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商隐与杜牧合称
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两人均是晚唐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主张实践,不仅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更是对未来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对宋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唐诗转向宋诗的过程中起到借鉴作用。
李商隐杜牧
李商隐的诗词结构新奇,风格也非常特殊,在写一些爱情诗的时候,那种缠绵的感受为人传诵,但由于他作诗风格隐晦,后人有时难以理解。
李商隐的诗歌集大家所成,他有李白的浪漫之情,有杜甫的沉郁之思,还有李贺的奇思妙想,他的诗句有时清丽,有时又略显浓艳,因为他的诗歌大多情感饱满丰富,抒发自己意志的时候,大胆敢言,能说别人不敢说的话。
无题诗更是李商隐首创,据说白居易非常欣赏李商隐,历代想要模仿李写诗风格的人都失败了,如今我们仍旧可以发现一些其他诗人写的诗歌中有李商隐的影子。
杜牧的诗歌就比较好概括,他的诗歌内容丰富,从写景到抒情,写诗的风格也是清新自然,杜牧在七言绝句的表象上尤为突出,除了诗歌,杜牧在赋。和古文的创作上都有较高的成就,他认为写文章要以意为主,杜牧能很好的吸收前人的优秀经历,并用在自己身上。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影响,题材广阔,他的近体诗却表现的清新脱俗,晚唐诗歌有这样一个趋势就是藻绘绮密,杜牧受到时代影响,免不了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紫薇花杜牧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是杜牧少见的在诗中引用典故,原句说的是满树的桃花李花引得人们驻足观赏,在树下游客的足迹组成了一条小路。
紫薇花杜牧
杜牧在诗中却一反常态,用盛开的桃李来反衬紫薇花,非常具有独创性,虽然是在向读者展示紫薇花开放的盛状,但是全诗没有一个字和紫薇花有关,读者在惊异诗人精湛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又感受到紫薇花的美丽。
紫薇花只愿做那一抹独特的美丽,和诗人一样在晚唐诗歌风气衰败的同时,自己不受影响,紫薇花不与群花真奇斗艳,,它保守者典雅高洁的品性,这也是诗人想要告诫世人的自己的决心。
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氛围干扰。这首诗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被后人誉为赞美紫薇花的佳作,而杜牧本人也因此得到了“杜紫薇”的称号。
紫薇花多开放在盛夏时节,虽然顶着艳阳但是紫薇花却绽放出灿烂如火的花朵,微风吹来,紫薇花花枝招展,娇艳动人,紫薇花多以紫红、纯白、粉红等颜色示人,给炎炎夏日带去一抹亮色。但紫花是其正统颜色,所以被称为紫薇。
诗的后两句,杜牧说桃李的繁华随着春的消逝也不见身影,当初的盛状如今也只剩下枝头的点点断片,而能陪伴的只有紫薇,杜牧赞颂紫薇的花期长久,给人一种永恒之美,在我们看遍了浮华成片的百花争艳后。来看看这一抹别样的风景似乎也是一种美的体验,一种心灵的沉静。
归家 杜牧
《归家》是杜牧在描写自己仕途生活的无奈,孩子问我为什如此晚归,是在和岁月作斗争吗,鬓角那一抹银白是胜利的军功章吗。
归家 杜牧
全诗前两句写出孩子的天真无邪,说话的时候也是口无遮拦,什么都敢说,其实是想通过这样来衬托后两句作者关于自己仕途的思考,作者想要问自己,想要弄明白,这些年在官场都做了什么?
难道仅仅是受名誉和权利的驱使就去挣了个头破血流,但是到头来自己又获得了什么呢!是被朝廷的肯定还是被百姓的爱戴,似乎这些到后来都已经不重要了,所以说,人啊,忙忙碌碌一辈子,究竟在忙些什么呢?
