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天宝初,入为左补阙。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乱平,责授太子中允。肃宗乾元中迁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唐·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 汇评
《王孟诗评》
顾云:此篇状物题景。春容典重,用字深厚,不见工力,结归之正,足见襟度。《批点唐音》
盛唐用字只如此,不类小家。《唐诗广选》
摩诘诗中有画,即此亦是。田子藝曰:王维《早朝》云:“方朔金门侍,班姬玉辇迎。仍闻遺方土,东海访蓬瀛。”分明以声色神仙讥之,非体也。必如此首结句,方得应制之体。《唐诗直解》
前六句就眼前光景拈出,意致有馀,结归雅正,更有回护。《批选唐诗》
藻丽铿锵。《唐诗镜》
前四语布景略尽,五六着色点染,一一俱工。佳在写题流动。分外神色自饶。摩诘七律与杜少陵争驰。杜好虚摹,吞吐含情,神行象外;王用实写,神色冥会,意妙言先,二者谁可轩轾?《唐诗归》
钟云:幽鲜(“雨中春树”句下)。《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应制大都谀词,独此有箴规意。《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起得完整,联多神采,结有回护,雅诗正礼。周珽曰:宏丽之中,更饶贵重。《唐风定》
壮丽高奇,钧天之奏,非人间有。《唐诗评选》
人工备绝,更千万人不可废,若“九天阊阖”。“万国衣冠”,直差排语耳。《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看他一二先写渭水自萦,黄山旧绕,即三四之銮舆看花,阁道留辔,宛然便在无数山围水抱之中间也。先生为画家鼻祖,其点笔吮墨,布置远近,居然欲与造化参伍。只如此一解四句,便是其惨淡经营之至妙至妙也。后解四句承上“花”字言,不知者以为为花也,其知者以为不为花也。夫阁道回看,正回看双凤阙耳,正回看万人家耳。“双凤阙”,言上畏天眷;“万人家”,言下恤民岩。若“云里帝城”、“雨中春树”八字,只是衬色也。《删订唐诗解》
所谓浓纤得中者也。微欠圣制意。《唐诗摘钞》
风格秀整,气象清明。一脱初唐板滞之习。盛唐何尝不应制?应制诗何尝不妙?初唐逊此者,正是才情不能运其气格耳。后人厌其弊,并欲举气格而废之,谬矣!一二不出题,三四方出,此变化之妙。出题处带写景,此衬贴之妙。前后二联俱阁道中所见之景,而以三四横插于中,此错综之妙。《此木轩论诗汇编》
字字冠冕,字字轻隽,此应制中第一乘也。真“诗天子”也,伏倒李、杜矣。《唐诗成法》
五承一二,六承三四,七八奉和圣制,兼为洗发。“为乘”、“不是”,正从“自萦”、“旧绕”应来,连环钩锁,用意深曲。《而庵说唐诗》
右丞诗都从大处发意,此作有大体裁,所以笔如游龙,极其自在,得大宽转也。《历代诗法》
题无剩意。句中用“雨中春”二字,写“望”字入神,只添得四字成句也。诗家每设渲染,时不知白描之为上,思过半矣。《唐诗观澜集》
端庄流丽,无字不妙。《唐诗别裁》
结意寓规于颂,臣子立言,方为得体。应制诗应以此篇为第一。《絸斋诗谈》
一二从外景写“望”字,三四阁道中写“望”字,五六方切雨中望,末又回护作结,章法密致之极。《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一结得赞颂体,得规讽体,将通篇粉墨俱化作万顷烟波,此所谓“画中有诗”者非耶?《网师园唐诗笺》
诗传阐意(“云里帝城”句下)。颂不忘规(末句下)。《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五六美丽秀溢,不愧名句。《唐诗选胜直解》
八句整炼精工,应制之尽美者。《唐贤清雅集》
壮丽有逸气,应制绝作。《昭昧詹言》
起二句,先以山川将长安宫阙大势定其方位,此亦擒题之命脉法也。譬如画大轴画,先界轮廓,又如弈棋,先布势子,以后乃好依其间架而次第为之。三四贴题中“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五六贴“春望”,贴“雨中”。收“奉和应制”字。通篇只一,还题完密,而兴象高华,称台阁体。《唐七律隽》
二句是一幅禁城春雨宫殿图,此小家手笔所能梦见耶。(“云里帝城”句下)《筱园诗话》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秀健而欠雄厚,又逊一格矣。《唐贤三昧集笺注》
颔联入画,然却是盛唐人语。故妙。《唐宋诗举要》
