是专才的人。

我的观点是:通才比专才更伟大,而专才比通才更重要。、

通才比专才更优秀是无可厚非的。古往今来,从辛弃疾到毛泽东,从达芬奇到爱迪生。不论中外,每个通才都是时代的象征,伟人的代名词。辛弃疾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通才,中国历史上以武起事,以政为业,而最后成为一名大诗人的只有此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曾经只率数骑突入敌军营中生擒敌将,而虽然他的从政生涯只落了个“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下场,但是他从政初期也是意气风发的。当然辛弃疾的代名词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还是诗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达芬奇更是一位旷世天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伟大的画家,雕塑家,医学家,发明家…….无数耀眼的头衔笼罩着他。但是他们的成功是偶然吗?成为通才的路是那么平坦的么?成为通才的路是坎坷的,而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

很多人为了成为通才,博览群书,但是每个领域都没有学透,学精,这样的人虽然比一般的人优秀很多,也称得上是成功人士,但比较而言,还没有专才对国家的奉献大,没有专才对社会更有用,这样的人不能称为才,只能称为博。

成为通才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就像每个人都想进福布斯榜一样,但是这实际么?所以通才只是及其个别的人,还是成为一名及其出色的专才更实际,而专才也能很成功。

所谓“术业有专攻”,专才是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之上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21世纪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中,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和深化,这对人在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上都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穷尽一生来在各个领域通用,那就穷尽一生在一个领域精通,所以专才才是这个时代的核心,才能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

一名优秀的专才也能很成功。丁俊晖和易建联同是体育界的明星,而谁知道他们的学习是什么样的呢?丁俊晖上初中时就因为对台球痴迷的热爱而辍了学,他的学习成绩和交流能力是很差的,所以你听他赛后新闻发布会说的话也是很不连贯的,但这并不阻碍他登上了台球界的巅峰。同时易建联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有着优秀的身体天赋和柔和的手感,是中国篮球界的领袖,但是进入NBA的前两年,他能听懂教练说的话只有百分之十,可想而之他的英语是多么糟糕。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数学界的陈景润等等。由此可见,一位优秀的专才也能被世人铭记。

无论专才还是通才,都是极为优秀的人,也是我们的目标。就和我们现在的职业规划课一样,对自己的未来有设想是很重要的。从今天起,寻找自己的兴趣,开发自己的特长吧,成为一位正真的“才”。

专才与通才

苗地

盯着这个题目良久,脑中闪过达芬奇,闪过诸葛亮,闪过霍金,这些或是专才或是通才,可什么是专,什么是通,这也是相对而谈的吧。

而就中国的古代那段历史是需要通才的。

古时常常讲究通五经贯六艺,通读《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掌握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而女子常常以会琴棋书画而被欣赏,也就是说那时就已经有全面学习,共同发展这一说了。而纵观历代的皇帝,且不说他的朝政是否廉洁清明,自身一定是通晓很多的。换句话说那时的中国,需要通才,而不会是像项羽一样的专才。项羽,一个骁勇善战的猛将,在渐渐落下的夕阳下,在他手握着的长刀下,不知沾染过多少敌人的鲜血,每每大获全胜后,只留下战场废墟里一声豪气万丈的仰天长啸,呼喊着他的赫赫战绩,因为他有他的几十万敢死精兵,在刘邦与项羽的博弈中,他的勇猛早就成为刘邦头疼的事情。一个身长八尺有余,力能举鼎,天赋过人的赤血男儿,巨鹿之战,杀宋义,率五万义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后九战九胜,大败秦军三十余万,斩苏角,擒王离,逼涉间自尽,这那一点没有体现出项羽在武功方面的造诣,显然,项羽是专才,他得到西楚霸王的称号,因为他的“专”,而也因为他的不“通”,计谋不深,太过鲁莽,失了江山美人。

当然外国也并不缺少通才,第一个映入脑海的一定就是达芬奇了,这个世界给他的头衔太多了,可并没有人真的懂他,往往等他死后百年,人们才知道他走得太远了,远到已经到了现代,才被人们发现他的画中那个是滑翔机,哪个是汽车的最初的样子。

