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起源 何姓起源及简介

何姓起源

何姓起源有三

一、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 “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谷阝)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谷阝)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谷阝)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1.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2.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3.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日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4.韩国后期的韩碱

王碱,读jian,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碱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碱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王咸)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碱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碱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碱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二、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何姓起源 何姓起源及简介

三、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王基),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何姓郡望堂号 郡望

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这一支发迹于魏晋时期。

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这一支发迹于南朝时期。

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这一支作为南迁侨民发迹于南朝,晚于庐江何氏约两百年。

 何姓家乘谱牒 何姓家谱介绍

修牒

何姓人视谱牒如生命,一向重视纂修家乘谱牒。我国最早的谱牒是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时期谱侯大夫的姓氏、世系以及都邑的《世本》。接下来有《帝王谱》,《志氏姓》等较早的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的时代,注重门第尊卑,强调血缘关系。官必有谱状,家必有世系,出者徵簿状以查官次,处者则考世系以辨本支。官方有专门管理谱状的谱局。上行下效,广修家乘谱牒一时蔚然成风,历隋唐以至宋代,以纲常名教为内容的儒学的倡导与发展,与之俱来的是修撰家乘谱牒的昌盛和高涨,并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文化传统,一直沿袭延续下来。

我国历史上的谱牒文献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由于时代表达,管理不善,自然灾害,匪祸战火的毁坏,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谱牒已经不多了。

何姓的家乘谱牒流传至今最早的也是汉代的《何氏家传》以及《庐江七贤传》,却也只是书目卷数而已。

宋代以后,宗族家庭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修谱、续谱,合谱高潮一浪推过一浪,加之印刷技术、造纸技术的进步,撰修族谱在寻常百姓中已不少见。尤其是明清直到民国,越来越多的族谱被保留下来。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何姓族谱规模最大,体例相对完备的要数20世纪20年代修撰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了。其中记载了全国11个省市,152支何氏宗系的谱牒世系及相关内容。上海图书馆藏有135种何氏族谱。国家图书馆以及四川、河南、陕西的有关部门及个人也都收藏了不少何姓的谱牒文献。

家乘谱牒是一个姓族根之所系、情之所系,无数的族中先贤,在族谱文献里可以生动形象地鲜活起来,他们可以先知生者来者自己族姓的来龙去脉,过去现在和未来。像所有的姓族一样,何姓族人也无不把修撰家乘谱牒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无不把家谱文献看得比生命还都重要。

魏晋以来特别是宋明以后,何姓人特别关注族谱的修撰工作,续族谱明世系往往成为几代人薪火相传的事业。

寻根敬祖,修撰谱牒又往往成为何姓人生命纫性,人生动力之所在。早在明清时代飘泊海外的何姓先人就不惧路途的遥远艰险,回到故乡抄写族谱,捧回祖先神位,设坛奉礼,以厝置他的漂荡无依的心灵。

因此,何姓人对待族谱的心态表现是极强的内向性和保守性,他们的族谱,一般情况是不向外人宣示的。

尊崇敬祖,敦亲睦族,扬善劝恶,光大门庭是撰修族谱的基本目的和一贯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近代西学东渐的新风吹来,何姓在修谱缘起,目的任务等方面在思想观念上也不断发生变化。撰修于20世纪30年代的浙江奉化《计然村何氏谱》,修撰者的目光与古代相比,已远不是一家一族的“门户之见”,是谱在《何氏源流考》中开宗明义地说道:“古时吹律定姓,凡数千年来庚续演进于世宙者,皆黄帝子孙”。他们没有把本姓的族众划定在自家的圈子之中,而是以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怀把何氏家族从传统的束缚局限中解脱出来,融人炎黄华夏的历史长河之中,与时俱进,与国家民族共荣辱。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认为当时,世界潮流趋于大同,政治之道在于民主立宪,而民主立宪注重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应该自“族治”开始,而族治首先要规修族谱。谱序称,何氏大同谱狭义言之是为了敬宗收族,广义论之则是为了合群进化,以期天下一统。这种修谱思想显然是受了清末君主立宪和民初世界大同思想的影响,客观与否,毕竟是历史的发展进步。

而1933年(民国十二年)何绍庄在《南海烟桥何氏家谱》序中说:谱系之重要在于社会道德不容滑坠。针对当时世风浅薄,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恐年轻族人陷溺益深,将不知一家一族为何物,不知一己一身何所出。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力倡修撰家族谱牒,教育青年,告知来者,以此来改造社会风气。这种思想及方法是否符合社会发展之需要暂且不论,但至少说明,何氏族人修撰族谱的思想观念受时代的影响在发生着变化。

