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和中国自我闭关的时代,科技情报工作是何等的神圣和神秘,情报收集整理、情报编译报道、情报分析研究是何等的高深莫测和成效显著,老一辈科技情报工作者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和老一辈情报学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光辉成就,至今历历在目,令人仰慕,令人钦佩。
20世纪80年代,在市场经济浪潮兴起之时,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率先下海,科技情报事业体制改革风生水起,各科技情报所和相关图书馆纷纷改名,或者信息中心,或者文献情报中心,或者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时间令外国人丈二金刚模不着脑袋,不知所以,但是凭借着收藏的科技报告、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和DIALOG之类的国际联机检索数据库,特别是对科技查新的独家垄断,各科技情报所的确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风光过一把。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迅速普及、数字资源的普遍可得和科技工作者水平的普遍提高,情报收集整理和情报编译报道已了无市场,高深的情报分析研究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于是,企业情报、竞争情报大行其道,然大多不着边际,好看不中用,只能在课堂上发挥忽悠一帮青年学子的重大作用。情报学研究的唯一神秘性就只剩下用数学和公式去推算和解说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或者展开各种各样的评价,像文学评论寄生于文学作品一样,顿时注入了超强的寄生性。
科技情报事业路在何方?情报学的前途在哪里?我们这些门外汉自然是难以明了。唯一知道的是,原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曾经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现在又改为国家科学图书馆,还是回到了图书馆的轨道之上。历史就是这么滑稽,不断创新的结果是回到原点。
不管怎么说,国家科学图书馆回到原点以后,尽管到馆的读者门可罗雀,但是其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其数字推送服务亦为科学院的创新体制所肯定,其路向大致令人欣慰。而继续在市场经济中随波逐流或弄潮者,则是另外一番景致:一切向钱看,似乎践行了“科技就是生产力”的真谛。
最近听闻南方某省图书资料系列高评委在职称评定中一致裁定在某些科技情报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全部不算数,这并非图书馆界的评委对情报学期刊有任何轻蔑和怠慢之心,而是这些期刊在卖版面上的负面影响的确过于广泛和深刻,以至于评委们实在无法忍受。
今略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http://www.kjqb.cn/)一例聊作说明,查该刊网站,其“刊物介绍”栏目云:
本刊是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ISSN 1005-6033, CN14-1157/N)。由山西省科技厅主管,山西省科技情报所、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主办。1991年8月创刊,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1998年被评为花被地区优秀期刊,1994至2005年本刊连续12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并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从2007年1月期,本刊由半月刊改为旬刊。
本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黑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本刊旨在充分开发情报信息资源,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本刊辟有决策参考、图书馆工作研究、信息工作探讨、经济问题探讨、经济理论研究、财会经济、综述、科技论坛、科技研讨、企业论坛、企业管理、高校园地、信息技术、经验交流、应用技术等20多个栏目。
从上述网上信息可知,该刊不仅不是一份非法期刊,而且还是一份十分正规的“优秀期刊”。我个人从未接触过这种优秀期刊,甚至连其名称都闻所未闻,的确有点儿不学无术,孤陋寡闻。在朋友的提醒下,我只好将功补过,到网上去拜读了该刊的网络信息。
俗话说,入乡随俗。既然无意间撞到科技情报的院子里了,我这个连买菜都算不清账的家伙,只好利用自己仅有的一丁点小儿科蒙童算术知识,扳着指头,点一点上面的东西,装作似乎也懂一点信息计量学或者网络计量学的模样,做点儿貌似高深的科技情报工作。
一、《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载文量分析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为旬刊(10日一期),一年共36期,每期228页,每期定价12元人民币,全年定价432元人民币。
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1月出版的3期目次,即:2008年第30期(2008-11-4),2008年第31期(2008-11-13),2008年第32期(2008-11-26),可知其载文量情况如下:
第30期  | 第31期  | 第32期  | |
图书馆工作研究  | 56篇  | 50篇  | 42篇  | 
信息工作探讨  | 5篇  | 5篇  | 8篇  | 
决策参考  | 4篇  | 6篇  | 14篇  | 
经济问题探讨  | 11篇  | 7篇  | 9篇  | 
财会经济 ![]()  | 4篇  | 3篇  | |
综述  | 2篇  | 1篇  | 3篇  | 
科技研讨  | 5篇  | 9篇  | 5篇  | 
科技论坛  | 2篇  | 5篇  | 2篇  | 
信息技术  | 11篇  | 5篇  | 8篇  | 
企业问题聚焦  | 4篇  | 6篇  | 3篇  | 
人力资源开发  | 2篇  | 3篇  | 2篇  | 
高校园地  | 13篇  | 10篇  | 13篇  | 
实践与创新  | 17篇  | 19篇  | 18篇  | 
每期共计载文  | 132篇  | 125篇  | 130篇  | 
平均每篇页数  | 1.727  | 1.824  | 1.753  | 
从上表可知,(1)该刊的发文量大约为平均每期129篇,全年发文量大约为129篇×36期=4644篇。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2)该刊每篇文章的平均篇幅为1.768页,从具体的页码清点来看,其中大部分学术论文的篇幅只有1页,少数有2页,几乎没有3页者。这在世界科技情报界的期刊中(除二次文献期刊以外)可谓是一枝独秀,春色满园。
二、《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访客留言分析
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网站的“访客留言”,几乎所有内容均为“咨询版面费”,兹录最近若干条“访客留言”如下:
Boboq发表:2008-11-06 15:37:12 人气:313
[原创]咨询版面费
请问 E84951 的版面费收到没有?