那都是历史,都是通才的历史,而现在呢?现在这个社会,中国需要什么呢?我想,现在的中国是需要专才的。

从小学迈入初中,再从初中步入高中,每学期期末,表彰投票的往往都不是什么在哪一个科目造诣很深的,而是所谓的三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而到了高中,学习成绩好的往往也不是仅仅单科优秀而是所有科目都很平均的同学,其实中国的教育理念在于发展每个人成为全面的人才,可是结果呢?前段时间听说在人才招聘市场,高级技工这个职业高薪聘人,可是基本没有人来报名,不是不会而是不精。就像每天写作业一样,总会把时间相对平均分配出去,而并不是一天主攻一个科目,我觉得道理应该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中国的诺贝尔获得奖人少之又少,而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诺贝尔得奖人却屡见不鲜,这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专攻。所以说,在有些情况下,专才是当代中国所缺少和需要的。

专与攻只能相对而言,没有什么人懂得所有知识,也没有人能将一个领域研究得很彻底,只是总有一些人比其他人多懂了那么一点,总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求精了一些。

专才与通才

邹家瑞

学了张恒,所以开始考虑,全才与专才,哪个好?

A君:“全才好,什么都会,涉及的面广,接触得多,更能适应社会。”

反方则认为不然,说:“国家要的是有专攻的人才,才不同领域中,专才起到了极大作用。涉及的面广是一回事,但在一方面上做到极致,其能力更能在哪一方面上受到肯定,更易被接纳,由此看来更能适应社会。”

A君:“那是不可能的。全才一定好,为什么呢,当今社会确实是有很强的分工,但还有许多部分是社会分工细化时,会产生模糊不清的中间地带,我们需要的是能整合的人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各个学科之间需不需要沟通,各个工作之间要不要整合,这时候,需不需要知识面广的人存在?”

反方:“这个。。。。。。”

A:“请听我讲完,我必须补充的是,某个人在一段时间内都在某一领域工作,并不代表他一定是专才,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更优秀一些,也不能一定说他是专才,否则,专才就灭绝了。反方,继续吧。”

反方(恼):“第一强烈抗议我一开始讲话时你就插一句。第二,你刚才搞混了一些东西,所谓专才,是在某一方面了解得更深,有专攻,当今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工作呈树冠一样是有明确分工的,你说需要整合,谁告诉你专才不会整合,如何让更好地工作,分工不是分裂,分工,分工就是在提高效率,更能把活干好,那么,谁擅长分工合作,专才。”

双方下场喝水。

A:“你知道为啥中考没有了文理分科,高考有了大综合小综合?”

反方:“那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大学专业分得越来越细,现代社会趋势,不是向通,而是向专。”

A:“好好好,你喜欢说大学,那你说说,现在为啥大学里喜欢文理渗透,有辅修课这一东西存在。”

反方:“我没上大学,但我知道,英语专业中,辅修课有西方音乐,西方美术鉴赏,这些主要是为了兴趣,为了在学习时更有兴趣而存在的。”

A:“哦,那给哥说说,创新需要什么?”

反方:“这还不简单,要的是在这一方面尚有很厚的知识积累》”

A:“那我就不懂了,现在的创新往往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领域,在这些空白地带,更好地整合细化,不才是要素吗?”

反方:“我更不明白了,合作需要专才,专才不行吗?一个单位,要财务,要有后勤,要有管经营的,要是通才更重要,一个CEO一个公司不就够了吗?”

A:“同学们会帮我说的,对吧。。。。。。”

通才与专才的时代

汤子毅

通才与专才,是现在人们常常谈起,甚至是辩论的话题。所谓通才,顾名思义,就是知识面较广博的人才,在某个领域内知识面比较广,知识体系比较完善,但没有专才那么精通;而专才则与之相对,指建立在广博基础上的某个领域的专门高精尖人才。

谈起通才,人们的脑中首先就会浮现几位有名的人物。而达芬奇就是其中之一,“美术家、雕塑家、天文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医学家、解剖学家、动物学家、水利学家、地质学家、建筑学家、工程师、军事机械学家、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发明家……”达芬奇作为通才的代表,的确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正是这样一位“完人”的存在,让许多人产生了对“通才”的思考,认为做通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通才”就是所有人应该追求的目标。我认为,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且不说通才能在人类社会体现什么样的价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才都并不是一件易事。通才的产生是要经过许多阶段的,从产生兴趣,到逐渐深造,到大范围涉猎,再到形成成果,都要经过无数的经验积累和过人的理解能力。不少人因为对成为通才的过渡崇拜最终导致学艺不精,治学不深,终究没有成“才”。当然,如果只从“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这一大目标来讲,倘若成为了一位通才,就能成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吗?也不然。现在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与古时大不相同,一个大脑垄断几个领域,是几乎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通才似乎比专才逊色了一些。但是如果给我一个选择,我依然会选择“通才”,把刚才“为世界做贡献”的大目标隐去,将“丰富自己的人生”“以人为本”作为目标的话,成为通才就是很有必要的了。成为通才,不一定取得极大成就,不一定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但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个人修养,丰富履历和人格。多一项技能,在周围人眼中的某个值就会增加一个百分点,面对的选择和道路就会多出许多,当然也为面对他人亦或是社会的挑战增添筹码,不至于不堪一击。

