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渔父》生于斯长于斯

昨日网购若干书籍到手,其中就有一本关于上海音乐学院当年的钢琴系主任李翠贞女士的纪念文集。从初中进了所谓的艺术特长班到研究生毕业,那么多年,似乎都天天做着音乐跟有关的事情。但却一直不知道这个李翠贞非常传奇性的钢琴家和教育家。

有多传奇?

当年李翠贞跟一位白俄罗斯老太太学习,老太太自认为教不下去了,于是就推荐自己学生给当时在上海国立音专的外籍教授查哈罗夫,据说考试的时候,想要听贝多芬奏鸣曲的任一乐章都可以背奏。几乎只有一年的时间就毕业了,查哈罗夫每一次考核都是满分而结业。还有一个传说是,李翠贞可以在任何一个调上演奏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还有很可惜的就是她的录音很少,似乎只有一个曲子当年上了广播而有录音,我很好奇。相比之下,另一个女钢琴家顾圣婴的名字倒是更有名。同样很遗憾,2人都在十年动乱中自杀。

她的丈夫是她在英国留学时候认识的,是国民党的官员。在抗战期间,2个人做出了“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决定。不过2个人最后却在不同年代都自杀了,他丈夫的原因不得而知。李翠贞因为热爱教学事业,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拒绝了丈夫留居香港的要求,在纪念文集中,李翠贞有4次机会远走他乡,但是她都留下了。当年贺绿汀学习肖友梅,热情聘请了很多高水平的教授,3封信最后终于把李翠贞请回了上音。其中,李翠贞的好友傅雷的劝说也有重要作用。而傅雷就是因为跟李翠贞通信,最后被抄家,夫妇含冤自尽。一周后,李翠贞服安眠药,开煤气自杀。自杀时候,穿了最好的衣服和鞋子,画好了妆。之前,李翠贞被人逼迫要承认自己是老妖婆,原因是她喜欢涂脂抹粉,还要跪在地上在自己的名字上打叉。她自杀的时候,把门缝和窗户都封好,就怕让邻居中毒,交代了所有缴纳和未缴纳的费用清单。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李翠贞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最终用这种方式死在了家乡。看到这里,就想到李翠贞的孩子那得多痛苦,父母都是自杀而亡。而贺绿汀几年之后才知道在这次动乱中,多少他请回来的专家自杀,还有他最后天赋的一个女儿。

试想一个教授50多岁的时候,正是体力和教学经验最佳的状态,如果这种状态没有中断,那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只是上音这种主要以西洋音乐为主的学校,自然就是当年的重灾区。虽然后来平反了,但是现在还有几个钢琴学生听说过这位教授呢?我甚至以前从没想过中国有这么天赋出众的女钢琴家。如果说,当年的故事是一个悲剧甚至说惨剧,但现在呢,我们就应该如此健忘?更可笑的是我竟然是通过一位日本女性的博士论文中译本才第一次知道李翠贞的名字。

她的学生自然也是不少,很多学生都在中国的钢琴教育事业中做出贡献,比如著名的朱雅芬,盛一奇等等。我不知道她到底教出多少有所成就的学生,又有多少自己教过学生在当年的“革命”中把矛头都戳向老师。三个字就把那群批斗老师的学生全部都涵盖进去了。我不了解那段历史,真不知道这些人的行为有没有人去清算过?损失自然是不可计算的。这本李翠贞的纪念文集,还是显得很单薄,很冷清。尽管如此,看这本书跟看当年《乐人之都》那本论文一样,心情只有惨痛和遗憾,眼泪没法控制。也许,我把不看港台言情剧的眼泪都省下了,换到更能刺激神经的,就努力排毒了。或许,我在羡慕那些回忆着自己老师多么好的人们,我不是说自己老师不好,不好的话现在我也不会学到那么多东西。但是比起肖友梅和贺绿汀当上音院长的时期,那些专家教授大部分就更圣人一样美好了。现在上音很多老师已经沦落了,更别说我当年的学校里面有多少不合格的老师了。

不过,即使没有66年的混乱,在此之前的几年,德彪西的作品已经是被当时的音乐学院中批判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二战之后,瓦格纳的音乐也有了日耳曼种族主义的色彩了。自古至今,中国的音乐中的艺术性地位到底能有多高?也许,我们应该感谢周朝时候的礼乐制度,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多少年前就有这么文明的制度,如此精美和科学的乐器,可以演奏多么宏大的音乐。然后,一种传统观念就此奠定了根基。音乐在这里,永远是有等级之分的,有派别之分。中国最盛行的音乐自然是歌曲音乐,一类以歌颂为主要题材的晚会歌曲为主,政治性第一;另一种是以失恋为主要题材的流行歌曲,娱乐性第一。其他的题材数量和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在中国的音乐学院内,似乎看到了技术性第一的风气。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基本不看电视,包括以前十分热衷的青歌赛。再好的东西都会有审美疲劳的一天啊。而小时候,只要是电视上放的任何一段美妙旋律,都可以在我脑中回荡N天。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渔父》生于斯长于斯

近20年来,音乐教育事业倒是蓬勃发展,只是更为可笑的另一种观念产生了。进了高中,文化分数低一点没关系,大家可以改学音乐和美术。分数的衡定,本来在人口众多的地方是最公平的一种方法,也许还是人太多了,那么多人为了一点点分数也要绞尽脑汁,甚至去改学一个没有任何兴趣和天赋的专业。所以,不管天赋如何,在每一个跟我学习的高考考生正式上课之前,我都会问一句?你喜欢音乐吗?喜欢到愿意将来靠音乐来找工作,维持生活吗?如果最后找不到工作,你会坚持还是改行?如果不能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那么请你们还是把音乐当成一种兴趣吧,那会是很美好的,甚至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音乐的快乐。中国人一向缺乏职业规划,不知道多少人后悔自己的专业。我不算在后悔的那一类,只是,当年乃至现在的教学环境,让我很遗憾我少了更多的可能。真希望有任意选科的日子,不指望一定拿个双学位,但是至少选科范围没有那么狭窄。昨天看《麦克白》,一个女演员同时还是一名乐手,生活真是精彩丰富。

昨天只是随意浏览一下,除了看到了当年的故事,还看到了不少有利于教学和演奏的内容。有空把这本回忆录中的钢琴技术问题,好好消化一下。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赞美李翠贞的方法多么的好,在动乱多年之后没琴演奏,需要恢复技术猛练的时候,良好的方法让学生们都避免了伤病。而方法这么好的老师,并没有把技术放在首位。里面还有一些改正毛病的回忆。很遗憾,为什么这么多回忆都是那么简短的,几乎都是2-3页,是没有东西说还是不方便说呢?不是说,李老师的教学情景至今都印象深刻吗?这么久才有一本这样的书来纪念她,厚一点又如何呢?编辑何必吝啬文字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8/370054.html

更多阅读

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于丹《论语》心得摘抄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

于谦《石灰吟》书法 石灰吟 于谦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写志的诗,相传是作者17岁时所作。石灰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建筑材料,诗人把它的制作过程用拟人的方法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

读《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有感

于丹《论语》心得之四:君子之道。这章主要讲如何做一个君子,能够称为君子的标准又是什么。“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使许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与动力。提到“君子”一般都会与男子相联系,谁说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

声明:《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渔父》生于斯长于斯》为网友丶权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