吴曰:大句笼罩,气象万千(“雨中春树”句下),方曰:兴象高华。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汇评
《诗人玉屑》
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王摩诘诗,顾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瀛奎律髄》
右丞此诗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王孟诗评》
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其质如此,故自难及。《批选唐诗》
迫近性情,悄然忘言。《唐诗镜》
五六神境。《唐诗归》
钟云:此等作只似未有声诗之先,便有此一首诗,然读之如新出诸口及初入目者,不觉见成,其故难言。谭云:只是作人,行徑幽妙。《唐诗解》
此堪号“结庐在人境”竞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弼为一意体,以纵横放肆,外如不整,中实应节也。何新之为高古体。僧慧洪曰:不直言其闲逸,而意中见其闲逸,谓之遗意句法。玩“偶然”二字,得趣幽深。陆钿曰:律合古,意趣非言尽。盖有一种悠然会心处,所见无非道也。《唐诗评选》
清靡为时调之冠,亦令人欲割爱而不能。《唐律消夏录》
“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两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脚?予友继庄先生曰:“此诗若只作文字读,辜负先生慈悲不少。然文字三昧,必须于此等诗领会得,方有悟门。”“还期”一字,与“别业”略一照应。《此木轩论诗汇编》
观其意若不欲为诗者,其诗之绝境乎?“胜事空自知”,正不容他人知。诗有两字诀,曰“无心”。《古唐诗合解》
此诗不必粘题,亦不必分解,清微之至。《唐诗成法》
一家别业之由。二别业。三四承一二。五六承三四。七八承五六结。无一语说别业,却语语是别业,神妙乃尔。以“中岁”生“晚家”,以“独往”生“自知”,以“行到”应“独往”,以“坐看”应“自知”,以“水穷”、“云起”应“兴来”、“胜事”,以“林叟”、“谈笑”而用“偶然”字总应上,此律中带古法。《唐诗意》
此诗言已造道之致,三联亦比体也。《近体秋阳》
不脱落一切尘凡,便际此境界,未必有此领略。能此领略,道邪非邪?流对天然,占断终古。八句只如一句,近体中纤纤出尘,夷犹入道,未有过于此作者。孟浩然雅以泉石自骄,却无此等一作,以虽立品高清,而天怀不如右丞之夷旷也。然而气格严举,孟又当过之矣。《唐诗从绳》
此全篇直叙格。五六句法径直。此种句法不假造作,以浑成雅健为贵。通首言中岁虽参究此事,不免茫无着落,至晚年方知有安身立命之处。得此把柄,则行止洒落,冷暖自知,水穷云起,尽是禅机,林叟闲淡,无非妙谛矣。以人我相忘作结,有悠悠自得之意。《絸斋诗谈》
一气贯注中不动声色,所向惬然,最是难事。古秀天然,杜不能尔。《唐诗别裁》
行所无事,一片化机。末语“无还期”,谓不定还期也。《网师园唐诗笺》
一往清气(“兴来”四句下)。《历代诗评注读本》
第三句至第八句,一气相生,不分转合,而转合自分,自是化工之笔。《瀛奎律髓汇评》
冯班:第二联奇句惊人。查慎行:五六自然,有无穷景味。纪昀:此诗之妙,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然不可以躐等求也。学盛唐者,当以此种为归墟,不得以此种为初步。又云:此种皆熔炼之至,渣滓俱融,涵养之熟,矜躁尽化,而后天机所到,自在流出,非可以摹拟而得者。无其熔炼涵养之功,而以貌袭之,即为窠臼之陈言,敷衍之空调。矫语盛唐者,多犯是病。此亦如禅家者流,有真空、顽空之别,论诗者不可不辨。
渭城曲 (唐·王维)
题注:一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一曰《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刘禹锡《与歌者诗》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慇勤唱渭城”,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渭城、阳关之名,盖因辞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汇评
《王孟诗评》
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顾云: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
