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上 静为躁君

何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文/一心弘法  本来想用个大题目“如何读懂老子”,以吸引眼球,想想还是算了,免得贻笑大方,还是就自己的一点感受,与有缘的道友交流一下。
  本文主要内容有四:如何读老子;老子之宗旨;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解读;对此,古今其他一些注解。
  文中多引用古文,请您静心读之,或有所得。因非什么学术论文,引用出处多省略。
缘 起
  重读老子《道德经》,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再是如坠五里雾中。以前对老子不解,还曾请教过道长,这时忽有所感,就很想把这种感受也传达给别人,欲一吐为快。
  憨山大师曾提起注解“重为轻根二句,亦稽数年,不敢草草解”,便以此为关键词搜索了一下,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主要想就此说说。
  而读学诚法师博客连载的有关“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文章,也有一些启发和感慨。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如何一以贯之?“三者之要在一心。”一心之旨乃是孔释老所守之中道。“圆满一心,融归中道。”
  那么——
如何读懂老子?
  老庄之学问源头,憨山大师的《观老庄影响论》及《道德经解发题》发明已透,请细参之。
  憨山大师曰:“看老庄者,先要熟览教乘,精透楞严。融会吾佛破执之论,则不被他文字所惑。然后精修静定,工夫纯熟,用心微细,方知此老工夫苦切。然要真真实实看得身为苦本,智为累根,自能隳形释智,方知此老真实受用至乐处。更须将世事一一看破,人情一一觑透,虚怀处世,目前无有丝毫障碍,方见此老真实逍遥快活,广大自在,俨然一无事道人。然后不得已而应世,则不费一点气力,端然无为而治。观所以教孔子之言,可知已。”
  看到翟鸿燊说的:“不去心斋、坐忘,读不懂庄子;不虚极静笃、不去观复,读不懂老子。”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就老子以读老子,也难以跳出老子的手掌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故而憨山大师说“先要熟览教乘,精透楞严”。而且末法时代,尤其是各种现代媒体以及互联网络带来的信息泛滥,面对各种说法如何抉择,“先要熟览教乘,精透楞严”,以之为大圆镜,才能照破各种迷惑。这个对学佛的人来说可能相对容易,对于学道的人来说可能就有个坎儿,不过从古至今,三教内都有人不愿读所谓的“外道”典籍,憨山大师那时对此就很感慨。如果心中真正有道,则“一切法皆是佛法”、道法、儒法。
  您真的想读懂老子么?您想真的读懂老子么?那是非读楞严不可的。
  关于老子的注解,还是建议读《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这是真正的心解、读老子必备的指南针。憨山大师自云:“空山禅暇,细玩沉思,言有会心,即托之笔。必得义遗言,因言以见义。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始于东海,以至南粤,自壬辰以至丙午,周十五年乃能卒业。是知古人立言之不易也。”大师注老子亦不易也。老庄,“其工夫由静定而入,其文字从三昧而出”,“老子凡言道妙,全是述自己胸中受用境界”;而憨山大师那可真是“见其心而观其言”。
  故而,要想读懂老子,应当以楞严经为标尺,以憨山注为指南,如此方可“见其心而观其言”。
“言有宗,事有君”
  以《楞严经》来“标定”老子《道德经》,憨山大师曰:“老氏所宗,以虚无自然为妙道。此即楞严所谓‘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者是已。此正所云‘八识空昧之体’也。以其此识,最极幽深,微妙难测,非佛不足以尽之。转此则为大圆镜智矣。菩萨知此,以止观而破之,尚有分证。至若声闻不知,则取之为涅槃。西域外道梵志不知,则执之为冥谛。此则以为虚无自然妙道也。”“凡遇书中所称‘真、常、玄、妙、虚无、大道’等语,皆以此印证之,则自有归趣。不然,则茫若捕风捉影矣。”
  对此,永明大师和蕅益大师等,也有分说。蕅益大师在《中庸直指》中说:“老子‘不如守中’,似约第七识体。后世玄学,局在形躯,又非老子本旨矣。”
  因此,先要明老子之宗旨:虚无自然之妙道。这个要有切实的把握。不然,读起老子来,就会将之抛到九霄云外,又会陷入其迷雾阵中。
  老子《道德经》之传世,《史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分章后,有其利,但也有其弊,弄得有点儿支离破碎了,就象一件精美的瓷器被打碎了似的。