家族文化蕴涵在家乘谱牒之中,何姓家族文化集中体现在“忠孝仁义”这个厚重的基础之上,但与他族相比,又有他自身的明显特征

基本内容

何姓人世世代代以此为目标,生生不息,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实践它,并力图达到它的最高境界。家乘谱牒作为何氏家族对族史的总结和未来的昭示,忠孝仁义的思想在里边得到了贯穿始终的淋漓尽致的具体体现。

有些家庭和族谱索性把修谱这件事情就当作了宣示、实践忠孝仁义思想的重要标志。《青山里何氏家乘》就认为修谱本身是“仁人孝子所为,隐念于先代谱系,务必兢兢业业,五年一修,十年一纂也”。几乎所有的何姓族谱里都有要求族众贯彻践履忠孝仁义思想的具体规定。《何氏家乘》中《祖训》篇有“五不欺”之说:居家不欺亲,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并且谆谆告诫族人:“终身行之者,其在此乎!” “无一刻不殚其心力,无一处不竭其精诚”。《崧里何氏宗谱》在《传家训铭》里对族中男性作出了“五不容失一”的家规,首要一条是孝敬父母,纪念先人“不得有稍差”。《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有“百行孝为先”的说法。庐江堂《何氏族谱》规定了对“忤逆不孝”之子孙实行惩戒的条款:鸟尚反哺,羊犹跪乳,“对亲有岔戾之容,唐突之语,即为忤遂。该房长自应以家法责治。”诸如忠君爱国,敦亲睦族,扶危济困,体恤贫弱,关心孤寡等忠孝仁义思想都是何姓人的共识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内容在何氏族谱中比比皆是。

丰富的何姓家乘谱牒

国有国史,家有家史。记录中华5000年文明发展史的是二十四史等浩如烟海的史籍,记录何姓人家族发展、变化的家史和族史,就是众多的何姓家乘谱牒。“家乘”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家谱、家牒、族谱,即记录家族世系和事迹的书。它一般包括一个家族的起源、播迁事迹,即这个家族生息、繁衍、婚姻、仕宦、经济、文化、家训、族规等丰富的家族史内容。我国现在可知的最早的谱牒是《世本》,它记载了黄帝以来到春

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制作等。此后又出现了《帝王谱》《氏族典》《志氏姓》等早期的谱牒。魏晋南北朝以来,直到民国时期,我国修撰家谱的风气都彳艮盛行,家谱数量也如汗牛充栋,枚不胜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能流传至今的家谱却并不多见。

具体而言,今天我们可知的,最早的何姓家乘谱牒,就是《隋书经籍志》记载的 3卷本的《何氏家传》。其次还有原本2卷,唐代时仅存l卷的《庐江七贤传》,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2卷本的《何妥家传》。但这些家谱族牒今天我们已经很难一见。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何姓家谱,都是隋唐以后修撰的,其中尤以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最多。目前所知,国内外尚有收存的何姓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族谱大约183种。  何姓迁徙分布 何姓迁徙史

流徙迁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标志。何姓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迁徙必然是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庐江何氏大同宗谱》《迁徙》卷记载,何姓历史上至少有2089支次一定规模的外迁活动,按省排名:

安徽第一。外迁1074支次。涉及潜山、怀宁、桐城、宿松、太湖、望江、合肥、庐江、含山、元安、英山、霍山、黟县、铜陵、青阳等15个府、州、县。

湖南第二。外迁412支次。主要是衡阳境内的柏台、大谟、敦笃、七甲、五甲、敦德、黄田、白茅、庚四等地或何氏支系。

湖北第三。外迁403支次。分散在黄岗、蕲春、罗田之县的本原堂、马鞍山等11个地方或支系。

广东第四。外迁96支次。其中大埔7支次,梅县29支次,蕉岭60支次。

福建第五。外迁60支次,皆为武平县何氏支系。

江西第六。外迁约33支系。多是会昌何姓族人。

此外,在《庐江何氏大同宗谱》中还有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何姓人迁徙流动的记载。

如果就以上数省中哪个县何氏外迁的支系多少而论,则名次如下:

安徽省怀宁县第一,外迁783支次;