首句藏行尘,次句藏折柳。两面皆画出,妙不露骨。从休文“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变来。《麓堂诗话》
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別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批点唐诗正声》
《阳光三叠》,唐人以为送行之曲,虽歌调己亡,而音节自尔悲畅。《唐诗绝句类选》
唐人别诗,此为绝唱。《诗薮》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岂不一唱三叹,而气韵衰飒殊甚。“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此论盛唐、晚唐三昧。《唐诗正声》
吴逸一曰:语由信笔,千古擅长,既谢光芒,兼空追琢,太白、少伯,何遽胜之!《唐诗镜》
语老情深,遂为千古绝调。《唐诗解》
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凿混沌者皆下风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谢枋得曰:意味悠长。唐汝洵曰: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作意者正不能佳。蒋一梅曰:片言之悲,令人魂断。《唐风定》
风韵超凡,声情剌骨,自尔百代如新,更无继者。《唐诗摘钞》
先点别景,次写别情,唐人绝句多如此,毕竟以此首为第一,惟其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出其右故也。失粘须将一二倒过,然毕竟移动不得,由作者一时天机凑泊,宁可失粘而语势不可倒转。此古人神境,未易到也。《唐音审体》
刘梦得诗云“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诗云“听唱阳关第四声”,皆谓此曲也,相传其调最高,倚歌者笛为之裂。《此木轩论诗汇编》
古今绝调。“渭城朝雨浥轻尘”下面决不是遇着个高僧,遇着个处士,此钩魂摄魄之说。第三、第四句不可连读。落句冷水一涕,却只是冲口道出,不费寻思。《唐诗笺要》
不作深语,声情沁骨。《而庵说唐诗》
人皆知此诗后二句妙,而不知亏煞前二句提顿得好。此诗之妙只是一个真,真则能动人。后维偶于路旁,闻人唱诗,为之落泪。《唐贤三昧集笺注》
惜别意悠长不露。《阳关三叠》艳称今古,音节最高者。按“三叠”为度曲者叠第三句也。相传倚笛亦为之裂。《唐诗别裁》
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此意须微参。《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送别诗要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瓯北诗话》
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唐诗真趣编》
只体贴友心,而伤别之情不言自喻。用笔曲折。刘仲肩曰:是故人亲厚话。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 汇评
《诗法家数》
荣遇之诗,要富贾尊严、典雅温厚。写意要闲雅美丽清细。如王维、贾至诸公《早朝》之作,气格雄深,句意严整,如宫商迭奏,音韵铿锵。真麟游灵沼,凤鸣朝阳也。学者熟之,可以一洗寒陋。后来诸公应诏之作,多用此体,然多志骄气盈。处富贵而不失其正者,几希矣。此又不可不知。《王孟诗评》
帖子语颇不痴重(“万国衣冠”句下)。顾云:此为铺写,景象雄浑,富丽造作,句律温厚深长,皆足为法。《批点唐音》
右丞此篇真与老杜颉颃,后惟岑参及之,它皆不及,盖气象阔大,音律雄浑,句法典重,用字清新,无所不备故也。或犹未全美,以用衣眼字太多耳。《唐诗直解》
谢茂秦曰:王维曰“尚衣方进翠云裘”、“万国衣冠拜冕旒”,二公(按指王维、刘禹锡)重字,不害为人家。《诗薮》
王、岑二作俱神妙,间未易优劣。昔人谓王服色太多,余以它句犹可,至“冕旎”、“衮龙”之犯,断不能为辞。《批选唐诗》
意象俱足、庄严稳祢,较胜诸作。《唐音癸签》

《早朝》四诗,名手汇此一题,觉右丞檀场,嘉州称亚,独老杜为滞钝无色。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庙廊声响,自然庄重。《唐风定》