而谈起专才,不必多说,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专才是能够为人类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中坚力量。他们极高的造诣和长期养成的专注性格能够使他们在社会中尽展自己的专长与价值,因此更能适应社会竞争,取得成就的概率也比通才要高出不少,当然相对于通才来讲,专才对世界认识的广度自然要稍有狭窄,履历可能没有通才一样丰富。无论怎样,通才与专才走的路虽不同,但不懈的努力终究会让两个“才”走向成功。因此,什么样的“才”并不是决定是否有成就的一个过滤器,而是一个岔路口。专才为世界打开新的大门,通才为世界增添丰富的一笔,二者缺一不可。

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就是选择了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花大量时间去刻意选择,社会将按照自己的需求塑造它眼中的每一个人。正因如此,人天生就被赋予了一个使命,相信总有一天,自己的“专”或“通”就会显现出来。而最终,世界就会像社会所期望的那样,在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不同专注领域的人类的共同交融下,迎接一个兼具通才与专才的崭新时代。

专才与通才

刘昊

通才是指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全面人才,是多技能、多能力的人才。他们更能把握更多的机会。正所谓一块木版能让自己过河,十块木板能搭起一座桥,千块万块木板能乘风破浪。”

古今中外,人们其实一直十分重视通才的培养,并且在人们中间也确确实实出现了一些通才的例子。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看来,早在孔子那个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通才的重要性,并且开始着力培养通才了。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这位奇才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几乎是无师自通,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通才。

所以说,通才知识面宽且知识的融合度高,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里拥有某一项突出的技能,并成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他在其他方面也很出众,社会上的岗位是有限的,专才万一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就会无法回头。而通才则很好地渡过难关,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变化。常言道:“技多不压身。”社会需要有知识平台广阔的人,我们需要适应社会,努力涉足多个领域还是有利的。

但是,通才是不容易做到的。这也是我们把那些通才称作奇才的原因。专才对一个方面十分精通。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知识广博,很可能落个样样不精的下场。要想在某一方面要达到顶尖的专业水平,本身就是一件煞费精力的事,更不用说在两个甚至更多方面了。我觉得我们一般人是没有精力做好这件事的。相反,专才拥有某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比全才更有精力去做一件大事,所以更容易成功。古训云:一心不可二用。这不正是想告诉我们办事要讲究专一的道理吗。

总之,在我看来,通才与专才只不过是不同的人生选择罢了,没有优劣之别,更无对错之分。但是,有一个原则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一定要先成为一个专才之后再去考虑通才的事。

专才与通才

论“专才”与“通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刘书韬

有人说:“当今社会,最缺少的不是人,而是人才。”然而人才也有很多分类,其中较大的一种分类便是专才与通才了。搜索一下,网上大都是关于专才与通才的辩论。现在,我也就“专才与通才”,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先了解一下定义吧。专才是指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在某一个领域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并且有较高造诣的,有成就的人才。而通才是指在某个领域内知识面比较广知识体系比较完善,但是没有专才那么精通的人才。那么,从古到今,都有哪些人是通才呢?大家可能先想到的就是达芬奇,还有我们刚学过的张衡,二哥可能要笑着说康熙了。我又查了一下,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此处省略一大串头衔),在建筑方面造诣最突出;爱因斯坦,物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我国古代,有孔子;制造木牛流马和孔明灯的诸葛亮;病死疆场的祖冲之;著《梦溪笔谈》的沈括等等。但是,相比较之下,专才要多得多,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有人可能会想,那到底是专才好,还是通才好?专才少,应该是专才好吧。有人不满意了:“你那个问题问得根本就不对,应该说‘是专才更能适应社会,还是通才更能适应社会’!”