湖南衡阳县第二,外迁412支次;

湖北黄岗县第三,外迁245支次;湖北蕲春县第四,外迁157支次;安徽太湖县第五,外迁109支次;安徽桐城县第六,外迁89支次;安徽霍山县第七,外迁86支次;安徽望江县第八,外迁80支次;福建武平县第九,外迁60支次;安徽宿松县第十,外迁41支次。

在何姓族人这些广阔的去处中,尤以陕西、四川、河南最为集中,仅安徽境内迁往陕西的何姓族人就有313支次,怀宁占 198支次;湖南衡阳各地迁往四川的何姓人有170支次,其有柏台的111支;安徽迁往河南的何姓人41支次;湖北迁往河南的何姓人92支次(其中 有黄岗本源堂的52支)两省共133支次。

何姓的分布东至台湾,西达陕晋川渝,南抵云贵,北及辽宁、吉林。

人口迁徙流动的原因无非是官封公派,流放谪徙,官方移民,自然灾害,以及古代的政治家难,战火匪祸等。具体到何氏家族的迁徙,除上述一般原因之外,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因素。

西汉建都长安之后,曾迁徙关中贵族后裔、官僚、豪强到长安的周围,累计人口达30万人,到西汉末期,移民达120万人,几乎占关中人口的一半。直至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黄河花园口被炸,1942年的大旱两次大灾害,仍有成千上万的河南入流入关中八百里秦川,以至在今天的西安、咸阳、宝鸡等地有众多的居民操着纯正的河南乡音,常令新到这些地方的河南人倍感亲切。

严日煜在《三省边防备览》中说,清代陕西境内的秦岭、大巴山区,深山老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土著人口不多。正是这样的蛮荒偏僻之乡,恰恰为外省土狭地薄、衣食无着的穷苦农民,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大批的“流民入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南则取道重庆、宜昌,扶老携幼,千百万群,到处络不绝。”。

四川属“天府之国”,生存环境,经济因素,也必然成为何姓人大规模人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何姓外迁的族人中,兄弟相伴,举族同迁的现象在史志谱牒中并不少见。安徽怀宁县库领何氏是迁陕规模最大的一支。该地何氏自“守”字辈开始,有极严格的辈份用字。仅“伟”字辈迁陕的就有弟兄128人,“伟”字辈之下的“恩”字辈迁陕者有弟兄85人。族谱记载的只是按辈排列的同辈弟兄,加上他们的妻室儿女,这个数字就会更加宠大。另外,一次性举族同迁者,族谱中也时有记述。像库岭何氏中伟笔、伟勃、伟照、伟正、伟意、伟煊、伟完、伟洪、伟楠、伟梗、伟桎、伟枋弟兄12人都是一次同时迁入陕西的。其后的恩传、恩禄、恩爵、来自北方恩科、恩全、恩贤、恩真、恩太、恩典、恩楼、恩发 11位弟兄也是如此。

江苏常州何墅、何贤一支就是因为他负笈从师,因与冯氏联姻,而迁居青山里,奠定了青山里何氏的基业。

湖南衡阳七甲何氏何材、何朴两房在广西融县经商发迹,遂举家由湖南迁居此地谋生。

广东三水县梓秀乡人何财美,因其始祖何荣道妣邓氏与始祖分葬于平岗乡,遂率其子何平在始祖妣邓氏墓地结庐守孝,数年不返,后在此地立家成族。平岗与梓秀乡虽相距不远,但在何氏迁徙活动中也属罕见的一例,说明了何姓人以孝传家治理族众的优秀传统。东汉何氏家族,以文化上的贡献而独领风骚。这些魅力引起了同时代名流大家的关注,像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学大师陆九渊等都曾与东阳何氏过从甚密。

先秦时期

韩武子被“封于韩原”。韩原在陕西省韩城县西南。韩城西南高地9公里处有一村子名西少梁,往东1公里处的村子叫东少梁,这两个村子是春秋时代少梁国的标志,人称古少梁地,这便是韩原的中心,韩武子封国的都城就在此地。往南约1公里处,是韩城首镇芝川,镇东南的小丘上有司马迁的庙宇和坟冢。身处丘顶回首北眺,展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是东、西少梁村和围绕两村的辽阔平原,还有镶嵌在平源东西方向高出平原的土塬。这样一个地方就是整个韩原了,她是韩何人们的故里。