雄浑天然。非初唐富丽之比。《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此全依贾舍人样,前解通写早朝,后解专写两省也。若其中间措手义有不同者,贾乃于起一句便安“银烛朝天紫陌长”之七字,是预从“早”字,先已用意;于是而三四写“朝”字,便无过只是闲笔。此却于第四句始安“万国衣冠拜冕旒”之七字,是直到“朝”字,方乃用意;于是一二写“早”字亦无过只是闲笔。此则为两先生各自匠心也。《诗辩坻》
典重可讽,而冕服为病。结又失严。《唐律偶评》
诸篇但叙入朝,此独从天子视朝之早发端,善变而有体。落句用裁诏收舍人,仍不离天子,是照应之密。《唐诗观澜集》
此诗如日月五星,光华灿烂。后人嗤点流传,以为用衣太多,此井蛙之见也。《唐诗成法》
“衣裳”字太多,前人已言之矣。“早朝”字未合写,亦一病。《唐诗别裁》
《早朝》倡和诗,右丞正大,嘉州明秀,有鲁、卫之目。贾作平平,杜作无朝之正位,不存可也。《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并未别出手眼。而高华典赡,无美不备。《网师园唐诗笺》
博大昌明(“日色才临”句下)。《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盛丽极矣,字面太杂。冯班:才气驾驭,何尝觉杂?毕竟右丞第一。末句太犯,然名句相接便不觉。何义门:次联君臣两面都写到,所谓有体要也。无名氏(乙):精彩飞动,虽叠用衣佩字面,位置当在第二。《唐诗选胜直解》
应制诗庄重典雅,斯为绝唱。《筱园诗话》
“九天”、“冕旒”,气象阔大,而稍欠精切。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汇评
《王孟诗评》
语不必深辟,清夺众妙。《唐诗直解》
王摩诘“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孟浩然“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并可作画。末语流丽。《唐诗镜》
“阴晴众壑殊”一语苍然入雅。《唐诗选》
玉遮曰:“入看无”三字妙入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蒋一梅曰:三四真画出妙境。周敬曰:五六直在鲛宫蜃市之间。周启琦曰:摩诘终南二诗,机熟脉清,手眼俱妙。《唐风定》
右丞不独幽闲,乃饶奇丽,但一出其口,自然清冷,非世中味耳。《唐诗评选》
工苦,安排备尽矣。人力参天,与天为一矣。“连山到海隅”非徒为穷大语,读《禹贡》自知之。结语亦以形其阔大,妙在脱卸,勿但作诗中画观也,此正是画中有诗。《姜斋诗话》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唐律消夏录》
通首俱写终南山之大。全是白云、青霭,一中峰而分野已变,历众壑而阴晴复殊,游将竟日尚无宿处,其大何如?《增订唐诗摘钞》
结见山远人稀。《唐诗观澜集》
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而俯视一气,尽化烟云。一结杳渺寥泬,更有凭虚御风之气。《而庵说唐诗》
是诗如在开辟之初,笔有鸿蒙之气,奇观大观也。《唐贤三昧集笺注》
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四十位贤人。《唐诗别裁》
“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絸斋诗谈》
于此看“积健为雄”之妙。“白云”两句,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唐诗从绳》
此尾联补题格。中四句分承说,此立柱应法。回望处白云已合,入看时青霭却无,错综成句,此法与倒装异者,以神韵不动也。《网师园唐诗笺》
得此形容,乃不同寻常登眺(“青霭”句下)。《唐宋诗举要》
吴曰:壮阔之中而写景复极细腻(“青霭”句下)。吴曰:接笔雄俊(“分野”句下)。
观猎 (唐·王维)
题注:《纪事》题曰《猎骑》。《乐府诗集》、《万首绝句》以前四句作五绝,并题曰《戎浑》。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 汇评
《王孟诗评》
气概(“风劲”句下)。极是画意。《批点唐音》
格高,语健,老手。《唐诗广选》
胡元瑞曰:首起句绮丽精工,与沈、宋合调。蒋仲舒曰:发端近古,武元衡“草枯马蹄轻,角弓劲如石”正用右丞语。《唐诗直解》
“草枯”二句,同是奇语,上句险,下句秀。结处淡而有味,可玩。《唐诗训解》
发端近古。……枯而疾,尽而轻,甚妙,便是鸷鹰、骏马,矫健当前。结处淡而有味。《唐诗镜》