我认为,专才都比较类似,都是在某狭义的方面拥有较高造诣的人。而通才却不同。有的人从小便对很多事物产生兴趣,引发思考,以致在成人之后,对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且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有的人则是在某个领域的研究非常非常高,由于领域和领域之间的微妙的联系,使的他成为了另一个领域的专家。现在,这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领域并不少见。他们,是“专极则通”的。这一点我特别要说明一下。

俗话说“样样精通,样样稀松”。那到底专才和通才,到底哪一类人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虽然,我觉得通才更能适应社会。但是,这个世界难道就不需要专才,满大街都是通才吗?我觉得不是。专才是要的,比如高级技工,通才是可以有的,但是不宜多。注意,在这个阶段,通才不是“专极则通”的那一类。这个社会,需要专才在各个领域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在某一领域钻研突破。通才,虽然现在说是在朝这个方向培养,但是,在现代社会,能够成为通才实在是不易。所以,我觉得,现代社会的通才,是在某一领域的专才“专至极”,与别的领域融会贯通,成为多个领域上的通才。

同时,要注意的是,专才在专攻自己领域的同时,需要从其他领域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不能“专”在自己那一小片区域。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专才在自身专攻的领域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浅尝辄止即可,不用花费过多的精力研究自己专攻领域以外的东西。我认为,现代社会中,要想在某一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有所成就,究其毕生精力,可能还难以完成。所以,精力过于分散,就会“样样稀松”。大概那些非“专至极”的通才,就是精力过于常人的人吧。

专才与通才

王彦珺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古代中国科学家张衡。之所以说他是科学家,这是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识之中,他就是那个地动仪的,能够预测地震的科学家。但在学完此课后,大概就不会有人这么认为了吧。

转入正题,现在我要说的,便是以张衡为代表的通才与另一派别专才之间的博弈。那么,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专才和通才。专才,指的是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我所了解到的一些名人,以及有着跨时代贡献的科学家均在此列;而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不光我,很多人都很难列出多个这样的人。

接下来,我首先要谈的,便是专才和通才哪个重要。

我认为,专才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来说更重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人,尤其是要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其个人发展进程可分为:占用资源到应用资源到创造资源的过程。这里的资源,是指人类对事物的认知以及使用能力。在这一点上,通才“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创造资源”相对较慢,而专才的“性价比”相对较高。从历史长河来看,正是这些无私的专才,让这条长河生生不息。试想,让牛顿每天坐在苹果树下入迷地看着小说,苹果一掉下来,他说不定就一把把苹果仍飞了,甚至都不加理会。这样,就不会有今天的什么“牛二”了吧。这一点上,专才略胜一筹。

其次,是通才和专才哪一个更适合我们,也就是做哪个更让我们得益。首先我要讲一下,通才和脚踩两只船是不同的,它要求人能文能武,能做多件不相依存的事。我在这里要举一个例子。我们所共知的大画家达芬奇,他并不是专才,而是通才。他中年时曾经画过很多机器的图纸,包括类似机枪和直升机的图纸。按照这些图纸复原后的机器亦让人赞不绝口。他晚年为了研究人体结构,还认真解剖尸体,做出一系列研究。这些与绘画、美学不相干的研究让他成为了一个出色的通才。从他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通才不是摊煎饼一样广为“涉猎”,无所不通而无所长的。通才,一样可以很出众。但为什么很多人看不到通才的“通”呢,很简单,这是因为他们一方面的专长掩盖了他们的其他专长,而自己在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时,就会不由自主的停下其他事。就算是张衡,也并不是在同一年内写《二京赋》创地动仪外加铲污吏的。从这一层面来说,通才相较于专才来说是多一个转变方向的能力,而不是同时做很多事的能力的。对于“修身”层次来说,专才有些捉襟见肘。

接着,我想说的是我在自己生活中对这个题目的理解。我认为自己是很功利的人,我很明确自己要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专才,可这并不意味这我会放弃其他不相干的爱好。我爱好音乐,有些人知道爱因斯坦爱好小提琴,但有谁知道钱学森在外国学校当过圆号首席,李四光也曾创作佳作。就是这些生活的“调味剂”,让他们能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让自己健康发展。我向来不太赞成死读书,只读书。我认为,人是多面的,这才把人和机器界定开来。很多人总说牛顿后半生是可惜的,他把后半生交给了信仰。不过,我想,他已经将自己燃烧的足够了,剩下的就是追求多色彩的人生了。专才也能有兴趣,这并非“才”。可他若有这些兴趣,他便能更完美地燃烧自己。这样,他才是一个“思维健全”而且人格健全的人。

专才与通才是我们毕生的选择,我已经准备好了行囊,果断地向岔路的一条走去了。希望还有更多的人能做出无悔的选择。

专才与通才

徐骥文

进入21世纪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大,高素质的人才走到哪儿都是受欢迎者。然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将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到底需要专才,还是需要通才。