《史记・韩世家》记载“宣子徒居州”。韩宣子在位期间,将韩的都城迁到了“州”这个地方,一些注释和辞书都说它“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或“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南40公里”处。实际它在今天河南涓县的武德镇,周围土地平旷,沃野千里,当年,它是西周的畿内之邑。《左传》昭公七年,郑国子产把这个曾属晋的地方,给了韩室子,宣子将都城迁往此地。

韩宣子的传人贞子,又把国都“徙居平阳”。今山西省的临汾市古称平阳府。汾河宽阔平缓。清澈涌动的河水滋润着肥沃的晋南盆地,曾是上古时代帝尧看中并建都的地方,附近的曲沃、新绛、翼城都曾作过晋国的都城。韩贞子将都城迁此,具体位置是今临汾市鼓楼西南约10公里的金殿镇。因其处在乎水主干道“母子河”之北,故称平阳。

韩贞子之后至武子启章时,又将国都迁到了

宜阳。这是汉代高诱为《吕氏春秋・任数》篇作注时提到的。宜阳在河南洛阳西南方向,是古时关中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在宜阳城约27公里处有一地叫韩城,当地耆老称这个韩城是当年韩国的陪都。近些年在附近还有不少文物发现。

清代的河南《禹州志》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景侯(六年)改栎邑为为阳翟”,并迁都于此”。《吕氏春秋・任数》篇,同是高诱的注释说:“……武子,都宜阳,生景侯处,徙阳翟”。《史记・韩世家》也记载:景侯九年“郑围我阳翟”。看来,韩景侯迁都阳翟,也是韩国向东南拓展的重大举措,但这是韩国都城的第五次变迁了。据考证,韩景侯迁作都城的阳翟在今天河南禹州城北的八里营,该村北方的土岭,至今还叫北城陵,早年陵上一株大古槐,名城陵槐。周围还有两丈深的古城壕遗迹。

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魏攻楚国,在榆关(今河南中牟县西南)展开激战。当时的郑国依恃魏国的力量而轻视韩国,韩哀侯乘机灭了郑国,又一不做二不休,迅即把都城也由阳翟迁到了郑(今河南新郑市,距禹州35公里),郑是轩辕黄帝的故里,西有县茨山,中岳嵩山自西向东由高而低至此处突然拔地而起,高耸云天,有“中天一柱”之誉。若遇晴朗的早晨,登临山顶,极目北望,可见一线黄河,蜿蜒东去。

公元前230年,即韩王安九年,秦灭了韩国。《资治通鉴》胡之省注曰:“秦灭韩、遂心阳翟县为颍川郡治的。”《禹州志》也说,“周威烈王六年 (前370年),韩复迁都阳翟”。可见,韩国以郑为都仅过短暂的5年,就又迂回了阳翟。自公元前403年,韩景侯以阳翟为都,至公元前230年韩为秦所灭,总共是173年,除去在郑的5年,韩国以阳翟为都前后达168年之久,现在的禹州市,带有“韩”字村名有6个之多。

西汉时期

依据《客家何氏源流》等资料可知,何氏在得姓后不久,居住在今天安徽阜阳的何刺之弟何庶生了5个儿子。其中长子何成17岁时被策举为贤良(西汉初年一种推荐选拔人才的政策),后又选拔为博士生员,汉景帝时初入仕为江都王相(汉初同姓诸王受封后并不到封地理事,而由相代理地方政事,江都王封地在今长沙地区,贾谊、董仲舒也曾先后做过江都王相)。

汉武帝时,何成任治粟都尉(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死后追赠安都侯,食邑在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因而其家人迁居扶风平陵居住。何成有一子何果,何果生一子名何比干。何比干曾随晁错学习《尚书》。汉武帝时,何比干任廷尉正(是主管全国司法监察事务的廷尉的主要属官之一,负责执法量刑工作)。当时的廷尉是张汤,张汤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他治理狱讼案件刻意严刑酷法。何比干作为他的主要部属,却为人宽厚仁慈,总设法解脱他人罪过,并因此多次与张汤发生争执,不久被外放为丹阳都尉 (今河南汝阴县的司法长官)。何比干到任后,执法严明公正,监狱中无受冤之人,因而汝河、淮河流域的人称他为“何公”。