会境入神。……三四体物微渺,结语入画。《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首美将军猎不违时,声响高华。中写出猎之景与已猎之事,绮丽精工,神凝象外。结见非疆域宁靖曷得此举,闲淡超逸,机圆气足。玩“回看”二字味深,转出前此为目中所见,终不失“观猎”题面。摩诘诗中尽画,岂虚语者!唐仲言曰:结难于联,起难于结。如此起语,唐人亦不多见。结谓边疆宴然,无复有射雕者,所睹独暮云寥寂耳,岂开元全盛之时乎?王玄曰:“草枯”、“雪尽”语比君臣道合也。当共赏音者细绎之。李梦阳曰:通篇妙。结句突出一意,更妙。《唐诗评选》
后四语奇笔写生,毫端有风雨声。右丞之妙,在广摄四旁,圜中自显。如《终南》之阔大,则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显之;猎骑之轻速,则以“忽过”、“还归”、“回看”、“暮云”显之。皆所谓离钩三寸,鲅鲅金鳞。《唐诗摘钞》
全篇直叙。起法雄警峭拔,三四音复壮激,故五六以悠扬之调作转,至七八再应转去,却似雕尾一折起数丈矣。《唐诗观澜集》
返虚积健,气象万千,与老杜《房兵曹马》诗足称匹敌。《唐诗意》
雄悍之气,可敌《秦风·驷铁篇》。《唐诗成法》
“渭城”、“新丰”、“细柳”皆皇都近郊,似非可猎之地,而将军众兵游猎其速其远如此。玩“千里”字、“暮云平”字,意殆有讽乎?通篇不出“观”字,全得“观”字之神。《唐贤三昧集笺注》
此首不过能品。顾云:三四有是景,人所不及道。《唐诗别裁》
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结亦有回身射雕手段。《絸斋诗谈》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一句空摹声势,一句实出正面,所谓起也。“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二句乃猎之排场闹热处,所谓承也。“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二句乃猎毕收科,所谓转也。“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二句是勒回追想,所谓合也。不动声色,表里俱彻,此初唐人气象。此如“永”字八法,遂为五律准绳。《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前半极琢造,然亦全见生气。后半一气莽朴,浑浑落落,不在句字为佳。此等绝尘,沈、宋仿佛,雄才矣。评:起势生动,五六全承第四而下,直骛至结,一片神行。《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一起即押韵,精神团足。承联即从上文而来,心灵手敏。收句相称。《唐宋诗举要》
用流动之笔,与前浓淡相剂(“还归”句下)。吴曰:逆起得势(首二句下)。刻划精细(“雪尽”句下)。收亦不弱(末句下)。
出塞 (唐·王维)
题注: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 汇评
《笺注唐诗》
先生诗温厚和平之气溢于言表,而其神俊逸,其势矫健,少陵而外,罕有为之匹者。《全唐诗说》
“居延城外猎天骄”一首佳甚,非两“马”字犯,当足压卷。《批选唐诗》
不著事理意趣,而声韵宏伟,正是近体。《诗薮》
“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之比也。《唐诗镜》
三四妙得景色,极其雄浑,而不见雄浑之迹。诗至雄浑而不肥,清瘦而不削,斯为至矣。《汇编唐诗十集》
仲言云:王元美欲取此为盛唐第一,恨其叠二“马”字,余复恨其连连失粘,然骨力雄浑,不失为开、天名作。《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起劲而浑,次平而壮,三典而工,结讽而厚。周启琦曰:仲眉吐婉,转蕴生风,即渴虹下饮玉池,不过是也。《唐风定》
唐人关塞、宫河罕有入七言律者,右丞此篇,千秋绝调,文房《上阳》次之。《唐诗评选》
自然缜密之作,含意无尽,端自《三百篇》来,次亦不失《十九首》,不可以两押“马”字病之。意写张泉边事,吟之不觉。《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看他起笔“居延城外”闪字,三四“暮”字、“时”字、“秋”字、“好”字,却似一道紧急边报然。《五七言今体诗钞》
右丞尝为御史,使塞上,正其中年才气极盛之时。此作声出金石,有麾斥八极之概矣。《唐七律选》
二“马”字偶不检,无碍高句,似成语椎炼而无斧煅之迹。《唐贤三昧集笺注》