我想还需要为这两种人下一个定义:专才是指在某方面有杰出能力的人,而通才则涉猎更广,在专业知识方面却无法达到专才那样的深度。

数学家陈景润瘦弱、内向,还兼有口齿不清、自理能力差的缺点,可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发展不平均,除了数学一窍不通的人却证明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只会数学的人却比他全面发展的同学对社会的贡献更多,也被更多人所铭记,他无疑是一个所谓的专才。

再看指挥家舟舟,他出生时被诊断为先天型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几岁的小孩子,可他却偏爱指挥。只要音乐响起,他就会拿起指挥棒,挥动短短的手臂,像一个真正的指挥家一样指挥。现在的他已是中国残疾人音乐团的重量级明星,谁也无法否认他的成功。迫于先天因素,他绝无法成为一个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通才,他的智力水平无法支持他与正常孩子一样学习。而他却走上了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成为了一名指挥家,我想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一个社会绝不是靠一个人能够支撑和领导的,正如独裁的君主只能面对被推翻的下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共同合作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精密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当充满协作的工业机车发动的时候,再迅捷的身躯也会被远远地落在后面。

这里要再举一个通才的例子。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无疑是人类史上的一个杰出的全才,是上帝的完美作品。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一生成就之广无人可比。然而谁也不能说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要比梵高、米开朗基罗、爱迪生、康德、肖邦这几个人在各自擅长专业上的贡献之和要多。通才之所以更加出名的原因是他们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在更多的方面上获得了成就,而客观来说,对于社会他并未做出与他们那些头衔相应的贡献。

对于社会而言,一个只会数学的陈景润要比一个现在的高考状元强得多了,因为他的突出才能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一个语数外理化生全面发展的状元往往只是为中国制造的流水线上添加了一名工人。我们的大学现在倡导专业教育,就是希望所有人都有一个社会分工,正如你不能叫一个诗人去修理飞机。无疑,我们的社会更需要专才。

专才与通才

张泽昆

也许,外人眼中,宋月坤是一个宅男,爱玩游戏,看动漫,平时还剪剪片子,自得其乐;而汤班则是一个落落大方,风流倜傥,一表人才的干将。但是他们的笑声,他们的兴趣爱好,甚至审美价值观都惊人的相似。作为汤班和宋月坤的朋友,我对这两个人微妙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终于找到了原因。

初中时,汤与宋住邻居,汤班是一个特别有吸引力的人,每当去做什么事,玩什么游戏,他这要好的邻居总会一起去。不知不觉宋月坤和汤班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时间久了,甚至连举手投足都有些像了。我们问坤哥:“坤哥你好棒啊,转魔方这么快。”他毫不掩饰地说:“是和汤班学的。原来他一直转的比我快。”我们又问坤哥:“坤哥你游戏打得好棒啊。”他说:“三年以来这个游戏我从来就没打赢过汤班。”

三年过去了,汤班不再转魔方,不再玩这个游戏,也不再在校园电视台工作剪片,很少去KTV唱歌,然而这些爱好宋月坤依然坚持,并且努力做到了极致,恐怕现在汤班再去学转魔方也未必赶得上了。

于是某些人可能会感慨,坤哥好像就是汤班的一个翻版而迷失了自我,或者汤班是一个做什么事都有始无终的人。这两个观点我都不同意。汤班之所以没有坚持下来,可能是由于兴趣有所转移,而更可能是由于其他的什么原因,比如学业、工作、责任。他是一个爱好广泛,对任何事都能投入全身心去做的不惜每天只睡两三小时的神人,而坤哥是一个找到一条路便要一直走到尽头的执着的人。这就是通才与专才的区别所在。

对于通才,有些人会说这个学生没有目标,分心太多。而对于专才,有些人会说这个学生偏科太严重,无药可救。我们并不能闭着眼睛就随意评价谁好谁坏,因为一个健全的完备的社会缺少不了任意一种人的存在。通才为人们打开了一道门,而专才则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扇门,打开门开辟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一个社会中专才是社会建设的领头羊,他们担任着科技、经济、文化单方面建设的先锋,而当研究成果出来之后,又要由通才们用他们全方面的知识认识交换信息,将这些研究成果传播出去,让整个社会整体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人的才能也是生来就注定的。一个好奇心极强,对所有事都感兴趣的人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个专才。自古至今从没有一个人能在方方面面做到极致。爱因斯坦是个数学家,物理学家,还是个小提琴爱好者,但他每次出门衣冠不整,吃饭毫不讲究,很明显他没有做美食家,社会学家的天赋。亚里士多德是个真正的跨界全才,他同时是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然而懂得多必然会有瑕疵,他的有些研究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沉的东西和轻的东西降落一样快,而伽利略的一个简单的比萨斜塔实验就否定了这个观点,倘若亚里士多德曾经认真做过这个实验,便不会轻率地写下这条结论。