《后汉书》因此赞誉他说:汉武帝征和三年(前89年)三月某日,何比干午睡时梦见贵客车骑满门,他醒来后正告诉妻子梦中事时,来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对他说:你积有阴德,现在我赏赐给你一件符策,它可保佑你子孙繁盛。说完这话后,老太太从怀中抽出一个长9寸,由990枚竹简组成的符策,预言他将有子孙990人,让子孙每人各持竹简l枚。这则故事虽不可全信,但何比干生有6子3女,何氏家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却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何比干诸子虽无显名,但后代却绵延不断,他的五世孙何宠曾做过千乘都尉。六世孙何敞,东汉时曾屡次为官。何敞为人公正,先在太尉(东汉最高军事长官)宋由幕府任幕僚,后因策试成绩优异,先为侍御史,后为尚书,常直谏当权的窦氏家族揽权,深受窦家忌恨。窦氏家族终于设法把他排挤出了中央中枢机构,外放任当时素以骄贵闻名的济南王刘康的太傅,深受刘康敬重与礼遇。后又迁为汝南(今河南南部)太守(最高地方长官)。治理地方以宽和为政,积极组织生产,修渠筑堤,垦田3万顷,深受百姓拥戴。

除何比干家族外,平陵还有一支从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迁来的何姓人家。这支何姓人家的著名人物是廉吏何并。何并的祖父曾是“二千石”一级的高官,其家族因此迁到平陵。何并曾做过郡吏,后任大司空(东汉后期最高行政长官)何武掾(下属部门长官),深受器重,推为长陵县令。何并任职期间,长陵县风俗淳美,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西汉末年哀帝时先后任陇西太守、颍川太守,为政清明,政绩显著。他的儿子何恢,王莽朝曾任关都尉,子孙绵延不断。河南地区不仅有何并先祖,更有其他众多的何氏家族。如汉帝何皇后,也是南阳宛县(今河南宛平县境)人,其兄何进先为郎中,后为虎贲(b巨。)中郎将、颖川太守,最后位至大将军,封慎侯,权倾朝野。再如陈国(今河南淮阳)人何熙,位至大司农(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行(代理)车骑将军。

西汉时四川北部的郫(p()县,也是何姓家族兴盛之地。早在西汉宣帝时,何武家族在这里已经声名显赫。何武兄弟5人,他 14岁左右,因善唱歌颂汉朝德政的诗歌;被汉宣帝召入宫中力口以赏赐,并令入太学跟随博士受业,专修《周易》。因策试甲科为郎官,后在中央与地方多次任职,最终由太守、州刺史迁升为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相当于今国务院总理),位极人臣,权倾朝廷。何武为人宽厚博学,以乐于奖掖人才闻名,痛恨结党营私。汉成帝时,土地兼并严重,给国家与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何武为挽时弊,与御史大夫孔夫一起主持过“限旧”运动,试图遏止豪强兼并之势,但因不能从根本上革除弊政,收效甚微。晚年因不满王莽专权,不堪忍受侮辱,被迫自杀。东汉时,郫县又出现了另一支何姓经学世家,其中的名人有学通五经的何英,他曾写过《汉德春秋》15卷。何英的孙子何汶,学识渊博,有传世之作30卷。

除了安徽、河南、陕西、四川的何姓家族在西汉时曾有名于当时外。任城樊(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何休,更是东汉大儒。他的父亲何豹曾做过少府(皇室财务大总管),为人质朴不善言词,但却聪明灵秀,对六经有深入的钻研,曾作《公羊春秋解诂》,至今仍是研究《公羊传》者必读之书。何休也曾经做过议郎、谏议大夫等枢密官员。另外,东汉末年南阳襄乡(今湖北枣阳市东北)人何颐(yong),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何汤,也都有名于当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自东汉末至南朝宋齐梁陈三百余年,仅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正史记载的名人就有10代48人,其他三大郡望中的名人虽稍逊于庐江何氏,但也堪称名人辈出。这一时期何姓播迁的区域以4大郡望为主线,旁及一些支系与少数民族改姓何氏的人,大致说来主要分布在:庐江郡属地的今安徽寿县以南、江西九江市以北厂长江以西地区;东海郡辖区内的今山东枣庄市以东、江苏连云港市以西的地区;陈郡管辖区内的今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地区;蜀郡郫县管区内的今四川省西北部、青海、甘肃、湖北部分地区。此外,三国时吴国后主孙皓的母亲何姬,是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何姬既为国母,其家族想必也颇有声势。西晋时吴郡人何楷曾做过吴郡太守。南齐高帝建元三年(481年),巡行天下,在衡阳(今湖南衡山东北)发现了四世同堂的何弘一家。朝廷免去何弘一家的租税徭役,诏诰天下将其作为孝友传家的楷模。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发展、大变迁时期。何姓人作为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之一,也随之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与调整。一方面,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土崩瓦解,作为何姓代表的魏晋南北朝4大郡望,也开始逐渐消亡,何姓人因而更进一步散布到华夏大地的广袤原野中。特别是何姓人开始向江南各地迁徙流动。