气体甚好,然却不是声从屋瓦上震者,此雅笔俗笔之分,精气粗气之别,辨之。虚字多用固不可,亦不能全不用。斟酌得宜,是在善学。唐人以音节为主,故不拘平仄,第七句用三叠名法,倍见挥斥,此秘旨也。《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评:三四峭健,纯用生笔,作使繁结亦作意,错落矫秀。《唐诗别裁》
上言疆埸有警,下言命将出师。一结得“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意。《昭昧詹言》
此是古今第一绝唱,只是声调响入云宵。《唐宋诗举要》
方曰: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髙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汇评
《唐诗广选》
顾与新曰:幽深本色语,不杂一句,洁净玄微,无声无色。《唐诗直解》
“古木”二句幽而浑,中晚人有此法,多失于卑。《唐诗镜》
韵气冷甚。三四偷律,病在不严。《唐诗解》
起联与“独有宦游人”一法。《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极状山寺深僻幽静,篇法句法字法入微入妙。“毒龙”。佛喻砍心也,用以收局,不失释氏面目。此与《登辨觉寺》诗,何如狮子捉物,象兔俱用全力耶?汪道昆曰:五六即景衬贴荒凉意,“咽”字、“冷”字工。《唐诗评选》
三四似流水,一似双立,安句自然,结亦不累。《唐诗摘钞》
幽处见奇,老中见秀,章法、句法、字法皆极浑浑,五律无上神品。《唐贤三昧集笺注》
顾云:“不知”字玄妙,模写幽深处。又云:三四甚是浅易,甚是深处,字法。五六即景,衬贴荒深意。《唐诗别裁》
“咽”与“冷”,见用字之妙。《唐诗从绳》
此尾联寓意格也。起用“不知”二字,便是往时未到,今日方过,幽赏胜情,得未曾有,俱寓此二字内。中二联写景,分途中、本寺。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通篇从“过”字着画。《絸斋诗谈》
“不知”两字领起全章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遇石而咽,松向日而冷,意自互用。《网师园唐诗笺》
炼字幽峭(“深山”句下)。《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评:三四亦是隽逸句法。五六特作生峭,“咽”、“冷”二字,法极欲尖出。骂声写色,已难到地,着“咽”、“冷”字,妙更入神,是《子虚》《上林》赋手。《唐贤清雅集》
“古木”一联远写,“泉声”一联近写,总从“不知”生出,渐次行来,已至寺矣,故以“安禅”收住。构局炼句与《山居秋暝》略同,超旷稍异,乃相题写景法。《唐宋诗举要》
吴曰:幽微敻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诗境浅说》
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趣,此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游山寺者,可知所着想矣。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 汇评
《瀛奎律髓》
风土诗多因送人之官及远行,指言其方所习俗之异,清新隽永,唐人如此者极多。如许棠云“王租只贡金”,如周繇云“官俸请丹砂”,皆是。《王孟诗评》:顾云:“响”字奇。《唐诗镜》
三四是山中人得景深后语。《唐诗归》
谭云:玲然妙语,乃于送行诗得之,更妙(“树杪”句下)。钟云:“讼”字人不肯说,诗中说风土宜如此(“巴人”句下)。《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好讼之俗宜先威明,不当倚文翁之教授。此见古人投赠有主意,不若今人竞作套语。《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前四句通即送李之时景而成咏,音调高朗,缚有逸趣。陆伯生曰:起开爽有天趣。徐充曰:三四句对而意连极佳。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用此体。《唐诗评选》
明明两截,幸其不作折合,五六一似景语故也。意至则事自恰合,与求事切题者雅俗冰炭。右丞工于用意,尤工于达意,景亦意,事亦意,前无古人,后无嗣者,文外独绝,不许有两。《围炉诗话》