如今的我早就不复当年,和岁月拼搏的痕迹早早就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应该不单单是对日薄西山的自己的感叹,更是对自己奋斗一生换来的最终结果的疑问,想要去弄明白,不过最终换来的可能只是一个对得起自己的苦笑罢了。
这首五言绝句告诉世人一个伤心的事实,我们终其一生,但是仕途不顺,我们穷尽所有,但是官场险恶,我们愁白了头,苦苦思索的答案在一切都回归平静后似乎并不那么让那个人满意。
诗人借小孩的视角引出内心的伤感,抒发出自己对于境遇的不满,也许诗人在借天真烂漫的孩童之手,向我们揭示什么人生哲理,当满头银发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笑着问自己这一辈子我们真实的存在过。
独酌杜牧
《独酌》是杜牧在看到悲凉的情景后,触景生情,并产生出想要一个人喝点小酒的念头。
独酌 杜牧
浩荡的天空下万物都到哪去了,难道只有这沉寂的大山和平静的流水才愿意与我为伍吗,但是我不及山的高大,也不及流水的长远,我想要的只是平静的生活,不要让我一个人孤独的漂泊,我不要荣华富贵,不要酒池肉林,只要能给我一个小镇,在这里人们互相尊敬,鸡犬相闻,而我甘愿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不要勋爵,不要厚禄。
天空中偶尔飞过的孤鸟,是要与我做朋友吗。人们总说借酒消愁,一壶清酒的确能让人们忘却惨淡的境遇,就算身处萧瑟,也能在酒精的刺激下得到暂时的放松,醉生梦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酒后的我们只会比过去更狼狈,更加不堪一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纵容自己。
山林的尽头有一处寺庙,想必是长久没有人进贡香火而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吧,人们争相拜佛祈愿的场景应该是见不到了,只有院前的树林一直守护者寺庙的宁静,其实并不是人们忘却了什么,而是我们没有守护好要保护的东西。
仍它随风摇摆,仍它被岁月侵蚀,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一生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独自漂流的小舟,哪里才是尽头,哪里才是归途。那我也不如手持一壶浊酒,和这景致融为一体好了,我们的力量终归是渺小的,我们会在大自然的伟大面前迷失自己,有时候会问,为什么自己的境遇如此惨淡,为什么自己永远得不到转机。
就当成是自然是神明对我们每个人的考验吧,到头来我还是要一个人品尝手中这壶美酒啊。
鹭鸶杜牧
《鹭鸶》是杜牧在描写景诗中的代表作之一,鹭鸶在杜牧笔下,身披雪白的羽毛,就像穿着雪白的绒衣,再加上一张青玉般的长嘴,美丽动人。
鹭鸶 杜牧
鹭鸶成群结队在小溪中捕鱼的场景被杜牧发现,作者笔下的鹭鸶就瞬间有了灵性,看它们洁白的身影在水面上荡漾,湖水的倒影和湖面上的鹭鸶交相呼应,给人一种和谐安逸的感受,放佛是画中的鹭鸶在动一般。
要是你不小心惊动了正在捕鱼的鹭鸶,它们可是要展翅离去的,作者笔下的鹭鸶多了一份高贵的气息,就连自然造就的鸟兽都那样的风度翩翩,给我们给是一种美的视觉体验,鹭鸶飞向青山中的场景,就像是玉的洁白也青葱交相辉印。
在青山的映衬下,雪白的鹭鸶自由飞舞,姿态是那样的优美端庄,就好像是满树的梨花在清风的吹拂下飘荡,多么舒缓,有多么富有画面感。
这首鹭鸶描绘出人们不常见到的鹭鸶的生活习性,作者并没有着重强调鹭鸶如何的姿态优美,而是描述鹭鸶的“惊飞”和青山的巍峨相互作用,二者一个灵动就像飞舞在山间的精灵使者,一个雄壮伟岸,宁静致远,这样一动一静的结合,给读者充分的遐想空间。
作者又用梨花的飘落来比喻鹭鸶的翩翩起舞,富有想象力,更加生动形象的向我们揭示了当时作者眼中的美景,让人身临其境,这样细致的景物描写是杜牧的诗能够被后人传诵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