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的历史与传说 乐山大佛的历史

佛像开凿于公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凌云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妖,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为了普渡众生,他召集人力物力修凿,海通和尚死后,海通和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乐山大佛通高 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造佛像,。大佛依凌云山栖鸾峰断崖凿成,是一尊弥勒佛坐像,双领下垂袈裟,双手置膝,足踏莲花。佛像本体高59.98米,头高14.7米、宽10米,目宽3.3米,鼻长5.6米,嘴宽3.3米,耳长7米,颈高3米,肩宽28米,体宽28.5米,中指长8.3米,脚长10.5米、宽9米。头顶有螺髻1021个,每个都有圆桌大小。耳中可站立二人,每只脚的脚背上都可容纳百余人。整个大佛比例匀称,面相端庄,姿态雍容,气魄雄伟。

佛旁的配龛内有护法二天王像,高约16米,宽约6米,身着战袍,手持法器。右侧有232级的九曲栈道(俗称九道拐)。两边的山崖上还有许多历代题刻和石尊造像,多已风化,只有“西方极乐”和“三佛”两尊以及右侧的“大佛洗脚,乐山淹没”水文题刻保留较好。

乐山大佛的头部和身体部位都设有排水沟,迂回纵横,布局巧妙,不易发觉。这是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对大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大佛在建成时为彩绘金身,其外原覆盖有十三层的楼阁,名大像阁,宋代称天宁阁,明末毁于战火。此后佛像就一直处于露天之中,承受日晒雨淋。同时由于周边属湿润地区,凌云山山体的强度又不高,因此近年来大佛受风化较严重。

1914年曾进行过维修,但民国期间,大佛也一度成为地方军队练习的炮靶,面部有所损伤。

1984年起,各界开始了修复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

2001年起,中国政府和世界银行拨出了数亿元专款开展对大佛的保护性维修工作。

乐山大佛的头顶与凌云山山顶平齐,足踏大江,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誉。凌云山与其南侧的乌尤山原本相连,秦代李冰为减水势而在山间凿渠隔开两山,因此乌尤山也称为离堆。近年来发现,从乐山城区的迎春门码头望去,两山的形态酷似一尊硕大的睡佛,其中乌尤山为佛首,凌云山为佛身,而乐山大佛恰好处在巨佛的心胸位置,正可寓意“心中有佛”。整个睡佛全长1400多米,眉眼清晰,仰面朝天,体态逼真。

凌云山中有“凌云九峰”,各峰历史上都建有寺院,但现仅存凌云寺。凌云寺位于大佛的北侧,又名大佛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六年(1667年)所建。寺周边有多处与苏轼相关的遗迹。寺右的灵宝峰上有一座十三层唐砖塔,形状颇似西安的小雁塔。此外,附近还有乌尤寺、麻浩崖墓等古迹。























乐山大佛的历史与传说 乐山大佛的历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2449.html

更多阅读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2013-08-13 14:11:47| 分类: 节日文化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本文转载自海风《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

滑县万古的故事与传说 滑县一村一故事

万古玉皇阁序 言悉闻《万古的故事与传说》要再版,并邀我作序,在付梓前,隔黄河以遥望万古名镇,欣然命笔。我与肖随普老师认识,是在2009年6月。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制作大型历史文化片,要到滑县万古镇采访,并拍摄师延丘。师延者,中国音乐鼻

闽南风情 泉州民间故事与传说 泉州临家闽南菜

[转载]泉州民间故事与传说年兜跳火囤除夕是我国农历的最后一天,闽南地区称作“年兜”,白天“年兜日”,夜间叫“年兜暝”。长期以来,晋江一带的年兜暝一直流传着“跳火囤”的民俗活动。每年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年夜饭)后,即把事先准

ic卡分类 IC卡的历史、发展与分类

IC卡,一个正蓬勃发展的边缘产业,一个与我们的生活正越来越密切的产业。在因特网、分布式和普及计算大潮涌来时,IC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秉承对产业前沿发展的一贯敏感性和肩负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以及应众多的IC卡厂商

声明:《乐山大佛的历史与传说 乐山大佛的历史》为网友戎马安半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