  《道德经》通行本,从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至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前后呼应,上下一贯,一“炁”呵成,不离其宗旨。不过,老子自己说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读五千言,首先要根据老子之宗旨:自然清净无为之道;其次,要根据每章的上下文,前后章节,以及相互关联的各个章节。
  比如《道德经》第六十章中“治大国若烹小鲜”,对于“烹小鲜”的解读,看到主要有三种:一,不翻动,否则成糨糊粥了,胡总之“不折腾”是也;二、讲究火候,才能烧出美味可口的小鲜;三、容易,小菜一碟,小事一桩。这句话独立而言,三种说法各有道理。这一句,多数人采用的是第一义,有的是兼顾第一和第二义。而根据《道德经》之宗旨,第一义似乎才是老子本意。憨山大师注曰:“此言无为之益,福利于民,反显有为之害也。凡治大国,以安静无扰为主,行其所无事,则民自安居乐业,而蒙其福利矣。故曰若烹小鲜。烹小鲜,则不可挠。挠,则靡烂而不全矣。治民亦然。夫虐政害民,灾害并至,民受其殃。”
  如其不然,“以一曲之见而窥其人,以浊乱之心而读其书,茫然不知所归趣”。
  这在对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注解中足可见一斑了。
  因为从“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字面意思解读,与老子之宗旨、上下文、前后章似乎都有矛盾之处,而且与辩证法也有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说运动才是绝对的。而且后面接着说:“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圣人可真够累的,终日象蜗牛一样,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前行,乖乖!
  这么老大一个破绽、漏洞,真是奇哉怪也?!
  如此之类,这似乎是老子《道德经》的关键之处,犹如竹子的竹节,难于破解之处;但是,这似乎又可作为试金石,以一斑而窥全豹,是否真解得老子之旨趣。
  在新浪博客中搜索,以“重为轻根”为关键词,近一个月的博文就搜索到二百多篇,每天都有数篇,多数是转载老子原文和白话译文,搜到几篇大方之家的注解,和一些博友的解读与引用,而自己所加的好友中就不止一位在解读老子。由此可见对老子的关注度,而博客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抒发自己见解的平台。其实,老子之注解,不仅国内古今绵绵不断,而今海外亦盛行矣,蔚为大观。(参阅:《道德经》第二十六章的一些注解)
  在浏览这些注解中,自己感觉有点儿叹为观止,方解憨山大师所云:“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也。”如此才更显得老子五千言之“文简古而旨幽玄”,而“发挥老氏之道者,唯庄一人而已。”“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一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二十六章:
何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上) 静为躁君
  2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憨山大师注曰:“此诫君人者,当知轻重动静,欲其保身重命之意也。然重字指身。轻字指身外之物,即功名富贵。静字指性命。躁字指嗜欲之情。意谓身为生本,固当重者。彼功名利禄,声色货利,乃身外之物,固当轻者。且彼外物必因身而后有,故重为轻之根。性为形本,固至静者。彼驰骋狂躁,甘心物欲,出于好尚之情者。彼必由性而发,故静为躁之君。世人不知轻重,故忘身徇物,戕生于名利之间。不达动静,故伤性失真,驰情于嗜欲之境。惟圣人不然,虽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辎重,兵车所载粮食者也。兵行而粮食在后,乃大军之司命。虽千里远行,深入敌国,戒其掳掠,三军不致鼓噪以取败者,赖其所保辎重也。圣人游行生死畏途,不因贪位慕禄,驰情物欲,而取戕生伤性之害者,以其所保身心性命为重也。故曰不离辎重。纵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荣观,但恬澹燕处,超然物欲之表。此其尧舜有天下而不与也。奈何后之人主,沉暝荒淫于声色货利之间,戕生伤性而不悟。是以物为重而身为轻也。故曰身轻天下。奈何者,怪叹之词。物重则损生,故曰轻则失根。欲极则伤性,故曰躁则失君。君,谓性也。庄子养生让王,盖释此篇之意。子由本云,轻则失臣。然臣字盖亦指身而言。齐物以身为臣妾,以性为真君,源出于此。”
  怎么样,读懂了么?下面,再进一步说说——
100000000……
  这个数字什么意思?知道这个数字寓意的人,可能会更容易领会老子之义和憨山之注。
  此即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重为轻根。”——“重字指身”,“身为生本,固当重者”,为“1”。“轻字指身外之物,即功名富贵”,“彼功名利禄,声色货利,乃身外之物,固当轻者”,为“0”。“彼外物必因身而后有,故重为轻之根。”
