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将评价孙子兵法 东汉名将虞诩翻陈出新巧用兵法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为了迷惑对手庞涓,在行军途中,故意减少锅灶,传递假信息,使敌军产生误判,以为齐国军队在溃散,人员一天天减少,战斗力在削弱,于是轻兵深入,导致深入重围,最后全军被歼灭,庞涓自己也死于乱箭之下。

  这是中国战史上一次经典的战例,以虚假信息迷惑敌军,从而制胜。不过,明朝的李贽对此事深表怀疑:史上哪有这样的傻瓜,敌人的十万大军在三天之内减员为三万,居然不知道是陷阱。“世岂有十万之师,三日之内减至三万,而犹不知其计者乎?”

  庞涓在用兵方面也不是好惹的,帮魏国称霸,一度横扫诸侯,怎么会相信大规模的齐军会三日之内溃散到只剩三成呢?估计可能是庞涓误以为孙膑的主力被击溃了。

  与孙膑相反,东汉的虞诩则是通过增加锅灶疑惑敌军而取胜。公元115年,羌军进攻武都,虞诩当时是武都太守,奉命讨伐,他率领大军到达崤谷,与敌军相遇,却不前进了,发出号令说:咱们就在这里等朝廷的救兵,不动了。敌军听说后,于是放弃了与虞诩正面决战的打算,从而分散兵力,去攻打其他的地方。等到敌人一分散兵力,虞诩马上命令急速前进,一天赶了二百里的路,也真够快的。而且又下令,每个士兵各造两个灶,每天增加一倍。

  部下大为不解,问虞诩:将军,史上的孙膑是每天减少灶台来迷惑敌军,你怎么反其道而行,增加灶台呢?况且兵书云,每天行军不要超过三十里,你倒是好,一天赶了二百里,咱们不懂啊,求解释。

  虞诩解释说:孙膑减少灶台是想让庞涓产生轻敌之念,而我增加灶台是想让敌军产生畏惧,以为我们的援军到了,“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而且我们人少,敌方人多,走慢了就会被他们赶上,不快一点行吗?而且快一点会给敌人神秘莫测的感觉,“虏众我寡,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外国名将评价孙子兵法 东汉名将虞诩翻陈出新巧用兵法

  虞诩率军三千与万余羌军在赤亭相战,虞诩的军队先用射程比较短、杀伤力也很弱的小弩迎敌,羌军以为汉军没什么杀器,于是贸然进攻,结果一接近,虞诩命令军队祭出大杀器,用射程远、破坏力大的大弩集中射击敌人的主力部队,一时间万箭齐发,如暴雨般射击,重创敌军,敌人狼狈撤退。

  史上的奇谋不是不够用,而是就怕脑子不够用,就怕不能翻陈出新,虞诩对孙膑计谋的灵活运用,就说明了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0551/509791732623.html

更多阅读

孙子兵法与曹操之势篇 孙子兵法 曹操注

《孙子兵法》与曹操之《势篇》曹操曰:用兵任势也。李筌曰:阵以形成,如决建领之势,故以是篇次之。王皙曰:势者,积势之变也,善战者能任势以取胜,不劳力也。张预曰:兵势已成,然后任势以取胜,故次《形》。(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曹操曰:部曲

《孙子兵法》到底是谁写的?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

一段孙武谜案让几多史学家丢了颜面李恒昌孙武是我国著名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堪称我国武学瑰宝。然而,因为司马迁《史记》对孙武及其著作语焉不详,而且左丘明的《左传》并没有为其立传,特别是自汉末曹孟德时期《孙子兵法》即已失传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读后感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读后感怀着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这一本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它是我国古代卓越兵家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之一。《孙子兵法》的部分里可分为计篇﹑

陈禹安:一部孙子兵法毁了多少中国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7055535.html?touping《孙子兵法》一直顶着灿烂辉煌的光环,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千年之后,《孙子兵法》早已走向世界,流播四海,并跨越了军事战争领域,在人际博弈、商业竞争等诸多领

声明:《外国名将评价孙子兵法 东汉名将虞诩翻陈出新巧用兵法》为网友酒尚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