据台北县《何氏族谱》记载,唐高宗仪凤年间(约 676年),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何嗣韩,随经略使陈元光进入福建,不久定居于福建。到唐僖宗时,固始何姓人再次随王潮、王审知进入福建,被授予安抚使,分田划地,受到表彰。此后,庐江何氏也多次迁入福建,并由福建进入广东、浙江沿海地区。据《何氏族谱・总世系图》与《客家何氏源流》记载,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后梁末帝龙德二年(92之年),庐江何旦及其子孙,先后迁到了广东梅州、潮洲、福建汀州地区。

另有一些何姓支系进入了浙江、贵州、云南地区。此间的何姓名人中,既出过皇后、地方节度使,也出过科技文化名人。唐代后期,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何姓女儿聪颖温良,被选入宫,初侍寿王李晔,李晔即帝位,册封为皇后。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北)人何进滔,其家世代行伍,多有做军校的人。他少时就以慕僚身份客居魏镇(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田弘正军中。后因领兵征讨李师道(当时另一地方割据势力首领)等有功,先升侍御史,后领节度使(唐代安史之乱后主管地方军政财权的地方大员),统治魏镇十余年,地方人民安居乐业。他的儿子何弘敬,孙子何全橘(hao)也曾先后承袭魏镇节度大使,因而何进滔一门统治魏镇长达42年之久,并全部由地方节度使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出将入相,三世统治地方,三世继任宰相,由地方官进而入主中央中枢机构的世代官宦人家的显例。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何蕃,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身在太学20年,深为同僚与学生敬重,成为一代学人楷模。栖凤西域(今陕西省安康西)人何妥与其侄儿何稠,兼善工程建筑,多次主持大型工程建设工作。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中原士家大族纷纷南迁,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一些以游牧骑射为业的北方游牧民族大显身手。两汉时曾多次侵扰关中刘氏政权的匈奴族,虽在中原政权强大力量的进攻下被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其后裔的一部分在北魏时发展为高车部,或敕勒(讹音读铁勒)部,散居在漠北广大地区,以游牧骑射为业,不断兴旺壮大。至隋大业年间,形成了与突厥抗衡的回纥部落联盟。隋末唐初,回纥各部与唐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关系,后回纥部又改称回鹘。唐末在今内蒙古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活动的一支回鹘人,改姓何,不断向中原地区推进。由于这支何姓回鹘人骁勇果敢,在各种军事力量纷争攻掠中脱颖而出,受到各种割据政权统治者的重视。后唐武帝李克用统治时,这支何姓回鹘人中的何庆做了李克用的军中小校。到后晋石敬塘起兵时,何庆的儿子何怀福先做小校,又专管马匹。石敬塘即位后,何怀福的儿子何建,先做了禁军头领,后又相继做过泾、邓、贝、澶、孟五镇节度使。到后蜀统治时期,何建又官至中书令,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

宋元时期

唐末五代之后,中国历史又掀开了新的篇章,一方面人口增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而加快;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变迁幅度的增大,人口迁徙流动的幅度也自然加大。作为全国人口重要组成部分的何姓人家,也随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遍布全国各地,占汉族人口 1%以上的大姓。不仅如此,明清以来何姓人还不断向海外迁徙拓展。时至今日,何姓华人已遍布东南亚各国,以及欧美、大洋洲等地。何姓人可谓已遍播全球各地,成了一个名闻环宇的大家族。