lengchun发表:2008-10-30 21:08:24 人气:429
主题:咨询版面费
请问编辑E84787,第一作者:石立云,的汇款已经受到了吗?
Mww007发表:2008-10-21 08:45:34 人气:629
主题:版面费
请问E84400版面费收到了吗?谢谢
surberben发表:2008-10-18 20:39:53 人气:384
主题:询问
请问E84914和E84915都是我的文章,我现在弄不清楚他们的名字了。能告诉我分别是什么文章吗?谢谢
上面的这些留言已经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不言自明,不用再分析了。
三、《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版面费收益分析
按照“每页X元人民币×每期228页×每年36期=?”的世界顶尖算术技巧计算,可知按照每页200-600元版面费计算,《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的版面费收益大致如下:
每页版面费(元)  | 200  | 300  | 400  | 500  | 600  | 
每期版面费(元)  | 45600  | 68400  | 91200  | 114000  | 136800  | 
每年版面费(元)  | 1641600  | 2462400  | 3283200  | 4104000  | 4924800  | 
按照“每期定价12元人民币×每期X册×每年36期=?”的高性能计算技术计算,可知按照每期发行1000-5000册计算,《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的发行码洋收益如下:
每期发行量(册)  | 1000  | 2000  | 3000  | 4000  | 5000  | 
每期发行码洋(元)  | 12000  | 24000  | 36000  | 48000  | 60000  | 
每年发行码洋(元)  | 432000  | 864000  | 1296000  | 1728000  | 2160000  | 
(1)我的这些分析并非完全主观猜测,因为我从发文量和平均每篇文章的篇幅页数中已经洞悉了其中的奥妙:如果版面费不是十分高,我相信所有的作者都愿意发表更长的文章,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我相信:正是因为其版面费可能高达每页300元甚至以上,在相对贫困的图书情报界,很少有人愿意为发表一篇文章而支付超过600元(即2页)的版面费,因为作者对自己的文章质量心知肚明,只是作者与期刊都各投所好,各取所需,心照不宣而已。
(2)从上述分析,尤其是其内容来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大抵是一个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的期刊,在资本的运营上,在全国期刊中具有较高地位,在情报学期刊中应该属于佼佼者。
(3)从上述分析可见,《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收益颇丰,编辑们的待遇应该不赖,有志求职者,可以作为首选,但是不能保证是长久的金饭碗,因为斋主这个家伙在坏菜。
(4)当且仅当(1)和(2)的原因,所有“高评委”认为该期刊是卖版面,而论文作者是“买文章”,并非没有道理。这究竟是否是“学术腐败”或者“学术造假”或者“学术失范”或者“学术诈骗”或者“学术买卖”,我没有研究自然不知道,读者可以自己去判断。
(5)在我国西部地区尚有若干科技情报期刊的情况亦与上述情形大致相同,我想没有必要再去做更进一步的“数学实证研究”,因为我不想成为知名的科技情报学家。
四、结论
如果你是一位因为晋升职称的需要而急于发表文章者,那么,当你使用在上述类似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而获得了希望得到的职称时,请你千万别以为自己高明,更别认为评委是傻子,那可能是因为评委心太软。
如果你是一位因为晋升职称的需要而急于发表文章者,那么,当你使用在上述类似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而没有获得希望得到的职称时,请你千万别抱怨评审不公正不公平,你应该把自己可爱的手掌放在自己温暖的胸口上,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愧,已经花费的版面费是否值得?
如果你看了我的这篇文章,并且已经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你还没有将你的这些大作用于各种评审,那么,你最好把过去的一切当作玩过一次“打水漂”游戏,永远别再在自己的各种简历和报表中裸露这段历史,因为那的确不荣耀。
如果你除了只能通过支持这类期刊的方式发表文章,且无法在真正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话,那么,请你还是认认真真地读书,老老实实地做人,多熬几年吧,总会出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少还会获得人们的尊重。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