读王右丞诗,使人密气尘心都尽。《送梓州李使君》诗云:“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竟是山林隐逸诗。欲避近熟,故于梓州山境说起。下文……方说李使君。《唐诗成法》
将梓州山水直写四句,声调高亮,令人陡然一惊,全不似送使君,只似闲适诗,妙极。下方写风俗、使君,七八有馀意。《近体秋阳》
形拟高雅,赠送周旋,无此天然恰称者矣。《唐诗别裁》
斗绝(“万壑”句下)。从上蝉联而下,而本句中复用流水对,古人中亦偶见(“山中”二句下)。结意言时之所急在征戍,而文翁治蜀,翻在教授,准之当今,恐不敢倚先贤也。然此亦须活看。《唐贤三昧集笺注》
好气势。前半如画。顾云:五六风俗俭薄处,亦见事简。又云:“不敢”二字勉词,若曰“得谓不敢乎”。《网师园唐诗笺》
起势何等卓越(首四句下)!《诗法易简录》
此诗起势尤为斗绝,三句承次句“山”字,四句承首句“树”字,一气相生相促,洵杰作也。《瀛奎律髓汇评》
冯班:寻常景,写不出。钱湘灵;三联不是眼前语,他人何以道不出?查慎行:字字挑选。纪昀:起四句高调摩云,结二句不可解。《唐贤清雅集》
落笔神妙,炼意工夫最深,人以为容易,不知其意匠经营惨淡也。《唐宋诗举要》
吴曰:逆起神韵俊迈(“千山”联下)。吴曰:撰出奇语(“树杪”联下)。方植之曰:分顶上二语,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跳虎卧之笔(“树杪”联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题注:时年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汇评
《批点唐音》
真意所发,切实故难。《王孟诗评》
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唐诗正声》
吴逸一曰: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唐诗广选》
蒋仲舒曰:在兄弟处想来,便远。《唐诗直解》
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唐诗解》
摩诘作此,时年十七,词义之美,虽《涉岵》不能加。史以孝友称维,不虚哉!《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自有一种至情,言外可想。徐充曰:“倍”字佳。“少一人”正应“独”字。《唐贤三昧集笺注》
情至意新。《陟岵》之思。此非故学《三百篇》,人人胸中自有《三百篇》也。《唐诗笺要》
右丞七绝,飘逸处如释仙仗履,古藻处如轩昊衣冠,其所养者深矣。《唐诗别裁》
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絸斋诗谈》
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网师园唐诗笺》
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唐诗真趣编》
从对面说来,己之情自已,此避实击虛法。起二语拙,直是童年之作。《诗式》
三四句与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境相似。《碛砂唐诗》
谦曰:圣叹曾言,唐人作诗每用“遥”字,如“遥知远林际”、“遥知兄弟登高处”,皆用倩女离魂法也,极有远致。《诗境浅说续编》
杜少陵诗“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乐天诗“一夜乡心五处同”、皆寄怀群季之作,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汇评
《王孟诗评》
总无可点,自是好。《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郭云:色韵清绝。《唐诗归》
谭云:说偈(“明月”二句下)。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唐诗解》
雅淡中有致趣。结用楚辞化。《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唐诗评选》
凡使皆新,此右丞之似储者。颔联同用,力求切押。《唐诗矩》
尾联见意格。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非复食烟火人能道者。今人不察其渐老渐熟乃造平淡之故,一落笔便想作此等语,以为吾以王、孟为宗,其流弊可胜道哉!《历代诗法》
天光工影,无复人工。《唐贤三昧集笺注》
