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 什么是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有哪些要领呢?

关于“松”。

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 什么是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有哪些要领呢?



陈小旺(陈发科嫡孙,陈照旭二子)先生这样说:“大家知道,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是放松的要求,但是,松到什么程度呢?松肩沉肘、含胸塌腰、都是为了服务于丹田、贯通丹田,不是越松越好,松过了气就泄了,而是即不紧也不过分放松;放松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于丹田为核心的运动规律。打个比方:就好像自行车的车轴,拧的过紧,车轴就不能动了,拧的过松,产生很大的空回量,车轴就发挥不了作用,过松、过紧都会影响自行车的运动,所以,要松紧适当。练习太极拳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越松越好,松到节节贯穿,一气贯通这才正好。”



郑曼青(杨澄甫的弟子)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说:“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此皆澄甫师所不轻易传人者。每一语出,辄叮咛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此言何止重提数千遍。”此不但反映杨澄甫先生对“松”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太极拳所谓的“松”是一种特殊的“松”,是古拳谱记载的“似松非松”。平常人是不能凭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太极拳之“松”的。这种“似松飞松”的“松”,既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蓬松”,不是很多人包括有的名家认为的气功锻炼所要求的没有丝毫阻力的“松空”;也不是有的名家理解的“不是彻底放松”的“半松半紧的、半柔半刚的松”。



杨振铎先生如是说:“其实,肢体的放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太极拳在肢体上的放松要求是骨骼(笔者注:功力深厚者,“骨骼”因“骨密度”的改变是可以被拉长的——见下文“医学原理”)、肌肉、关节、韧带的拉长,所以,杨式太极拳要求动作舒展大方,充分拉伸各个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人体在动作舒展的时候,肢体才能放松,这样有利于血液循环,能做到气血顺畅。要做到放松,不仅要有老师的指导,自己也要不断练习,细心揣摩。练习太极拳,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软。人体的各个部位原来是分散的,通过放松,使肢体各部位成为一体,节节贯串,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指。运动的保健功能就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太极拳也是这样,在放松的状态下,气血就畅通无阻,充盈四梢,长期锻炼,就能增长肌肉力量,增长功力。”


以上四个方面说明,祖传(家传)太极拳从来没有“用意不用力”、“松就是软、大松大软”之“松软”之说,这些论调是一些没有得到“真传”的外姓弟子提出来再由其再传弟子大肆渲染形成的,此为第一。


第二,物理力学基本原理、机械力学、人体力学、运动学和医学等科学都早就揭示:人体运动都是“随意肌”(骨骼肌都是“随意肌”,胃肠、心肌等内脏肌是非随意肌)的运动,没有肌肉的参与是不可能有人的任何运动,换句话说,没有在“意识”的支配下,骨骼肌的“用力”,就不会有人的运动,太极拳运动也不可能例外;“凌空劲”是违背科学原理的,人体不能产生“激光”,这超出了人的极限,没有接触是不可能“放人”的,这是一般科学常识。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00851/829345760726.html

更多阅读

再谈《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道云龙 陈式心意混元24式拳谱

【摘要】 本文简要阐述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起源、实质、内容、特点和医理,根据作者长年对拳功和医理的研修,提出习练该拳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关键词】 心意混元 阴阳开合 道法自然一、 何谓《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以下简称“混

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共练加要领 陈式心意混元24式拳谱

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 共练(加要领)海南之旅整整四个月,认识了五十多个太极拳爱好者,大家共练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下面就是在海口市白沙门公园,候鸟分别时部分拳友的录像。为了做到内外双修,特将拳谱要领细分如下,便于习练者对照,享受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套路简介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32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套路简介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简化24式  简称混元24式,是其中最简短的拳术套路,它是冯志强老师结合自己数十年修炼太极功夫的实践、从传统一路、二路太极拳中提炼出最典型的陈式拳动作、根据混元太极拳的功

校园安全体验式培训 什么是体验式培训?

     什么是体验式培训?体验式培训是把教学方面的一些内容:一些内涵意义很深、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知识,一些隐含的知识,通过具体的户外活动体现出来了。   体验式训练并非体育与娱乐,而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  体验

声明:《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 什么是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有哪些要领呢?》为网友敖沧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