所以不要为你在某方面不如别人而感到沮丧,“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你的存在自然有你的价值。

专注比通晓更好——论通才与专才

郝凌翔

成为通才,还是成为专才,这是人们一直在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我想说,尽管什么都懂一点,生活会更美好的诸如此类话语的确让我们看到通晓的巨大好处,并且社会上、历史上的通才们我们感到敬畏,例如文艺复兴的巨人达芬奇,精通阴阳术数,发明地动仪的全才张衡。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成为通才的异禀天赋,对于人短暂的一生来说,专注比通晓更好。

看看历史长河中那一个个像璀璨明星般闪亮的名人们,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一个领域的天才,爱迪生、莫扎特、梵高、图灵,这一串专才的鼎鼎大名进入你的眼帘。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所爱,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他们潜心研究,挖掘自己的全部天赋,正因如此,他们精通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领域造诣颇深,越站越高,你大可以说他们在其他方面才能平庸,甚至低于常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确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常人难以启及的成就,爱迪生发明了造福人们的电灯,莫扎特谱写出了完美的乐章,梵高画出的一幅《向日葵》价值连城,而图灵因其在计算机方面的杰出贡献使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计算机界的大奖。

由此可见,专注于自己的天赋,成为专才,会让你的人生高度更高。

另外,成为专才是抵达成功彼岸,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捷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为人生选择成为专才还是通才而烦恼,但最终,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考虑,他忍痛放弃了自己在实验方面的研究,专攻自己擅长的理论物理,从而一举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事后,他觉得这是一次十分明智的选择,自己也觉得自己不是实验物理的那块料,放下后反而能够集中精力研究。的确,割舍掉自己不擅长的短板,选择自己的优势和天赋所在,可以让人放下手中的包袱和束缚,轻装前行,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进一步地施展出来,从而实现人生的飞越,向成功的彼岸飞快地前行。

当然,专才并不意味着放弃除你爱好的一切,成为专才是指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下,去选择自己的天赋所在。

专注比通晓更好,毕竟人生短暂,容不得你去精通全部的事情,选择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的领域,做出一番大事业,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专才与通才

胡外外

人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不可或缺,而当我们在评价一个成功的人,我们往往把他分为专才或者通才。在现代社会,有的人,可能因为一个科技发明而上新闻,大家于是就把他看作科技方面上的专才;同理,一个人因为某一个表演,或者某一个艺术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美术)而一夜走红,人们就把他看作对应行业的专才。而当我们回顾历史,名人往往都是通才,比如苏轼:文章、书法、政治、美食……什么都做。上古时期更是有“六艺”之说,认为任何成年男子应该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问。虽然这些学问逐渐远离我们生活(也许除了“数”以外),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人才的要求之高。

其实,我个人认为人才并无明确的专才与通才之分。一个人是出名的生物学家,难道一定不会开私家车,一定没有任何音乐、美术鉴赏水平吗?不太可能。一个通才什么都会一点,那他一定不会“术业有专攻”吗?除非这个人是“富二代”,或者贵族,他的生活来源从那里来?更何况“富二代”、贵族也会感到无聊,有所爱好,很可能最终成为一种才能,就像牛顿研究物理一样。我们之所以有专才与通才之分,多半是因为我们对不同的人了解的程度不同。了解的少,就只知道他干了什么出名,人们便认为他是该方面的专才;了解的多(尤其是通过史书),看到他在一生中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人们便认为他是通才。专才与通才其实一定是同时存在的。

当今很多人往往幻想着在某一方面做大量的学习而荒废其他学问,以便迅速成名、发财。这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首先,人不是机器。你放弃一切爱好来做一件事,那你和机器有何异?一个人可以整天做立体几何题,那还不如请个人编个程序用电脑做,还快得多。人绝不是因为做重复性工作而体现自己的价值的;相反,往往是因为找到了新的思路、想法而做出突出贡献。20世纪初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告诉自己的学生,“现在的物理研究的目的就是把各个物理常量算到小数点后50位的精确度”,也因为与牛顿的定理相矛盾而收回自己的发现。几年后的爱因斯坦却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并利用这个发现将两个从前互不干涉的物理体系相统一,原子弹便是最出名的应用。