  “静为躁君。”——“静字指性命”,“性为形本,固至静者”,为“1”。“躁字指嗜欲之情”,“彼驰骋狂躁,甘心物欲,出于好尚之情者”,为“0”。“彼必由性而发,故静为躁之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世人不知轻重,故忘身徇物,戕生于名利之间。不达动静,故伤性失真,驰情于嗜欲之境。”“物重则损生,故曰轻则失根。欲极则伤性,故曰躁则失君。”失去“1”,则一切都归于“0”了。失,损伤,迷失,失去。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圣人游行生死畏途,不因贪位慕禄,驰情物欲,而取戕生伤性之害者,以其所保身心性命为重也。故曰‘不离辎重’。”
  而且此句承接第二十五章: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正是要人返本还源,“人→地→天→道→自然”,体认虚无自然之妙道。这才是老子之“辎重”、“根”、“君”;在《中庸》里,孔子明白地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但是老子感叹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孔子也点头说:“民鲜能久矣。”圣人之心是相通的,而且都很有先见之明。
  而学佛者,应当更进一步,多来个华丽的转身,背尘合觉,转识成智,见自性弥陀,见无量光,见一真法界如来藏清净真心。六祖大师曰:“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这个当然不易。想当年,“世尊自云:‘我四十九年未说一字。’末后拈花示众,人天百万,罔然不知,独迦叶一人,破颜微笑。世尊乃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用付于汝,是为教外别传之旨。’”
“心迷老子转,心悟转老子。”
  憨山大师注老子时,“重为轻根二句,亦稽数年,不敢草草解。正当南行之日,孤坐舟中,情景无聊,轻重静躁之解,恍然目前,始悟太上语旨。盖身试之而后见,未可谓纸上陈言无真味也。”
  而反观所见各家注解,让人感叹“世之谈(老庄)二子者,全不在自己工夫体会,只以语言文字之乎者也而拟之,故大不相及”。难怪老蔡云:“吾意自庄周以下,而功名之士,得老氏之精者,唯子房一人而已。以此较之,周善体而良善用,方朔得之,则流为诡矣。其他何足以知之。”
  这个要细心体认,方得其用。
〖相关链接〗何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上)何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中·大家之注解)何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下·博友之解读)〖参阅〗观老庄影响论老子道德经憨山注·序老子道德经憨山注·发题老子道德经憨山注·上篇(一)老子道德经憨山注·上篇(二)老子道德经憨山注·下篇(一)老子道德经憨山注·下篇(二)庄子内篇注·憨山德清中庸直指·憨山德清化生仪轨·憨山大师憨山德清大师文集〖一心之本源〗·〖心平学导读〗祝福大家:六时吉祥、福慧日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7/363879.html

更多阅读

平邮、快递、EMS有什么区别? 快递ems平邮

  平邮、快递、EMS有什么区别?  1、首先在时间上是有区别的,EMS有时间限定的,但平邮、快递没有时间限制。其次在价格上也有区别的。EMS在500克之内起步价为22元。而平邮和快递则相对低一些。  2、平邮就是说的普通的信件类的东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平静的躁动

“重为轻根”中的“重(zhong)”指厚重的东西,重量大的东西;“轻”指轻浮的东西,重量轻的东西;“根”指根基、根底。从自然现象来说,比水轻的东西总是浮在水面,而重的东西则沉入水底;对于不倒翁,重的部位总是位于其底部,以维持其不倒的特性;对于

七 、对比性议论文怎么写? 怎么写好议论文

基本体式(七)、对比性议论文怎么写? 1、什么是对比论证?把两种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对照,从而说明某种道理的论证方法,就叫“对比论证”。2、对比论证的程式: 以对比为主要论证手段

“诗仙”、“诗圣”都是谁? 诗仙诗圣诗鬼诗佛

“诗仙”、“诗圣”都是谁?中国是个诗的国度,唐朝时期诗歌鼎盛,曾经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诗人。这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

声明:《何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上 静为躁君》为网友緈諨味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