宋元时期,何姓人的播迁速度进一步加快,播迁范围也迅速扩大,几乎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何姓人才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他们中的进士及第者不可胜数,文化名人灿若繁星。政治大员比比皆是,他们或出入朝廷、总理朝纲,或治理一方、政绩显著。尤其是在这个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冲突异常激烈的特殊历史时期,何姓人在朝为官当政者,主持正义,力斗权奸;在军旅为将士者,作战勇敢,不惜血染沙场,马革裹尸;出使敌营者大义凛然,义正辞严,不辱使命。表现出了何姓人忠勇仗义、视死如归王的气节与风范,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展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仅两宋时期,何姓人就有付(睿-目+木)(yun)、何昌言、何涣3人高中状元,何执中、何常等30人进士及第,其中大庾人何源一门三进士,名闻四方,何造之三世泉第,家有“三桂堂”,名噪一时,实堪何姓盾人引以为荣。更值得何姓后人自豪的是,―这些状元郎、进士郎不仅才高八斗,而且忠勇可颂。政和状元何碌(今四川仁寿人),曾;多次上书揭露权臣王黼(fu)结党营私,专权误国,并最终以15条罪状参倒王黼及其:同党胡松年、胡益等。金兵长驱直入中原时,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敌,并以尚书右仆射(pu y(,负责处理行政事务的尚书省长官)兼中书侍郎的身份取代唐恪为相,组织京师保卫战。京师陷落后,他与徽、钦二帝被掳往金营。被寸甲往金国后,绝食而死。

政和进士何铸(浙江余杭人)、重和进士何兑(湖南上麓人),在南宋高宗朝岳飞冤狱案中,都不媚权贵,力主正义,勇斗权奸。何铸以御史中丞(主审狱诉)身份为岳飞辩诬,多次在高宗面前直言岳飞不反,并因此被贬官。何兑以通州(今湖南沅陵)判的身份,上书朝廷,痛斥秦桧贪功误国,因而被下狱杖责。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武进士何灌,多次大败西、夏兵,并在金兵攻京师时于城下与金兵奋战三日,最后战死军中。抚州安乐(今江西省乐安县)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同年进士何时,任兴国县知事。

蒙元大军南下时,他响应文天祥号召,与蒙元大军激战,兵败削发为僧,隐姓埋名,终了一生。黎州(今四川省汉源县)通判,汉州德阻(今四川省德阳县)人何充,奋勇抗击蒙元军队,兵败被俘,不为高官厚禄引诱,宁死不屈,死而后已。其妻陈氏更是痛骂蒙元,誓死效忠赵宋王朝,结果其妻子、孙儿并亲戚40余人都英勇就义,传为佳话。

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何异,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官刑部侍郎、权工部尚书 (代理工部长官),以诗名于当时,著有《月湖诗集》,流传于后世。咸淳进士,福建淳安人何梦桂,官居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学问精深,著有《易衍》、《中庸致用》等书,多发前人所未发。

四川南充人何涉,勤学苦读,学识渊博,中进士后与大文学家范仲淹等过从甚密,初为著作郎,后任职地方,所到之处多设学馆,广召徒众,奖励后学。特别是他对《左氏春秋》的讲论颇有深意,随其问学听讲者众多,宋朝名将狄青就经常随他听讲。

湖南邵武人,何兑之子何镐,与理学大师朱熹过从甚密,深明儒学经世致用之学,任官免赋简政,轻徭便民,被当时学者尊称为“台溪先生”。

浙江金华人何基,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再传弟子,学问精深博大,极受时人推崇,著书宏富,有《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通书发挥》、《近思录发挥》等。

西安人何新之,官至枢密院编修官,有《诗林万选》等书流传后世。

许州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何中立,中进士后,先为集贤校注、枢密直学士,后任陈、许、杭三州知州,喜好文词,是一时名士。

陕西蒲城人何去非,学问广博,见识深远,一生屡任教职,备受大文学家曾巩、苏轼推崇。

福建大庆人何大正,博通诸经,被称为太学三杰之一。大庾人何源,精通经史,教授有方,一门三进士。长子何衢亭,通《春秋》,为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711171/599126854.html

更多阅读

赵姓起源及简介 操姓 操姓-简介,操姓-起源

姓氏。操姓现在分布很广。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武汉新洲)、江西、河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台湾地区等均有操姓后人。非准确统计全国约有操姓10万余人。操姓_操姓 -简介操姓,中国姓氏之一。非准确统计全国约有操姓10万余人

湖南湘潭花石杨姓 杨姓起源及简介

杨姓起源 杨姓起源主要有三:一、出自姬姓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1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24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

韦姓起源 韦姓起源及简介

韦姓起源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出自彭姓。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

赵姓起源及简介 方姓起源及简介

方姓起源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

郝姓起源 郝姓起源及简介

郝姓起源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燕)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14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

声明:《何姓起源 何姓起源及简介》为网友跪下叫帅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