第二,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的心理,或者说处世态度和方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0世纪初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马克盖里斯在青年时期对数学、拳击、游泳都有相关练习、研究、实践,往往边发表数学论文边准备比赛,却照样获得世界冠军。而他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在赢了之后破例立即提出一年后复赛,因为他也明白,前世界冠军在当时有肾病,一定对比赛有所影响。虽然他输掉了复赛,他在这个行业里面赢得了绅士的称号,后来当上了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的主席;以后的世界冠军,也往往效仿他,在赢得比赛后提出复赛。一个只会埋头苦读书的人,且不说有没有可能赢世界冠军,他首先肯定没有马克盖里斯的谦虚和风度。就比如说,我国清代仍然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书生们都埋头苦读圣人之言,有几个自己成为圣人的?一个也没有。他们缺乏处世的经验和对生活的热爱,至少在心理上是完全不成熟的。

第三,每一门学问(对我们学生来说,是每一个学科)都培养一种基本素质。比如,语文对你的理解能力和陈述能力有强化作用,数学、物理则往往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没有理解能力和陈述能力,科学家怎么写论文?难道作家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写作机器,没有任何思维能力,天天丢三落四,被人骗?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背后的哲学,无论将来做什么都需要这方面的基本素质。因此,不一定非得要当作家才学语文,或者将来要研究高等数学才学数学;相反,我们应该全面发展,这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某些同学的偏科现象,往往是因为过去,甚至现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出现偏废文科或理科的现象。

因此,人不应该,也不能,有专才与通才之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能力呢?最好的原则是,跟随自己的爱好的同时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专才与通才

张弛

所谓专才,就是在某一领域高屋建瓴,处于尖端地位的人才。而所谓通才,则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多技能的人才。通才有专才难以比拟的优势,也在很多方面更为社会所需。

有人说,学识广博固然重要,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博闻强识的同时,会导致一个人没有特别突出的方面,这样他与各个专业领域的佼佼者竞争会毫无优势,“通才”也就成了一副“花架子”了。这种观点看似不无道理,不过它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真正意义上的通才,并非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却各方面平庸无为的,而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树,其他方面又不落后于常人的。这样看来,虽然通才的专业知识可能会比专才的略逊一筹,但瑕不掩瑜,通才开阔的视野,使专才只能望其项背。

在中华历史上,从古至今,通才不仅为人们所景仰,而且他们为社会,民族,世界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汉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学者张衡,不仅发明了惊世震俗的浑天仪、地动仪,还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着实不愧于他那一长串的头衔,可谓样样精通的科学泰斗。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张衡对后世的启发意义与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需要明确的是,真正的通才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互相促进、紧密相连的。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最终带领中华人民击退日寇,让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老谋深算、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与他博览群书的深厚积淀密不可分;同时,他一路风雨的革命印记,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沧桑与大气的情怀。他相辅相成的博识,最终把他铸就成了一位才气纵横的伟岸的领袖。

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在文化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各种新兴专业层出不穷,考古学、生物工程等新词汇不断涌现。以生物工程为例,这个学科可谓前景大好,因为它所研究的是与我们人类,乃至所有生物息息相关的。如何治愈令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疾病,如何培育更为高级的物种,这些想一想就令人兴奋的问题,都是生物工程所要深入探讨的。不过,这个学科不仅要以生物学为基础,更要涉及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工程技术,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颇为严苛。因此,通才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然而,通才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毕竟通才难以达到像专才那样在某一领域的精通程度;社会也需要专才。有些人,他们终日与枪弹相伴,却始终坚守在边境,日夜捍卫国家的尊严;有些人,他们厨艺一流,一些看似食之无味的食材,经他们之手,转眼便满香四溢;还有些人,他们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却在工地上挥洒汗水,一砖一瓦地堆砌着俯瞰世界的梦想。任何对社会有益的职业都没有贵贱之分,无论是通才还是专才,都用勤恳的奉献点缀着缤纷的世界。

总之,没有人不愿成为一名学识广博的通才,这就需要开拓视野,广泛涉猎。作为新生代的我们更应如此,不仅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更是为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有涵养、有见解、有眼界的新人才。

专才通才,孰优孰劣?