写景太多,非其至者。顾云:翻案“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谓岂必春草思归。“随意”字着“秋”,“留”字着“山居”,澹适。《说诗晬语》
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模楷?《絸斋诗谈》
“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三四极直置,而清寒欲溢,遂使起二句顿增生致,不见为率。五六加婉琢矣。评:三四佳在景耳,景佳则语虽率直,不伤于浅。然人人有此景。人人不能言之,以是知修辞之不可废也。梅坤承曰:语语作致,三四是其自然本色。《唐贤清雅集》
语气若不经意,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切勿顺口读过。《唐诗合选详解》
王翼云曰:前是写山居秋瞑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唐宋诗举要》
隨意挥写,得大自在。
归嵩山作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汇评
《王孟诗评》
顾云:造语已近自然。《瀛奎律髓》
闲适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者,此诗是也。《批点唐音》
起是《选》语。《唐诗归》
钟云:“如有意”深于无意(“流水”句下)。《唐诗笺要》
信心而出,句句自然,前辈所谓“闲适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自工者”,此也。《唐律消夏录》
看右丞此诗,胸中并无一事一念。口头语,说出便佳;眼前景,指出便妙。情境双融,心神俱寐,三禅天人也。《唐诗矩》
全篇直叙格。二语虽是写景,却连自己归家之喜一并写出,看其笔墨烘染之妙,岂复后人所及(“流水”一句下)。《而庵说唐诗》
右丞作此诗时,犹未到家也。诗做至此,工夫方满足。岂可尽人去做,信手涂来,辄矜敏捷也?《唐贤三昧集笺注》
顾云:冲古。此等诗当知其作法条理,前四句叙归途景色之趣,后四句叙嵩山景色闲旷。可以超遁之趣。景自分属不窒。《唐诗别裁》
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网师园唐诗笺》
闲远(“暮禽”句下)。《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后还于朴,斧凿之痕俱化尔。学诗者当以此为进境,不当以此为始境,须从切实处入手,方不走作。冯班:第四直用陶句,非偷也。何义门:二四见得鱼鸟自尔亲人,归时若还归故我。《唐贤清雅集》
苍凉在目,神韵要体味。《历代诗评注读本》
前六句一路写来,总为“迢递”二字作势,谓经多少夕阳古渡、衰草长堤,而嵩山尚远也。末句“且”字,乃深一层说,言时衰世乱,姑且闭门谢客耳。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 汇评
《王孟诗评》
亦是不用一辞。《唐诗广选》
蒋仲舒曰:旷远之景,孤烟如何直,须要理会。《唐诗直解》
此等诗,才情虽乏,神韵有馀。《唐诗镜》
五六得景在“日圆”二字,是为不琢而佳,得意象故。《唐诗选》
“归雁”句自是别调。《唐诗解》
李于鳞选律,多取边塞,为其尚气格也。此篇与《送平澹然》、《送刘司直》三诗,才情虽乏,神韵有馀,终是风雅正调。起得便。蒋仲舒云“孤烟如何直,须要理会”。夫理会何难,骨力罕敌。《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宗臣曰:阔大悲壮。黄家鼎曰:别调。《唐诗评选》
右丞每于后四句入妙,前以平语养之,遂成完作。一结平好,蕴藉遂已迥异。盖用景写意,景显意微,作者之极致也。《唐诗成法》
前四写其荒远,故用“过”字、“出”“入”字。五六写其无人,故用“孤烟”、“落日”、“直”字、“圆”字。又加一倍惊恐,方转出七八,乃为有力。《而庵说唐诗》
“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唐贤三昧集笺注》
“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后人全讲炼字之法,非也;不讲炼字之法,亦非也。顾云:雄浑高古。《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评:五六苍亮,骎骎气分,写景如生,足为名句。汪玉杓口:前半气势莽苍,倒排山海。五六写景如生,然亦是其自然本色中最警亮者。结另意,有开拓。《絸斋诗谈》
“大漠”两句,边景如画,工力相敌。《唐贤清雅集》
“直”字、“圆”字,十二分力最。