杨鹤达

专才与通才一直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很多人都在疑问:是专才好?还是通才好?以我一孔之见,专才通才不能并论,任何时代都不能只倾向于其中之一,一个好的社会一定是专才与通才兼备的。

现在我们的社会通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专才与通才好像是对立的,非要比出个好坏。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急需具备高科技专业知识的人才,于是加强科学技术方面的培养,当时学生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样无影无形之间降低了文科学习的地位,引起了好像理科比文科更重要的误导,其实不然科学素养固然重要但人文底蕴和人文识见也必是不可缺少的。近十几年,经济科技迅速发展,让我们的社会突然意识到通才的重要性。于是,对于专才的培养,关注降到了冰点,而类似“全面创新新人才”“复合型人才”之类的新词冲撞入我们的视线,通才便成为了炙手可热,争相抢夺的“货”,人们对那些致力于某一领域的学者们嗤之以鼻。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学校组织的生物讲座,当到了提问环节时,令我感到诧异,同学们关注的点全然不在学科问题上,更多的是研究能带怎样的好处?或者就是对现在学者们不钻研而只做表面工作提出的质疑,可见我们浮躁的心态,在我们青睐于通才之时,专才们都到哪儿去了?

谈及通才,我不得不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通才的,一个人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不是众人就能做到的。岁月的长河缓缓流过,这其中有几位通才闪耀在历史夜空,让我不由地站在星空下仰望。

说来惭愧,在学习《张衡传》之前,我对张衡的了解仅限于地动仪,然而当我读到,衡少善著文,虽才高于世不骄尚,衡善机巧尤至思于天文、阴阳做浑天仪,著《算罔论》《灵宪》,任河间相,整威严制法度之时,我才知一代通才,张衡的魅力所在。

除了张衡,我的心中还有着一朵擎着微光的莲,她是林徽因,许是因为太多,有关徐志摩与她的故事让我们对这位才女的第一印象总是“与徐志摩”,但这位集一身诗意于一身的才女之所以能让大诗人如此痴迷,绝不是因为她姣好的面容。她说“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的确,这位女子注定捧出了光芒,她写诗,她赞那一束一束的花开,梁间的呢喃,人间的四月天;她作画,是那种淡淡水彩画恬静美好;她是“太太的客厅”的女主人,总能带动全场,成为每次谈话中的焦点;她也能说得一口流利英文;同时她与丈夫梁思成致力于建筑学研究。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不能想象她瘦小身躯如何迸发出这么强的光与热。她的才华,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她的事业,让她摆脱美丽的外壳成就内心的光亮。

可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通才也许是我们毕生追逐的梦想,但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尽其力,仍达不到面面擅长,那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也是另一种不一样成功。何苦要求一个肢体不协调的人去跳出优美的舞姿,或是让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硬要成为演唱家?若上帝并没有把这扇窗打开,那就去寻找令一片天,很多专才牛顿、爱迪生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学者,同样靠着自己对所在的领域的天赋,努力,热情取得耀眼成就。

专才通才,孰优孰劣?这恐怕真是没有一个标答了,但我想说的是,不论专与通,重要的是做到最好的自己,不要因为鱼和熊掌不兼得而苦恼,你可以成为一个横向发展,你也可以纵向延伸不断深入。我们的社会是需要专才与通才互助共同发展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5856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阮元《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 阮元 字伯元

原文地址:阮元《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作者:sqwjyl最初接触阮元,是大三上学期读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其中提到“仪征阮君”的《文言说》,仪征现属扬州市,阮君即阮元,《文言说》对刘师培的影响很大,而黄侃亦为刘师培弟子①,故《文

《论君子与小人》林志波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林治波:《论君子与小人》(修订版)--甘肃频道--人民网http://gs.people.com.cn/n/2014/0228/c183343-20670754.html按语:已过不惑之年,而依然感到困惑;已届知天命之年,而依然不知未来之命运何如。回顾人生五十载,相处之人甚多,所阅之人无数,形

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

博主按:《论语与算盘》,(日)涩泽荣一著,余贝译,九州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电子版可以在新浪共享资料上下载。本书可以有力回击中国某些基督徒散布的“儒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谎言。本博转载书评三篇,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论语”与“算

论瑕疵与缺陷的区别 不合格与缺陷的区别

瑕疵与缺陷是学习相关法律制度中比较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虽然两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是不同领域中的两个概念。一、瑕疵与缺陷概念不同前者是合同法上的概念,是指产品质量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质量标准。后者是产品质

声明:《论“专才”与“通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为网友限量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